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妙行无住分第四

[日期:2012-11-18] 来源: 作者:慧律法师 点击数:

 

金刚经讲解 慧律法师讲述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段是教我们布施的时候不能执着,包括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简单讲,一切身、口、意的布施都不能执着,不住於相。这段文字并不困难。「其福德不可思量」,为什麽呢?因为不执着於相,心不执着,等於零一样。譬如日月禅寺在授三坛大戒,我们有十四位法师在人家那里吃饭,就布施一万元打斋,如果我们不执着於相,就是一万除以零,你看等於多少?犹如虚空!因为你不执着嘛,你看看功德有多大!要是布施出来後就到处宣扬:我布施了一万哦!一万除以一万等於一。如果是个爱吹嘘的人:我今天拿一百万去打斋呢!一除以一百,只剩零点零一。说明说得愈多就愈没有功德,愈吹嘘就愈没有功德,这个用数学就可以证明。要是无所着,那就无穷大,譬如布施一万元,除以 0.0000 …… 001 ,不执着嘛,数量就无量无边,用数学就能证明。 

  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真正懂得生命的人,首先他能够摆平内在的世界,令心无所执着,这样日子就好过了。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无怨无悔,有勇气接受这个世间的痛苦,完全了解这是因缘果报,一点都不怨叹。记得师父有句话:「这个世间并没有冤枉事,谁造恶业谁就要负因果。」假如你看到一些不幸的事,或者一个恶人,或者非常可怜的人,我告诉诸位,这些并不冤枉。为什麽?因缘果报是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若是对於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气和欢喜心来接受,那麽一切都无所谓。 

  我们人的痛苦不只是身体上的。我当初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喜欢过一个人,当投入感情的时候,却不懂得收回,会放不会收啊。我那时候奇怪啊,我是这麽好的一个人,为什麽你要辜负我?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母亲也反对,说我像矮冬瓜,又嫌我身体差,说我活不过三十岁,很早会死……算是无缘的丈母娘啦!所以我就伤心哭泣,很痛苦,那时候还没有学佛嘛。所以说我听到佛法後很珍惜, 我今生的生命是佛陀救回的,我愿意牺牲我的生命,把这麽好的佛法分享给大家 。因为你一直挣扎在世间的感情上不晓得怎麽办,认为不能够结婚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几乎要把自己置於死地。受到别人的欺侮我们就很气愤,或者看到没有良心的人,我们很生气很痛苦……啊,我们现在知道了,这就是娑婆世界!而且我们若是懂得了佛法,了解了无常观,就会比较看得开。我那时在读高中三年级,整天就是想打电话去,又不敢打,担心打过去被人家说我没人格,怕人家笑,想想不妥又挂上,不打又很痛苦,所以一支电话就这样拿起来又挂上……那时候要是有学佛,虽然是还没有定力,但是也会比较看得开,一定会比较看得开,就不会那麽痛苦。所以我们要是有了佛法就不会矛盾,像我现在,哪有可能会恍惚失神、茫茫然或者怎样(笑)?稍微用智慧观照就很清楚了,哪有可能说会跳不出来? 

  现在我们讲到了「应无所住」,我告诉诸位,这句话就是开悟的诀窍,你要大彻大悟,就是这四个字:应无所住。所有一切都随缘的意思,如如不动。你如如不动,看它会怎麽样?假设你今天得到了他,那你明天也许就会失去他,你冷静、再冷静,时间总会过去的。我从前没有学佛法,就是靠这一句「时间总会过去」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那一段时间,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那时候没有研究《金刚经》,买的是美国 Mountain 博士所着的《青年人应有的思想》这本书,又去买哲学书来反覆看,看 Philosophy (英文「哲学」),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时候没有看到佛经。後来第一次去寺庙,第一次的翻阅的佛书就是斌宗大师《心经》的注解。这本《心经》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写什麽,第一次到寺庙去,有一本注解我把它拿起来念:班 - 若 - 波 - 罗 - 密 - 多 - 心 - 经,还念得很大声,因为不懂啊。旁边人都笑我,我也对他们笑一笑。 

  佛陀的伟大实在让我感动 , 所以我愿意牺牲我的生命,无怨无悔地出家,绝对不後悔。我宁可牺牲我的生命,也一定要把佛法传扬出去,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啦),这是我们应该尽的责任 。 所以,我现在向佛陀报恩,只在尽我的责任,没有什麽伟大不伟大。你若是有了佛法,感情、金钱、任何的逆境前来,都可以迎刃而解!即使今天你跌落到生命的最低谷,佛法一句话就可以令你重新振作,你会得到很大很大的快乐,比赚一百万、一千万都来得快乐! 有佛法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 。我自己鼓掌(笑,众鼓掌)。 

  「 复次者,连前起後之辞。菩萨於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之法,应当无所住着也。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遂生执着,住於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 

  执着,简单讲, 修学佛法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字,就是「执」 。 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 , 有执有痛苦,无执少烦恼 。执,就是放不下,强烈的得失观念叫做「执」,怕失去些什麽。其实在这个世间,到了生命终了,你什麽都带不走,就算你再执着也照样无法挽回这个世间,没有用的!所以在大学里讲演的时候,我常常对大家讲到一个假设。像我以前念研究院的时候,到成大(注:台南成功大学)讲课,我讲了一个观念,成大很多同学都很赞同,我跟成大的同学说:你明明知道,你追求到最後,就是死亡,就是一副棺材,一定会死,只剩下一个臭坏的的身体的躯壳,那你为什麽一定要浪费你的生命在错误的追求里面?很多成大的人听了都觉悟:嗯!就是如此!哲学家告诉我们说: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和时间,在你一定会後悔的地方 。 所以哲学家也很伟大。比如你酗酒、抽烟、打牌、赌博、玩女人,或者杀人、放火……你明明知道有一天你一定会後悔的,那你为什麽不现在就停止呢?我们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和时间,在将来一定会後悔的地方!这个说得太棒了!所以我们要节省时间,专注於佛法,这样才能解脱我们的生死。 

  【龙济和尚颂曰】 「 行於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 

  布施即普遍布施。 

  「 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着,外即利益一切众生。 」 

  破除我们内心的执着。 

  「 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 」 

  不认为我在布施、我是能布施的人。若是有这种观念,我们就会痛苦,为什麽呢?有了这种观观念,我布施给他,假如以後他稍微有一点点对不起我,我就会大大地抱怨。我们众生布施就是希望得到回馈。皆应无住,简单讲,就是不见有「我」为能施者,就是不希望回馈。布施是我们修行佛道的必须课程、本职的工作,并不比较「伟大」,因为我们是三宝弟子,护持师父、护持三宝是本份的责任。不应该说我来到这个地方,一定要师父对我怎麽样好我才肯布施,那样就不配为三宝弟子了。 

  「 不见有他,为受施者。 」 

  不见有别人接受我们的布施。 

  「 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轮体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忧己乏。 」 

  不忧己乏,就是不担心自己会缺乏。包括拿生命布施,都不会觉得有一点可惜。 

  「 不望报恩。 」 

  如果希望别人能报我们的恩,那麽有求就有苦。《金刚经》整本经典所说的就是讲这一句, 有求就有苦,无求就快乐 。 《金刚经》简单说就是讲空的思想,讲有求必有苦。 

  「 不求果报也。 」 

  不求果报自然就得到大果报。

  「 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

  这个意思很简单。布施若是常挂在嘴上,就没有功德了。举个例子来说,你对一个人很好,施舍给他,却一直在大众面前抱怨:当他正在落难的时候我是怎样怎样对他好、照顾他,现在他又是如何如何地没良心,竟然这样对我!——这就是世间人,换了我不会这样。别人若是感谢我,我会告诉他:我应该感恩你才对,因为你接受我的布施,使我完成布施之道,是你更伟大!接受他人布施的人,很善良,也很了不起,他是在成全我的布施之道,否则我去布施给谁?这样一来我的想法是他更伟大,他的想法认为我比较伟大。所以我布施的话,我不会总向人讨恩情,而且老是到处宣扬,说到最後变成没有功德了。为什麽?人家的心里会反感。我们如果真正有恩於人,沉默就行了,这样更能感人肺腑,深入地感动一个人。不要挂在嘴上说个不停,别人听了会反感。确实对他人很有恩惠,不需要一直夸自己,不需要讨人情。如果对他人稍微有些恩惠就动不动自我宣扬,说我如对你何掏心掏肺,而你现在这麽没有良心,这样人家会反感。

  如果有人说:师父你对人很好!我没有,不是这样!那是别人对你比较好,我对你谈不上好,这是我的责任,能否成就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布施、你接受,那麽有了成就是你的。有很多人布施令对方成就了就把功德据为己有。错了!今天你布施给我,我若是不打拼,要怎麽成就呢?试问:你今天布施给我,我自己不努力,自己没有志气,又怎麽成就呢?所以布施虽然很好,可是能否成就还要看对方。因此我们不要讨恩情、讨人情,把布施一直挂在嘴巴上,这样很不好!我最不喜欢这样子:哎呀!我对某个人多好多好,他却这麽没良心!这是希求果报、希求福利,烦恼马上就来了。《金刚经》说,有求必有苦,你只要有所求,绝对痛苦,所以我们要无所求。

  【张无尽曰】 「 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 」

  【傅大士曰】 「 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屍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从声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 」

  「 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 」

  譬如,音响是色法,接通电源,它就会产生声音。

  「 色既本空,声从何起。 」

  一切皆是幻相。聪明的人会把世间的种种、刹那间变化当作演电影,电影演完,只剩下一个银幕,空空洞洞什麽都没有。人到死时闭上双眼,就像是演电影,演完结束什麽都没有,而我们在里面却是喜怒哀乐历历可见,而实实在在只有一个银幕而已,银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触的外境当作看电影一样,知道这些都是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忧,生死无所挂碍,无所喜亦无所悲哀。

  「 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 」

  拘,拘束。染,染污。在在处处,随处。

  「(中略) 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

  二乘之人,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

  「 唯恐贪着,欲行远离,故名忍辱。 」

  恐怕会贪着,所以他要控制。就是用意志去控制,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罗密。两者不一样,後者还要「到达彼岸」(波罗密)。用意识去控制:「我要忍耐、我要忍耐。」这样的话你忍耐的功夫还不够。要到连忍耐的观念都没有,一切事情都回归到空,无量、无边、无所住,才是忍辱波罗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这就是《金刚经》真正本来的精神。

  人们常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会爆炸的」或者:「我已经忍耐很久了,你要适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会这样,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会就说:「我又有机会上一课忍辱了,现在考试了,看看我的功夫够不够,继续考!」简单来说,大彻大悟者就是永远保持如如不动,无论境界是怎样的喜怒哀乐,经历怎样的伤害、攻击,他永远都安详,连忍辱的观念都没有。因为一切法皆空,要忍个什麽呢?无境可忍!这个境本就是虚妄的东西,哪有什麽要忍辱呢 ?如果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在,那还不能到波罗密;直到没有忍辱,才称得上真正的忍辱。

  「 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

  舍弃物质现象境界而执着於空,是二乘人。

  「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也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名毗离耶,此名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

  食、衣、住、行都是简简单单的,不管怎样都自在。我有这点修养,不论到哪里,我不会抱怨人家准备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诚意的,有一碗荫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简单就解决了。饮食上我很看得开,只不过我的肠胃不能吃冷的,这不是因为挑剔,而是吃下去会让肉体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这个不是分别,而是因为不得已,饮食要调和嘛!「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要当作吃药一样。这个观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贪着。

  「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

  憎是恨,爱是执着。

  「 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 」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烦恼是自己无明妄生的东西, 哪有什麽真正的烦恼有所施舍呢?

  「 梵语禅那,此名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 」

  二乘人认为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触。若是有实有色身,那麽我们就能说色身与触可以相离;然而色身本来就没有,所以不必离也不必即。

  「 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

  触当下就是无生。

  「 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 」

  【六祖曰】 「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

  要是能这样那就不得了了!就成为世间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缚你,富有也解脱、贫穷也解脱,健康也解脱、病苦也解脱。

  「 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

  诸法属於意识。

  【金刚三昧经云】 「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 」

  这里要记下来:本识,就是究竟的意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本识不是第八意识。佛学中的名相,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是不一样的,唯识学里讲的本识是我们的第八意识,但此处本识是指究竟的意识。然而本来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本空,所以究竟意识名本识,也即本性之意。

  「 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

  妄识 , 虚妄意识的分别。然而菩萨知道无分别。

  下面是黄檗(音 b ò)禅师的注解。黄檗禅师很厉害,很了不起,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成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是黄檗禅师的感言,意思是 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 所以他 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 。据《高僧传》的记载,他出家之後,母亲由於伤心过度,把眼睛哭瞎了。由於禅师左脚上有一大痣,他母亲发愿替出家人洗脚, 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认出谁是她的爱子。一次参访途中,黄 檗禅师不自觉回到故乡,他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在母亲帮他洗净右脚之後,第二次还是放右脚进去,就是不希望跟母亲相认。之後虽然难舍难离,还是忍痛起程云游。邻人不忍,告诉了母亲真相,她便不顾一切去追赶,结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黄檗禅师看到後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恸哭说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火葬母亲,说偈超度。此时乡人都看到他的母亲由於超度升空而去。当然这必须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够「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们念十遍也见不到什麽异象,只能尽量求佛菩萨而已。

  【 黄檗禅师曰 】 「 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

  这句话是根据《楞严经》而来。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们本来就是只有一个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没有分别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恶也不会痛苦,善也不会羡慕,保持善恶不着。见,本来是一种分别,没有分别叫做见性。闻,有分别叫做闻识,没有分别叫做闻性,闻的本性。本性能见、能闻、能嗅、能觉、能触,但是不生分别。 本性在六根当中放光动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离当下,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只是我们眼睛看到後加以分别,就变成见执——见的执着。没办法,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眼睛看、眼睛就执着,耳朵听、耳朵就起分别,口说、口就生是非……所以我们都一直被对立、放不下所束缚。但本性不是这样,本性是一,通於六合。我们的本性完全通於六根,通於眼根叫做见性,耳根不执着叫做闻性,通於舌根叫做味性等等。无论什麽境界,都是平等的。

  「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

  意识就是法尘落谢的影子。

  「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

  中间生出六种分别,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

  「 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 」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变成六识。一精明,本来就是一个本性。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一个人了解了我们本来清净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万物都不复有,没有所谓的土,没有所谓的境界,境界都是我们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归纳於我们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

  只有我们的本性空荡荡,无一切法。

  【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

  【李文会曰】 「 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性,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

  下面这句话要注意看了!这句话就是功夫。

  【逍遥翁曰】 「 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譭谤於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 」

  一任譭谤,不论如何诽谤我。黩就是「亵渎」的渎,污秽的意思。就是说冒渎圣人,诽谤他人,反而伤害了自己。

  「 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 」

  比如有人拿着火炬去烧天,然而天空是烧毁不了的。所以,对诽谤最好的处理,就是不闻不问,不跟他对立,不需要解释,也不去跟他一般见识。就是任凭他谤,让他自已疲劳。我常说,要写东西攻击别人,这也不简单,因为他得编一套理由,还要编得让别人肯相信;要去找全台湾省的寺庙,还要去 copy (英语「复制」)、影印,折好之後得拿去邮寄,要花邮票钱,还要动用人工,一张一张散发出去……这也是不简单的人物!要是我,我没有勇气做这些事,也没有那个时间。所以这也不是普通菩萨来的,他们做这些事是来要成就我们的道业。我们学佛的人,任何时候不可随万境所转。

  师父讲过一句话:对师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稳住,师父保证自己绝对是正知正见,绝对没有邪知邪见。因为我是依法而说,依法不依人,按照这本经典在讲,要是会下地狱,也是跟着六祖一起下地狱,因为这是六祖写的嘛。那麽对我没有信心的,那就对不起,没办法!你对我没信心的话,就算我叫你来你也不会来,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岗位,我也安住我的岗位,所以「诸法不相到」。「诸法不相到」就是说,你也没有来,我也没有去,不来也不去,本来面目。恰正是:你没有来,师父也没有去,这正是本来面目。

  所谓自作自受,要记得—— 诽谤别人的恶果、痛苦比被诽谤人的因果超过一百倍! 你要记住师父的话,聪明的人绝对不诽谤别人,因为造的是自己的恶业嘛!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想烧天,这样举着会烧到自己嘛!

  「 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优。 」

  这句话也很有意思。给你们介绍本好书,师父写的《佛心慧语》的第一册、第二册都出来了,里面有很多禅的句子都很棒!真的啊,若是要修禅的人,想对本性上的事有所了解,把这两本书请回去看。等会儿下课後,没钱的就自己拿,不要紧,我也不差这一百元,有钱的就多少贡献一些,这样我也很欢喜。

  心随万境转,你虽然随着一切境界转动;转处实能幽,转处,随缘一切所转的地方;幽就是解脱,幽本来是树木阴凉的地方,这里指心随一切万境,但却仍然很清凉。在这个世间,你转身口意,运用触境之处,转来转去,秒秒都是安详,每一秒都是清凉,你不会被妨碍,它也无法妨碍你。随流认得性,随着外境,认识了清净的本性,你就会无喜亦无忧。无喜亦无忧才是大喜,才是真正的大喜大舍。

  【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李文会曰】 「 不住於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 」

  可是法相本来没有,你执着什麽?这就是师父刚才告诉你们的:这个世间追求到最後,一定是空。无论你多麽漂亮,买多好的衣服,到最後也一定不是你在穿的。比如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美黛,她就没有学佛。伊美黛拥有多少双鞋子呢?三千七百五十双鞋子。她的衣服,比一座 super market (超级市场)或一个百货公司整栋楼的衣服加起来还多。伊美黛盗用的公款有几十亿美金。而学佛的人,「一钵千家饭」,出家人托一个钵就能走遍天下。

  说到我,我的东西都是人家送的,我反而布施不完。信徒多也很烦恼,有的送衣服,有的寄维他命丸,有人寄绿藻,有人寄巴参粉,还有寄药粉,还有从日本寄来的……我是众生的小树苗,当然给我最好的喽。(众笑)所以说做一个法师,收到的东西很多,我还要拿出来,请法师帮忙吃,东西太多太多了,没有办法。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东西。

  「 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 」

  那福德就更大了。

  【须菩提,於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呢?

  【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第一个不字念「否( f ǒ u )」,是疑问词,所以後边用一个问号。第二个字念「不 (b ù ) 」,表示是否认。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维就是空间,四方上下的空间。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常常有人问:师父!到底要如何修行,我怎麽都不会修行?佛陀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叫你心如虚空,无所住,答案已经很清楚了,还整天问师父,真奇怪!《金刚经》里写得很清楚了,每天都在读,却还要问师父怎麽修行,经是怎麽读的?难道读假的吗?经里已经告诉你心要放大,心量大如虚空,要无所住,你的福德就很大,这不是清清楚楚的东西吗?但是讲归讲,执着照旧执着,还是老样子,没什麽改变。

  【李文会曰】 「 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乃谓诸学人,当依佛教,住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