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金刚决疑 憨山大师着

[日期:2012-11-18] 来源: 作者:憨山大师着 点击数: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 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二字,解者都以坚利能断为义,此泛说也。然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此虽近理,总非佛意,特寻常宿习知见耳。

盖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谓佛智慧也。 波罗蜜,义云到彼岸,乃指此心极尽处也。今题云金刚般若波罗蜜,标此经所说,特显佛一片金刚心耳。且金刚心乃佛修因证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众生,全用此 心。今教菩萨以金刚心为本修因,为入大乘之初门,故特示之以断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间众生常情,故举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间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则 人人见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与人同。说话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而见疑。宜其诸天魔王皆欲害,调达阿闍皆要杀,而一切人皆 生谤也。故曰:我出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皆当惊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举皆疑佛。以所说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赞 或斥,或奖或呵,全无一定之言。而诸弟子,闻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则新学可知。以佛所说法,难信难解故。然佛出 世,一番说法,则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犹且怀疑而不信。是则佛之含冤,盖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有些见处,窥见世尊一斑,忽生赞叹。故世尊因其疑而决破之。 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表白与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诸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乃佛的示自心,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不是说般若能断众生烦恼也。如其不 然,但看经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尝说以智慧断众生烦恼耶!故此经题,单是法,非以喻也。但断得弟子疑,就断得众生烦恼。此 经一味只是断疑生信为主。以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种:谓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谓认人不真。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 个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说法,方才说有,却又说空。方才说空,却又说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闻而能信,不疑於法。又见其法大,则疑 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经中,三疑都有。佛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顿断彼疑。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此经之旨也。

此经,此方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 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但意出於圣人,而论传此方,已经翻译。且译人有巧拙不同,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铨, 便成渣滓。况着粗浮文字,何以达妙!此注述之难於描写佛心,不无救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状,但可述事,不能传神。此其难也。故今决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 为主。若疑情全露,则佛破疑之说,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说法仪式。诸说备释,此不繁衍。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过活。日用处动容,与众一般,更无别奇特。只是就里一点,与人不同,知之者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来住世日用寻常,与人一般。就里一点不同处,人人对面不知。今日忽被空生勘破。故叹曰希有!嗟乎!如来与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处。不知,故作等闲放过,只道与众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觑透,则终无知佛者耶。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 空生叹佛希有处。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菩萨乃学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发大乘心者,乃空乱意菩萨也。一向佛为护念此辈,更无别意,只是要付嘱此 心耳。护念者。以佛出世本愿,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人人成佛,方尽此心。但众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则无 一息放下。种种周悉,调护爱念。故如保赤子。所谓护念,只欲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後已,故曰付嘱。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故曰善。经云:我以无量 无数方便,引导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 空生特问安心之法也。以初在小乘时,单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来二十余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众生。为菩萨。要令下化众生,将以 上求佛果。此辈自肯利生,故曰发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见初发大心菩萨,未悟实相真空,与前所取偏空,二者难辨。以前小乘涅盘,可以取着安住其心。 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谓进无新证,退失故居,名空乱意。以一向执着名言,习气未忘,要有住着。又执着一定有佛果可求,将谓求至佛果,便是住处耳。且 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众生。众生度尽,方得成佛。而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几时能度得尽!众生不尽,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 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为请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见佛心而叹希有矣,且开口单问此二语者,何也?以众心各谓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见 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发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问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达磨,乞安心法。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 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然在祖师门下,一言便了,所以为宗。今世尊便说了许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为教到底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故四祖 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黄梅六祖,皆以金刚印心。故此经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语文字看,全在离言之妙。其经中,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徵其疑也。以众心随语 起疑,虽未吐露,而心已动念,谓之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耳。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 生所问。意谓发心菩萨,不得似佛这等安心自在,将谓若求作佛,必须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才是佛。我观佛心如此安闲,而菩萨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 佛答意云菩萨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别求,只如汝会得我护念付嘱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别样降伏。故云如汝所说,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当如此而已,故 云如是。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无疑矣。已见佛心似不必说,但诸菩萨未领其旨,更欲乐闻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 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义在下文。前问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许说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执着住处,此名言习气也。今趣进大乘者,先要遣此习气。以 众生涅盘,俱非实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为体耳。名言既舍,习气顿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灭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习气。所谓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佛不以实法系着於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此 世尊直示安心观法也。然菩萨发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众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见众生如故。满目都是众生,何时方得度尽。众生不尽,则佛果难 求。转见长远,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观察无我为主。且菩萨所见众生之多,难尽度者,以有我相,则见人相。人人相 对,则三千界内众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难尽也。殊未见众生本自如如耳。然众生虽多,总十二类。纵有无量,亦只十二。就十二类一一观之,收於胎卵湿化 四生而已。四生之内,不过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则不过有色无色,论心亦不过有想无想。纵到极顶,则止於非有非无。如此十二,则尽众生界矣,又何多耶。况十二 类,名为众生。众生色心,本是假合。既为假合,则众生本无。众生本无,但妄见有。苟以本无而观众生,则众生本自如如。众生既如,俱成寂灭。即此尽皆令入无 余涅盘矣,又何难哉。净名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其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本无我故。以有我则有人,有人则有 众生寿者。但有此四相,则不名为菩萨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萨度生当观无我。无我则无人。既无我无人,则众生界自然寂灭。众生寂灭,则佛果非遥。又何怖其长 远耶。是故菩萨当观无我。下文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萨也。

﹝疑﹞佛教菩萨度生,以布施为本。其所施者,皆众生也。今众生皆空,则所作布施,谁为受者。故下文答云,菩萨布施,不必着众生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解﹞此破着相之疑也。空生因闻众生皆空,则疑。谓众生既空,则菩萨布施,无有受者。以六尘非有,众生本空,故云应无所住。此教不可着众生尘相也。又伏疑云: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答以离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 破着相之疑,示以离相妙行也。然菩萨布施,专为求福。若求福之心着相,则福不大。故世尊权指离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着相布施,局於有相。而众生之相, 一微尘耳。纵能获福,其福几何!今若正施众生时,不见有施者受者,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轮皆空,无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议矣。故以虚空喻 之。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此结示安心之法也。前问心不能安住,故须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观无我为主。无我则无人,人我两忘,则自心寂灭。自心寂灭,则一切众生皆寂灭矣。众生既寂,则佛不必求。此则驰求心息,取舍情忘,内外皆空,一心不动。是则名为安心之法,故结云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今既众生相空,三轮体寂,是则因为虚设矣。无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况现见如来身相宛然,不是无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见如来也。故佛破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此 直指无相妙行也。空生由闻无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见如来也。此乃着佛应化之相,未见法身真体。世尊徵破见相。空生领旨。故佛直告不 可以相见如来。以如来所说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於诸法相上,见其非相,即见如来矣。不是如来法身,舍诸法之外,别有一相状也。此 则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明矣。

﹝疑﹞若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此义甚深,难信难解。遂疑。

【须 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 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 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此 直示佛之知见也。由前空生初执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复疑无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盖执佛有相状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 果,明矣。如此,则因果俱空,人法双泯,此义甚深,难信难解。故疑问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颇,犹可也。言说章句,即指前无相因果之说。佛答谓岂无 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寻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盖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善根者。所谓久种深根,乃能信耳。 此等大根众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见其所得福,已无量矣。此无相之福,胜过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无相者,能得多福耶?盖此众生。无复我人众生寿者之 相矣。不但无此四相,即一切有无诸相,悉皆空矣。故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此众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离。苟一念取着法非法相,即着四相。以不取相故, 心境皆空,得福殊胜之若此耳。此是如来真知见力。故我教菩萨,不应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则人法皆空,顿离诸取,便起诸有矣,岂细事哉。故我常 教弟子,当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则智圆矣。故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疑﹞空生因闻佛说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云,若佛与法,二皆无相,是无佛无法矣。争奈现见佛成菩提,现今说法,何以言无。此疑佛自语相违也。故下按破。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此 双遣佛法知见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谓意言分别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诘之曰:於意云何?谓汝意下作何分别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 如来果有所说法耶?此审而诘之,以勘其意。空生领旨,故陈其悟。谓已解佛说,原无定法,即是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此空生深领如来不取之旨。不但如 来,即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差别故,故非可取。此开权显实之意,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领无佛无法之旨。但不知契无为者,如何得福殊胜。故下如来以离相破之。

【「须 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 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 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 以无相之福,以显无相之法为最胜也。空生已悟无相之理。但不知契无相之理,得无相之福。此福如何胜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 福殊胜者,以一切诸佛,皆从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贵故也。是则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 故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疑﹞既法无可说,佛无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为我等声闻,说四谛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盘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众意言分别也。故世尊逆举小果,逆问空生,而代破之。

【「须 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 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 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 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 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此 的示无住真宗也。大众因闻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则进取无可住矣。争奈世尊昔日,教我声闻,令离生死,安住涅盘,非无法无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 非。此小乘未忘名言习气,执有实法,难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为众旁通,故举昔果逆徵之曰。於意云何,谓於汝意下如何也?梵语须陀洹,此云入 流。入,逆也。谓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约不入六尘名为逆,非是实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有欲界一品残思,但只消一来欲界 断之,则从此长往矣。此亦非有来往实住处也。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来之处可住也。阿罗汉,此云不生。以见彼诸法,一切 皆无,实无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尝作念,我是阿罗汉。亦非有住可之罗汉地也。若阿罗汉自己作念,认着我是罗汉,此则与众生知见一般,即着四相 矣。空生以己验之。即如世尊每每称我得了无诤三昧,又赞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蒙世尊如此极口称赞,然我自忖己心,并不曾一念生心, 执着我是离欲罗汉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则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以我而观,昔日涅盘元无住处。足知如来菩提,必无可住之理矣,复何疑哉。此决佛果有住之疑。 下决佛定有成之疑。

﹝疑﹞闻上开示。佛果无住,明矣。既果无所成,争奈现见如来,从燃灯受记。是则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岂无可住之果。下答以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

﹝解﹞此示究竟无得之旨也。以闻无住之谈,已悟菩提无住。遂疑菩提虽无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无成,如何传授。故世尊逆问空生而决之。以燃灯佛虽云授记,但印契此心而已,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则燃灯必不与我授记。

﹝疑﹞菩提无住,佛果无得,如此,则不必庄严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萨行,庄严佛土耶?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 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谓佛既无成,涅盘无住。若如此又何须庄严佛土耶?执此疑者,谓度生之行,实要庄严佛土,如修寺一般,此执相之愚也。故世尊逆问空 生,菩萨果有庄严佛土不?空生领旨。答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何以明之。然而佛土者,净土也。且此净土,岂可以七宝累砌而为庄严也。以众生所见秽土,乃恶 业庄严,种种苦具。在诸佛所居净土,但以清净觉心,净彼诸染,染业既空,则土自净。是以清净心而为庄严。然此庄严,非同彼也。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 此看来,菩萨庄严佛土,不假外来,只是自净其心。心净则土自净。故曰,但应如是生清净心而已,不必别求庄严也。

﹝疑﹞既云清净,如何生心?佛言:清净如何生心。但不当生六尘染心而已。非有清净可住而生心也。所谓执谢情忘,净心自现。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三祖云:莫逐有缘,无住空忍。此为无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过此。故六祖一闻,言下顿悟。

﹝疑﹞既不庄严佛土,是无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报身必居实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 示法身真土也。因闻佛土非可庄严,遂疑报身必居实土。若不庄严,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谓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 土无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见,而土又何可以庄严耶!此从离六尘相,离心缘相以来,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以显法身无住之理。故开 导至此,理极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无量。故下较量福德。

【「须 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 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 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法显殊胜也。说四句之福,胜河沙七宝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前显法身已圆。群疑顿破,言忘理极。故空生领旨,遂请结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此 指归般若实际也。空生领悟,般若全体已露,更无余法,故问结经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意谓此法无名,但此心耳。又问如何奉持。告以即 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初请降伏。以所知所见,满目尘镜,生佛迢然,净秽殊途,取 舍异趣,故其心不安,难以降伏,特起种种疑情。初疑众生难度,则告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则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难周,则告以三轮空寂。次疑佛土难 严,则告以心净则严。次疑报身无寄,则告以法身无依。到此空生伎俩已穷,群疑冰释。佛心已尽披露,无复遗余。所以闻者心安自降伏矣。故问结经名。世尊不以 实法赘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结之。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须具金刚眼,始得极尽相应。故空生感悟流涕,赞叹难量。似久客还家, 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议而後已。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谁当说法。此计法有所说也。故佛徵诘。乃悟身既非身,法亦无说。

﹝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堕断灭。断灭无相当於何处见法身耶?众有此疑,故佛徵破。

【「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 示诸法虽空,不入断灭也。闻说法身非相,遂疑堕断灭。断灭则无处觅法身矣。世尊示以尘尘刹刹皆法身也。故诘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答言甚 多。若以微尘世界而观,则满目尘境万象枞然;若以非微尘世界而观,则一道虚间,真空冥寂。所谓寂灭灵虚,寄森罗而显象。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 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要见法身,须具金刚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闻法身非相方名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现前三十二相之佛岂非佛耶?此认化身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体破之。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谓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则应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体,身土皆空,理极情忘,言词相寂。故但赞叹能契此理,转教之者其福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此显法空胜益也。世尊显理已极,群疑已破,四相顿空,我执既亡,法身独露。故世尊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其无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领此旨,感激未闻,故涕泪悲泣赞叹希有。此正前云善护念善嘱付者以此故也。

(已前领悟。)

(已下陈情。)

【尔 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 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 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 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解﹞此 印契佛心入佛知见也。若空生辈诸小乘人与诸众生皆执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来二十余年,所说诸法未曾离相,恐生惊疑,故窾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 心。何以故?以佛本愿,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将引昔小乘发大乘心,特以此金刚心地为本修因,故先用此心断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 初门,为菩萨发觉之初心,所谓护念付嘱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闻,而今始闻之。从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儿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闻感激涕零,宜其 然也。故赞叹希有。前叹希有,乃忽尔觑见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备闻其说。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尽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盖从昔已来所未闻者,诚希有之 法也。空生自陈已悟。又激发同辈意谓我闻而悟自谓希有矣,若再有一人闻而能信自心清净如此者,则实相现前,诸妄消灭。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离相 之法最难信解故也。且我辈亲见如来。虽是难信,然闻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难。若佛灭後去圣时遥,後五百岁,五浊恶重,魔强法弱之时,能信此法者,甚为难也。 苟有能信者,则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离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此真希有也。世尊闻说乃印许 之曰:如是,如是,诚如所说。以此法大机小,闻者皆生惊疑怖畏故也。苟闻而不惊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说,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前 言布施,乃六尘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难舍已舍,即舍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许住相,已说无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说,不但七宝布施,不比无相之福。即将恒沙身 命布施之福,亦难比之。以身命内施也。故空生遂疑谓外施可忘,身命难舍,如何能舍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说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体而不嗔恨,则我空矣。此 是当机疑意如此。其经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萨我法二执。然我执即五蕴身心,且此五蕴身有假名,有实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体验破五蕴实法也。

【「须 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 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解﹞此 破五蕴实法,结答云何应住之问也。空生一闻身命布施,不达五蕴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为难。谓外施七宝,不住於相,犹可能也。若舍身命,则不能矣。不舍身 命,则我相未空。既然着相,难契真空,故世尊特说忍辱之行。当歌利王割截身体之时,若我四相未忘,则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达五蕴本性空故。所谓割水吹 光,湛然不动者,以离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萨当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不应住於六尘生心,应当生无所住之心也。此结前文总会离相之旨,以答云何应住之问也。 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则心境俱妄,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於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萨既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如是布施,方为妙行,不可执着别生臆 见也。以如来说一切相,皆是真如。说一切众生即是真如。所以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结示云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

﹝疑﹞既云不住於相,则一切皆空。空即能证之智亦空无体矣。无体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诫令但当谛信佛言,是如来自证境界,决不虚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解﹞此结令谛信也。空生闻佛所说因果皆空,疑谓果空则不必用因。因空则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况不住生心,则无实果可证矣。世尊诫以但当谛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来所得之法非实非虚,不可以执着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解﹞此示无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属於无明,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无所见。无住之心诸障尽撤,人我两忘,如日升天,朗照万象。故此无住之心,即真实般若,佛所证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无住之心,纵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须 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 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 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将谓己智不能契合佛智。佛意般若无文字,文字即般若。然我说此经,即全体般若。但有人能信受者,则为妙契佛智。而佛以本智,了知其 人无量功德矣。此一念顿契佛心之功德,纵使一日三时以恒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但不若有一念信心,随顺般若而不逆者,可谓善入佛慧矣。其福更大。何况书 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下赞般若殊胜)

【「须 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 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於此经不能 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赞般若独被上上根人。前屡言着四相故麤,今言着四见故细。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此赞般若法身常住。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此赞般若有离障出缠之益。不但灭罪,且得胜果。

【「须 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 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 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此 赞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离佛。故此功德最为殊胜也。後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议,故果报亦不可思议。从 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来,通破凡夫中大心众生修菩萨行者所执之疑。然所执我法二执有麤有细。已前破麤二执。以所执五蕴身心为我执,我所作为缘尘六 度之行欲求菩提者为法执。然此二执,皆着相故。是破初发心菩萨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显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也。此後乃破微细我法二执。是已悟般若之菩萨,但执 有能证之智为我,有所证真如为人,能证能悟为众生,证悟未忘潜续如命为寿者。而此四相最极微细,故为微细二执。所谓存我觉我。故向下发挥但标我字。若破此 我执,则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也。经文与前问同意别,观者应知。

【尔 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从 此以下,徵破微细我法二执也。经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以初发心菩萨,乃凡夫中大心众生始发度生之心,故种种着相,以依着自己五蕴色身修行。其所 行布施,乃执着六尘麤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执着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宝物庄严之土。种种所行,皆不离相,故去般若远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 至一切色相皆离,方契真如般若实智。而空生已悟,大众疑消。此经文不可思议。已前半卷皆此意也。其所破我依凡夫见起,即五蕴色相之我,其四相皆麤。今此经 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萨,但能证之智未忘,以此执着为我,此是存我觉我之我,乃微细我法二执,四相皆细,故此经中标出一我字为首。但云我应灭度众生, 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圆,唯有生佛之见未泯耳,故前麤後细。问:然此细智为我,而又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与前问意同者何也?答:此问住,盖此菩萨 已离五蕴,但习气未忘,故於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执谓菩提有所住处。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问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见未泯,不达 平等一如耳。问同意别。故世尊破云发菩提者,当作此观:我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以众生本自如如,不待更灭,若执有灭度,则着四相,非菩 萨矣。此不见有众生可度也。然生佛本来平等,若众生既无可灭,而此中实无有法,可容菩萨发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众生本自寂灭,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 耶,此不见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无实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岂非法耶?即世尊於燃灯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岂非得菩提耶?何言无法可得?故下破之。

【「须 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 「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 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无得,以破执佛之疑也。空生疑佛於燃灯佛所,实有法可得。世尊展转逐破妄计,正显实无一法可得。

﹝疑﹞谓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云无法,则无因矣。无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属因果破之。

【「何 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 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 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 显法身不属因果也。空生不达法身真体,不属因果,乃执定如来有修有得。故佛以无所得破之矣。犹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无所得耶?以如来者,非色相 之称,乃是诸法当体如如之义耳。且诸法本自如如,岂假修为证得耶?故我说菩提实无有法容佛可得。宗门谓向上一路三世诸佛不许觑着,觑着则眼瞎,以此中无你 取觅处故也。如来菩提并无甚奇特,但於诸法不起断常颠倒见耳,故言无实无虚。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则知诸法非法。

﹝疑﹞因闻实无有法容其发心,遂疑云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萨。既无有法,何以得菩萨之名耶。下以无法无我破之。

【「须 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此示法身无我例破菩萨微细二执也。空生执有法度生方名菩萨。世尊告以实无有法以遣法执。恐疑无法度生如何庄严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庄严,以遣住心破我执。此二无我也。苟不达此理,则非真菩萨矣。故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疑﹞若菩萨不见众生可度,无土可净,如此如来要五眼作麽?下约知众生心为眼,非实有五眼破之。

【「须 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 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解﹞此 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空生疑佛具五眼,将谓有法可见,有世界众生当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约见众生心为眼耳。且如恒沙世界,无量众生,若干 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者,以众生乃如来自心之众生。故众生凡动一念,即如来自心动也,如何不知不见耶。又疑众生心有生灭,如来心亦生灭耶?故世尊言此中众生 心本自如如,了无生灭。与如来心寂灭平等故。如来众生湛然不动,绝无生死去来之相。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三际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执,谓无土可严,无生可度。恐空生闻而转计,将谓生土皆空,则布施无福,亦不必修矣。故世尊以无福之福,其福甚大破之。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解﹞此示无相之福也。空生执着有相布施,将谓实有福德。殊不知能施六尘本空,则所得福德非有。故世尊以福德无故福德多破之。所言无者,非绝无也。以心量如空,故得福益大。

﹝疑﹞空生因闻不许住相度生严土,遂起疑云:且度生严土乃成佛之因,所感万德具足庄严之果。今云无生可度,无土可严,是绝无因也。又云:无菩提可证,是无果也。因果皆绝,是无佛矣。即今现见如来具足色相,又从何而有耶?故佛以不应具足色相见如来破之。

【「须 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於意云 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解﹞此 破执报身色相之见,以显法报冥一也。具足色身者,万德庄严报身佛也。以多劫度生庄严佛土,感此果报以酬因故,如来说具足色身,且此报身本法身也,故云,即 非具足色身,法报冥一,故云是名具足色身。此破所见之相,下破能见之见。以报身即法身,故无相可见。智体如如,故见病消亡,境智冥一,故法身自显。凡言是 言非者,皆遮救之辞也。恐落是非窠臼,故左右遮之遣之。故如来说法本无可说,但遮护众生之心病,不容起见,遣其执情,令不住着,如此而已。学者应知。

﹝疑﹞空生闻说佛本无相可见,遂疑既无身相,谁当说法?故佛以无可说破之。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解﹞此破报身如来有所说法之疑也。如来出世本无法可说,但就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唯一字而已。凡曰非,曰不,乃遮止之辞。以遮止众生之妄想耳。正是护念之意也。故曰:是名说法。

﹝疑﹞空生已悟法身之理无说无示。以此法甚深。但未来众生,不知可能信受不?故起此疑。向下以无众生破之。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解﹞此 示生法一如,以破众生见也。空生妙悟法身,已能信能受矣。第此法甚深,不知可有众生於未来世,能信此法不?此空生生灭之见未亡,故起未来众生之见。世尊答 以众生本如,与法平等,何有未来之相耶!以众生如如,三际平等,此实般若究竟之极则也。彼非众生等六句,谓众生本自如如,故曰彼非众生。以真如随缘而成众 事,故曰非不众生。乃复释之曰:所言众生,乃是真如随缘,众法和合而相生。故云众生者,以假名众生。故如来说非实是众生,以非实有生,是故名为众生耳。

﹝疑﹞法身无相无法可得,如何言修一切善法,证得菩提耶?下以无得平等破之。

【须 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 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解﹞此 破佛法见也。空生已悟法身清净,无法可得。翻疑佛说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是有得也。岂如来菩提果无所得耶?佛言实无所得。以生佛平等,无二无别,即是菩提, 如此而已。岂实有所证得耶。所言修善法而得菩提者,但以离四相而修。以修即无修,故得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名真善法也。

﹝疑﹞善法既非,何法为胜?下以达般若者,最为殊胜。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解﹞此赞般若离相之功最胜也。且修善法不得菩提,是则善法非殊胜矣,又以何法为殊胜耶?佛言达般若者,最为殊胜。三千世界中,有百亿须弥山,以七宝等此,可谓多矣。以此布施之福,不如达般若四句之福。以彼执相,贪求利益故。般若离相,故超胜无量,非喻可及。

﹝疑﹞空生闻前说生佛平等。然既平等则无众生矣,何言如来当度众生?是有我人之相也。下以人我两忘破之。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解﹞此 破佛有人我之疑以显法身真我也。所云生佛平等,平等则无佛无众生,何言我当度众生耶?众生人也,我度众生则有我矣。人我宛然则四相不泯,此正宗门所谓得到 法身边,未透法身向上句也。故世尊以言遣之。故云勿谓如来我有度生之念。我有此念,即是凡夫。然如来说凡夫,尚非凡夫,岂可如来尚存我见耶!此则圣凡俱 泯,一道齐平,般若玄旨,於斯极矣。

﹝疑﹞法身既非有我,报身不可以相见,即今三十二相,岂非佛耶?

【「须 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解﹞此 示应化非真,以显法身离相也。空生已悟法身无我,报身非相,是为真佛。遂疑现见三十二相是何佛耶?是有佛见也。世尊诘之曰:果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乎?空生 执以三十二相必定是佛。世尊以转轮圣王破之。遂悟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世尊示之以离相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疑﹞空生闻说法报无相,应化非真,故起法身断灭之见,以不达法身真我故,佛以不断灭破之。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 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 德。」

﹝解﹞此 破断灭见也。空生闻说当以离相见佛,遂起断灭见。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佛教之曰:莫作是念。若作是念,则说诸法断灭矣。然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 相,但说知一切法无我而已。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过满恒沙界七宝布施之功德,以不受福德故也。所言不受者,非绝无也,但不贪着福德 耳。所谓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世尊出世,说法四十九年,止说一无字而已。以九界众生,通执一切法有我,如来但以无字破之。此金刚正眼,直观向 上一路。故宗门单传直指,唯从此入。

﹝疑﹞既言无我无受福者,则现见如来行住坐卧,岂非如来之我耶?此乃三身一异之见未泯,未悟平等法身故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此会归法身真际也。空生向以威仪动静者为如来。此特去来之见耳,如来岂有去来耶。至此执谢情忘,动静不二,如如实际,妙极于斯。但一异之见未忘,三身一体之义未契。故下以微尘世界破之。

【「须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 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 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解﹞此 破一异见也。空生未契三身一体,故世尊以微尘世界非一非异示之。言微尘则非一,世界即非异。微尘聚而为世界,即异而不异。世界散而为微尘,即一而不一。由 是观之,一异之相,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非实有也。若实有一异之相,即为一合相矣。一合者边见也,以合一即不能异,合异即不能一故。若微尘实有,即不能 聚而为世界。若世界实有,则不能散而为微尘。愚夫以此为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不然,以离二边,故名一合。二边既离,即是不可说矣。但凡夫之人不能远离有 无一异二边,贪着其事,故不能达三身一体,平等法身之理也。

﹝疑﹞既平等法身一切皆非即不可见,又何以佛说有四相见耶?故下伏破。

【「须 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 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解﹞此 破执有离相之见也。空生已悟平等如如法身之理。遂疑法身之体,既不可以相见,如何世尊说离四相之见耶?佛恐空生伏怀此疑,故诘之曰:假若有人言世尊说有四 相之见者,汝谓此人解我所说之意不?空生遂悟佛意。答言此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以世尊说有四相之见者,非是实有相见可指说也,将为遣有相见者之执情 耳,故曰非。此非字与诸非字不同。前屡言非,皆不是之义。今此非字乃遣绝之辞,谓遣众生心中所执之相见耳。非佛说有此相见,乃众生之相见耳。故曰是名。此 是名二字亦与屡说者不同,宜深观之。盖一切众生迷倒於相见之中,所执坚固难破,故佛以金刚心智以逐破之,令见本智法身真体。初执见有五蕴身心及六尘相,故 着相行施以求佛福德,世尊以无住破之。次执有菩提相,佛以无所得破之。次执布施有庄严佛土相,佛以无土可严破之。次执福德以感报相,佛以非具足色身破之。 次执如来定有三身相,佛以应化非真、报身离相破之。次执定有法身相,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次执法身定有实我相,佛以一切法无我破之。次执如来定有三身相,佛 以非一非异破之。重重逐破,一切皆非,诸相销亡,一心无寄,理极情忘,直指法身实际。以所见之妄相既空,则能见之妄见亦泯。此真实般若究竟极则,直透法身 向上一路。故佛诫之曰:发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到此始是真知真见真信真解,则永不起一切法相知见矣。斯则人法双忘, 圣凡俱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故复遣之曰:所云法相,亦非法相,始是真实法相,非妄见者可比也。般若玄旨,妙极於斯。

﹝疑﹞空生已悟法身全体,遂疑法身不会说法,其说法者,乃化身耳。且化身所说之法,不达法身境界。如何持此法者,得福德耶?以下化身所说,即真实法。以三身一体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解﹞此示化身佛说如如法也。空生疑化身佛所说之法,不到法身境界,如何得福?佛言:化身说即法身说,以三身不异故。即於此法能持四句,为人演说,其福最胜,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故,到此尘说刹说炽然说也。

﹝疑﹞法身寂灭,如何寂而能说?下示正观。以般若空寂,从假观入,从假入空,故名真空。以假即真故。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此入般若真空妙观也。以真空冥寂,藉假而观,若六喻观成,则真空自现。一往俱显理体,此则正示观法。诸修行人当从此入,法身真境,极尽於斯。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此结经常规也。凡所闻欢喜,必妙契於心,契则信之真受之切,而奉行不虚矣。

上一页:返回列表      下一页: 返回列表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