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行法篇

[日期:2012-11-15] 来源: 作者:净行法师编着 点击数:

行法篇

经论节录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虽身在旷野,服食於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过去现在因果经)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大乘起信论)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切佛果。(心地观经)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圆觉经)

第一章  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

(一)智信的建立

善男子,众生的心中,有如来之性,本可替他带来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至高至乐、逍遥自在的生存境界。可是,他忽视它、摒弃它,却恋栈於虚幻无常的外境,天天远离自己的佛心,只谦卑无助地去膜拜外在的鬼神求福,不懂内求於己。

执迷於虚妄的众生,只会生死轮转於虚妄之中,生活颠倒,永远不能开拓心中的佛性,永远得不到开悟与解脱。

善男子,他好比—只自小长於鸡群的雄鹰,空负展翅高飞的能力,却满足於生活於鸡群之中,日间争啄谷米,晚上同栖笼子之内,绝无—飞冲天、离舍龌龊鸡场之念。

雄鹰—天不反观於内,展翅试飞,它便一天要与鸡群为伍,难以发挥它的天赋潜能。

同样的道理,众生若不反观於内,锻炼心智,修佛陀的行法,他便不能体会自己本性的自由与能力的无限,不能出离桎桔的世界,享逍遥永乐,只能无助地生死轮转於六道了。

是什麽令众生的佛性不能显现呢?

善男子,这就是无知与不信了。

佛法难遇,不是所有众生皆有因缘听法,就是得闻难遇之法,也不是所有众生皆能信受。因此,自知自信心中有成佛之种的众生就非常稀少了。

若是对自己的潜能也不肯承认实有,那麽,又怎样能令他把这些潜能发挥呢?

因此,没有信,众生就是空有佛性,也不能动用分毫,更谈不上成佛解脱、游戏神通了。

但是,信怎样才能建立呢?

善男子,把佛陀的说法,仔细推敲,用以观察自身及世间,看看能否自圆其说,合理地解释一切的现象。

亲近善知识,聆听他们的高论,反覆思惟,然後确定它的可靠性。这样,便可决定一套道理是否值得信赖、能否作修行求证了。

从鸡啼狗吠,可以推断有鸡犬的存在,从炊烟可推断有火在燃烧。

同样的道理,那些出世间的、不可见的,就只好从那世间可见的事物,去测度推想它的可能性了。

但是,理智的推度认可,是不足够的,必要待亲自体会实践,始能知道它的真确性。但是,实践是必先要有所信念的,否则,便毫无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以达成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陀觉海,涅盘解脱,必要从智信而入,从修行而证得。先没有信,便没有任何成就可言,佛性也就永难显现成熟了。

(二)以四依四不依择法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若要於修行之时,不为邪见所惑而迷失正道,他便要於择法之时,以四依四不依作指南了。

是哪四依四不依呢?

善男子,四依四不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和依智不依识了。

修行的人所追求的是智慧、大能与解脱。因此,他所信受的,只是能导致这些目标达成的法,而不是说法者本身。不论说法者地位怎样崇高,所说法若不能导致解脱的,便绝不应信受。就是他现菩萨、佛身说法,亦复如是。但是,所说法若能导致解脱,那麽,就是说法者现外道之身,行者也应恭敬信受力行。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法不依人了。

修行的人,面对浩如烟海的经论着述,应知哪些是小法,为根器下劣之人方便施设,实未能究竟;哪些是上乘之大法,能度利根之人至彼岸。他要舍弃为愚人而没、不能道出真实智慧、不能导致彻底解脱的不了义经,却只去修习能带来无上慧和彻底解脱的了义经。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

修行的人,阅经听法,应求其内在的真义,以心契入,悟其深意,才能深入经藏,得法的精妙神理;绝不应固执方便的词句,拘泥不化,以文害义,起种种纷争戏论。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义不依语了。

修行的人,於一切法,必要以意作一番思量审度,穷自己的智力去分析,彻底理解後,才决定应该接受还是舍弃;绝不应未经理智的思量审度,便只看事物的表面,轻率地凭意识从前爱恶的经验,机械地执着或舍弃诸法。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智不依识了。

(三)认识四圣谛

善男子,对於生命的存在,有四个真谛,众生必要作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了解生存的实相,从而踏上解脱的道路。这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了。

了解这四谛才能导致苦恼的止息、解脱的生起、圣果的证得,因此,这四谛又叫做四圣谛。

为什麽要认识苦圣谛呢?

善男子,众生在六道轮回生灭法中所过的生活,是桎桔的、不自主的、不持久的、苦恼的。他若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是多麽的恶劣,他便不会思量改善环境,摆脱目前的苦恼,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知苦是解脱的第—步。因为这样众生才能够认清确定问题的存在,才能导致寻找解决烦恼方法的努力。就好像—个病人,必要知道自己有病,才会去看医生,然後疾病才有机会治好一样。若自己身患重病也不自觉知,那麽,又怎会去看医生和服药除病呢?若是这样对病情不知不觉,病就永无治好的可能。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六道的生存只有无限的烦恼、没有永久彻底的快乐这事实。深知苦谛的真实性,他才能立志迫寻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

为什麽要认识集圣谛呢?

善男子,集是导致苦恼生起的各种行为。

众生必要知道他的苦恼全部是自己一手招集累积的,他才能有信心地凭自己的努力,把它们全部清除。他必要知道自己怎样种下苦因,怎样招集苦果,他才能思量对治的方法,使苦恼止息,不复生起。就好像一位良医,必要知道病人的病情、导致生病的原因,才能下药救治一样。

他认清哪些行为能导致苦恼,便要把它们彻底断除,否则烦恼便接踵而来,永无休止。

因此,众生必先要认清一切苦恼皆由自己行为所招集、绝对与人无关这事实,他才会晓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思想,这样,他才能得更大的自由与解脱。

为什麽要认识灭圣谛呢?

善男子,灭是一切苦恼皆已止息的境界。在这境界里的众生,得到彻底的解脱和真实持久的快乐,再没有任何的桎梏烦恼。

众生必要知道,—切苦恼皆可消除,真实永久的快乐是可以获得,六道的生灭轮转是可以超越,灭永苦得永乐的境界是确实的存在、可以证取的,他才会努力修行,找解脱的道,行解脱之法。就好像一位良医,定要知道病是可以治好,他才会充满信心、积极乐观地向病人施救一样。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苦灭境界真的存在这事实,视作成就的目标,他才有努力修行的物件和精进的指南,终有一天能得至高的自由、快乐与无限的解脱。

为什麽要认识道圣谛呢?

善男子,道就是导致苦恼止息、快乐自由、无限解脱生起的法门。

众生必要认清哪些行为能导致苦恼,要用什麽方法对治;哪些行为能导致解脱,要用什麽方法力行,他才能离苦得乐。就好像一位良医,既已断了症,找出病源,确定疾病可治,他便要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去医治病人一样。否则,一切的诊断皆是徒托空言,於事无补。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修道是证果唯一的方法这一事实,他始会努力不懈,行解脱之法,止息烦恼,天天争取更大的自由快乐。

善男子,学佛的人必要了解四圣谛的真义,始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远住於解脱之中。

(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佛修行的人,对生命要有什麽看法呢?

善男子,有些众生,心智卑下,软弱无能,以致面对世间的烦恼,无法应付解决。於是,他们便认定生命只是无尽的苦恼,不敢面对现实,事事规避,表现得悲观消极,只冀求生命的终结快点来临,绝不希望有再生的出现。

有些众生,心智上乘,英慧多能,事业顺遂,少有忧患挫折。於是,他们便充满自信,认定生命乐多苦少,敢於向任何事物挑战,处处表现得很乐观积极,时刻眷恋生命,执着世间一切所有,希望生命永存、永无终结。

善男子,过分乐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乐观的一面,不能从挫折中成长,汲取教训,建立智慧与力量,终不能得到自在解脱。

过分乐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苦痛的一面,难起慈悲助人的心,难以增长智慧,成熟人格,更易因盲目的乐观,过高的自信,而作草率之行,以致陷入极大的困境和苦恼之中,终於把虚假的乐观彻底地粉碎。因此,亦终得不到自在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对人生持着乐观或悲观见解的众生,都执着邪见,看不到人间苦乐参半的实相,不能从人间的苦乐交替之中受益成长。

那麽,学佛的人要采取什麽人生观呢?

善男子,修行的人,要远离悲观乐观这两极端而行於中道。他对人生要有如实的认识,知道苦乐悲喜是交替而存,绝不永久;一切自欺的乐观悉足以带来幻想破灭後的苦恼;而一切自虐的悲观,则可自毁能成之果。

他不走极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既不执着苦,也不执着乐,却切实地行於中道,不堕二边。因此,他的人生观是中观的。

他并不自欺欺人,能坦白地接受和承认人生苦乐悲喜并存的事实,苦的便说苦,乐的便说乐。绝不唱虚伪的高调,强作乐观,把苦看作乐;或怯懦悲观,把乐的也看作苦。因此,他的人生观是实观的。

他知道一切的悲喜苦乐,绝不永久,看透它们皆由众生自己的业所招集,互相交替,也能由业所止息这事实,因而对一切不起任何执着,只是天天尽苦果,种善因,塑造自己期望的将来。因此,他的人生观是达观的。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就应如是以中观、实观、达观的态度视人生的一切了。

(五)生活在刹那之中

善男子,有些众生,在现时不得意,便终日缅怀过往的光荣与成就,把精力花费在逝去事物的回忆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又有些众生,在过去不得意,便为自己的缺憾与不幸,终日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把精力花费在对自己与他人的怨恨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又有些众生,不愿提起过往、回忆过往,却把精力花在幻想之中,希望能於未来实现。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善男子,这些生活在过去与未来幻象中的众生,因不愿面对现实而丧失了现在生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和环境,只能在梦幻自怨中度日,终不能得到解脱。

但是,达观的佛弟子,深知一切皆是迁流不居,方生便死,方死又生,生灭不断。就是自己的身心,亦复如是,绝不永久。

他明白万物生灭不断的原理,使他可以摆脱过去的羁绊,令他能凭自己的意志塑造称意的未来。

他明白过去已灭,将来未生,只有现在才是他能发挥力量的时刻。因此,他警醒地生活在每—刻之中,既不缅怀过去的一刹那,也不憧憬未来的—刹那。这样,他的精力便不会放在虚妄的幻想执着里,却是有效地於现在促成心中所希望出现的事情。

他深知後念从前念面生,一切做作皆成前因,必然带来後果,并且於做作刚完之时,便即生起能结果报的力量,立刻开始替众生塑造合乎果报的际遇。因此,他知道果报是即时开始、逐渐圆满,并非如无知的众生所想像,认为业报只会在来生,或更遥远的未来才突然出现。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应永恒地把握现在,努力於现在,生活於现在。这样,他便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随心所欲,终於得到彻底的快乐解脱。

(六)订立正确的修行目标

除去无明、今佛性圆满地显现,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呢?

善男子,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痛下一番苦功才能得着,绝未有不劳而获、垂手可得的道理。因此,彻底解脱的出现,自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厂。

凡夫修行成圣,既需要长久的时间,那麽,会否因目标难以迅速达成,致令行者望而生畏、退却道心呢?

善男子,若众生把目标定得太低,他便没法得到大的成就,但是若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又会因目标高不可攀,一时难以成就而感到沮丧气馁。因此,行者所定的修行目标,必要远离这:二种过患。

怎样才能远离这二种过患呢?

善男子,众生若要得到彻底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他便要定下除去无明、圆满佛性、成为觉者这至高无上、长远的目标。否则,一切的成就,皆未得究竟。

但是,成正觉所需的时间并非朝夕,若要不因尚未能成佛而沮丧灰心,以致放弃梵行,那麽,他便非要定下合乎个人需要、较易成就的短期目标不可了。

善男子,莫谓善小而不为,莫谓恶小而为之,於—切修行法门,勉力而行,按步就班,从浅到深,不急躁冒进,只脚踏实地,以成就一连串较低、较小、较近的目标,朝着较高、较大、较长远的目标不停前进。这样,众生便能兼顾高低、远近、大小的目标,把它们合而为一,不会因目标定得太低、太小、太近而流於浅薄,也不会因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远而感到无助,致令退却道心。

善男子,这样,众生就能避免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所起的过患,天天尝到成功的果实,令智慧、大能和解脱不断增长以至完美。

因此,众生若能以身、口、意如法修行,必功不唐捐,没有丝毫努力会是白费。

第二章  十善业道——凡夫於生死轮转中求取安乐之法

善男子,众生的际遇,千差万别,有苦有乐,皆因个别作业不同,受不同果报的缘故。若有众生,虽未发心精研佛法、依佛法修行、自觉觉他、普度天下,却又要不下恶道;虽在生死轮转桎梏之中,仍能多处善地,少受苦恼,他便要行十善业道了。

是哪十善业道呢?

善男子,十善业道,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和不邪见了。此十善业道,乃去苦除灾的指南,就是未皈依三宝的众生,也应勉力奉行。众生若不能时刻忆念及力行此十善业道,则难免作下恶业,他日必要随业受报,今身心得极大的苦恼。

行十善业道有什麽果报呢?

善男子,若人不起杀心、心常慈悲、於众生能施无畏、救苦扶危、断除暴戾的习气,那麽,他便可身常无病,寿命长远,常受到天神的守护,出入不堕险境,心地平静和悦,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终之时、能生天上、享大福报。

若人离偷盗,他便能积资财,天灾盗贼不能侵损,不生败家之子女,他人诚实相对、不愿亏负,自身资财、能善受用,更有余资布施於人。这样,他便得善名流布,为人赞美,命终之时、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无缺。

若人离邪淫,能制淫欲之心,夫妇交欢之外,不复淫人妻女夫子,不坏他人名节,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麽,他便能得诸根调顺,仪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妾子女,不为人侵,家庭融洽快乐,子孙不辍,且孝顺有为,光明磊落,终成大器,荣耀父母。

若人离妄语,便能口常清净,言词无失,辩才无碍,常得他人信任,所发言论、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进智慧。

若人离两舌,不搬弄是非,不诽谤弄人,那麽,他便不受他人离间,不受毁辱与谗言之害,事业顺遂,能亲近善知识,增长智慧。

若人离恶口,说话温文有礼,那麽,他便能言词美妙,众人乐闻,说话契理,更不遇恶口之人,不受讥议,心常安乐。

若人离绮语,不说邪淫不端正之话,他便能远离邪僻之人,不为淫邪之语所污辱,恒令人发言尊重,不敢轻薄无礼。

若人离贪欲,那麽,他便能诸根具足,端正无缺,身心健康,财物能亲得受用,不为他人所夺,或因自己不察而遗失,更由於无贪而乐於布施,故易得资财,生活无忧无缺,恒为他人仰羡。

若人离瞋恚,他便能心境平静,和颜悦色,健康无病,仪容调顺,他人乐与相处,事业常得顺遂,为人爱护思念。

若人离邪见,不信异教外道的邪论,不行异教外道的邪法,远离一切戏论执着,深信佛法无常无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圣道、行佛法,终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善男子,这十善业道,是修身证道之根本,不堕恶道之必需,得人天福报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缘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愿修行度世的众生,也应身体力行,以求暂时有限的安乐,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彻底的解脱。

第三章  立志修行与持戒

(一)三自归依

善男子,立志学佛修行之人,必先要作三番自我的归依,以表明心志。从此竭诚以佛法作身口意活动的指南,增进自己的智慧、力量与解脱,永不再执着外道所误持的邪见,永不崇拜外道所迷信的鬼或神。

为什麽归依要叫做自归呢?

善男子,真正的归依,是要出自真心自愿,绝不能勉强,更不在於形式仪规、口头的承诺。因此,就是经历了庄严隆重的世俗归依仪式,若非诚心自愿,便不名真的归依。

若归依後,又生退心,不依先前所归,那麽,在退心之时,再不是真正已归依的佛子了。

真正的归依,是要自愿,时刻自觉、自持的。否则,便毫无意义,只是自欺欺人的闹剧,徒令人耻笑。

就是这缘故,归依便叫做自归。

依佛法修行的人,要归依什麽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自归於佛、法、僧。此三者能使人得一切智慧、力量、解脱,是一切众生所应归向依止的,因此,是世间难求的至宝。

什麽是自归依佛呢?

善男子,自归依佛就是全心全意、毫无怀疑,相信自己的心中、藏有真如的佛心。只要放下妄想执着,便能与它感应相通,得一切智慧、大能与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久藏於心中的佛陀,令心、佛、众生三者合而为一,无有分别。

若人已自归依佛,便应知已归依至高无上,再不应心外求佛,或信奉任何外道视作主子或造物者的鬼或神了。

什麽是自归依法呢?

善男子,一切佛与菩萨所说去苦得乐之法,能去愚痴颠倒,起智慧大能,成就自由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能去生死苦恼、生涅盘真乐之法。

若人已自归依佛法,就必要时刻注意一切身语意的活动,务使随顺佛法不悖,不能更作违法之事;於异教徒的愚痴妄执、异端邪说,更不能染着,反要为彼等软语辟除,令得受持佛法的正见。

什麽是自归依僧呢?

善男子,僧就是教团,亦即是全体修行及弘法的信众。

学佛修行的人,要互相关怀帮助、切磋砥砺,始能令自他的慧命福德迅速增长,令佛法能弘扬於各处,度己度人。因此,对於一切弘扬正法的团体,应自视为所属的一分子,尽力支持拥护;於同修行者,应亲爱如己;对先觉者应恒起敬重,谦虚求教;对後学者,要乐於分享自己所得,诚意地为他们解惑。

若人已自归依僧,便要与僧团及弘法团体有紧密的联系,常参与它们的弘法活动;不应只顾自己的修行进度,而忽略了团体的利益与壮大;於所有同修,不论先觉或後学,皆不起嫉妒轻慢,反以平等心视之,亲如手足。

善男子,众生作三归依,必要诚意自归,身体力行,才算是真正的归依。而只有能如是归依者,始是真正的佛弟子。

就是这缘故,欲得佛果的众生,必要立志,自归依佛,愿与诸佛同体,恒得护念,亲证解脱;要自归依法,以法为到彼岸之舟;更要自归依僧,与佛道行者,无分彼此,共同成就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事业。

(二)紧守五戒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有五条基本的戒律,不论在家出家,志向大小,也要恪守不犯,以作证道的资粮、远离恶道的庇护。

此五戒能令众生常生善道,不下恶趣。因此,若有众生只欲享人天之福,不受地狱、饿鬼之苦恼,紧守五戒便能成就了。

什麽是五戒呢?

善男子,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为什麽要不杀生呢?

善男子,伤残他人的色身、令他人受苦、以致丧失性命,虽只夺一人之命,但是,他的父母兄弟、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亦因而惨然有所失,生大悲恸。因此,虽只杀一人,实有多人受苦。死者已矣,但生者忧悲,却绵绵无尽。

就是这缘故,杀人者种下入地狱之因,他日必得重报,难免身罹残疾,常遭人淩迫,以致横死,不得善终。

杀能招地狱之苦,更断慈悲之种,损自己的慧命,盖自己的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杀生戒,不作任何残暴、无益或不必要的杀生。不但不妄杀有情众生,就是花草树木,也绝不应为逞一时的暴戾,而妄加伤害。

为什麽要不偷盗呢?

善男子,取非分之财、盗窃他人财物的众生,心里常存贪念,常思诡计骗人,能令善根善相破损,恶人常来亲近,善人则远离不欲相与。这样,他便日长无德之行,日增邪僻之相,更因偷盗他人的财物,而使失主陷於贫缺、苦恼与不安之中。

就是这缘故,偷盗者种下未来贫贱之因,使自己的财物,多为贼所盗取;或因天灾人祸而破损流失,不能使用,以致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匮乏贫困之时,恰与饿鬼无异。

偷盗不但种贫穷的因,更因贪着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一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偷盗戒。

为什麽要不邪淫呢?

善男子,夫妇恩爱敦伦,使子孙不辍,为世间留种,令有缘生於人间的众生有色身依止,是为正淫。在俗家弟子之中,并未犯戒,反以养育儿女,作种种施惠,而积下很大的功德。

但是,若於夫妇之外,更尚污辱他人的夫子妻女,败坏自他的名节操守,则是极大的邪行,因此叫做邪淫。

这种在配偶以外的邪淫,能令自他名望有损,身心受大苦恼,更能令家庭变故破碎。於自身则有损善根慧命,生淫邪不正之相,亏损色身,孱弱早死,更能引起诉讼纠纷,终至身败名裂,陷於囹固。

就是这缘故,邪淫者必为欲火焚身,来生更当受他人淫辱,贞操为他人所强夺,名节由他人所毁,难保色身的清白。

邪淫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因淫欲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邪淫戒。

为什麽要不妄语呢?

善男子,一切蓄意欺骗他人,以达成令人受损、或自己受益的不真实说话,都是妄说。

若有众生,为谋害他人而造谣生事,中伤及诽谤他人,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利益而说谎言,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名誉、或他人的供养,於修行道上,未有证得而谓证得,更是极大的妄语者。

妄语者能损自己的善根慧命,不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敬重,易招讥讽非议,更能因一己之妄语,令他人受无穷的损害。

就是这缘故,妄语者能招他日口舌不灵、智慧短小、恒为他人鄙弃之报。

妄语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能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妄语戒。

为什麽要不饮酒呢?

善男子,饮酒的人,易令神志不清,仪容不整,失态於人前,又能起恚怒暴戾、争执打斗。不但能伤身害体,更使恶名流布,贤人远离,财物流失,损善根慧命。酒醉之时,能作诸种恶事,毁声名於一旦,酒醒时才迫悔莫及。

就是这缘故,酒能为极大之灾害。一切迷乱心志的药物食品,亦复如是,务必戒除。

酒及一切迷乱心志的物品能令自他身心受损,更因心志迷乱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饮酒戒。

善男子,紧守五戒是远离恶道不败之法。若有众生,不欲罹忧患、遇苦恼,就必要以此五戒为护身了。

(三)食与杀戒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以慈悲为修心之本,因此绝不轻犯杀戒。人类固然不杀,就是禽兽虫鱼,也不愿伤残,妄加杀戮。慈悲恩及一切有情,就是花草木石,也不妄加损毁,以逞心中的忿懑。

就是这缘故,很多学佛的人,不愿多吃肉类。因为,吃肉的人,虽不亲自宰杀有情,但是有情的性命,却是因满足他们的食欲而失去。自己虽未起杀心和犯杀戒,却令屠者起了杀心,犯了杀戒。

为了慈悲,不令有情众生受被屠杀之苦,修行的人多只愿吃些蔬菜米麦。因为植物感受痛苦的能力较为微弱,甚至全付阙如,对於采摘烹调,鲜能生苦恼如动物的反应。有些植物於枝叶被切除摘去後,不但不会死亡、或妨碍生机,反而生长得更兴旺茂盛;而有些植物,则於很短的时间,虽不经采摘,也会自然枯萎死去。因此,吃素所起的杀业极微,不会受重报。

不吃有情众生的肉,是从慈悲而起;若没有慈悲,戒肉便显得毫无意义了。

若众生的慈悲或体质尚未能戒吃众生之肉,那麽,就只好少吃及避免要亲自宰杀了。若是宰杀也不能避免,那麽,也只好在宰杀之时,勿使受不必要的痛苦;食时又要感恩领受,谢其献出生命,滋养食者的色身,不敢稍加浪费糟蹋。这样,也不致断慈悲之种,大碍修行之进度。

善男子,夺众生的性命,食其色身,不论所杀所食是有情众生或无情众生,皆生罪愆。若只因以食维持自己的生命,又能作修行度世的事业,则能将功补过,折去罪孽不少;若是为杀而杀,残酷不仁,则不论所杀众生是人非人,有情无情,皆种下极大之恶业,必要领受苦果。

善男子,杀身夺命,究竟是过,虽有轻重之分、将功折罪之别,罪业终是难逃。因此,一切众生皆依其一生的饮食习惯,种下或轻或重之杀业,生命终为其他有情无情众生所夺,或横死或病卒,色身也难免为彼等所噬,复归四大微尘,成为其他生命的滋养料,以其夺人色身,色身亦为人夺的因果。

因此,若人望得善终,不欲饱经苦痛折磨才去世,就应修慈悲之心,於烹杀之时、饮食之际,当见有可修行之处与减灭苦恼之道了。

(四)四重禁

善男子,发心修行的人,若犯了四重禁,便失去佛弟子的地位,再不值众生的尊敬,同修更耻与为伍,只以恶众生视之,要待机缘成熟时,始再行点化。

是哪四重禁呢?

善男子,四重禁就是舍正法、舍菩提心、悭恪胜法和恼害众生。

已闻佛法,不去切实修行,却复执迷於外道的邪见,远离解脱之道,这样就是舍正法了。

已发弘誓: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却又退心,不欲完成誓愿,这就是舍菩提心了。

已从修行之中,得殊胜解脱之法,却吝啬不肯示人,不愿与同修共用,这就是悭恪胜法了。

已受如来的戒律,却不遵从,而行杀、盗、淫、妄,淩逼众生,这就是恼害众生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犯此四重禁,便是极恶之人,再不是修行解脱的佛子了。

(五)菩萨所持的戒

善男子,菩萨为了上求佛果,下化有情,增长慧命解脱,不但不能作恶,更要积极地去行善。因此,他要守的戒,就不止於禁恶,更禁於不行善。这样,他所守的戒就极为广泛和严格了。

替菩萨带来清净解脱的戒可分作三大类,於禁恶行善方面,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度众生到彼岸的不二法门。这三类戒,就是所谓三聚净戒了。

是哪三聚净戒呢?

善男子,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了。

摄律仪戒,就是紧守一切禁止身口意过失的戒律,以达致身口意的清净,令一切苦恼不能生起。菩萨要受持一切如是导致清净的戒律,无—净戒不受持,否则,便是犯戒。

.  摄善法戒,就是学习和掌握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法门,以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工具。菩萨要尽力修习如是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否则,便是犯戒。

饶益有情戒,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以解除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快乐解脱。菩萨要如是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能度而不度,否则,便是犯戒。

 

善男子,由此三聚净戒可见,菩萨除了不得以身口意作恶、不犯律仪戒禁外,尚要积极、尽力地修习善法与饶益众生。否则,只不作恶、而不修行为善,也同是犯了戒禁,虽不致堕於恶道,也难得福祉解脱。

戒是导致清净解脱的道路,持戒越圆满,智慧力量就越大,清净解脱就越彻底。否则,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难有寸进。

善男子,若行者只紧守律仪、少摄善法,不饶益有情,那麽,纵得道果,只是小乘,难超阿罗汉之位。但是,持三聚净戒的菩萨,智慧大能则远超其上,终得证无上菩提、极果佛位。

(六)有福无罪的破戒

善男子,菩萨有时作杀、盗、淫、妄等重业,不但不算犯戒而获罪愆,反而得福,且疾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

为什麽呢?

善男子,若菩萨为了降魔除恶,点化利乐有情,以大慈悲为本,远离一切私欲,以绝无贪瞋痴的心,为众生的解脱示作种种恶事,犯种种戒禁,又自甘接受业报的惩处,那麽,所作的恶,一切戒禁的违犯,皆是善巧方便、度众生的权宜,实无恶可作,无戒可犯。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慈悲无私、自我牺牲的救世精神,令他所作的杀、盗、淫、妄等重业,皆成假恶真善。不但不招罪咎苦果,反成功德,增成佛的资粮。

(七)六和敬

善男子,学佛的人与其他行者共处,或在学佛弘法团体之中,在六方面,要和睦相处,互相敬重。这些在团体生活中所应采取的待人处事态度就是所谓六和敬了。

是哪六和敬呢?

善男子,就是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和利和敬了。

学佛的人要身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切行为举止,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没有任何争斗,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口和敬,就是在一切的言谈里,不论是闲话或议论,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常闻柔雅诚恳之声,令人乐於闻听,常欲处於其中。

学佛的人要意和敬,就是在—切的心意里,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就是在没有任何人觉察到的地方,也同样保持内心的和敬,不存任何伪善。这样,团体便充满和善的气氛,令成员皆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戒和敬,就是彻底遵从团体的规条,恪守如来的戒律。於一切共议的戒禁,皆和颜悦色地接受,且恒起敬重。务使团体之内,成员皆依法守法,互相信赖,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见和敬,就是对世间及出世间法,要共同地执持一个正确的见解。於真理的辩论分析,要采取和平的态度。对他人思想的自由,要恒加敬重。务使团体之内,各成员皆能和平地、互相尊重地研讨佛法,令人人皆有所得着,远离邪见,住於解脱知见之中。

学佛的人要利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要忧戚相关,甘苦与共。对他人的权益,要恒加尊重。一切资财,权利、义务皆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莫为一己私利而起纷争。务使各成员皆能和平共处,互敬互爱,人人乐处其中。

善男子,此六和敬不特是僧团、弘法团体成员所应力行,也是一切在家众生於群居时所应遵照,以达成和敬的目标,使众生能融洽愉快地共处,互长善根慧命。

第四章  欲、解脱与道场的正确认识

(一)解脱从欲而生

解脱是否从止息一切欲念而生的呢?

善男子,欲是导致生命和轮回的主因,是一切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的起源,但是,它也是成佛的动力。

若是一切的欲念都止息了,那麽,便再没有求道之心、证果之愿,没有智慧、大能、解脱可证。就是能摆脱生死轮转,也会失去生命力的璀璨与自由,不能游戏三昧於一切的时空里,亲证佛身的超越了。

因此,众生有些欲念必要止息,有些欲念却不应止息,反要持续、增强。

那麽,要止息的,是哪些欲念;而不要止息的,又是哪些欲念呢?

善男子,众生要止息摒除的是一切恶的欲念;不要止息、反要持续、增强的,是那些善的欲念。

哪些是恶的欲念须要止息摒除呢?

善男子,就是一切从贪、瞋和痴而起的欲念了。

贪令人患得患失,为得失的疑虑所缚,心中常起牵挂,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洒脱无忧。

瞋令人气量狭窄,忿恨不满,伤害自他,恒为世间人事所激怒,丧失内心的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胸襟豁达,怡然无恼。

痴令人执着虚妄为真实、真实为虚妄,应舍弃的却坚持,应坚持的却又舍弃,心思紊乱颠倒,常白吃苦果,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使智慧增长,住於解脱之中。

那麽,众生所要持续、增强的又是哪一些欲念呢?

善男子,就是—切从无贪、无瞋、无痴而起、高贵清净的欲了。

行者有四个高贵清净的欲,念念不舍,时刻勇猛精进,以求达成。这就是他们发心修行时所许的四弘誓愿了。

他们誓愿;不畏辛劳,也要度尽无边众生。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坚忍,断尽一切烦恼。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毅力,学会无量解脱之法门。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精进,把潜藏心中的佛性

大能全部显现,成为一位佛陀觉者。

善男子,这些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本的欲,就是善的、清净的欲,是众生所应持续、增强的欲了。

(二)欲的驾御

善男子,欲的全然止息,只是没有生机的寂静,并非活泼喜悦、生意盎然的解脱状态。

欲力好像澎湃的瀑流,可以泛滥成灾,摧毁田园,溺杀生畜,也可以灌溉田地使万物生长,利益众生。但是,它本身却毫无节制,必要受到统御,始能发挥它建设性的效用。

要静止那洪流驰想,是多麽困难、违反自然、又徒劳无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济人,那麽,就应善加疏导利用,不使成灾、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众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绝灭它,是违反自然、困难重重、徒劳无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冲突,不但不能导致快乐解脱,反会生起各种邪见异行,陷众生於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纵欲力,不加节制,却又遗害不少。

因此,解脱并不是从否定身心的自然需要、虐待身心而来,也不是从纵欲而生。

就是这缘故,一切提倡欲力应该放纵或绝灭的众生,都陷於邪见,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为本、善导欲力的众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丰盛无忧的生活。

善男子,从苦恼解放出来,并不是要经很久远的时间才突然出现的事。

只要众生持如来的戒律、修如来的行法,他便能把原来不羁的欲力驯服,使自己的解脱天天增长,令住於世中,亦不觉其苦,反见其乐,既不厌离世法,也不执着它不舍,且能动静相宜,出入随意。

善男子,众生的解脱深浅久暂,有赖於欲的驾御成功与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开拓佛性,那麽,成道证果,得到无上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便是必然的事了。

(三)解脱成就於世间

善男子,众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脱,是要在世间经历各种严格的考验,才能磨练出来的。

为什麽呢?

因为,只有在世间苦乐参半的生活里,众生才能遇众多的机缘,发挥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舍精神,以此开拓他的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

若没有世间的苦恼、挑战,众生的德性能耐,便只会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了。

只有面对困难挑战,把它们克服超越;在试探出现的时候,能够自制,不落秽行;在得失毁誉之间,不起激动,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恶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脱的人,能於任何地方,都得自在,不让外缘扰乱他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样,他才能以洒脱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众生,启导愚昧不肖,而终不生厌气馁。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众生,虽看似与世无争,洒脱超越,实多愚痴荏弱之辈,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什麽呢?

因为,避世的众生,多是不能面对现实考验、不敢接受挑战、无力抗拒试探的弱者。他们身心软弱,怯於面对困境,只有事事规避,一走了之,远离世间人事的纷扰,舍弃困苦所能给与的锻炼,永远沦为失败者。

世间的苦恼,无处不现。若只顾逃跑卸责,只会常处被动,恒为环境逼迫,心常忧恼,不能自主。这样,实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脱。

这些众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气,克服困境,自作守护,自解疑难。於是,他们便永远流於低下、无能、无助、厌惧世间,永远不能从外境的滋扰解放出来;自身得不到安静,更遑论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处於恶世之中,面对困境,锻炼他的心志。遇到艰苦越多,心志增强的机缘就越大;困难克服越多,他的解脱也就越彻底了。

他要处於一切世事纷争之中,心境湛然不动,绝不受外缘所扰而失安乐,始终不为物缚。他既不缅怀过去不舍,也不浪费光阴,憧憬未来於幻想之中。这样,他便不受过去的支配,不为无用的幻想虚耗了光阴,每一刻都能醒觉地活着了。

善男子,众生能如是处恶世、行俗事,而不起执着、不生苦恼,才堪称为一位真正的解脱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场

善男子,修道学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缘秉性,而为沙门,或作居士,於证果成道,实无分轩轾。

菩萨为了亲近摄取众生,修慈悲喜舍,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业,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萨道。因为,只有投入世间,始能得最大的机缘,把佛性成熟。

就是这缘故,他们要以俗世为道场。为利益众生故,他们於世间技艺学术,皆勤於修习,通晓嫺熟,更能营积财富、或处於权贵之位,以便通过钱财权势、诸种学艺,作世间事业,解救有情当前之苦,再依其根器,开示出世间解脱之法,使永灭苦因,恒得自在,不须他人救助,反能布施於人。

他们点化众生,并不拘泥形式教条,只欲传扬正理,故能摄取信众无量。就是持有邪见的异教徒,也深受潜移默化而不自知。因此,能化无数外道行佛法得解脱,而不强求其自觉自认已入佛之门。既不执着门户派别之见,也绝不居功,只以度众生为本。

善男子,在家而行菩萨道,遇恶因缘甚多,故甚难行。但是难行能行,功德则以其难行而更丰硕,心智的长进就更速,证道成圣的时间就越短。

那麽出家修行的人又如何呢?

善男子,出家行者,欲把全副精神,用於精研经、律、论三藏。又需清净的环境,修习禅定。於是,他们便抛弃了世俗的事,在寺院里勤奋用功,学习经论,修习禅定,增长智慧与心力。待学有所成时,便要到处点化众生,以弘法为终生事业。

出家的人,因以修行弘法为事业,不积世间财物,不事俗世的生产,却只为世间的众生积福慧,耕耘他们的心田,播下佛种,因此,是应受世间的供养,令衣食无缺,得健康的身心,能为众生作导师及解惑者,恒以佛法作布施。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论在家出家,皆以众生的祸福为念,常以自利利他为本,时刻不忘救世度人。

在家的行者,慎持戒律,於俗世事务,虽处於其中,却不起执着,心无挂碍,清净无污。虽身未出家,心却与出家无异。

出家的行者,虽处於寺门,禅定用功,不事世务,但是心存度世。虽身出家,仍然悲天悯人,常回俗世说法。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在家与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为道场,完成证道的事业。

第五章  「无我」对解脱的重要性

(一)止息视五蕴为「我」的执着

善男子,无知的异教徒,不识如来的圣教,不追随圣弟子,不守圣戒。

他不亲近善知识,不识善知识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识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识的戒律。

他或认「我」中有色、受、想、行、识,或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思想颠倒,妄执不实为实,执假为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却不智信佛法,争取智慧与解脱。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本身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种条件而生,缘合而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他错误地追求,执着色身,肯定地说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样错误地追求、执着受、想、行、识为他的「我」。

他执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为「我」,这样,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恼束缚的因缘,令自己远离解脱了。

但是,硕学的圣弟子,熟诸如来的圣教,严守圣戒,勤奋地与其他圣弟子们一起修学,乐近善知识。

他不认为「我」中有色、受、想、行、识,也不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是迁流不居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条件而成,缘合则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因此,他并不追求或执着色、受、想、行、识,说是他的「我」。

善男子,他不执着这五蕴为「我」,於是,他便无处不自得,能从任何的束缚解放出来,现世便得到涅盘的喜悦了。

(二)四重空与解脱

善男子,若人能真的不再执持着色、受、想、行、识即是「我」的见解,从这时起,他便不会再贪着世间任何的东西,心灵即时得到净化与解脱。

无所贪着,他便不再为任何事情激动。不再激动,他便即身证入喜悦的解脱之中,再不为这世间任何事物所束缚。

善男子,一位亲证涅盘解脱的圣者,能够体会四重空的真义。

他切实地:

(一)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有「我」的存在;

(二)看不到有「我」能呈现在任何人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三)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任何人能具有「我」的存在;

(四)看不到任何人能有一个「我」,呈现於他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他看到自己并没有什麽实钵,可以担任兄弟、朋友、弟子等角色,也看到任何人也没有实体,可以担当兄弟、朋友等角色。

他能这样,便到达了无我的境界。没有执着,不为人我的任何做作所激动,不受各种世间欲念所束缚,从而得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就是处於——切浊世之中,他无所执着地生活,使他恒常处於涅盘的喜悦里。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能住於四重空中的圣者,不论处於什麽境地、面对什麽困难,也不会感到丝毫的苦恼,却只会无忧地住於心灵的极度自由与解脱之中。

(三)解脱从放下「我执」而生

善男子,「我」的执着,是世间一切痛苦的来源。

为什麽呢?

因为,起了人我之别、你我之想,他便会与人比较高低,求胜於人,不甘屈居於下,成功时便快乐,不成功时便苦恼不欢了。

为了面子地位、赞誉拥戴,他便时刻与人争强。一切自身内外之物,都成为比较的对象,令他精神紧张,为优胜的追求而焦虑,为败落的阴影而担忧。

他追求别人的嘉许,恐罹他人的耻笑。这样,他便让自己的快乐操纵於他人的手里,由不断变迁的外境所裁决,令自己的感受恒由外缘所转,绝无自主可言了。

这些苦恼全都是从「我」的执着而来。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若要得到真正的解脱,「我执」便必须放下。因为,没有了「我」的执着,便再没有「我」的得失之忧虑,内心便会变得和平。不但不再受外缘所激动,反能融成一体,化恶为善,化敌为友,生活在与天地万法极度协调的喜悦之中。

(四)止息对别人的执着与希冀

善男子,对他人的执着与希冀,是很多苦恼的来源。

为什麽呢?

因为,对别人有所执着和希冀,他的快乐与痛苦便操纵在他人的手里。若别人要他快乐,便给予他所期求的东西;若要他痛苦,便拒绝给予。

别人能通过对他所执着希冀的事情,有意或无心地窒碍,令他不得满足,反陷於失望、愤怒、怨恨、羞辱、焦虑和种种苦恼之中。

就是因为他对别人有所执着、有所期求,他内心和平的自主便丧失了,令自己沦为他人俎上之肉,任人摆布愚弄,陷於被动无助。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众生的解脱,是从放下对别人的执着与希冀而生。因为,无求於世,他便回复情绪的自主,内心的和平不再由别人的施与或拒绝所左右。

无求於世,众生不是变得很孤独无助吗?

善男子,除了住世的佛陀和大菩萨外,有哪些众生能够没有烦恼,智慧、力量、解脱与慈悲都堪作你皈依的物件,能够给你彻底的救度呢?

善男子,若是没有的话,向任何世间的众生寻求持久彻底的救度就只会导致失望与怨恨了。

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不应对任何世人起任何执着与希冀,却只应倚赖自己心中的佛,让他施与一切不可思议的救度。

善男子,心、佛、众生本是同体,这样,心佛自度众生,不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吗?还有什麽可以置疑的地方呢?

第六章  导致身心解脱的三十七个行法

(一)三十七道品

善男子,有三十七个导致身心解脱的法门,共纳入七组之中,可供众生凭自己的秉性志趣,择一修行。虽入手不同,实殊途同归,成果无异。众生若把这三十七法互相补足,择己所需而作修行,更生相辅相成之效,令每一法更易成就。

(二)培植五根

善男子,有五个心理的根基,众生必要细加培植,才能建立修行解脱的立脚点,奠下智慧大能的基石,令自身的佛性能逐渐显现。这五个根基就是五根了。

是哪五根呢?

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了。它们对修行者的重要性,有若根对草木一样,若付阙如,慧命的增长便没有可能了。

什麽是信根呢?

善男子,对佛法深思熟虑,确认合理可信,可以验证之後,就要身体力行、认真求证,时刻保持心中的信念,矢志不移,绝不三心两意、反覆无常。这样,修行的人,才能亲证佛法的真实与好处,不会只流於徒劳无功、令人耻笑、对自他的解脱毫无帮助的戏论。

这种不移的信念根基就是信根了。

什麽是精进根呢?

善男子,应该去做、或已立志去做的事情,就要勤奋地去做,并且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陷於拖延怠惰,把应做的事情搁置,令进度缓慢,以致一生的时间过去了,也—无所成。因此,勤奋努力,是证道解脱的必需。

这种勤奋进取的心理根基就是精进根了。

什麽是念根呢?

善男子,於一切佛法,行者必要时刻忆念,不使忘失;於行住坐卧,一切身语意的活动里,都要时刻警醒;以身行佛法,不得违佛理、堕邪僻,因而陷於魔道。这样,才能体验佛法的好处,增进解脱。

这种念念不忘佛法、念念不忘行佛法的心理根基,就是念根了。

什麽是定根呢?

善男子,学佛的行者,若要世间或出世间的功业成就,必要精神统一、心力专注,才能发挥内心的潜能,建盖世之奇功,利益自他,度己度人。因此,他必要培养止息妄想纷乱的能力,才能增进解脱。

这种统一精神、祛除妄想的心理根基,就是定根了。

什麽是慧根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对一切世间的俗事有为法、及出世间解脱的无为法,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并且常欲多见多闻,增长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愚痴妄想,能尽早除去,令一切身语意的活动,皆能从智慧而发。这样,他才能增进智慧解脱。

这种追求智慧、明辨真伪的心理根基,就是慧根了。

善男子,这五个心理根基,必要牢固地建立,心灵的力量,佛性的大能,才能逐渐显现,带给众生解脱,否则便如无根之草木,没有成长生机可言了。

(三)善用五力

善男子,五根的建立需要主动的努力,但在建立之後,便能产生五种力量,不但令众生有所受用,更使五根因而一天比一天深厚牢固。这些力量就是五力了。

五力是指哪五力呢?

善男子,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了。

什麽是信力呢?

善男子,由信而起的力量就是信力了。

信的威力不可思议,令心识能发挥无穷的力量,可以心造物,创造环境,成就一切。力之所至,更能超越一切时空的束缚,使行者於处处都能自主自在,不受桎梏。

什麽是精进力呢?

善男子,由精进而生的力量就是精进力了。

精进的心态,使众生勤奋地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这种努力是一切成就所必须,若付阙如,便没有任何成功可言,就是俗世功业也不可得,更遑论出世间的智慧大能了。

什麽是念力呢?

善男子,由忆念而生的力量,就是念力了。

念力使人能执持自己的目标理想,永不忘失放松。这样,他便矢志不渝,未得到彻底的成功,便永不放弃努力,时刻都在警觉注意、斗志激昂之中,成为迈向成功的动力。

什麽是定力呢?

善男子,由止息纷乱妄想而生的力量就是定力了。

若人成就了精神统一、制心一处的心理根基,他便能进入各种禅定的境界,在定中发挥不同程度的定力,完成自己的事业与愿望。定力高的行者,更可引发心识的力量,行各种神通变化,获得各种世间与出世间的智慧,能用以度己度人、利己利人。

什麽是慧力呢?

善男子,由慧根的建立而生的力量,就是慧力了。

建立了慧根的人,已得到独立思惟、辨别是非真伪的根基和志趣。对一切法都能仔细分析、彻底求证。不愿受任何邪见所惑,却要勘破一切虚妄,破邪显正,使自己身语意的活动,皆从慧而生,不掉愚痴的陷坑,不落外道的邪见。常能身行佛陀的智慧,无有过失,因而远离苦恼而得永乐,更堪作救世的明灯,指点迷途的众生。

善男子,学佛的人,对此五力,要时刻加以运用拓展,才能使它们壮大,增加自己心智的力量,迈向自在解脱。

(四)作四正勤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有四事必要时刻警醒注意,勤奋力行,无时稍为松懈,始能增长慧命解脱,趣向圣果。这四事就是四正勤了。

是哪四正勤呢?

善男子,四正勤就是(一)已生恶令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学佛的人,於现有的坏品行,要时刻注意,作适当的努力,把它彻底清除。不论要费多少时间,多少气力,也绝不畏惧气馁。天天不断地提醒约束自己,直至恶习不再生起、彻底除去为止。这就是已生恶令灭了。

他於一些未沾染的恶习,要保持警觉,克制自己。决不以身尝试,造新的恶业,却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心志和自制,令能面对一切试探诱惑而不堕邪道。使自身在浊世里,也能保持清白无污。这就是未生恶令不生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但要诸恶莫作,也要众善奉行。因此,对於自己尚未有的善良品性,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不懈地培养。恒以善知识、圣贤、菩萨、诸佛世尊为榜样,天天作适当的努力,务使德行能够建立,利乐自他。这就是未生善令生了。

他对已建立的德行,也要时刻注意,不断勤奋地去维持和扩充,令小的德行成为大的德行。从独善其身以至兼善天下,使自己的行止,能立言立功立德於世,使天下众生,皆蒙受其恩泽。这样,他才能实现普度众生的宏愿。这就是已生善令增长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必要在这四方面,作恰当的努力,才能远离苦恼,得到解脱。

(五)增长七觉支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培养心灵七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慧命解脱,使烦恼逐渐消除,常处於圣者恬静愉悦、无所执着的洒脱之中。这些内心的觉醒就是七觉支了。

是哪七觉支呢?

善男子,就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和行舍觉支了。

什麽是择法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必要觉醒内心思考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是恶法,能导致苦的出现、不断的轮转生死;哪些是善法,能导致苦的熄灭,趣向智慧、大能、涅盘解脱。他要执持善的法不舍,对恶的法却能远离不染。

这择善去恶能力的觉醒就是择法觉支了。

什麽是精进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必要觉醒内心勤奋向上的能力,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使恶法能够止息、不复生起,又能使善法不断增长。这样,他才能有所得着,步向涅盘解脱。

这勤奋向上能力的觉醒就是精进觉支了。

什麽是喜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内心感受喜悦的能力。无论处於什麽环境,面对什麽事物,他的喜悦仍要持续不减。他要参透无常无我的道理,不断增长善法智慧,远离任何执着颠倒。这样,他便不会堕於得失的苦恼之中,才能远离一切忧悲之想。由没有错误的执着,而令心中的喜悦能够生起与持续。

这感受喜悦能力的觉醒就是喜觉支了。

什麽是轻安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学习对一切都能彻底放下,不受任何无常的心物所系缚。这样,他才能觉醒和增长内心经常轻松没有束缚、安宁没有挂虑的感受的能力。使他无论处於什麽地方,也能事事洒脱,没有任何苦恼。

这感受轻松;安宁禅悦能力的觉醒就是轻安觉支了。

什麽是念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内心忆念执持解脱善法的能力,使他在任何的时间和境地里,对导致苦灭乐生之法,都能清楚明了,念念不忘,时刻用作行为的指南,令自己能离苦得乐,趣向解脱。

这忆念执持能力的觉醒就是念觉支了。

什麽是定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心中禅定的能力,使自己的精神力得以统一。这样,他才能祛除妄念思潮,集中心力,完成世间或出世间的事业。否则,心识的巨大力量便无从发挥。就是世间俗事,也因心力涣散不易成功,更遑论成就各种神通大能和出世间的智慧了。

这种专注心力、祛除妄念能力的觉醒,就是定觉支了。

什麽是行舍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内心对一切外缘刺激都不起任何苦恼不快反应的能力。他要知道一切都是迁流不居,没有实体,无可执持。因此,他不为一些已过去或尚未发生的事情苦恼,却泰然地面对刹那生灭的现实,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对不能改变的,则淡然接受,没有丝毫激动。因为他知道激动无助於解脱,反会带来不必要的苦恼。

这对外缘不起苦恼或不快反应的能力的觉醒,就是行舍觉支了。

善男子,众生若於这七觉支不断修行,他便能祛除烦恼,得到智慧解脱。

(六)依八正道生活

善男子,众生的身语意活动,必要依八个准则而行,才能止息痛苦,消除烦恼,令慧命解脱能够增长。

这八个准则就是八正道了。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什麽是正见呢?

善男子,知道苦的意义、苦的存在,知道苦能止息,又知道哪些行为能导致苦的生起,哪些行为能导致苦的止息,对宇宙万法的成住坏空有正确的见解,不执着空或有、苦或乐二边而行中道,不着戏论,不为外道所惑,远离颠倒,深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这就是正见了。

什麽是正思惟呢?

善男子,—切思惟之中,不生邪念恶意,不受淫欲所操纵,不起贪、瞋、痴之想,清净无污,不损自他操守,却增长自他慧命解脱,远离颠倒,这就是正思惟了。

什麽是正语呢?

善男子,若人口舌远离妄语、绮语、是非谗言,不作戏论,不谤正法,语常清净,不损自他慧命解脱,这就是正语了。

什麽是正业呢?

善男子,不作杀、盗、淫、妄和一切能招致苦果的业,本身虽不—定是恶(如饮酒及服食迷乱心志的物品),但却能成为作恶的因缘,也同样戒绝不作,务使自己的业能够清净,这就是正业了。

什麽是正命呢?

善男子,舍弃不正当的职业,远离—切与杀、盗、淫、妄和与迷乱人心有关的谋生方法,只以增长自他福慧的事业为生计,这就是正命了。

什麽是正精进呢?

善男子,立志、努力、不断地除去已生起的邪恶品性;於未曾生起的邪恶品性,又能禁之於未发;尚未生起的优良品德,能令生起;而已经生起的优良品德,又能令保持和增长,以至完美。—切的努力、都适时恰当,尽力而为却不强求速成,这就是正精进了。

什麽是正念呢?

善男子,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於自己的身心活动,能经常觉察注意,知道这些活动为什麽如是的生起;也要经常觉察注意宇宙的一切法,虽是有善有恶、有净有染,但皆是迁流不居,永无实体,无常无我;时刻忆念以身行佛法,不断修行解脱,以得永乐,这就是正念了。

什麽是正定呢?

善男子,摄心不乱,专注—境,在定中以正念引发和驾御禅定的力量,增长自他的慧命解脱,远离一切邪僻妄念,只住於清净无垢之中,这就是正定了。

善男子,八正道是众生安身立命,修行证道所应执持的行止准则,是离苦得乐的指南,堪为众生奉作圭臬。

(七)习四念住

善男子,凡夫有—法,能够导致清净、克服愁哀、祛除痛苦,使行为端正不失,达到涅盘的彼岸。这方法就是四念住了。

什麽是四念住呢?

善男子,四念住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意和外在诸法时刻注意观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对此四者的执着,达致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於身体上呢?

善男子,念住於身体的时候,众生要专心系念。若在禅定,於出息入息,都要习中注意。在呼气的时候,他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呼气;在吸气的时候,也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吸气。他要训练自己,出息安静,入息也要安静,专注习中,不为妄想思潮起伏所掩盖。

若在进退之际,在穿衣吃饭,大小利便,一切行、住、坐、卧的行为上,也同样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

众生要观察自己的身体,自踵而上,自顶而下,观石皮肤所包藏的种种不净,体内的血汗脂肪、胆汁痰脓、屎尿涕唾,以及种种不净。

再者,众生要观察理解自己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假合而成,终必有散离之日。他朝必如墓园里的白骨,皮肉分离,生机尽去,无可执着。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体内的种种生灭活动,他便对自己的身体成为一位旁观者,不再执着自己的色身,自作系缚地与它纠缠在一起。这样,他的精神就从肉身的得失烦恼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於感受上呢?

善男子,众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经历愉快的感受时,对所经历的愉快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经历不愉快或中性的感受时,心中也须了了分明。

他要仔细观察,知道这些感受是否真正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

他要观察,注意这些感受的强度、特性和成因,令自己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在经历什麽,和为什麽自己会有如此的经历。

他也要知道,一切感受,皆是生灭不定、无可执着的。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自己一切感受生起与幻灭的因由,他便对自己的感受成为一位旁观者,不再执着任何感受,不再自作系缚地与它纠缠在—起。这样,他的精神便从感受的苦乐不定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於心意上呢?

善男子,众生若是贪欲炽盛,或清净寡欲;瞋恚暴戾,或忍耐调顺;愚痴迷惘,或智慧清明;心念专一,或妄想纷乱;心志高洁或卑下;心智下劣或优越;心力集中或散漫;心得解脱或心着系缚,他都要了了分明,知道自己的真正心意,知道它的特质与生起的因由。

他也要知道,一切心念,皆是生灭不定,无可执着。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自己心中一切的意念,知其真相及生灭的因由,他便对自己的心意成为一位旁观者,不再执着自己的心意,不再自作系缚地与它纠缠在一起。这样,他的精神就从心意的高下优劣与清净污染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於世间诸法上呢?

善男子,众生在使用一切用具、器皿、物质的时候,要知道皆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的。

在看到、接触到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的时候,他要知道,他们同是四大种假合而成。

他要知道,充满虚空的三千大干世界,没有一法,不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时刻都在生灭不定中,绝无可执着。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诸法,知道它们永远迁流不居、永无实体的事实,他便不再执着世间的一切法,不再自作系缚地与它们纠缠在一起。这样,他的精神便从世间诸法的得失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善男子,众生若能如是把心念住於身体、感受、心意和世间诸法上,他便能渐除执着,克服愁哀苦恼,在一切处,皆能得到自在解脱。

(八)建立四如意足

善男子,追寻解脱的众生,要培养在四方面皆能令事事如己意的精神力量,使一切所欲或不欲的事情,能随自己的意愿出现或幻灭。这些精神力量,就是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了。

是哪四如意足呢?

善男子,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和思惟如意足了。

这四如意足是从精神专注、止於一境、不起妄念的禅定而生,能为行者带来巨大的制心造物能力,使他所希冀的事情能圆满地显现,真正地做到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和际遇。

什麽是欲如意足呢?

善男子,欲如意足就是通过自己的欲力希冀,引发心识的精神力,使它随顺因缘,依宇宙万物生灭的原理,把自己的志愿一一实现,令欲力能得满足,显示生命活力与璀璨的完全能力。

什麽是精进如意足呢?

善男子,精进如意足就是令一切事业能获成功之勤奋心态的完全建立。若没有完全的精进力,修行证果便给怠惰所窒碍,不能增长慧命解脱。若具完全的精进力,行者便能时刻不忘勤修善法,这样,他便能疾证道果。因此,精进如意足的建立,能令一切功业显於成就,不因疏懒而虚耗光阴,终致一事无成,便完结了一生。

什麽是心如意足呢?

善男子,心意足就是在任何时间和境地里,都能保持精神集中专注,念念分明,不起丝毫纷乱散漫的完全能力。有了这样完全的精神统摄力,行者才能住於湛深的禅定里,引发智慧大能,使一切疑难,能得解决,令一切清净之欲,能得成就。

什麽是思惟如意足呢?

善男子,思惟如意足就是以作意思惟的活动,穷宇宙—切心物的原理,驾御及带领生命力在一切的时空里,作个别理性活动的完全能力。有了这完全的理性思惟力,行者便能亲证宇宙的实相,不为虚妄所困惑。这样,他便能智慧地运用一切的自然法则与力量,君临万法,虽处於其中,而不失其主宰之力。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努力建立四如意足的行者,将渐得到大能与解脱,以致能游戏神通於宇内,以心转万物,今一切顺道,皆如己意。

第七章  普度众生的菩萨行法

(一)菩萨与四弘誓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若不以一己的解脱为满足,却发心要於自觉自利之时,兼觉他利他,虽然自己尚未得度,仍不吝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力量,利乐点化有情,这样,就算他仍然处於凡夫的境地,尚未证入圣境,他已堪称为一位菩萨了。

每位菩萨必发四弘誓以表明心志,发誓後便要矢志不渝,力求圆满誓言。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菩萨,不配如是的称谓。就是已入圣地,退心不履行誓愿的时候,仍即时丧失菩萨的地位了。

究竟是哪四弘誓愿呢?

善男子,四弘誓愿就是: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善男子,时刻不忘努力地完成这四弘愿的才是真正的菩萨,否则,只是假名菩萨,不值人天的尊敬,不能成就佛陀的智慧、大能与解脱。

(二)四无量心

善男子,立志救世的菩萨,要培养四无量心,以此四无量心带领他一切的身语意活动,达成普度众生的目标,完成他所发的四弘誓愿。

是哪四无量心呢?

善男子,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了。

爱护众生,给与幸福安乐,不令堕於忧悲苦恼,常示以修善解脱之道,增长他们的福慧,不使再种苦因,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犹如自己的亲子,自视为慈父,呵护无微不至,无有穷尽,这就是慈无量心了。

怜悯那些行为颠倒、常造苦因、他日必受苦果的众生,为了他们不避艰辛,不畏毁辱打驾,也要伺机劝谏点化,示以正路;又於正受苦报的众生,善言劝慰,为他们作种种布施,尽量减灭他们的苦恼,并解说他们受苦的因由、及不令苦恼复生之法,平等看待一切有情,以他们的苦恼为自己的苦恼,怜惜无有穷尽,这就是悲无量心了。

乐见众生平安顺遂,离苦得乐,更能常行善法,增长福慧,趣向解脱,心中便喜不自胜;就是众生的成就解脱,更胜於自己,也不生嫉妒,同是满心欢喜,平等善视一切众生,为他们的得着而高兴赞叹,快慰无有穷尽,这就是喜无量心了。

心中不执着任何的众生与事物,深知他们都是迁流不居,永无实体,如同虚幻,就是自身亦复如是;彻底止息一切贪、瞋、痴的意念,不起任何激动,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觉,摒除所有导致烦恼和窒碍解脱之法,舍弃恶法无有穷尽,这就是舍无量心了。

善男子,这四无量心是救世的动力,为一切菩萨所应培育与壮大。

(三)四摄法

善男子,救世的菩萨,可以四法,亲近摄取众生,争取他们的信任,达成感化之目的,令他们修行善法,趣向解脱,能够自利利他,共行菩萨的事业。这四法就是四摄法了。

是哪四摄法呢?

善男子,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了。

布施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对处於贫困的众生,常以资财救济;对因没有知识技能而生活艰苦的众生,施以教育;对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众生,善加开导;对正陷於苦恼惊怖中的众生,呵护救度,令苦恼减灭,皆是布施,可使众生乐於亲近,易於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爱语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菩萨若要众生乐意信奉受持自己的行法,他就必要仪容调顺端正,品行高洁,对众生必要关怀备至,才能赢取众生的信赖。要达成这目的,他便要注意日常的话语了。

在众生功业顺遂、德行日进的时候,他要诚意欣赏赞美,令他们继续向善;在众生遇到挫折、苦恼或惊怖时,要软语抚慰、善加开导,令能克服困境;在众生行不善的时候,他要起悲心、善加劝谏,令止恶行善。

菩萨自身,则要远离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和绮语。自己见到的,就说见到,听到的就说听到,觉察到的,就说觉察到,知道的就说知道;相反的,见不到的就直说见不到,听不到的,就直说听不到,觉察不到的就直说觉察不到,不知道的就直说不知道,绝不作任何欺诈。

菩萨如是所发之语,皆是爱语,可使众生乐於亲近,易於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利行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常作利他之行,就是资财亿万,地位尊崇,为利益有情行事时,却能自谦如奴仆,殷勤如子事父母,心中远离任何骄慢,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不舍慈悲怜惜之心。

菩萨所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可使众生乐於亲近,易於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同事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救世的菩萨,不能与众生远离,让隔膜樊篱生起,因此,他必要经常与众生相聚,一同生活、工作、学习或游戏。这样,他才能争取他们的友谊,被视作一份子。

如是相聚,皆是同事,可使众生乐於亲近,易於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善男子,四摄法是亲近摄取众生的良方,为一切菩萨所应修习。否则,救世的事业便难有进展,佛法也难弘扬於世了。

(四)六度

(1)六度的意义

善男子,菩萨只要修习六种行法,便可渡过生死的苦海,登於彼岸,获取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此六法能度一切有情,因此称为六度。

六度是什麽呢?

善男子,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它们是自度度他的利器、解脱的必需,不行此六度,成佛就绝无可能了。

什麽叫布施呢?

善男子,布施可分为三种,就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都是对有需要的众生所作的施与。

以金钱财物施与贫穷的人就是财施。

以世间的技艺知识和出世间的智慧及解脱法教导众生就是法施。

在众生陷於忧悲苦恼的时候,给以援助,减灭他的惊怖痛楚,这就是无畏施了。

善男子,财施和世间法的布施较易办到,但作无畏施则不是人人能为。至於导致智慧、大能、解脱的世出间法布施,更是鲜有能胜任的了。因此,以佛法布施是最上等的布施。

什麽叫持戒呢?

善男子,在一切的身语意行为上,时刻保持清净,离诸污垢恶业。若有不善处,立即离舍、忏悔,誓不再犯。在善的行为上,已生的令继续增长,未生的设法培育,令能生起。在一切能饶益众生的事情上,必乐为之,切戒吝啬懈怠、错过利乐有情的机会。如来及僧因所定的戒律,必要遵守不犯,这就是持戒了。

善男子,戒律是为引导凡夫远离他日必会带来苦果的恶业而设立的。一切凡夫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遵守,但是得道的菩萨,一切的行为,已自然地不犯天条,不触戒禁,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因此,他们实是无戒可持的了。

什麽叫忍辱呢?

善男子,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可以执着,了解因果业报不能逃避的原理,处於逆境或被众生逼迫的时候,心里能保持安宁,泰然自处,绝不激动,不生怖畏,却以坚强的意志、极端的忍耐,洒脱地应付一切,其间心中始终恬静无波,不受外境的屈辱,这就是忍辱了。

什麽叫做精进呢?

善男子,於所发的度世、断烦恼、学法、成佛这四弘誓,不断勤奋地去实现,时刻保持警醒,对善法不断培养扩充,对不善法积极离舍,努力不懈地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绝不稍退道心,这就是精进了。

什麽叫禅定呢?

摄心一处,止息妄念,集中心识的力量,除去你我烦恼之想,寂然安住,得轻安愉悦,以心力观照宇宙实相,悟一切离诸语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议的神通力,游戏变化,以心造物,饶益众生,这就是禅定了。

什麽叫智慧呢?

善男子,通晓世俗的知识技巧,於俗世之中善能营生应对,了解宇宙生灭及众生苦乐的缘起,悟离苦得解脱的原理,善能随顺正法而生活,常得自在安乐,创造支配环境,这就是智慧了。

(2)行六度的果报

善男子,修行六度能除去众生的贪、瞋、痴,使佛性渐渐显现,令凡夫成圣,终得证佛果。

为什麽呢?

因为,布施能对治悭贪,持戒能对治污染不净,忍辱能对治恚瞋忿懑,精进能对治怠惰,禅定能对治散乱,智慧能对治愚痴颠倒。

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轮转与桎梏苦恼之因,因此,实是成佛解脱的妙方。

善男子,且莫说成圣作佛的事。行六度在世间的果报,亦复殊胜。

若人能布施,他便能断悭吝执着之种,不为贪爱资财,常恐其流失而苦恼。无轻慢、无後悔的布施,不但令受者得解危急愁苦,自身也觉快慰莫名,与受施者,欢欣同等无异,更种下未来富贵多能、恒得善知识扶助之因。

若人能持戒,身口意清净,那麽,他便不会为所作的恶业而感到内疚羞愧,恐惧处罚与名誉的丧失。这样,他便能心境和平喜悦,容颜调顺,常为善人敬重所乐近,不会堕入险恶苦恼的境地,生活轻松写意,无忧无恼。

若人能忍辱,他便不受逆境与恶人之逼迫,勇毅不屈。这样,他的内, 心便经常湛然不为外缘所动,永远保持宁静愉快,从瞋恨忿怒的苦恼解放出来,未来必住於善地,远离一切烦恼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进,他便能摒除懈怠的过患,使诸恶速灭,诸善速成,恒结善缘,常遇善知识,令自己的慧命解脱与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饶益自他,为人赞羡。

若人能禅定,摄心一境,他便能断一切妄想纷乱,常住於轻安禅悦之中,令一切事业,皆易於成就。又以禅定力故,能起各类神通,支配控制自己的环境,自得解脱,又能救度受苦的众生,功德无量,大增成佛的资粮。

若人能修智慧,多闻多思,那麽,他便能分辨真伪是非,不为邪见所惑,一切身语意业皆除苦种,令自己远离恶道,趣向自在解脱,清净无污,堪作众生的导师,为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现世便能得如是种种善报了。因此,救世的菩萨,应以此六度为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觉觉他的事业。

(五)五明

善男子,恒愿生死往返於俗世度众的菩萨,必要嫺熟各种世间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营聚资财,令自己多才多艺。这样,他才不致负累他人,更可以余财余力,为众生作种种布施利行,方便摄取,令得受持解脱之法。

为了这缘故,菩萨於五种世间知识技艺,必要努力掌握,这就是所谓五明了。

是哪五明呢?

善男子,五明就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常要与人应对,传情达意。若要说话书写流畅,言简意赅,文词优美高尚,那麽,他便要致力於语言文字和阅读写作的修习。否则,弘法的事业便不能顺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与语言、文字、音韵有关的学问就是声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为了自己的生计,及为他人提供服务,必要学习各种工巧技艺。否则,便会沦为寄生虫,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众的负累。因此,他必要随其志趣秉性,学习各种世间技艺。不但以此自养色身,更可以此与众生同事,一同工作游玩,伺机点化,令受持解脱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数理、工艺、技术有关的学问就是工巧明了。

菩萨在世间看到众生生活颠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体多有残缺损伤,心中又多愁苦忧恼,生趣全无,必会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无畏。这样,他就非要修习治疗各种身心疾患的医术,以解除他们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间的药物治疗,只能治标,难去苦本。诸苦皆从恶业而来,因此,菩萨必要授以方便佛法对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彻底。如是以佛法修行疗病,才是无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治疗众生身心疾病有关的学问就是医方明了。

菩萨对世间种种的学术思想,必要分析透彻,思路清楚,善知因果关系,才能离虚妄颠倒,不为邪见所惑,不会误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养合乎逻辑的推理力不可。否则,於弘法辩论的时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显正,反使佛法的真义被曲解,难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与逻辑、论理、思想方法有关的学问就是因明了。

菩萨对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识三者之别、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自身所受业报的缘起、能以何法开拓佛性、如何离烦恼得安乐、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否则便无力行求证的目标,绝没有任何得着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与宇宙心物本质和解脱有关的宗教、哲理与学问就是内明了。

第八章禅定

(一)修习禅定才能觉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动皆似随自己的心意而行,其实,他们只是机械地活着,对外缘作惯性的机械反应而已。

他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几乎所有时间都处於思潮起伏、心波汹涌的状态之中,心识紊乱,没有片刻安宁集中,不能使精神专注於当前的事务上,却常对他处胡思乱想。

他们的心识,就如一只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无目标,只有随波逐流,由外缘主理它的际遇。这样,众生便与在梦中无异了。

仍在梦中,自主的心力尚未觉醒,众生又怎样面对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众生在无始以来散漫、纷乱、愚痴的生活里,积下数不清的品流习气,藏於心识之中,使他遇到与从前所经历相同或类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应。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众生,便会思惟谋求解决,而心智未开的,则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较强的意念涌现,不经理智分析便让它发动根身,习性若成,将来若遇同样的外境,同样的反应便会机械地出现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品流习气便成为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设法摆脱,这些惯性的力量就愈强,以致即使他不愿作某些惯性反应的时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惯性低头了。

这样的生活,又怎可说是觉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觉醒的众生,就只好给外境、惯性和自己的浮动意念带动,如同木偶,浑浑噩噩地度日了。

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身语意活动,不为惯性所控制,清醒自觉,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应世,就必先要彻底了解自己行为的惯性无助,然後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汹涌的心波,培养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便能对抗惯性的束缚,能凭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复如受制的木偶。

善男子,若要达到这境界,就只有依靠修习禅定了。

(二)禅定的意义

什麽是禅定呢?

善男子,禅定有很多名称,它又名止、三昧,静虑和瑜伽。这些名称都道出了禅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禅定境界的轮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禅定里,纷乱散漫的意念静止了,心力不因紊乱的思潮耗损浪费,也不因任何的虚妄执着而起激动,因此,烦恼顿释,心境平静安泰,没有波澜,处於轻安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止。

三昧就是极深的定境。由於妄想执着彻底的止息,心力便极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体用,便能於此三昧定境中引发,使物能为心转,遂自己的意愿,更能利乐众生,灭苦除灾,度脱无数。这定境就是三昧了。

善男子,静虑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於妄执的止息,阻碍真实智慧出现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禅定者能凭其意愿,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质及运行原理,永离愚痴。禅定能作如是用途,因此,它又叫静虑。

瑜伽就是与万法相应的意思。住於无妄想执着定境之中的行者,心灵得到净化,烦恼止息,能住於无人我分别的境界里,与一切法相应契合,融成一体,舍小我之局促系缚,得大我之圆融无碍。此境能从禅定而生,因此,禅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禅定就是有这样静与动的两面。静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专注,集中备用;动的就是各种定中能起的大能与智慧了。

众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间,皆能保持禅定的状态,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为何如是动身发语,为何起如是思惟。这样,他便从对身语意活动的监察注意,削弱了机械反应的操纵,开拓心识的自主功能,更能引发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禅定是觉醒生活的必须,心识力量的完全显现,也只能从完美的禅定而来。因此,学佛的人,应要有规律地修习禅定。由於定境较易从坐禅获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识静坐之法,以取禅定之利了。

(三)禅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识,能起极大的力量,是未证该境界的众生所没法明了的。常人所视作超常的神通力,在修习禅定到某一境界时,便能悉数获得,任由行者掌握使用了。

在定中能得的神通,包括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若证圣境,便更得漏尽通。

这些常人视作神通的力量,是禅定者在觉醒自己心灵力量过程之中,迟早必会出现的自然力量。若问何时出现,就要看行者用功之勤、定力深浅、根器优劣、业力轻重、贪瞋痴止息了多少而定。

贪瞋痴是佛性流露、心识觉醒的最大障碍,若未祛除,任何较大的觉醒与神通都不能够出现。

善男子,神通力是行者修定和觉醒心识的副产品,并非修行的目标,不是解脱的根本。

因此,学佛的人,不应为神通而修定,也不能以神通力的多少来量度行者解脱的境界。

(四)持戒、禅定与神通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神足通:愿我能将此身分作多身,多身又能复合一身;愿我能以一身或多身,显现或隐没於各处,於诸墙壁堡垒,皆能穿行无碍,如行空气之中;愿我於坚硬的陆地,随意升潜如同置身水内;愿我能踏践水面浪花之上,安稳如履平地,愿我能以跏趺之座,游行太虚,如同飞鸟;愿我能无远不至,日月虽远,愿我手能触摸;愿我此身,能升腾虚空,直上梵天!」

他若要得如是神足,於法界之中,来去自如,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天眼通:视觉清明,超越常人的肉眼,虽处於一处,能尽见十方一切众生事物;愿我能见一切尊卑善恶、六道众生所作的业,及所受之果报,清楚如视掌中的明珠,愿我能尽见无尽虚空,无量众生,於现生尽後,必当生何处,如何受生!」

他若要如是尽见世间一切能现能见,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他心通:愿我此心能与其他众生的心相通;愿我能知一切众生,哪个贪婪,哪个离贪;哪个瞋恚,哪个离瞋;哪个愚痴,哪个离痴;愿我能知专注之心,散漫之心,高尚之心,卑下之心;愿我能知未定之心,得定之心;愿我能知受束缚之心,离束缚之心!」

他若要如是能通他心,知众生种种心态,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宿命通:愿我能记忆宿世的事,一世、二世、三世、百世、干世、以至无数劫世,知我曾居於何处,属何种姓,执何业,曾作何种善业恶业,曾受何种苦、何种乐,享寿若干,又於该生缘尽後,如何轮转,悉皆了了分明,清楚无误;於其他众生之宿命,亦能清楚明了无异!」

他若要如是能知自他宿命,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漏尽通:愿我能在此身中,永断一切污染的思惟与做作,永灭一切贪、瞋与痴,永离一切戏论诡辩,彻底摆脱一切能起束缚的业;愿我能得真实的智慧,不着丝毫的邪见;愿我君临万法,以心转物,常住於大能解脱之中!」

他若要如是从烦恼业力解放出来,得一切种智,自由自在,住於解脱大能之中,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五)正定与邪定

善男子,为了身心解脱,修行成圣,普度众生而修的定,就是正定。

但是,不为身心的解脱,不为普度众生,却为了满足由贪、瞋、痴所起的欲念而修的定就是邪定了。

善男子,修邪定的众生,纵得定境,由於缘起烦恼颠倒,不但无法得到真正的智慧,反堕入更深的邪见里,被心中贪瞋痴的恶念带入魔境,不但没有因禅定得到解脱安乐,反令他为魔法所缚,起更大的烦恼颠倒,更远离清净无污的解脱。

若有众生,於禅定之中,欲以定力害人,他不但不能加害於无辜,反而令自己的灵力耗损,自伤慧命,一切怨毒,悉皆自受,更使已得之道果,折损湮灭,以致前功尽废,後悔莫及。

就是这缘故,修习邪定,不但无福,反罹祸患。那麽,怎样才能修得正定呢?

善男子,若要禅定端正,无有过失,能导致智慧解脱,众生就必要熟谙如来的正教,紧守如来的戒律,审除由贪瞋与痴所起的恶念,以无污的心入定了。

这样,他便能以定力度己度人,增长慧命功德,成就大能解脱,与觉者并列。

第九章  以心造万法的窍门

(一)心、意、识的关系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必要了解心、意、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才能发挥心识的力量,使自己的智慧、力量、解脱能稳定地增长,终有一天能成一位完美的觉者。

善男子,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个精神力。它们为众生作了别世间外境的工作,使众生能以色身有效地活在世上,作种种善与不善业,为意的仆役。

意为思量执我者,它能主宰色身,驱策前六识动身发语。但是意力弱的众生,主宰色身活动之力,却落在前六识的手里。

意不但能役使前六识,更能动用心的不可思议力量,创造成就一切。因此,它是整个心意识体系里的总指挥,可惜的是常人未能善用意的力量。

心就是隐藏着如来的阿赖耶识,众生的供应者和塑造者。但是,它的本质与万法不起相对,无分你我,因此,只由有主观作用的意或识薰习,从而作出相应的世间活动。

此心能与一切众生,一切凡夫、菩萨、佛陀相通,平等无异,合成一体,同住於终极的真如本体之内,不论众生的意与识因业力轮转起什麽变异,心的本质力量,亘古不变。

善男子,一切学佛修行的人,对自己的心理结构,必须有上述的认识,始会有自主地觉醒和动用心力的可能。而所谓证道成圣者,就只不过是意业清净、阿赖耶识彻底净化、心意识三者豁然贯通合一、能由佛心带领、起无碍体用的觉者而已。

众生若能如是清除阿赖耶识的污染不净,增长智慧,佛性便能圆满地显现。佛性圆满显现的时候,就是真如生命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一位佛陀诞生的时候。

(二)善用心力

善男子,心力不可思议,能成就一切,本可以自觉觉他、利物济人,但是众生不了解心意识的关系,不明心识的力量。加上生活颠倒,常造苦因,致令大能的心。不能为众生带来欢乐荣耀,却迫得送苦带灾,令他苦不堪言,却不知是自作自受、烦恼自寻。

那麽,怎样才能利用大能的心,实现自己希冀的事呢?

善男子,大能的心,是一切力量的泉源,但并不主宰众生,却恒为众生的意与识所转动,使它营造一切。这事实,众生必要信受,始能动用此心力,否则便如蒸沙煮石而求饭食,决不可得了。

若对心的力量有任何怀疑,达成愿望的信力便给疑力削弱抵消,使愿望的实现较为困难。若疑力较信力更大,那麽,信力便全无功效,愿望便绝不能实现了。因此,深信不疑,是使心力遂意愿望的唯一方法。

善男子,若是信心已建立了,众生便应以事在必成的态度,把希求之事、付托大能的心,促它解决成就。若能愿力信力皆强、兼能持续不断,那麽,一切所想的事,在众生的业力和客观环境许可下,就必会成就了。

三界为心所造,万法为识所了别。离心与识,众生便—无所有,一无所知。有了心与识,万法便能成就,各依意之所转而变现。

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从自己的心中,便得无穷的力量、可作护荫,可作导师,可作一切所求的满足者,绝无须在心外膜拜鬼神,或求佛菩萨之助。因为自己的心,实是万佛之心。内求於心,与求一切佛无异。

因此,学佛修行的人;若持名念佛,或礼拜佛像,或行种种唱诵仪规,皆是借境调心,以方便之法,自归心中之佛,自起大能,得身心之解脱。

善男子,紧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开心力的宝库,使万事遂意而成。但是,不守戒律、意念邪恶,则不但难启心力之门,遂所欲之事,反种下恶因,他日必受苦果。因此,行者必先要净意,始能善用心力,成就自他的解脱。

(三)以发愿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能以发愿引发心之大能。

为什麽呢?

善男子,众生若恳切发愿成就某一法,他的愿便产生了一种愿力,直入心中,成为种子,薰习於心,令起体用,把适当的因缘配合,使众生的愿,能现行成真的。

善男子,愿能否迅速成就,就要看愿力的强弱深浅、短暂持续、善恶净染、自私无私和是否与因果法相违了。

强的、深的、持续的、善的、净的、无私的、与因果法契合的愿,能迅速成就现行。

但是,弱的、浅的、短暂的、恶的、染的、自私的、与因果法相违的愿,就难以现行了。

善男子,愿从意生,若要愿力能使所愿之法现行,就非要锻炼自己的意力,使能起强而持续的愿不可了。

(四)以念诵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又能以念诵之法,薰习於心,令起体用,遂意之愿,使所欲的事物出现。

什麽是念诵之法呢?

善男子,众生若持念佛或菩萨的名号或心咒,或把自己希冀之事,撮成精要之句,反覆念诵,专注不乱,持续不断,那麽,意念便能深入心中,令心的造物大能,为意所转动,依意之愿,把所欲的事物,於不违业力因果的原则下,迅速现行。

若要以此法起心之大能,就非先要锻炼意力,使能一心不乱,持续念诵不可了。

(五)以观想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能以观想引发心之大能。

什麽是观想呢?

善男子,观想就是把自己所欲发生或出现的事与物,以意描绘,成一画像,印入心底,持之盈之,信之愿之,觉之受之,犹如得之。那麽,心必为意所动而起大能,遂意之愿,使意所念之事物,能迅速现行。

万法为心所造,以意绘像,圆满愿行,实是造物之深法,为众生所应修学,用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善男子,住於禅定之中而行此法,功力更倍於平常,能起无边的妙用,行者应善用之。欲行此法,就非要先抖擞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力,使能持续绘精细之像不可了。

(六)向佛心祷告

善男子,众生能以祈祷引发心之大能。

众生的心中有真如的佛心,能起一切佛力大能。

众生意业不净,定力不足,颠倒妄想,因此,不能随意用其大能。若是心意统一贯通,业力清净,心佛众生三者便再无间隔,众生便能从悟而即身成佛了。

就是这缘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迷时是众生,悟时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因此,众生若诚意向自己的佛心祈祷,与执持一切其他佛陀名号祈祷所得功德无异。

善男子,不要小觑自己的心力,因为它藏有佛心,与一切证果佛陀有平等大能。

众生作善由它赏,众生作恶由它罚,众生的一切,也是由它塑造。因此,只要依佛法而行,向它求智慧、求力量、求解脱,便是有求必应了。

因此,睿智的众生,毋需於外求佛,却自求於心中而能得一切救度。

善男子,向佛心祈祷有如是饶益,众生就必要专心致意,诚心善用此心法了。

(七)以佛像调心摄意

善男子,如来的法身遍於宇宙,不能从任何色、声、香、味、触、法中求。如来既不着於相,也不着於非相。

因此,众生若要求见如来,就不能从心外的相或非相中寻找,却非要求於自道不可了。

善男子,佛无定相,常住於深心。若有众生,於佛像前问讯礼拜,当知心中有佛,心外无佛。此时实是借境调心,因佛像非佛,亦非佛相,只是权宜摄心之物而已。

就是这缘故,礼拜诸佛,应作於心,求见诸佛;亦应求於自心,对心外之佛像雕塑,不起执着。这样,在行住坐卧之间,亦可见佛礼佛,感应正等无异,时刻能得佛力的加被。

善男子,愚痴的众生,不知佛像乃是借境调心摄意之权宜,执着佛相。没有佛像在前,便不识礼拜感应。这样,他们便不能随时随地与佛相通,得其护荫点化了。

又有些众生,执着佛之无相,不知能以佛像调心摄意。就是有佛像在前,也不愿问讯礼拜,借外境令心佛间之感应加强增上。这样,他们便因执着於非相,令佛力的加被不能随缘而生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众生必要清楚了解佛像借境调心摄意的效用,始不因佛像之立,而起有相无相的妄想执着,不但不能得到解脱,反而自起烦恼轻慢。

第十章  获得他力救度的法门

(一)念佛解脱的行法

(1)念佛往生净土

善男子,众生能以一法,於现生完结後,即可断生死轮转,超越三界的牢笼,带业往生极乐无忧的净土。在净土之中,他复得听闻佛陀及诸大菩萨演说妙法,坚固修行解脱之心,增长福慧大能,直至成为一位佛陀觉者、天人导师。

是什麽法门能令众生於一生完结,断生死轮转,更决定佛道之必成呢?

善男子,这法门就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了。

怎样才能往生这净土呢?

善男子,众生若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就必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紧守五戒,行十善业道,更要发心行菩萨道,於证道之时,必重返六道,现种种身,度脱无边众生,若有一众生未度,也誓不休止。

在皈依三宝、受持戒律、发心度世之後,他便应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了。

发愿已毕,便要矢志不移,不再恋栈六道不舍。於行住坐卧之际,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深心与佛陀感应,观想彼佛於无忧国,教化诸大菩萨及一切眷属,令增长智慧大能与解脱;又观想自己身处其中,亲受教益,享净土之乐。那麽,他便以愿之诚、志之坚,即时便得彼佛佛力加被而觉安乐自在,更於世间寿缘尽时,蒙佛陀亲来接引,往生极乐。

善男子,众生就是这样以愿力生净土了。

但是,有些众生,不知或不信净土之实存,不发愿往生,他们就只好受自己的业力牵引,在六道轮回生死不息了。

有些众生,信净土之实存,却仍贪着世间之欲乐,恒作轮转生死之因;往生极乐之志愿,却如浮萍无根。这样,他们也同样难生阿陀弥佛的净土,死後仍要依业受生於六道了。

又有些众生,自恃聪明才智,欲於恶世修行,行菩萨道,要行难行,要忍难忍,以求其功德殊胜,道果速成。因此,虽知净土之实有,却不愿往生,不欲取易成之道。

但是,未证不退转阶位的菩萨,於恶世之中,一时不察,一念之差。堕下恶业之罗网,令前功尽废,万劫不复。虽言浊世恶因缘能今功德更殊胜,成道亦较速,但退转堕落亦复如斯容易,令人寒心。因此,於浊世修行而得正觉,实是未知之数,不若净土修行之道必能成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若非利根上器,实不宜於浊世为求速证道果而取难行之道,却应发愿生净土,修至不退转阶位,始重入六道教度众生,莫因一时骄慢自恃,贪功求速而蹉跎岁凡,一无所成,反而浮沉苦海,哀求他人救助。

善男子,此念佛往生阿弥陀净土法门,为修行法中最简最易、及唯一必能成就之法,皆合—切利根钝根、凡夫圣贤修学。

因此,众生若要仗弥陀愿力的加持除去往昔诸恶业的束缚,即生便断生死轮转,决定成佛,他便非要时刻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及观想往生彼佛极乐净土不可了。

(2)念佛在现世能起的功德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且莫说一期生命完结後往生净土、证道成圣的事,就是在现世,也得殊胜的功德妙用。

为什麽呢?

首先,善男子,众生一心难以二用,若是时刻念佛洪名,那麽,他便能止息心波汹涌、平伏愁绪烦哀,心境恬静和平,住於安乐自在之中。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得解脱。

再者,众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间念佛不断,便能净化心意,止息妄念的生起,祛除贪瞋痴之想,禁恶业於未发,令身口意的活动清净无污。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种善根。虽未断生死轮转,也不堕恶途,却常受生善地。

再者,若众生能念佛洪名,至一心不乱,便能入甚深禅定,引发心力大能。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得禅定的喜悦大能,增进聪明才智、福慧解脱。

善男子,阿弥陀佛乃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法身遍一切虚空,寿命无尽,是一位超越时空的佛祖。若持念此佛名号,就与持念一切他佛洪名无异。因为一切佛陀,皆住同一法身。念一佛法身,必能与一切佛感应,得佛力的加被守护,功不唐捐。

善男子,阿弥陀佛是宇宙超越时空的解脱原理,睿智的众生,必知念佛之殊胜妙用,不会因其简易而起轻慢之心,自障佛性,自损慧命解脱。

(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善男子,在这世间里,有一位无处不在、恒以慈悲救度此间苦恼众生为事业的菩萨。若有众生於苦恼之时,诚心称念这菩萨的名号,他便即时寻声救苦,令得解脱。因此,十方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

究竟是哪一位菩萨呢?

善男子,他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了。

善男子,此大菩萨位不退转,已无男女色身的系缚,慈悲无量,有大威德神力,住於自在解脱之中,常以无量无边化身点化有情,替他们灭苦除灾。

若有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所苦,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得离欲、离瞋、离痴。

若有众生为夜叉、罗刹、或诸恶鬼所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彼等即不敢以恶眼视之,更遑论加害了。

若有众生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便永不入於险地,不为怨贼所侵,不处怖畏军阵之中。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若有众生,根智下劣,或处於苦恼惶乱之中,不知应作何求何想始得解脱,或知而难表达於言词,这样,只要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更作他语,便能与菩萨感应,依其所需而疾得救护。

善男子,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饶益福德,与受持无量恒河沙数菩萨名号无异,因此,众生应恭敬一心称念。

此大菩萨能游於十方,以大神力,普度一切苦恼众生,在他们怖畏困厄之时,即现身救度,恒为作怙恃,今他们的生老病死等苦,悉皆消灭。

善男子,是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呼千应,真实不虚,持念名号者,皆福不唐捐。众生若念念不生疑窦,必能仗此菩萨威力,除灾去苦,增长福慧解脱。

(三)他力与自力救度不一不异

善男子,一切凡夫、菩萨、心、佛,众生,皆是同根,同住一体,摄於唯一的法身之内。这样,在终极的境界里,一切心中之佛与心外之佛,同归一位,没有任何差别。

就是这缘故,一切佛菩萨个别名号的执着,都是差别世间的妄想执着,在终极的境界里,都不能成立。

诸佛世尊劝导众生执持佛陀与菩萨的名号,只是在差别的世间里,令凡夫较易离诸虚妄苦恼,入於佛慧解脱的权宜,为众生不致因佛陀法身的不可执着而失去怙恃所立的方便。

因此,一切佛菩萨的名号皆是通往解脱的桥梁。众生若能如是认知和善用,就必得佛力的加被了。

善男子,就是这道理,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就分别代表着法身佛实在的救度力量和解脱原理。若众生能如是观之,善为忆念,那麽,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佛力救度与解脱。

心、佛、众生三无差异,一切佛与菩萨同住一法身,诸佛之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诸佛之心。就是这缘故,他力与自力的救度,在终极的原理下,实是不一不异。

这样,任何名号的执持,只是入佛知见与救度的权宜,众生实毋须斤斤计较的了。

法身为真佛,大能不可量;

内摄一切法,凡夫共圣哲;

法身即佛心,诸佛同一心;

法身佛众生,一心无二心;

众生不认同,自弃慧与力;

法身力无穷,舍离自卑弱;

若住此法身,颠倒烦恼灭;

能除轮转苦,清凉得解脱;

作意长皈依,圣果终得证;

法身佛众生,正觉无差异。

第十一章  见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善男子,真如体内藏有佛心和妄心的生命种子。由於无明的关系,任由妄心随缘妄动,因而变现种种境界,示现为种种众生。只可惜众生只迷於妄心所造的世间相对妄境,不懂向佛心认同,这样,他们便远离属於自己的智慧、大能与解脱的泉源,无法得到自在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行者若要超凡入圣,远离世间苦恼,得到智慧、大能和解脱,他就非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可了。而这本来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认识自己的佛性,体验自己的佛性,时刻以佛心带领妄心,能这样做就是见性了。

怎样才能以佛心带领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净、真实、大能的心。而污染不实,导致种种苦恼桎桔、起种种颠倒执着的心,就是妄心。他这样切实认知之後,便要时刻忆念佛心无边的法力。只要常作禅定思惟,向它认同、念祷,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与救度这事实。

善男子,佛心清净无污,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众生若把追逐身外尘网的妄心,转投自己的佛心,打开妄心之门,让佛心进入,作为自己的导师与守护,就是打开了无边法力的大门,能得一切自在解脱。同时也能让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无瑕、协调自在的显现。

众生若能时刻不违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觉者、一位临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异。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与真心无差别,与清净的真如心亦无差别。

就是这缘故,众生若要得各种不可思议神力解脱,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时刻诚意相托,让他的慧力,带领自己的身口意活动,对他的亲近,尤超乎予之於父母。

善男子,遍阅如来三藏圣教所得解脱,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统御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脱,没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当和功效宏大了。

无上解脱法,行者应常念,

增长智慧力,大能与解脱;

念法功不没,以念佛为最。

佛心与妄心,同住於一心,

妄心众生心,念佛能净心;

妄心叩佛门,佛力能加被;

佛心御妄心,悟道从此起。

文字生过患,成佛唯见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无修无证——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萨虽舍弃世间—切虚妄的有为法,於彼不起丝毫执着,仍有一法,令不见佛性,不得无上解脱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对出世间解脱法之修证所起的执着了。

执着为烦恼的泉源、解脱的窒碍。就是所执的是无为法,烦恼亦起,与执着有为法相比,只是粗细之别而已。因此,若菩萨执着有佛可成、有涅盘可证、有众生可度,那麽,他便陷入法执的罗网,贪心仍未舍去,瞋痴也难尽除,这样,彻底的解脱,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应行无所行、念无所念、证无所证、度无所度,始得修道之真义。如是无所行而行、无所念而念、无所证而证、无所度而度,是谓真行、真念、真证、真度,解脱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圆满。

行者修心性,恒应无所住;

不应取於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应舍,何况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来无法说,无说是佛法。

摘要

真如为本体,自性不生灭,

但藏一切种,生化成万法。

种子具心体,真妄两俱全,

妄心起烦恼,真心生菩提。

觉性未成熟,混沌无志向,

无明起妄动,种子随缘发,

心物与众生,自此随缘现。

有情长生死,轮转六道中,

祸福与穷通,业力为牵引,

自作还自受,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时,堪闻佛法际,

诸佛与菩萨,为去无明翳.

结语

佛性清明不离心  无明除去便现行

解脱从来行证起  信解难凭起大能

语言佛法皆虚妄  论辩何曾度—人

实法世间不可说  必待佛子心中寻

妄语既非真实法  莫醉穷经误修行

三十七道晶修身  四无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愿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搁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恶行善莫嫌小  须知大善小处寻

妇孺若能行佛法  更胜空言学佛人

~全书完 

, 心便经常湛然不为外缘所动,永远保持宁静愉快,从瞋恨忿怒的苦恼解放出来,未来必住於善地,远离一切烦恼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进,他便能摒除懈怠的过患,使诸恶速灭,诸善速成,恒结善缘,常遇善知识,令自己的慧命解脱与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饶益自他,为人赞羡。

若人能禅定,摄心一境,他便能断一切妄想纷乱,常住於轻安禅悦之中,令一切事业,皆易於成就。又以禅定力故,能起各类神通,支配控制自己的环境,自得解脱,又能救度受苦的众生,功德无量,大增成佛的资粮。

若人能修智慧,多闻多思,那麽,他便能分辨真伪是非,不为邪见所惑,一切身语意业皆除苦种,令自己远离恶道,趣向自在解脱,清净无污,堪作众生的导师,为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现世便能得如是种种善报了。因此,救世的菩萨,应以此六度为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觉觉他的事业。

(五)五明

善男子,恒愿生死往返於俗世度众的菩萨,必要嫺熟各种世间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营聚资财,令自己多才多艺。这样,他才不致负累他人,更可以余财余力,为众生作种种布施利行,方便摄取,令得受持解脱之法。

为了这缘故,菩萨於五种世间知识技艺,必要努力掌握,这就是所谓五明了。

是哪五明呢?

善男子,五明就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常要与人应对,传情达意。若要说话书写流畅,言简意赅,文词优美高尚,那麽,他便要致力於语言文字和阅读写作的修习。否则,弘法的事业便不能顺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与语言、文字、音韵有关的学问就是声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为了自己的生计,及为他人提供服务,必要学习各种工巧技艺。否则,便会沦为寄生虫,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众的负累。因此,他必要随其志趣秉性,学习各种世间技艺。不但以此自养色身,更可以此与众生同事,一同工作游玩,伺机点化,令受持解脱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数理、工艺、技术有关的学问就是工巧明了。

菩萨在世间看到众生生活颠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体多有残缺损伤,心中又多愁苦忧恼,生趣全无,必会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无畏。这样,他就非要修习治疗各种身心疾患的医术,以解除他们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间的药物治疗,只能治标,难去苦本。诸苦皆从恶业而来,因此,菩萨必要授以方便佛法对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彻底。如是以佛法修行疗病,才是无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治疗众生身心疾病有关的学问就是医方明了。

菩萨对世间种种的学术思想,必要分析透彻,思路清楚,善知因果关系,才能离虚妄颠倒,不为邪见所惑,不会误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养合乎逻辑的推理力不可。否则,於弘法辩论的时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显正,反使佛法的真义被曲解,难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与逻辑、论理、思想方法有关的学问就是因明了。

菩萨对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识三者之别、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自身所受业报的缘起、能以何法开拓佛性、如何离烦恼得安乐、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否则便无力行求证的目标,绝没有任何得着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与宇宙心物本质和解脱有关的宗教、哲理与学问就是内明了。

第八章禅定

(一)修习禅定才能觉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动皆似随自己的心意而行,其实,他们只是机械地活着,对外缘作惯性的机械反应而已。

他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几乎所有时间都处於思潮起伏、心波汹涌的状态之中,心识紊乱,没有片刻安宁集中,不能使精神专注於当前的事务上,却常对他处胡思乱想。

他们的心识,就如一只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无目标,只有随波逐流,由外缘主理它的际遇。这样,众生便与在梦中无异了。

仍在梦中,自主的心力尚未觉醒,众生又怎样面对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众生在无始以来散漫、纷乱、愚痴的生活里,积下数不清的品流习气,藏於心识之中,使他遇到与从前所经历相同或类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应。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众生,便会思惟谋求解决,而心智未开的,则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较强的意念涌现,不经理智分析便让它发动根身,习性若成,将来若遇同样的外境,同样的反应便会机械地出现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品流习气便成为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设法摆脱,这些惯性的力量就愈强,以致即使他不愿作某些惯性反应的时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惯性低头了。

这样的生活,又怎可说是觉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觉醒的众生,就只好给外境、惯性和自己的浮动意念带动,如同木偶,浑浑噩噩地度日了。

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身语意活动,不为惯性所控制,清醒自觉,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应世,就必先要彻底了解自己行为的惯性无助,然後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汹涌的心波,培养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便能对抗惯性的束缚,能凭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复如受制的木偶。

善男子,若要达到这境界,就只有依靠修习禅定了。

(二)禅定的意义

什麽是禅定呢?

善男子,禅定有很多名称,它又名止、三昧,静虑和瑜伽。这些名称都道出了禅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禅定境界的轮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禅定里,纷乱散漫的意念静止了,心力不因紊乱的思潮耗损浪费,也不因任何的虚妄执着而起激动,因此,烦恼顿释,心境平静安泰,没有波澜,处於轻安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止。

三昧就是极深的定境。由於妄想执着彻底的止息,心力便极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体用,便能於此三昧定境中引发,使物能为心转,遂自己的意愿,更能利乐众生,灭苦除灾,度脱无数。这定境就是三昧了。

善男子,静虑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於妄执的止息,阻碍真实智慧出现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禅定者能凭其意愿,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质及运行原理,永离愚痴。禅定能作如是用途,因此,它又叫静虑。

瑜伽就是与万法相应的意思。住於无妄想执着定境之中的行者,心灵得到净化,烦恼止息,能住於无人我分别的境界里,与一切法相应契合,融成一体,舍小我之局促系缚,得大我之圆融无碍。此境能从禅定而生,因此,禅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禅定就是有这样静与动的两面。静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专注,集中备用;动的就是各种定中能起的大能与智慧了。

众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间,皆能保持禅定的状态,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为何如是动身发语,为何起如是思惟。这样,他便从对身语意活动的监察注意,削弱了机械反应的操纵,开拓心识的自主功能,更能引发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禅定是觉醒生活的必须,心识力量的完全显现,也只能从完美的禅定而来。因此,学佛的人,应要有规律地修习禅定。由於定境较易从坐禅获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识静坐之法,以取禅定之利了。

(三)禅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识,能起极大的力量,是未证该境界的众生所没法明了的。常人所视作超常的神通力,在修习禅定到某一境界时,便能悉数获得,任由行者掌握使用了。

在定中能得的神通,包括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若证圣境,便更得漏尽通。

这些常人视作神通的力量,是禅定者在觉醒自己心灵力量过程之中,迟早必会出现的自然力量。若问何时出现,就要看行者用功之勤、定力深浅、根器优劣、业力轻重、贪瞋痴止息了多少而定。

贪瞋痴是佛性流露、心识觉醒的最大障碍,若未祛除,任何较大的觉醒与神通都不能够出现。

善男子,神通力是行者修定和觉醒心识的副产品,并非修行的目标,不是解脱的根本。

因此,学佛的人,不应为神通而修定,也不能以神通力的多少来量度行者解脱的境界。

(四)持戒、禅定与神通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神足通:愿我能将此身分作多身,多身又能复合一身;愿我能以一身或多身,显现或隐没於各处,於诸墙壁堡垒,皆能穿行无碍,如行空气之中;愿我於坚硬的陆地,随意升潜如同置身水内;愿我能踏践水面浪花之上,安稳如履平地,愿我能以跏趺之座,游行太虚,如同飞鸟;愿我能无远不至,日月虽远,愿我手能触摸;愿我此身,能升腾虚空,直上梵天!」

他若要得如是神足,於法界之中,来去自如,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天眼通:视觉清明,超越常人的肉眼,虽处於一处,能尽见十方一切众生事物;愿我能见一切尊卑善恶、六道众生所作的业,及所受之果报,清楚如视掌中的明珠,愿我能尽见无尽虚空,无量众生,於现生尽後,必当生何处,如何受生!」

他若要如是尽见世间一切能现能见,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他心通:愿我此心能与其他众生的心相通;愿我能知一切众生,哪个贪婪,哪个离贪;哪个瞋恚,哪个离瞋;哪个愚痴,哪个离痴;愿我能知专注之心,散漫之心,高尚之心,卑下之心;愿我能知未定之心,得定之心;愿我能知受束缚之心,离束缚之心!」

他若要如是能通他心,知众生种种心态,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宿命通:愿我能记忆宿世的事,一世、二世、三世、百世、干世、以至无数劫世,知我曾居於何处,属何种姓,执何业,曾作何种善业恶业,曾受何种苦、何种乐,享寿若干,又於该生缘尽後,如何轮转,悉皆了了分明,清楚无误;於其他众生之宿命,亦能清楚明了无异!」

他若要如是能知自他宿命,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漏尽通:愿我能在此身中,永断一切污染的思惟与做作,永灭一切贪、瞋与痴,永离一切戏论诡辩,彻底摆脱一切能起束缚的业;愿我能得真实的智慧,不着丝毫的邪见;愿我君临万法,以心转物,常住於大能解脱之中!」

他若要如是从烦恼业力解放出来,得一切种智,自由自在,住於解脱大能之中,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五)正定与邪定

善男子,为了身心解脱,修行成圣,普度众生而修的定,就是正定。

但是,不为身心的解脱,不为普度众生,却为了满足由贪、瞋、痴所起的欲念而修的定就是邪定了。

善男子,修邪定的众生,纵得定境,由於缘起烦恼颠倒,不但无法得到真正的智慧,反堕入更深的邪见里,被心中贪瞋痴的恶念带入魔境,不但没有因禅定得到解脱安乐,反令他为魔法所缚,起更大的烦恼颠倒,更远离清净无污的解脱。

若有众生,於禅定之中,欲以定力害人,他不但不能加害於无辜,反而令自己的灵力耗损,自伤慧命,一切怨毒,悉皆自受,更使已得之道果,折损湮灭,以致前功尽废,後悔莫及。

就是这缘故,修习邪定,不但无福,反罹祸患。那麽,怎样才能修得正定呢?

善男子,若要禅定端正,无有过失,能导致智慧解脱,众生就必要熟谙如来的正教,紧守如来的戒律,审除由贪瞋与痴所起的恶念,以无污的心入定了。

这样,他便能以定力度己度人,增长慧命功德,成就大能解脱,与觉者并列。

第九章  以心造万法的窍门

(一)心、意、识的关系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必要了解心、意、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才能发挥心识的力量,使自己的智慧、力量、解脱能稳定地增长,终有一天能成一位完美的觉者。

善男子,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个精神力。它们为众生作了别世间外境的工作,使众生能以色身有效地活在世上,作种种善与不善业,为意的仆役。

意为思量执我者,它能主宰色身,驱策前六识动身发语。但是意力弱的众生,主宰色身活动之力,却落在前六识的手里。

意不但能役使前六识,更能动用心的不可思议力量,创造成就一切。因此,它是整个心意识体系里的总指挥,可惜的是常人未能善用意的力量。

心就是隐藏着如来的阿赖耶识,众生的供应者和塑造者。但是,它的本质与万法不起相对,无分你我,因此,只由有主观作用的意或识薰习,从而作出相应的世间活动。

此心能与一切众生,一切凡夫、菩萨、佛陀相通,平等无异,合成一体,同住於终极的真如本体之内,不论众生的意与识因业力轮转起什麽变异,心的本质力量,亘古不变。

善男子,一切学佛修行的人,对自己的心理结构,必须有上述的认识,始会有自主地觉醒和动用心力的可能。而所谓证道成圣者,就只不过是意业清净、阿赖耶识彻底净化、心意识三者豁然贯通合一、能由佛心带领、起无碍体用的觉者而已。

众生若能如是清除阿赖耶识的污染不净,增长智慧,佛性便能圆满地显现。佛性圆满显现的时候,就是真如生命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一位佛陀诞生的时候。

(二)善用心力

善男子,心力不可思议,能成就一切,本可以自觉觉他、利物济人,但是众生不了解心意识的关系,不明心识的力量。加上生活颠倒,常造苦因,致令大能的心。不能为众生带来欢乐荣耀,却迫得送苦带灾,令他苦不堪言,却不知是自作自受、烦恼自寻。

那麽,怎样才能利用大能的心,实现自己希冀的事呢?

善男子,大能的心,是一切力量的泉源,但并不主宰众生,却恒为众生的意与识所转动,使它营造一切。这事实,众生必要信受,始能动用此心力,否则便如蒸沙煮石而求饭食,决不可得了。

若对心的力量有任何怀疑,达成愿望的信力便给疑力削弱抵消,使愿望的实现较为困难。若疑力较信力更大,那麽,信力便全无功效,愿望便绝不能实现了。因此,深信不疑,是使心力遂意愿望的唯一方法。

善男子,若是信心已建立了,众生便应以事在必成的态度,把希求之事、付托大能的心,促它解决成就。若能愿力信力皆强、兼能持续不断,那麽,一切所想的事,在众生的业力和客观环境许可下,就必会成就了。

三界为心所造,万法为识所了别。离心与识,众生便—无所有,一无所知。有了心与识,万法便能成就,各依意之所转而变现。

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从自己的心中,便得无穷的力量、可作护荫,可作导师,可作一切所求的满足者,绝无须在心外膜拜鬼神,或求佛菩萨之助。因为自己的心,实是万佛之心。内求於心,与求一切佛无异。

因此,学佛修行的人;若持名念佛,或礼拜佛像,或行种种唱诵仪规,皆是借境调心,以方便之法,自归心中之佛,自起大能,得身心之解脱。

善男子,紧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开心力的宝库,使万事遂意而成。但是,不守戒律、意念邪恶,则不但难启心力之门,遂所欲之事,反种下恶因,他日必受苦果。因此,行者必先要净意,始能善用心力,成就自他的解脱。

(三)以发愿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能以发愿引发心之大能。

为什麽呢?

善男子,众生若恳切发愿成就某一法,他的愿便产生了一种愿力,直入心中,成为种子,薰习於心,令起体用,把适当的因缘配合,使众生的愿,能现行成真的。

善男子,愿能否迅速成就,就要看愿力的强弱深浅、短暂持续、善恶净染、自私无私和是否与因果法相违了。

强的、深的、持续的、善的、净的、无私的、与因果法契合的愿,能迅速成就现行。

但是,弱的、浅的、短暂的、恶的、染的、自私的、与因果法相违的愿,就难以现行了。

善男子,愿从意生,若要愿力能使所愿之法现行,就非要锻炼自己的意力,使能起强而持续的愿不可了。

(四)以念诵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又能以念诵之法,薰习於心,令起体用,遂意之愿,使所欲的事物出现。

什麽是念诵之法呢?

善男子,众生若持念佛或菩萨的名号或心咒,或把自己希冀之事,撮成精要之句,反覆念诵,专注不乱,持续不断,那麽,意念便能深入心中,令心的造物大能,为意所转动,依意之愿,把所欲的事物,於不违业力因果的原则下,迅速现行。

若要以此法起心之大能,就非先要锻炼意力,使能一心不乱,持续念诵不可了。

(五)以观想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能以观想引发心之大能。

什麽是观想呢?

善男子,观想就是把自己所欲发生或出现的事与物,以意描绘,成一画像,印入心底,持之盈之,信之愿之,觉之受之,犹如得之。那麽,心必为意所动而起大能,遂意之愿,使意所念之事物,能迅速现行。

万法为心所造,以意绘像,圆满愿行,实是造物之深法,为众生所应修学,用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善男子,住於禅定之中而行此法,功力更倍於平常,能起无边的妙用,行者应善用之。欲行此法,就非要先抖擞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力,使能持续绘精细之像不可了。

(六)向佛心祷告

善男子,众生能以祈祷引发心之大能。

众生的心中有真如的佛心,能起一切佛力大能。

众生意业不净,定力不足,颠倒妄想,因此,不能随意用其大能。若是心意统一贯通,业力清净,心佛众生三者便再无间隔,众生便能从悟而即身成佛了。

就是这缘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迷时是众生,悟时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因此,众生若诚意向自己的佛心祈祷,与执持一切其他佛陀名号祈祷所得功德无异。

善男子,不要小觑自己的心力,因为它藏有佛心,与一切证果佛陀有平等大能。

众生作善由它赏,众生作恶由它罚,众生的一切,也是由它塑造。因此,只要依佛法而行,向它求智慧、求力量、求解脱,便是有求必应了。

因此,睿智的众生,毋需於外求佛,却自求於心中而能得一切救度。

善男子,向佛心祈祷有如是饶益,众生就必要专心致意,诚心善用此心法了。

(七)以佛像调心摄意

善男子,如来的法身遍於宇宙,不能从任何色、声、香、味、触、法中求。如来既不着於相,也不着於非相。

因此,众生若要求见如来,就不能从心外的相或非相中寻找,却非要求於自道不可了。

善男子,佛无定相,常住於深心。若有众生,於佛像前问讯礼拜,当知心中有佛,心外无佛。此时实是借境调心,因佛像非佛,亦非佛相,只是权宜摄心之物而已。

就是这缘故,礼拜诸佛,应作於心,求见诸佛;亦应求於自心,对心外之佛像雕塑,不起执着。这样,在行住坐卧之间,亦可见佛礼佛,感应正等无异,时刻能得佛力的加被。

善男子,愚痴的众生,不知佛像乃是借境调心摄意之权宜,执着佛相。没有佛像在前,便不识礼拜感应。这样,他们便不能随时随地与佛相通,得其护荫点化了。

又有些众生,执着佛之无相,不知能以佛像调心摄意。就是有佛像在前,也不愿问讯礼拜,借外境令心佛间之感应加强增上。这样,他们便因执着於非相,令佛力的加被不能随缘而生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众生必要清楚了解佛像借境调心摄意的效用,始不因佛像之立,而起有相无相的妄想执着,不但不能得到解脱,反而自起烦恼轻慢。

第十章  获得他力救度的法门

(一)念佛解脱的行法

(1)念佛往生净土

善男子,众生能以一法,於现生完结後,即可断生死轮转,超越三界的牢笼,带业往生极乐无忧的净土。在净土之中,他复得听闻佛陀及诸大菩萨演说妙法,坚固修行解脱之心,增长福慧大能,直至成为一位佛陀觉者、天人导师。

是什麽法门能令众生於一生完结,断生死轮转,更决定佛道之必成呢?

善男子,这法门就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了。

怎样才能往生这净土呢?

善男子,众生若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就必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紧守五戒,行十善业道,更要发心行菩萨道,於证道之时,必重返六道,现种种身,度脱无边众生,若有一众生未度,也誓不休止。

在皈依三宝、受持戒律、发心度世之後,他便应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了。

发愿已毕,便要矢志不移,不再恋栈六道不舍。於行住坐卧之际,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深心与佛陀感应,观想彼佛於无忧国,教化诸大菩萨及一切眷属,令增长智慧大能与解脱;又观想自己身处其中,亲受教益,享净土之乐。那麽,他便以愿之诚、志之坚,即时便得彼佛佛力加被而觉安乐自在,更於世间寿缘尽时,蒙佛陀亲来接引,往生极乐。

善男子,众生就是这样以愿力生净土了。

但是,有些众生,不知或不信净土之实存,不发愿往生,他们就只好受自己的业力牵引,在六道轮回生死不息了。

有些众生,信净土之实存,却仍贪着世间之欲乐,恒作轮转生死之因;往生极乐之志愿,却如浮萍无根。这样,他们也同样难生阿陀弥佛的净土,死後仍要依业受生於六道了。

又有些众生,自恃聪明才智,欲於恶世修行,行菩萨道,要行难行,要忍难忍,以求其功德殊胜,道果速成。因此,虽知净土之实有,却不愿往生,不欲取易成之道。

但是,未证不退转阶位的菩萨,於恶世之中,一时不察,一念之差。堕下恶业之罗网,令前功尽废,万劫不复。虽言浊世恶因缘能今功德更殊胜,成道亦较速,但退转堕落亦复如斯容易,令人寒心。因此,於浊世修行而得正觉,实是未知之数,不若净土修行之道必能成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若非利根上器,实不宜於浊世为求速证道果而取难行之道,却应发愿生净土,修至不退转阶位,始重入六道教度众生,莫因一时骄慢自恃,贪功求速而蹉跎岁凡,一无所成,反而浮沉苦海,哀求他人救助。

善男子,此念佛往生阿弥陀净土法门,为修行法中最简最易、及唯一必能成就之法,皆合—切利根钝根、凡夫圣贤修学。

因此,众生若要仗弥陀愿力的加持除去往昔诸恶业的束缚,即生便断生死轮转,决定成佛,他便非要时刻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及观想往生彼佛极乐净土不可了。

(2)念佛在现世能起的功德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且莫说一期生命完结後往生净土、证道成圣的事,就是在现世,也得殊胜的功德妙用。

为什麽呢?

首先,善男子,众生一心难以二用,若是时刻念佛洪名,那麽,他便能止息心波汹涌、平伏愁绪烦哀,心境恬静和平,住於安乐自在之中。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得解脱。

再者,众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间念佛不断,便能净化心意,止息妄念的生起,祛除贪瞋痴之想,禁恶业於未发,令身口意的活动清净无污。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种善根。虽未断生死轮转,也不堕恶途,却常受生善地。

再者,若众生能念佛洪名,至一心不乱,便能入甚深禅定,引发心力大能。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得禅定的喜悦大能,增进聪明才智、福慧解脱。

善男子,阿弥陀佛乃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法身遍一切虚空,寿命无尽,是一位超越时空的佛祖。若持念此佛名号,就与持念一切他佛洪名无异。因为一切佛陀,皆住同一法身。念一佛法身,必能与一切佛感应,得佛力的加被守护,功不唐捐。

善男子,阿弥陀佛是宇宙超越时空的解脱原理,睿智的众生,必知念佛之殊胜妙用,不会因其简易而起轻慢之心,自障佛性,自损慧命解脱。

(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善男子,在这世间里,有一位无处不在、恒以慈悲救度此间苦恼众生为事业的菩萨。若有众生於苦恼之时,诚心称念这菩萨的名号,他便即时寻声救苦,令得解脱。因此,十方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

究竟是哪一位菩萨呢?

善男子,他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了。

善男子,此大菩萨位不退转,已无男女色身的系缚,慈悲无量,有大威德神力,住於自在解脱之中,常以无量无边化身点化有情,替他们灭苦除灾。

若有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所苦,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得离欲、离瞋、离痴。

若有众生为夜叉、罗刹、或诸恶鬼所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彼等即不敢以恶眼视之,更遑论加害了。

若有众生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便永不入於险地,不为怨贼所侵,不处怖畏军阵之中。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若有众生,根智下劣,或处於苦恼惶乱之中,不知应作何求何想始得解脱,或知而难表达於言词,这样,只要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更作他语,便能与菩萨感应,依其所需而疾得救护。

善男子,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饶益福德,与受持无量恒河沙数菩萨名号无异,因此,众生应恭敬一心称念。

此大菩萨能游於十方,以大神力,普度一切苦恼众生,在他们怖畏困厄之时,即现身救度,恒为作怙恃,今他们的生老病死等苦,悉皆消灭。

善男子,是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呼千应,真实不虚,持念名号者,皆福不唐捐。众生若念念不生疑窦,必能仗此菩萨威力,除灾去苦,增长福慧解脱。

(三)他力与自力救度不一不异

善男子,一切凡夫、菩萨、心、佛,众生,皆是同根,同住一体,摄於唯一的法身之内。这样,在终极的境界里,一切心中之佛与心外之佛,同归一位,没有任何差别。

就是这缘故,一切佛菩萨个别名号的执着,都是差别世间的妄想执着,在终极的境界里,都不能成立。

诸佛世尊劝导众生执持佛陀与菩萨的名号,只是在差别的世间里,令凡夫较易离诸虚妄苦恼,入於佛慧解脱的权宜,为众生不致因佛陀法身的不可执着而失去怙恃所立的方便。

因此,一切佛菩萨的名号皆是通往解脱的桥梁。众生若能如是认知和善用,就必得佛力的加被了。

善男子,就是这道理,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就分别代表着法身佛实在的救度力量和解脱原理。若众生能如是观之,善为忆念,那麽,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佛力救度与解脱。

心、佛、众生三无差异,一切佛与菩萨同住一法身,诸佛之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诸佛之心。就是这缘故,他力与自力的救度,在终极的原理下,实是不一不异。

这样,任何名号的执持,只是入佛知见与救度的权宜,众生实毋须斤斤计较的了。

法身为真佛,大能不可量;

内摄一切法,凡夫共圣哲;

法身即佛心,诸佛同一心;

法身佛众生,一心无二心;

众生不认同,自弃慧与力;

法身力无穷,舍离自卑弱;

若住此法身,颠倒烦恼灭;

能除轮转苦,清凉得解脱;

作意长皈依,圣果终得证;

法身佛众生,正觉无差异。

第十一章  见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善男子,真如体内藏有佛心和妄心的生命种子。由於无明的关系,任由妄心随缘妄动,因而变现种种境界,示现为种种众生。只可惜众生只迷於妄心所造的世间相对妄境,不懂向佛心认同,这样,他们便远离属於自己的智慧、大能与解脱的泉源,无法得到自在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行者若要超凡入圣,远离世间苦恼,得到智慧、大能和解脱,他就非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可了。而这本来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认识自己的佛性,体验自己的佛性,时刻以佛心带领妄心,能这样做就是见性了。

怎样才能以佛心带领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净、真实、大能的心。而污染不实,导致种种苦恼桎桔、起种种颠倒执着的心,就是妄心。他这样切实认知之後,便要时刻忆念佛心无边的法力。只要常作禅定思惟,向它认同、念祷,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与救度这事实。

善男子,佛心清净无污,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众生若把追逐身外尘网的妄心,转投自己的佛心,打开妄心之门,让佛心进入,作为自己的导师与守护,就是打开了无边法力的大门,能得一切自在解脱。同时也能让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无瑕、协调自在的显现。

众生若能时刻不违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觉者、一位临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异。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与真心无差别,与清净的真如心亦无差别。

就是这缘故,众生若要得各种不可思议神力解脱,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时刻诚意相托,让他的慧力,带领自己的身口意活动,对他的亲近,尤超乎予之於父母。

善男子,遍阅如来三藏圣教所得解脱,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统御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脱,没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当和功效宏大了。

无上解脱法,行者应常念,

增长智慧力,大能与解脱;

念法功不没,以念佛为最。

佛心与妄心,同住於一心,

妄心众生心,念佛能净心;

妄心叩佛门,佛力能加被;

佛心御妄心,悟道从此起。

文字生过患,成佛唯见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无修无证——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萨虽舍弃世间—切虚妄的有为法,於彼不起丝毫执着,仍有一法,令不见佛性,不得无上解脱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对出世间解脱法之修证所起的执着了。

执着为烦恼的泉源、解脱的窒碍。就是所执的是无为法,烦恼亦起,与执着有为法相比,只是粗细之别而已。因此,若菩萨执着有佛可成、有涅盘可证、有众生可度,那麽,他便陷入法执的罗网,贪心仍未舍去,瞋痴也难尽除,这样,彻底的解脱,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应行无所行、念无所念、证无所证、度无所度,始得修道之真义。如是无所行而行、无所念而念、无所证而证、无所度而度,是谓真行、真念、真证、真度,解脱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圆满。

行者修心性,恒应无所住;

不应取於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应舍,何况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来无法说,无说是佛法。

摘要

真如为本体,自性不生灭,

但藏一切种,生化成万法。

种子具心体,真妄两俱全,

妄心起烦恼,真心生菩提。

觉性未成熟,混沌无志向,

无明起妄动,种子随缘发,

心物与众生,自此随缘现。

有情长生死,轮转六道中,

祸福与穷通,业力为牵引,

自作还自受,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时,堪闻佛法际,

诸佛与菩萨,为去无明翳.

结语

佛性清明不离心  无明除去便现行

解脱从来行证起  信解难凭起大能

语言佛法皆虚妄  论辩何曾度—人

实法世间不可说  必待佛子心中寻

妄语既非真实法  莫醉穷经误修行

三十七道晶修身  四无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愿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搁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恶行善莫嫌小  须知大善小处寻

妇孺若能行佛法  更胜空言学佛人

~全书完 

, 心便经常湛然不为外缘所动,永远保持宁静愉快,从瞋恨忿怒的苦恼解放出来,未来必住於善地,远离一切烦恼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进,他便能摒除懈怠的过患,使诸恶速灭,诸善速成,恒结善缘,常遇善知识,令自己的慧命解脱与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饶益自他,为人赞羡。

若人能禅定,摄心一境,他便能断一切妄想纷乱,常住於轻安禅悦之中,令一切事业,皆易於成就。又以禅定力故,能起各类神通,支配控制自己的环境,自得解脱,又能救度受苦的众生,功德无量,大增成佛的资粮。

若人能修智慧,多闻多思,那麽,他便能分辨真伪是非,不为邪见所惑,一切身语意业皆除苦种,令自己远离恶道,趣向自在解脱,清净无污,堪作众生的导师,为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现世便能得如是种种善报了。因此,救世的菩萨,应以此六度为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觉觉他的事业。

(五)五明

善男子,恒愿生死往返於俗世度众的菩萨,必要嫺熟各种世间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营聚资财,令自己多才多艺。这样,他才不致负累他人,更可以余财余力,为众生作种种布施利行,方便摄取,令得受持解脱之法。

为了这缘故,菩萨於五种世间知识技艺,必要努力掌握,这就是所谓五明了。

是哪五明呢?

善男子,五明就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常要与人应对,传情达意。若要说话书写流畅,言简意赅,文词优美高尚,那麽,他便要致力於语言文字和阅读写作的修习。否则,弘法的事业便不能顺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与语言、文字、音韵有关的学问就是声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为了自己的生计,及为他人提供服务,必要学习各种工巧技艺。否则,便会沦为寄生虫,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众的负累。因此,他必要随其志趣秉性,学习各种世间技艺。不但以此自养色身,更可以此与众生同事,一同工作游玩,伺机点化,令受持解脱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数理、工艺、技术有关的学问就是工巧明了。

菩萨在世间看到众生生活颠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体多有残缺损伤,心中又多愁苦忧恼,生趣全无,必会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无畏。这样,他就非要修习治疗各种身心疾患的医术,以解除他们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间的药物治疗,只能治标,难去苦本。诸苦皆从恶业而来,因此,菩萨必要授以方便佛法对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彻底。如是以佛法修行疗病,才是无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治疗众生身心疾病有关的学问就是医方明了。

菩萨对世间种种的学术思想,必要分析透彻,思路清楚,善知因果关系,才能离虚妄颠倒,不为邪见所惑,不会误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养合乎逻辑的推理力不可。否则,於弘法辩论的时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显正,反使佛法的真义被曲解,难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与逻辑、论理、思想方法有关的学问就是因明了。

菩萨对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识三者之别、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自身所受业报的缘起、能以何法开拓佛性、如何离烦恼得安乐、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否则便无力行求证的目标,绝没有任何得着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与宇宙心物本质和解脱有关的宗教、哲理与学问就是内明了。

第八章禅定

(一)修习禅定才能觉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动皆似随自己的心意而行,其实,他们只是机械地活着,对外缘作惯性的机械反应而已。

他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几乎所有时间都处於思潮起伏、心波汹涌的状态之中,心识紊乱,没有片刻安宁集中,不能使精神专注於当前的事务上,却常对他处胡思乱想。

他们的心识,就如一只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无目标,只有随波逐流,由外缘主理它的际遇。这样,众生便与在梦中无异了。

仍在梦中,自主的心力尚未觉醒,众生又怎样面对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众生在无始以来散漫、纷乱、愚痴的生活里,积下数不清的品流习气,藏於心识之中,使他遇到与从前所经历相同或类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应。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众生,便会思惟谋求解决,而心智未开的,则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较强的意念涌现,不经理智分析便让它发动根身,习性若成,将来若遇同样的外境,同样的反应便会机械地出现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品流习气便成为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设法摆脱,这些惯性的力量就愈强,以致即使他不愿作某些惯性反应的时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惯性低头了。

这样的生活,又怎可说是觉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觉醒的众生,就只好给外境、惯性和自己的浮动意念带动,如同木偶,浑浑噩噩地度日了。

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身语意活动,不为惯性所控制,清醒自觉,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应世,就必先要彻底了解自己行为的惯性无助,然後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汹涌的心波,培养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便能对抗惯性的束缚,能凭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复如受制的木偶。

善男子,若要达到这境界,就只有依靠修习禅定了。

(二)禅定的意义

什麽是禅定呢?

善男子,禅定有很多名称,它又名止、三昧,静虑和瑜伽。这些名称都道出了禅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禅定境界的轮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禅定里,纷乱散漫的意念静止了,心力不因紊乱的思潮耗损浪费,也不因任何的虚妄执着而起激动,因此,烦恼顿释,心境平静安泰,没有波澜,处於轻安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止。

三昧就是极深的定境。由於妄想执着彻底的止息,心力便极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体用,便能於此三昧定境中引发,使物能为心转,遂自己的意愿,更能利乐众生,灭苦除灾,度脱无数。这定境就是三昧了。

善男子,静虑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於妄执的止息,阻碍真实智慧出现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禅定者能凭其意愿,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质及运行原理,永离愚痴。禅定能作如是用途,因此,它又叫静虑。

瑜伽就是与万法相应的意思。住於无妄想执着定境之中的行者,心灵得到净化,烦恼止息,能住於无人我分别的境界里,与一切法相应契合,融成一体,舍小我之局促系缚,得大我之圆融无碍。此境能从禅定而生,因此,禅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禅定就是有这样静与动的两面。静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专注,集中备用;动的就是各种定中能起的大能与智慧了。

众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间,皆能保持禅定的状态,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为何如是动身发语,为何起如是思惟。这样,他便从对身语意活动的监察注意,削弱了机械反应的操纵,开拓心识的自主功能,更能引发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禅定是觉醒生活的必须,心识力量的完全显现,也只能从完美的禅定而来。因此,学佛的人,应要有规律地修习禅定。由於定境较易从坐禅获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识静坐之法,以取禅定之利了。

(三)禅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识,能起极大的力量,是未证该境界的众生所没法明了的。常人所视作超常的神通力,在修习禅定到某一境界时,便能悉数获得,任由行者掌握使用了。

在定中能得的神通,包括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若证圣境,便更得漏尽通。

这些常人视作神通的力量,是禅定者在觉醒自己心灵力量过程之中,迟早必会出现的自然力量。若问何时出现,就要看行者用功之勤、定力深浅、根器优劣、业力轻重、贪瞋痴止息了多少而定。

贪瞋痴是佛性流露、心识觉醒的最大障碍,若未祛除,任何较大的觉醒与神通都不能够出现。

善男子,神通力是行者修定和觉醒心识的副产品,并非修行的目标,不是解脱的根本。

因此,学佛的人,不应为神通而修定,也不能以神通力的多少来量度行者解脱的境界。

(四)持戒、禅定与神通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神足通:愿我能将此身分作多身,多身又能复合一身;愿我能以一身或多身,显现或隐没於各处,於诸墙壁堡垒,皆能穿行无碍,如行空气之中;愿我於坚硬的陆地,随意升潜如同置身水内;愿我能踏践水面浪花之上,安稳如履平地,愿我能以跏趺之座,游行太虚,如同飞鸟;愿我能无远不至,日月虽远,愿我手能触摸;愿我此身,能升腾虚空,直上梵天!」

他若要得如是神足,於法界之中,来去自如,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天眼通:视觉清明,超越常人的肉眼,虽处於一处,能尽见十方一切众生事物;愿我能见一切尊卑善恶、六道众生所作的业,及所受之果报,清楚如视掌中的明珠,愿我能尽见无尽虚空,无量众生,於现生尽後,必当生何处,如何受生!」

他若要如是尽见世间一切能现能见,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他心通:愿我此心能与其他众生的心相通;愿我能知一切众生,哪个贪婪,哪个离贪;哪个瞋恚,哪个离瞋;哪个愚痴,哪个离痴;愿我能知专注之心,散漫之心,高尚之心,卑下之心;愿我能知未定之心,得定之心;愿我能知受束缚之心,离束缚之心!」

他若要如是能通他心,知众生种种心态,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宿命通:愿我能记忆宿世的事,一世、二世、三世、百世、干世、以至无数劫世,知我曾居於何处,属何种姓,执何业,曾作何种善业恶业,曾受何种苦、何种乐,享寿若干,又於该生缘尽後,如何轮转,悉皆了了分明,清楚无误;於其他众生之宿命,亦能清楚明了无异!」

他若要如是能知自他宿命,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这样的愿:『愿我得漏尽通:愿我能在此身中,永断一切污染的思惟与做作,永灭一切贪、瞋与痴,永离一切戏论诡辩,彻底摆脱一切能起束缚的业;愿我能得真实的智慧,不着丝毫的邪见;愿我君临万法,以心转物,常住於大能解脱之中!」

他若要如是从烦恼业力解放出来,得一切种智,自由自在,住於解脱大能之中,那麽,他就必要持戒清净,静心息虑,勤修如来的正定了。

(五)正定与邪定

善男子,为了身心解脱,修行成圣,普度众生而修的定,就是正定。

但是,不为身心的解脱,不为普度众生,却为了满足由贪、瞋、痴所起的欲念而修的定就是邪定了。

善男子,修邪定的众生,纵得定境,由於缘起烦恼颠倒,不但无法得到真正的智慧,反堕入更深的邪见里,被心中贪瞋痴的恶念带入魔境,不但没有因禅定得到解脱安乐,反令他为魔法所缚,起更大的烦恼颠倒,更远离清净无污的解脱。

若有众生,於禅定之中,欲以定力害人,他不但不能加害於无辜,反而令自己的灵力耗损,自伤慧命,一切怨毒,悉皆自受,更使已得之道果,折损湮灭,以致前功尽废,後悔莫及。

就是这缘故,修习邪定,不但无福,反罹祸患。那麽,怎样才能修得正定呢?

善男子,若要禅定端正,无有过失,能导致智慧解脱,众生就必要熟谙如来的正教,紧守如来的戒律,审除由贪瞋与痴所起的恶念,以无污的心入定了。

这样,他便能以定力度己度人,增长慧命功德,成就大能解脱,与觉者并列。

第九章  以心造万法的窍门

(一)心、意、识的关系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必要了解心、意、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才能发挥心识的力量,使自己的智慧、力量、解脱能稳定地增长,终有一天能成一位完美的觉者。

善男子,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个精神力。它们为众生作了别世间外境的工作,使众生能以色身有效地活在世上,作种种善与不善业,为意的仆役。

意为思量执我者,它能主宰色身,驱策前六识动身发语。但是意力弱的众生,主宰色身活动之力,却落在前六识的手里。

意不但能役使前六识,更能动用心的不可思议力量,创造成就一切。因此,它是整个心意识体系里的总指挥,可惜的是常人未能善用意的力量。

心就是隐藏着如来的阿赖耶识,众生的供应者和塑造者。但是,它的本质与万法不起相对,无分你我,因此,只由有主观作用的意或识薰习,从而作出相应的世间活动。

此心能与一切众生,一切凡夫、菩萨、佛陀相通,平等无异,合成一体,同住於终极的真如本体之内,不论众生的意与识因业力轮转起什麽变异,心的本质力量,亘古不变。

善男子,一切学佛修行的人,对自己的心理结构,必须有上述的认识,始会有自主地觉醒和动用心力的可能。而所谓证道成圣者,就只不过是意业清净、阿赖耶识彻底净化、心意识三者豁然贯通合一、能由佛心带领、起无碍体用的觉者而已。

众生若能如是清除阿赖耶识的污染不净,增长智慧,佛性便能圆满地显现。佛性圆满显现的时候,就是真如生命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一位佛陀诞生的时候。

(二)善用心力

善男子,心力不可思议,能成就一切,本可以自觉觉他、利物济人,但是众生不了解心意识的关系,不明心识的力量。加上生活颠倒,常造苦因,致令大能的心。不能为众生带来欢乐荣耀,却迫得送苦带灾,令他苦不堪言,却不知是自作自受、烦恼自寻。

那麽,怎样才能利用大能的心,实现自己希冀的事呢?

善男子,大能的心,是一切力量的泉源,但并不主宰众生,却恒为众生的意与识所转动,使它营造一切。这事实,众生必要信受,始能动用此心力,否则便如蒸沙煮石而求饭食,决不可得了。

若对心的力量有任何怀疑,达成愿望的信力便给疑力削弱抵消,使愿望的实现较为困难。若疑力较信力更大,那麽,信力便全无功效,愿望便绝不能实现了。因此,深信不疑,是使心力遂意愿望的唯一方法。

善男子,若是信心已建立了,众生便应以事在必成的态度,把希求之事、付托大能的心,促它解决成就。若能愿力信力皆强、兼能持续不断,那麽,一切所想的事,在众生的业力和客观环境许可下,就必会成就了。

三界为心所造,万法为识所了别。离心与识,众生便—无所有,一无所知。有了心与识,万法便能成就,各依意之所转而变现。

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从自己的心中,便得无穷的力量、可作护荫,可作导师,可作一切所求的满足者,绝无须在心外膜拜鬼神,或求佛菩萨之助。因为自己的心,实是万佛之心。内求於心,与求一切佛无异。

因此,学佛修行的人;若持名念佛,或礼拜佛像,或行种种唱诵仪规,皆是借境调心,以方便之法,自归心中之佛,自起大能,得身心之解脱。

善男子,紧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开心力的宝库,使万事遂意而成。但是,不守戒律、意念邪恶,则不但难启心力之门,遂所欲之事,反种下恶因,他日必受苦果。因此,行者必先要净意,始能善用心力,成就自他的解脱。

(三)以发愿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能以发愿引发心之大能。

为什麽呢?

善男子,众生若恳切发愿成就某一法,他的愿便产生了一种愿力,直入心中,成为种子,薰习於心,令起体用,把适当的因缘配合,使众生的愿,能现行成真的。

善男子,愿能否迅速成就,就要看愿力的强弱深浅、短暂持续、善恶净染、自私无私和是否与因果法相违了。

强的、深的、持续的、善的、净的、无私的、与因果法契合的愿,能迅速成就现行。

但是,弱的、浅的、短暂的、恶的、染的、自私的、与因果法相违的愿,就难以现行了。

善男子,愿从意生,若要愿力能使所愿之法现行,就非要锻炼自己的意力,使能起强而持续的愿不可了。

(四)以念诵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又能以念诵之法,薰习於心,令起体用,遂意之愿,使所欲的事物出现。

什麽是念诵之法呢?

善男子,众生若持念佛或菩萨的名号或心咒,或把自己希冀之事,撮成精要之句,反覆念诵,专注不乱,持续不断,那麽,意念便能深入心中,令心的造物大能,为意所转动,依意之愿,把所欲的事物,於不违业力因果的原则下,迅速现行。

若要以此法起心之大能,就非先要锻炼意力,使能一心不乱,持续念诵不可了。

(五)以观想引发心之大能

善男子,众生能以观想引发心之大能。

什麽是观想呢?

善男子,观想就是把自己所欲发生或出现的事与物,以意描绘,成一画像,印入心底,持之盈之,信之愿之,觉之受之,犹如得之。那麽,心必为意所动而起大能,遂意之愿,使意所念之事物,能迅速现行。

万法为心所造,以意绘像,圆满愿行,实是造物之深法,为众生所应修学,用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善男子,住於禅定之中而行此法,功力更倍於平常,能起无边的妙用,行者应善用之。欲行此法,就非要先抖擞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力,使能持续绘精细之像不可了。

(六)向佛心祷告

善男子,众生能以祈祷引发心之大能。

众生的心中有真如的佛心,能起一切佛力大能。

众生意业不净,定力不足,颠倒妄想,因此,不能随意用其大能。若是心意统一贯通,业力清净,心佛众生三者便再无间隔,众生便能从悟而即身成佛了。

就是这缘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迷时是众生,悟时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因此,众生若诚意向自己的佛心祈祷,与执持一切其他佛陀名号祈祷所得功德无异。

善男子,不要小觑自己的心力,因为它藏有佛心,与一切证果佛陀有平等大能。

众生作善由它赏,众生作恶由它罚,众生的一切,也是由它塑造。因此,只要依佛法而行,向它求智慧、求力量、求解脱,便是有求必应了。

因此,睿智的众生,毋需於外求佛,却自求於心中而能得一切救度。

善男子,向佛心祈祷有如是饶益,众生就必要专心致意,诚心善用此心法了。

(七)以佛像调心摄意

善男子,如来的法身遍於宇宙,不能从任何色、声、香、味、触、法中求。如来既不着於相,也不着於非相。

因此,众生若要求见如来,就不能从心外的相或非相中寻找,却非要求於自道不可了。

善男子,佛无定相,常住於深心。若有众生,於佛像前问讯礼拜,当知心中有佛,心外无佛。此时实是借境调心,因佛像非佛,亦非佛相,只是权宜摄心之物而已。

就是这缘故,礼拜诸佛,应作於心,求见诸佛;亦应求於自心,对心外之佛像雕塑,不起执着。这样,在行住坐卧之间,亦可见佛礼佛,感应正等无异,时刻能得佛力的加被。

善男子,愚痴的众生,不知佛像乃是借境调心摄意之权宜,执着佛相。没有佛像在前,便不识礼拜感应。这样,他们便不能随时随地与佛相通,得其护荫点化了。

又有些众生,执着佛之无相,不知能以佛像调心摄意。就是有佛像在前,也不愿问讯礼拜,借外境令心佛间之感应加强增上。这样,他们便因执着於非相,令佛力的加被不能随缘而生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众生必要清楚了解佛像借境调心摄意的效用,始不因佛像之立,而起有相无相的妄想执着,不但不能得到解脱,反而自起烦恼轻慢。

第十章  获得他力救度的法门

(一)念佛解脱的行法

(1)念佛往生净土

善男子,众生能以一法,於现生完结後,即可断生死轮转,超越三界的牢笼,带业往生极乐无忧的净土。在净土之中,他复得听闻佛陀及诸大菩萨演说妙法,坚固修行解脱之心,增长福慧大能,直至成为一位佛陀觉者、天人导师。

是什麽法门能令众生於一生完结,断生死轮转,更决定佛道之必成呢?

善男子,这法门就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了。

怎样才能往生这净土呢?

善男子,众生若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就必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紧守五戒,行十善业道,更要发心行菩萨道,於证道之时,必重返六道,现种种身,度脱无边众生,若有一众生未度,也誓不休止。

在皈依三宝、受持戒律、发心度世之後,他便应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了。

发愿已毕,便要矢志不移,不再恋栈六道不舍。於行住坐卧之际,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深心与佛陀感应,观想彼佛於无忧国,教化诸大菩萨及一切眷属,令增长智慧大能与解脱;又观想自己身处其中,亲受教益,享净土之乐。那麽,他便以愿之诚、志之坚,即时便得彼佛佛力加被而觉安乐自在,更於世间寿缘尽时,蒙佛陀亲来接引,往生极乐。

善男子,众生就是这样以愿力生净土了。

但是,有些众生,不知或不信净土之实存,不发愿往生,他们就只好受自己的业力牵引,在六道轮回生死不息了。

有些众生,信净土之实存,却仍贪着世间之欲乐,恒作轮转生死之因;往生极乐之志愿,却如浮萍无根。这样,他们也同样难生阿陀弥佛的净土,死後仍要依业受生於六道了。

又有些众生,自恃聪明才智,欲於恶世修行,行菩萨道,要行难行,要忍难忍,以求其功德殊胜,道果速成。因此,虽知净土之实有,却不愿往生,不欲取易成之道。

但是,未证不退转阶位的菩萨,於恶世之中,一时不察,一念之差。堕下恶业之罗网,令前功尽废,万劫不复。虽言浊世恶因缘能今功德更殊胜,成道亦较速,但退转堕落亦复如斯容易,令人寒心。因此,於浊世修行而得正觉,实是未知之数,不若净土修行之道必能成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若非利根上器,实不宜於浊世为求速证道果而取难行之道,却应发愿生净土,修至不退转阶位,始重入六道教度众生,莫因一时骄慢自恃,贪功求速而蹉跎岁凡,一无所成,反而浮沉苦海,哀求他人救助。

善男子,此念佛往生阿弥陀净土法门,为修行法中最简最易、及唯一必能成就之法,皆合—切利根钝根、凡夫圣贤修学。

因此,众生若要仗弥陀愿力的加持除去往昔诸恶业的束缚,即生便断生死轮转,决定成佛,他便非要时刻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及观想往生彼佛极乐净土不可了。

(2)念佛在现世能起的功德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且莫说一期生命完结後往生净土、证道成圣的事,就是在现世,也得殊胜的功德妙用。

为什麽呢?

首先,善男子,众生一心难以二用,若是时刻念佛洪名,那麽,他便能止息心波汹涌、平伏愁绪烦哀,心境恬静和平,住於安乐自在之中。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得解脱。

再者,众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间念佛不断,便能净化心意,止息妄念的生起,祛除贪瞋痴之想,禁恶业於未发,令身口意的活动清净无污。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种善根。虽未断生死轮转,也不堕恶途,却常受生善地。

再者,若众生能念佛洪名,至一心不乱,便能入甚深禅定,引发心力大能。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护,仍能自得禅定的喜悦大能,增进聪明才智、福慧解脱。

善男子,阿弥陀佛乃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法身遍一切虚空,寿命无尽,是一位超越时空的佛祖。若持念此佛名号,就与持念一切他佛洪名无异。因为一切佛陀,皆住同一法身。念一佛法身,必能与一切佛感应,得佛力的加被守护,功不唐捐。

善男子,阿弥陀佛是宇宙超越时空的解脱原理,睿智的众生,必知念佛之殊胜妙用,不会因其简易而起轻慢之心,自障佛性,自损慧命解脱。

(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善男子,在这世间里,有一位无处不在、恒以慈悲救度此间苦恼众生为事业的菩萨。若有众生於苦恼之时,诚心称念这菩萨的名号,他便即时寻声救苦,令得解脱。因此,十方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

究竟是哪一位菩萨呢?

善男子,他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了。

善男子,此大菩萨位不退转,已无男女色身的系缚,慈悲无量,有大威德神力,住於自在解脱之中,常以无量无边化身点化有情,替他们灭苦除灾。

若有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所苦,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得离欲、离瞋、离痴。

若有众生为夜叉、罗刹、或诸恶鬼所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彼等即不敢以恶眼视之,更遑论加害了。

若有众生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便永不入於险地,不为怨贼所侵,不处怖畏军阵之中。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若有众生,根智下劣,或处於苦恼惶乱之中,不知应作何求何想始得解脱,或知而难表达於言词,这样,只要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更作他语,便能与菩萨感应,依其所需而疾得救护。

善男子,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饶益福德,与受持无量恒河沙数菩萨名号无异,因此,众生应恭敬一心称念。

此大菩萨能游於十方,以大神力,普度一切苦恼众生,在他们怖畏困厄之时,即现身救度,恒为作怙恃,今他们的生老病死等苦,悉皆消灭。

善男子,是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呼千应,真实不虚,持念名号者,皆福不唐捐。众生若念念不生疑窦,必能仗此菩萨威力,除灾去苦,增长福慧解脱。

(三)他力与自力救度不一不异

善男子,一切凡夫、菩萨、心、佛,众生,皆是同根,同住一体,摄於唯一的法身之内。这样,在终极的境界里,一切心中之佛与心外之佛,同归一位,没有任何差别。

就是这缘故,一切佛菩萨个别名号的执着,都是差别世间的妄想执着,在终极的境界里,都不能成立。

诸佛世尊劝导众生执持佛陀与菩萨的名号,只是在差别的世间里,令凡夫较易离诸虚妄苦恼,入於佛慧解脱的权宜,为众生不致因佛陀法身的不可执着而失去怙恃所立的方便。

因此,一切佛菩萨的名号皆是通往解脱的桥梁。众生若能如是认知和善用,就必得佛力的加被了。

善男子,就是这道理,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就分别代表着法身佛实在的救度力量和解脱原理。若众生能如是观之,善为忆念,那麽,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佛力救度与解脱。

心、佛、众生三无差异,一切佛与菩萨同住一法身,诸佛之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诸佛之心。就是这缘故,他力与自力的救度,在终极的原理下,实是不一不异。

这样,任何名号的执持,只是入佛知见与救度的权宜,众生实毋须斤斤计较的了。

法身为真佛,大能不可量;

内摄一切法,凡夫共圣哲;

法身即佛心,诸佛同一心;

法身佛众生,一心无二心;

众生不认同,自弃慧与力;

法身力无穷,舍离自卑弱;

若住此法身,颠倒烦恼灭;

能除轮转苦,清凉得解脱;

作意长皈依,圣果终得证;

法身佛众生,正觉无差异。

第十一章  见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善男子,真如体内藏有佛心和妄心的生命种子。由於无明的关系,任由妄心随缘妄动,因而变现种种境界,示现为种种众生。只可惜众生只迷於妄心所造的世间相对妄境,不懂向佛心认同,这样,他们便远离属於自己的智慧、大能与解脱的泉源,无法得到自在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行者若要超凡入圣,远离世间苦恼,得到智慧、大能和解脱,他就非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可了。而这本来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认识自己的佛性,体验自己的佛性,时刻以佛心带领妄心,能这样做就是见性了。

怎样才能以佛心带领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净、真实、大能的心。而污染不实,导致种种苦恼桎桔、起种种颠倒执着的心,就是妄心。他这样切实认知之後,便要时刻忆念佛心无边的法力。只要常作禅定思惟,向它认同、念祷,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与救度这事实。

善男子,佛心清净无污,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众生若把追逐身外尘网的妄心,转投自己的佛心,打开妄心之门,让佛心进入,作为自己的导师与守护,就是打开了无边法力的大门,能得一切自在解脱。同时也能让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无瑕、协调自在的显现。

众生若能时刻不违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觉者、一位临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异。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与真心无差别,与清净的真如心亦无差别。

就是这缘故,众生若要得各种不可思议神力解脱,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时刻诚意相托,让他的慧力,带领自己的身口意活动,对他的亲近,尤超乎予之於父母。

善男子,遍阅如来三藏圣教所得解脱,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统御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脱,没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当和功效宏大了。

无上解脱法,行者应常念,

增长智慧力,大能与解脱;

念法功不没,以念佛为最。

佛心与妄心,同住於一心,

妄心众生心,念佛能净心;

妄心叩佛门,佛力能加被;

佛心御妄心,悟道从此起。

文字生过患,成佛唯见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无修无证——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萨虽舍弃世间—切虚妄的有为法,於彼不起丝毫执着,仍有一法,令不见佛性,不得无上解脱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对出世间解脱法之修证所起的执着了。

执着为烦恼的泉源、解脱的窒碍。就是所执的是无为法,烦恼亦起,与执着有为法相比,只是粗细之别而已。因此,若菩萨执着有佛可成、有涅盘可证、有众生可度,那麽,他便陷入法执的罗网,贪心仍未舍去,瞋痴也难尽除,这样,彻底的解脱,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应行无所行、念无所念、证无所证、度无所度,始得修道之真义。如是无所行而行、无所念而念、无所证而证、无所度而度,是谓真行、真念、真证、真度,解脱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圆满。

行者修心性,恒应无所住;

不应取於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应舍,何况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来无法说,无说是佛法。

摘要

真如为本体,自性不生灭,

但藏一切种,生化成万法。

种子具心体,真妄两俱全,

妄心起烦恼,真心生菩提。

觉性未成熟,混沌无志向,

无明起妄动,种子随缘发,

心物与众生,自此随缘现。

有情长生死,轮转六道中,

祸福与穷通,业力为牵引,

自作还自受,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时,堪闻佛法际,

诸佛与菩萨,为去无明翳.

结语

佛性清明不离心  无明除去便现行

解脱从来行证起  信解难凭起大能

语言佛法皆虚妄  论辩何曾度—人

实法世间不可说  必待佛子心中寻

妄语既非真实法  莫醉穷经误修行

三十七道晶修身  四无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愿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搁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恶行善莫嫌小  须知大善小处寻

妇孺若能行佛法  更胜空言学佛人

~全书完 

上一页:返回列表      下一页: 原理篇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