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三、导师敬业的精神

[日期:2012-11-20] 来源: 作者:文珠法师讲述 点击数:

 

 

三、导师敬业的精神

导师自从主管天寧佛学院开始,就以弘扬佛法為职责培育僧才為己任,其间,几经战乱,流离失所,然其志不移。回忆五十年代,从中国内陆涌到香港的僧眾,实在不少。由於生活所逼,有人办道场、做法会,也有人改变立场,投入社会谋生。但导师初到香港,虽然居无定处,食不温饱,却能坚守弘法利生,作育僧材的初衷,出则讲经说法,入则闭门修身,尊德性,做学问,与世无争。我们的院长,正是被他的操守及敬业精神所感,才请他主持正心佛学院。

当年,战后的香港,经济凋零,民生艰苦。院长限於财力,不敢多招学生,我们也為了节省伙食开支,往往在课餘饭后,跑去后出捡野菜,或到农人田园拔菜头。导师照样与我们共尝菜根香,一粥一饭,皆与同学们共过堂。从未独享一顿丰富的供养,有的,只是同学偶在菜地检来一个蕃茄,供师作饭后水果。此外,一切糕饼、油

条,点心,水果,甚至一块麵包,一杯奶茶,都是属於奢侈品,可知当时我们生活的清苦,可是导师,竟然与同学们同甘苦,共患难,為的是尽其教育后学,作育僧材的职责,使我们完成三年的学业,这种「贫穷不移,威武不屈」的敬业精神,怎不教人五体投地,敬佩不已?

我们毕业后,他回到山上,困居斗室,既无足够的房舍,亦无学生追随,更无经济支持,实在欠缺办学的条件,但导师却凭其敬业的精神,又竖起「内明佛学院」的旗帜,天天讲经;住在附近静室的比丘尼们,也就天天来听经,当学生;又是老师穷,学生也穷。

我从日本回来,执教於道慈学校时,曾听说:某居士每到茶楼,收购过时廉价麵包,晒乾了,送上山给导师作粮食,我就联络同学们,每月每人供养拾元,虽然杯水车薪,但亦聊胜於无。

后来,导师与洗公合作,改内明佛学院為书院,扩大招生,学生不限出家人,结业后,洗公又将内明改名能仁书院,迁往九龙市区,另设校舍,导师又回到大屿山,但仍然不忘教学。每週都有几天,要下山授课,先走十多里山路,然后乘轮船,坐巴士,途中耗费大半天的时间。但他风雨无阻,此种敬业精神,岂是一般人望尘可及。

导师来美后,敬业精神,一如往昔,虽因洗尘法师请他主持道场,但仍不忘讲经说法,教育后学。直至最后,还将其所有,全部奉献於教育事业。

导师在电话中告诉我说:香港x 德来,已经决定接管中心了,但当我告诉他,中心的钱,他不能用,要留作教育基金,他就推翻诺言,不来了。」近年导师座下,亦有弟子愿意出家,又因导师对他说:「不可动用常住的钱」,因而发生误会,不欢而散。原来导师在一九八五年,早已预立遗嘱,主要内容是:「余在海外,信土布施,积年所得,约分為二:一為现金,组织保管委员会,全部拨作奖学金;一是香港的不动產,或选人住持,弘扬佛法,或变卖现金,一部份捐塑佛像,一部份拨归奖学金…。」导师心心念念,若公若私,都是奖学金。然则面对继承人选,首先声明,不许动用常住的钱。以免他日,继承人与遗嘱执行人发生争执,实属明智之举。可惜,却因此导致「后继无人」的局面。虽然如此,十多年来,他仍不肯修改遗嘱,可见其為作育僧材,及救助失学儿童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决,何止「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百年之后,遗志仍在教育。呜呼,伟哉!

导师生前,勤劳忍苦,自我牺牲,為的是教育,死后倾其所有,全部奉献,為的也是教育。这种為教為人的敬业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真令人感动,令人景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