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四圣谛

[日期:2012-11-15] 来源: 作者:广超法师主讲 点击数:

四圣諦

【四圣諦的意义】

「諦」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諦」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諦」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諦;二者、集圣諦;三者、灭圣諦;四者、道圣諦。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餘的人只能随著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諦来度化眾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詮释,所以四圣諦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諦,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諦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眾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眾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諦的次序】

(一)、苦諦: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諦: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諦:说明解脱与证果。眾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諦: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圣諦】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眾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一)、苦处:

(1)、有情世间:眾生的身心活动,称為有情世间。1、根据眾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為六道。

2、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a、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眾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為五欲。

b、色界:此界的眾生都是依据禪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眾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c、无色界:无色界的眾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2)、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產生的,因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為什麼呢?因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眾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為苦处。

(二)、苦相:

(1)、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捨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於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拋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捨,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為顺乐受法,因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為世俗諦苦。

3、行苦:一切有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捨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捨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捨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捨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為圣义諦苦,五取蕴苦属之。

(2)、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眾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麼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於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眾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麼?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闆不和,但為了家计,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闆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捨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掛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產生执著,称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剎那剎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三)、总结: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於「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瞭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諦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為何物,只知道乐,那麼这个苦圣諦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集圣諦】

集圣諦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為集圣諦。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諦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一)、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眾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於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為他引发其他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為十惑,它们既是:

(1)、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著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著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2)、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拋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諦、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於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為讲对,这也是愚痴。

(4)、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隻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產等,都称為慢。

慢的种类: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為他人没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5)、疑:对於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6)、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7)、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為边见。

(8)、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9)、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10)、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係,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眾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為;有些不吃这些眾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

爱的种类: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諦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諦。」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為贪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

因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迴。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產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為我执。眾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捨,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二)、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於集。因為业行能集无量种眾生业道於内身。

(1)、业的意义:业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為称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2)、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迴》)

 

【三、灭圣諦】

灭圣諦既是苦灭圣諦。它说明眾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一)、涅槃:

(1)、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詮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麼都不是,為什麼还有这回事呢?

(2)、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產物,而我们因迷惑以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為我们迷惑,所以以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為证得涅槃。涅槃并不属於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復如是。我们眾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產」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為不生不灭。因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於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為有,也不能称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為无,没有生不能称為有,不能称為无。涅槃不属於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麼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罣碍,寂灭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四、道圣諦】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一)、修道的层次可分為五个次第:

(1)、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2)、加行位:观四圣諦,既是观苦、集、灭、道諦。

(3)、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

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於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為有一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

3、疑结:见道的人对於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槃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槃之道,并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这只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為三结。

(4)、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為有学圣人。

(5)、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為无学圣人。

(二)、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观法:          所对治之烦恼:

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於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繫心於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观,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為认為他漂亮、乾净等等,那是因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乾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眾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眾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於眾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為阿那波那,译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繫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2)、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乾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捨,三种皆是行苦,因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鐘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眾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3)、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諦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諦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誌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禪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眾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為中心,认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1)、不妄语欺骗。

(2)、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3)、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4)、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綺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為善良,不侵害一切眾生就是正业。於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眾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眾,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禪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1)、未生善令生

(2)、已生善令住

(3)、未生恶另不生

(4)、已生恶另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諦、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為正念。於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瞭不忘失,比如念佛,对於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禪至灭尽定,禪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1)、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2)、观(毗婆舍那):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戒:正语、正业、正命

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1)、在道諦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於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由於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认為正精进不属於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於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心就散乱了。

(2)、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準。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準。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眾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上一页:烦恼      下一页: 三法印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