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

感应之道,有隐有显,有近有远。智者能明其隐者远者,常人仅能见其显者近者。是故智者,虽未见有应,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见感应,则难信其理。故感应之迹,于上智固可摄化,于下愚更有实益。如是藉事而明理,依理...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时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伏以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摄受。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无念,以众生之念为念。故得慈起无缘,悲运同体。如皜...

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

唐僧昙韵,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常诵《法华经》,欲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忽有书生,无何而至。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即于清旦,食讫入浴,著净衣,受八戒。入净室,口含檀香...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欲了大事,舍净土法,不得实益。 死尽世间一切人天福报之虚荣心,决志往生以超凡入圣为志事,则其利大矣。 不生信愿,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

不要说他所见的是魔境,就是他见到的真是佛境,如果一有贪爱欢喜的心,那么就只能受害而不能受益了。况且这个境界未必是胜境界呢?如果这个人有涵养,没有浮躁虚妄的心,没有贪爱执著的心,见到种种境界,就如同未见...

汝信,光看过,今欲复汝,遍寻无有。因思此系菩萨示汝一心念佛念菩萨防祸保身之兆。汝果至诚,强盗见汝,或看不见,或看见是他不要的东西,不至于汝有所损伤。现在无论何人,都要念阿弥陀佛,及念观世音菩萨为靠山。...

众生染污的习气非常深重,要想让其改正毛病习气相当不容易。子勤夫妇,念佛的机缘还未成熟,不能勉强。然而居士既然已经善巧熏习感化,或许应当可以渐渐地产生信向。上海郊区曹行镇一位妇人,每次念佛的时候,她的婆...

此次因护国息灾法会诸君之邀请参加,情不可却。 且事关国家福利,亦属应尽之责。 遂不辞简陋,来与此会。但今天所讲者,并无高深之理论,只述护国息灾之根本方法。??? ...

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

文钞之文,多为书札体,向无注释,读似不觉甚难。读记一出,乃见句句皆有所本,语易虽人人可行,语难则义深不测,原不以文钞为难者,是犹不读注疏,反以读经为易,岂真易哉。 使读文钞读记,如其不易,诚...

大师在世,绝弃名利,决不许人为自己作传作谱,唯愿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吾辈末凡,难抑对大师崇敬之情,今编年谱,不仅为了景仰大师,更为了遵循大师的教导,沿着大师这个伟大的向西木标,归命阿弥陀佛,...

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巨大贡献究竟何在呢?去年我在编写《印光法师年谱》时,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大师留下百余万字的三大部《文钞》,不仅是佛门瑰宝,而且也是近代学术思想界的一笔珍贵财富。 他在他...

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着。吉曜照临者。 亦未有欲短折疾病。後嗣灭绝。家道倾颓。凶神莅止者。 此举世人之常情。虽三尺孺子。莫不皆然。纵至愚之人。断无幸灾乐祸。厌福恶吉者。 ...

这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人从色欲而生。故其习偏浓,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圣王以爱民之故。即夫妇房事。不惜令人以木铎巡于道路。冀免误送性命之虞。其慈爱为何如也。 及至後世。不但国家政令不复提及。即父母与儿女。亦...

一代大师,印光尊者,入灭灵岩,人天雨泪!尊者将示寂,诫门人曰:「死後为我作传赞诔联颂扬者,即是敛大粪向我头上堆」。而各方缁素,情有不能已於言者,纷以云门乾屎橛,着尊者首。下走承无我长者嘱,後从而敛之,...

在「中华佛学研究所」的第三年,因欲撰写毕业论文,苦於题目未定,所长圣严上人是笔者的论文指导教授,鉴於中国近代佛教史的领域,急须学者加以探讨,因命笔者以〈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为题,从事资料的研读和论文...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一切上圣下凡,令其於上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

药物没有贵贱之分,能够治癒疾病者即是良药。佛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的即是妙法。在昔日古代之时,人们的根机殊胜,善知识众多而如丛林,随意修习一个法门,则皆可以契入而证道。 而在如今之...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 无不...

本会监於工商时代,初机浅识,无暇研阅,故另以问答方式,将文钞精华,分条列述,提纲掣领,俾读者於短短数语中,或有心神领会之处,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钞原貌,不敢妄测师意,庶免蠡测之过,并祈暗合道妙,令诸...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年...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

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圆顿法门。以故等觉菩萨。已邻佛地。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逆恶罪人。将堕阿鼻。若能称念洪名。即预末品。法门之妙。无以复加。 ...

师之落叶归根,悟证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无他心道眼,不敢妄评,惟读师迭次出版之文钞,与本年新印之续编,及凡经手流通各书,其提倡念佛,发挥道妙,自行化他,笃实修持之实行,有功净土,足徵为乘愿再来之人无疑...

余辑印光大师文妙辟程朱语竟。复从事於家庭教育者,盖拯世乱之方,厥惟斯二辟程朱文,治之於已然,勉夫上根人也。若夫三根普被,戒之於未然,则幼须资家庭训诲,长则自趋良善,免入邪途。否则幼无善教,长陷非类,小...

求子之道。人多背驰。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遂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媵。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种之。或不出...

听说粤汉铁路通车,就动了去广东的念头。我的旅行计划,打算从上海乘轮船往汉口,换粤汉通车到广州,还乡之後,再由广州经香港循海道回到上海来。这个绕圈子的旅行计划,在一月之内毕其全程,见闻却也不少,因途中好...

印光大师(1862-1940),我国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光绪八年掛搭湖北竹溪莲华寺。未久,受具足戒於陕西兴安双溪寺。二十六岁赴净土道场红螺山资福寺念佛,自号「继庐山行者」以明志。后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二十餘年,朝夕唯阅藏念佛。两度闭关。民国元年以文稿刊於佛学丛报,署名「常惭愧僧」,名震遐邇。民国七年,為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

尊敬的佛教图书网站用户们:

谢谢你们对当代佛教网_佛教图书的支持,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当代佛教网内部正在进行网站的维护与更新

造成各位的不便,敬请见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