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十七章 行门

[日期:2012-11-14] 来源: 作者:大安法师 点击数:

第十七章 行门

 

 


  信愿行三资粮中,行门是将信愿具体地落实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门简易便捷,然细究之,亦有难易浅深的不同。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四种念佛中,实相念佛专念自性天真佛,门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难以措手;观想念佛,凡夫众生心多散乱,难入微妙之观;观像念佛,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唯持名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众凡的根机与现代生活环境。所以古今祖师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脉相承,殷殷劝化。本章拟主要以持名念佛为准范,探究名号功德、念佛方法与净业助行,俾令对净土行门有较为完整而明晰的了解。

  

  第一节 名具万德,名召万德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六字洪名赅摄诸佛如来无尽的奥藏秘髓,具足度尽一切众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吾辈凡夫心意识所能拟议。兹谨依净宗圣言量与祖师法语开示,从三方面予以阐述:一、因地立名,普度群萌;二、名号光明,秘诀神丹;三、诸佛护念,福慧骈臻。敷陈如下:

  一、因地立名,普度群萌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法藏菩萨无量劫来修因证果的悲智结晶,得来甚不易。阿弥陀佛初发愿心,就以庄严刹土、平等普度法界众生(尤其是剧苦众生)为主题。其五劫的思惟选择肇愿,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即是兑现因地之愿心主题。在肇立大愿的过程中,法藏菩萨得预立一种能令九法界众生悉得往生净土的方法。法藏菩萨考察他方净土,或以持戒清净为往生条件,或以禅定功深为往生条件,或以般若慧观为往生条件,或以博闻广见为往生条件,或以供养修福为往生条件……种种往生行业虽不无殊胜,然终局一隅,不能平等普使一切众生往生。法藏菩萨考察甄别十方众生的根机乐欲,寂尔酝酿,终于从同体大慈悲心中涌出一个守约而施博的方法。法藏菩萨自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无量寿经 》宋译)法藏菩萨拣舍六度万行种种往生行业(因所被根机狭而不广故),最终选择建立名号度众生的方法。阿弥陀佛具有与诸佛如来度化众生的共法,诸如显现佛身相好、放光加持、讲经说法、大显神通等。于以上诸种共法外,阿弥陀佛特别建立以名号接引众生的不共之法。称名之法,不择贤愚,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若贱,但凡有口能称,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收机极广,下手最易,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如是方遂法藏菩萨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之愿心。

  无量寿名号可内在地演绎为南无阿弥陀佛。梵文阿弥陀佛,意为无量觉。在佛的无量功德中有两个核心功德,即无量寿与无量光。无量寿是竖穷三际、湛寂常恒的心体,无量光是横遍十方、灵明洞彻的妙用。举无量寿即含摄无量光;光寿交融,寂照不二,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受调熟一切众生,俾令十方众生生起南无的信心。是故无量寿三字展开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有礼拜、恭敬、归命等多义(多义不译,故存梵音)。六字洪名中,从主格来看,南无表达念佛行人无我的全身心交托(归命)的信心,阿弥陀佛是所交托的慈父。是故南无阿弥陀佛即是生佛互即、父子相逢的欣慰。从宾格来看,南无是众生能感之机,阿弥陀佛是所应之法,是故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津渡众生的船筏。

  法藏菩萨本据普度众生的悲愿,启立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十方众生心性关联甚密。吾辈凡夫本具无量光寿性德,只因烦恼执着的遮蔽,无由显发。法藏菩萨从无量光寿性德兴起修德,无量劫积功累德,断惑证真,将本具的无量光寿性德圆满彰显,自致而成阿弥陀佛。继而酬愿,将果地无量光寿功德蕴摄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中,经由音声光明之媒介,投入吾辈凡夫众生的心内,俾令光寿果觉引发吾人本具的光寿性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圆成佛果。可见六字洪名与吾人法身慧命具有深层次的耦合。没有凡夫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性德,便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依托之所;而没有阿弥陀佛名号,凡夫众生无以彰显本具的无量光寿之心。弥陀名号与众生心性,相依并存。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众生度尽,名号方止。吾人信愿持名时,阿弥陀佛的悲智愿力即在心性中显示,念佛人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香光庄严。由信愿持名故,业力凡夫必定往生净土;由弥陀正觉住持力故,诸往生者毕竟圆证无上菩提。阿弥陀佛因地立名普度群萌的愿心,获得真实不虚的兑现。

  十方诸佛见证到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是故伸广长舌,赞叹证诚,殷勤劝勉众生信受奉持,千经万论,处处广赞念佛功德。善导大师慧眼独具,揭示净土三经不二之纲宗:“如《 无量寿经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 弥陀经 》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指《 观经 》——注)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善导大师对净土三经宗要纲领的把握,深契佛心。普门快捷,拯济群萌,持名念佛乃净宗诸经究竟结穴归根处。大师注疏《 观经 》,结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的卓见亦得到印祖的赞许:“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祖师慧见,千里同风;冥契佛心,妙赞持名。吾人应仰遵佛言祖语的教敕,坚信持名念佛超胜诸行,如是方不负弥陀古佛因地立名、果地酬愿拯济我等众生的悲心。

  二、名号光明,秘诀神丹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内具深广幽邃的义蕴境界,外显不可思议之威神力用。净业行人宜如实体悟弥陀名号的两种内涵:

  其一,弥陀名号是实相身。实相之体乃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即是无量光、自性照;无为法身即是无量寿、自性寂;光寿交融,寂照不二,即是阿弥陀佛。是故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实相,具摄弥陀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名号之体亦与众生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同构对应,阿弥陀佛全体即是当人自性。名号即法性,是故弥陀名号有着名具万德、名召万德的特质。

  其二,弥陀名号是为物身。法藏菩萨立名无量寿,正欲十方一切众生速生安乐刹。当法藏菩萨大愿圆满,自致而成阿弥陀佛时,弥陀名号即具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神通、智慧、福德、说法、净土妙严等济度众生的一切功德。自证自利的实相身当下即是利他的为物身。净业行人信知阿弥陀佛名号的实相与为物二身功德,至诚称念,应和名号所具义理德用去念,方能与万德洪名交感共鸣,如实修行,如愿往生。

  阿弥陀乃佛法界的内在神妙音声,是实相妙心的音声化。阿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表法界体相空义。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总持),自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佛。在生理效应上,持念阿音可以打开人体内脏的脉结,清理脏腑之间的诸种宿疾。华严四十二字母中,阿字亦居首位。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可知阿弥陀乃法界妙陀罗尼,是法界大神咒、大明咒、无等等咒。总一切义,持无量法。《 阿弥陀秘释 》云:“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佛言祖语盛赞阿弥陀三字功德,吾人应如教领纳。

  阿弥陀佛以名号作佛事,亦以光明作佛事,名号光明,相资并用。阿弥陀佛光明中内具无尽的功德,释尊所开示的十二光德悉凝聚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净业行人通过称念阿弥陀佛的有相名号,即可沐浴在阿弥陀佛的无相妙光中。称念佛名即是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念佛人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菩提道上,得佛护念,不遭障难,一帆风顺。正是由于名号光明的同源性,遍照十方世界的弥陀光明,唯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名号光明即是沟通凡夫众生与阿弥陀佛的媒介。《 无量寿经 》云:“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闻信阿弥陀佛光明妙德,方肯称念佛号;执持名号,即是称扬赞叹弥陀光明。称名者身心领受弥陀光明加持,获致即得往生的大安乐。

  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凡夫众生的厌欣心亦难以激扬。阿弥陀佛遂将令众生厌离秽土、欣求极乐的功能渗入名号光明中。阿弥陀佛名号如金刚种子,投入凡夫无明暗冥心中;阿弥陀佛光明如坤母,孕育这颗出世的善根种子,令其生根发芽,破土成长,终成菩提信果。以此表喻弥陀名号能滋培念佛人的信根,弥陀光明能激发增上念佛人的信力。阿弥陀佛悲智双运,以名号光明摄化十方众生,可谓善巧中第一善巧。

  称念佛名下手易,功效高。凡夫众生妄想杂念,如急流水,心猿意马,从未暂息。今此持名,以一遣杂,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渐至一心不乱,体悟本地风光。持念弥陀如来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即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蒙檀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此之谓香光庄严,彰显他力果觉的胜异方便。

  释尊曾用栴檀香改变伊兰林恶臭的比喻,向父亲净饭王开示念佛功德。比如方圆一百六十里的伊兰林(喻众生的烦恼),其中有一棵牛头栴檀(喻愿往生心),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时伊兰林唯有恶臭,若有人啖食树上花果,便会发狂而死去(喻烦恼贼戕害慧命)。后时,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喻信愿持名),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昌郁,便能改变伊兰林的恶臭而成香美。众生见闻如是胜妙转化,皆生稀有倾慕之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证知称念佛名,便能转化吾人的烦恼恶习。弥陀名号如净摩尼珠,投入凡夫浊染心水中,即能转垢浊为清净。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故弥陀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是故称念名号,必定往生。生到涅盘净土,即能转无量烦恼成大悲慧光。阿弥陀佛名号光明,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吾人诚敬禀受,势必获益无边。

  三、诸佛护念,福慧骈臻

  净宗念佛法门是由阿弥陀佛所施设、释迦本师所宣说、十方诸佛所证诚护念的出世大法,其终极目标固是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圆成佛果,然称念佛名亦能获得消业障、增福慧的现世利益,世出世法圆融具摄。持名念佛将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转换为念佛人的善根福德。阿弥陀佛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愍念我等穷途浪迹,遂以同体大悲心,肇愿严土,救度十方众生。是故阿弥陀佛累劫的修持悉为众生,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无条件、无保留地惠予众生。只要吾人直下领荷,多劫穷子骤然富贵,现前当来,获大安乐。阿弥陀佛大愿之王,能够满足十方众生世出世间一切需要。念佛人所获饶益无量无边,兹略述净业行人所获致的六种现世利益,用资佐证。

  1、灭罪除障益

  称念弥陀名号具有灭罪除障的功能。《 观经 》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极重之罪,经历地狱,受苦无穷,罪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转地狱境为净土莲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大智度论 》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念佛灭罪胜过余行,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之广大,由此可见一斑。

  兹举一例。唐代生员邵彪,一日梦至一公府,一官人问曰:“你知道自己科举考试未中的原因吗?”邵彪对曰:“不知。”官人即派部下带引邵彪前行,见一大镬中煮蛤蜊,蛤蜊作人语呼邵彪名字。邵彪惊怖,遂念阿弥陀佛,随声蛤蜊变黄雀飞去。邵彪后来科考及第,官至安抚史。此例表明,邵彪因杀生推迟了应得的命禄,而念佛消解了他杀生的业障,方得功成名就。可见杀生结怨,有损自己的福报,现代人宜应戒慎。

  2、护念吉祥益

  念佛行人得蒙诸佛菩萨护念加持,以及诸天大力神将隐形守护,道业事业悉皆吉祥安乐。善导大师云: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又如《 十往生经 》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观念法门 》)吾辈末法凡夫,发心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求升反堕。由此,浅根机者惧怕修道而不学。今得弥陀愿力威神加被、诸佛菩萨影形护念,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远离群邪。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何幸如之!

  兹举一例。隋沙门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生净土,岂偿汝命耶?!”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念佛行人往生净土,永断轮回,无始以来的宿业无从酬对。阿弥陀佛为诸往生者消解业障,证知持名念佛乃最上忏法。念佛人深信一切时处有诸佛菩萨常随影护,将无有恐怖,敬畏感恩,精进求道,静定安乐。

  3、不受诸难益

  阿弥陀佛因地,曾发“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是故信愿持名者,得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龙,悉不能害;一切火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兹举二例。其一,俘囚脱难。元末张士诚攻湖州,江浙丞相与战,获四十人,囚槛送官,夜宿西湖鸟窠寺。适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囚犯见禅师神观闲雅,持诵不辍,一齐哀求:“长老救我!”禅师回答:“我不能救。但至诚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才能救得你们。”其中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偶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绳。既而审鞫,知是良民被掳者,遂得释放。《 普门品 》赞誉称念观音菩萨的功德云:“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这个俘囚脱难的事例表明:念弥陀名号具足念观音名号乃至念一切诸佛菩萨名号的所有功德。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真实不虚。

  其二,念佛却鬼。民国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土匪,所杀的人甚多。以后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王铁珊一闻此言,遂拼命念佛,未久即睡着,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从此长斋念佛。阿弥陀佛对罪苦众生的慈佑,可谓无微不至。称念佛名,超度冤鬼。阿弥陀佛无对光德,惠予众生解冤结缘的安乐。

  4、天人礼敬益

  念佛法门乃最胜不可思议的难信之法,有能信愿持名者,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亦不可思议。释迦本师赞誉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华,善导大师由此衍出五种嘉誉:“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净业行人听闻如是赞誉,应自尊自重自肯。阿弥陀佛因地预启皈依感动天人愿,俾令念佛人无论贵贱男女,悉能获得诸天世人的恭敬,由此显示念佛的尊严与高贵,激发众生神往倾慕之心。

  兹举一例。元至顺庚午(1330年),浙西连岁饥馑,杭州城中,饿殍相枕藉。官员遣人将尸体运弃六和塔后山大坑中。有一婆子,肉身二十多天不腐烂,每日居于众尸之上。大家对此现象颇感诧异,搜其身上,胸怀中有一小囊,贮放念弥陀佛图三幅。此事奏闻官府,为念佛婆子买棺葬殓。焚念佛图(即念佛记数册),烟焰中现佛菩萨像,光明烨烨。由此发心念佛者甚众。念佛人襟怀旷远,种性高洁,行持脱俗,摄弥陀功德为己功德,其为天人仰重恭敬,法尔自然。

  5、得常见佛益

  值此释迦文佛已灭度、当来下生弥勒佛尚未兴世之无佛之世,众生无福见佛。而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能得常见佛之利益:一者临终之际,亲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二者念佛禅观之中,得睹弥陀圣相。阿弥陀佛以大誓愿力为外缘,凡夫众生以深信切愿为内因,内外因缘和合,致使净业行人得常见佛之胜益。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或临终或现前见到阿弥陀佛的事例,载诸史籍,不胜枚举。种种瑞相,启人信心。兹举夫妇见佛一例。宋代葛济之,久事仙学,其妻纪氏,独精诚念佛。一日一边织布一边念佛,忽觉空中清明,乃瞻仰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盖幢幡,映蔽云汉。纪氏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遂五体投地,面佛作礼,葛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葛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葛济之由是舍仙学而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以无尽悲心,显现佛身相好光明,俾令有缘众生生起信心,念佛往生。度化众生,不失时机,悲智善巧,妙德难思。

  6、身心康复益

  弥陀名号,阿伽陀药;一剂妙方,万病总治。凡夫众生,因贪瞋痴三毒烦恼具足故,身心疾病每常缠绵。果能发心念佛,宿业渐消,疴疾日见痊愈。六字洪名,神丹妙药,不费一文,疗效极佳。《 无量寿经 》(吴译)中,与会人天大众,蒙释迦本师佛力加持,悉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于时,“诸有盲者即皆得视,诸有聋者即皆得听,诸有瘖哑即皆能语,诸有偻者即皆得伸,诸跛躄蹇者即皆走行,诸有病者即皆愈起,诸尫者则皆强健,愚者皆黠慧,诸有淫者皆修梵行,瞋怒者悉皆慈心作善,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证知阿弥陀佛名号光明具有治疗众生一切身心疾病的妙德。

  自古迄今,念佛愈病的事例多不胜数(参见诸往生集及感应录)。诸如瞽者念佛双目复明,佝偻者念佛胸脊得以挺直,精神病患者念佛心志恢复正常,乃至心血管病、癌症、支气管炎、风湿等疑难病人,至诚称念,获得或治愈或减轻的效果。至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神经衰弱、失眠、焦虑等心因性调适不良症状,如能每日坚持称念佛名,心理失调的症状自然化为乌有。当然,念佛愈病得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即是对阿弥陀佛的决定信心。至诚感通弥陀悲心愿力,方能获致身心康健之益。若生疑心,因疑成障,泛泛而念,难获实益。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等病人至诚归投阿弥陀佛大医王座下,定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疗治(在凡夫份上,有病求医服药,理所应然。本文所提倡者,是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之以称名念佛。二者相辅相成,增进疗效,速得康复)。

  持名念佛利益弘多,上述六益,直如沧海一粟。然由此亦可知,念佛法门不仅能满足了生脱死的出世大利,亦能获致现世生存之福乐。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智慧。举凡世间的聪明辩才、寿康富足、身心安泰等,悉能于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满足无遗,吾人应如是信受。

  第二节 念佛方法,惟诚惟专

  明了阿弥陀佛名号的缘起与德用后,我们宜义无返顾地持名念佛了。一句名号三岁小孩都能念,然将弥陀名号尽形寿不间断地恒常执持,却是八十岁老翁亦难为。是故净业行人宜明了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兹略标有三:

  一、自念自听,反闻自性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因顺众生的根机,随缘施设教化。或有佛刹,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但以众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虚空等作佛事。娑婆众生耳根偏利,与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是故释尊以音声作佛事,讲经说法,不疲不厌。《 楞严经 》中文殊菩萨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在首楞严会二十五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与势至的根大圆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明观音法门被明选,势至法门被暗选。观音的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势至的都摄六根,系念佛号,如子忆母,从事持达理执,却是利钝全收的胜异方便。在称念佛名的行持中,将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胜法益。

  势至念佛圆通从根大修证,唯摄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由是六识不起,六根自然而摄。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明明白白,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端肃,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不缘五欲六尘,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能引发八识田中的佛种子,由之显现佛界胜境,临终任运往生净土。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真实不虚。

  观音耳根圆通从耳根闻性入手,旋转往昔驰骛声尘的颠倒闻机,回光反闻能闻之性,不循声出流而入本闻妙性之流,次第解结,使证真性,契入圆通。在念佛行持中,闻佛名号,称念佛名,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可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耳根圆通即波究水,就路还家,反闻闻自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契机妙法,顿超直入,诚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称念佛名,自念自听,即是观音、势至二种圆通方法的奇妙融合。由心启音,耳根收音,回复内心,如是循环不已,朋从往来一句佛号。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启闻,以闻修念,有念必闻。心光音声,融成一片,启动彰显圆通常之闻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换,由秽而净,从凡臻圣。神丹妙诀,潜移默运。净业行人宜将观音、势至的悲智涵泳于胸,以都摄六根的方法修反闻自性的功夫。取法于上,精进勇猛,当生或可契证圆通。守住底线,仗佛慈力,亦可带业往生,华开见佛,悟证圆通。阿弥陀佛二大胁士引导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可谓周详缜密,婆心切切。

  二、竭诚尽敬,一门深入

  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精湛超群,名传古今,无不从竭诚尽敬、专心致志而得。弈秋诲二人弈,唯专心致志者胜;佝偻者承蜩(用竹竿粘蝉),以用志不分而得。至于求师学道,尤以诚敬方得实益。佛法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是无明长夜中的慧炬,是济度苦难众生的慈航,是故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尤其念佛出世大法,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究竟成佛,殊恩厚德,昊天罔极,吾人尤应毕生竭诚尽敬,如教奉行。《 无量寿经 》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为法忘躯,信乐奉行,即是诚敬圣教的表现。

  侧重佛力救度的念佛法门,有否诚敬心直接关系着修法的成败。阿弥陀佛弘愿接引众生,是佛的至诚;吾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我的至诚。生佛二诚相感,如磁吸针,任运往生。是故印祖临往生前最后垂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诚的外显即是敬,毋不敬。视佛像一如活佛,读诵经典一如佛现前为我说法,不敢稍萌怠忽。以恭敬心对待三宝,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号。常恒如是,即能业障日消,慧光日显。

  在法门的选择与行持中,诚敬表现为一门深入、专精不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大智度论 》将修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作为阿鞞跋致菩萨的根本行持。是故念佛行门贵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最忌夹杂。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我国上古《 阴符经 》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意谓盲人失去了视力,所以听觉加倍地灵敏;聋子失去了听觉,所以视力超常地锐利。以此类推,苟能杜绝一切利欲的诱惑,全身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就能获得以一当十的效益;如果昼夜专之又专,即能获得万倍的效益。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昭示如能不间断、不夹杂地直尔念去,心力势能便会呈几何级增大。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由此念佛三昧,成为得大势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内涵,惠予我们的启迪良深。

  念佛贵在专精。净业祖师大德对此多有开示。觉明妙行菩萨云:“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不错却。”觉明妙行菩萨对娑婆众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对症下药,实为一剂难得的妙方。有见于一门深入的殊胜效用,善导大师首倡专修念佛法门,提出专修五正行:一、读诵正行,一心专读诵《 观经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二、观想正行,一心专注观察忆念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礼拜正行,一心专礼阿弥陀佛。四、称名正行,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五、赞供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五正行中又分正定业与助业二种。称名是正定业,读诵、观想、礼拜、赞供四行名为助业(助成称名正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净业修持能否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殷切开示:专称佛名,念念相继,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此段法语将专修之殊胜与杂修之险难,揭示无遗。印祖赞许善导大师所示专杂二修:“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祖师所见,冥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宜应奉为净业修持指南。

  祖师们殷勤劝勉净业专修,不唯言传,更重身教。善导大师三十余年专精笃行念佛法门,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念佛入室长跪唱佛,直念到汗湿衣衫方止。从不与人聚谈俗事,恐怕耽误净业。说法唯说净土法门。道绰大师每日念佛七万声,为众讲《 观无量寿佛经 》将二百遍,聚众念佛,散席之后,念佛的音声回响于林谷间,长久不息。临终往生瑞相昭然。莲池大师自述: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终生念佛,守志不二。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循田埂敲木鱼念佛,所经之处,雨下如注。莲池大师对持名念佛具足六度万行的验证,激发后人信心良深。印祖于初出家晒经次,得读《 龙舒净土文 》残本,对念佛法门产生信心,六十余年称念佛名,自励不懈,终于超凡入圣,位列净宗十三祖之尊。证知一门深入,专精不移,便能获致殊胜法益。能将一句佛名尽形寿执持者,堪称人中芬陀利华。

  专精办道,首须遮除杂缘。莲池大师曾略开七事,作为自警之约:

  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德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恶口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诗作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着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扞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莲池大师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专精念佛的楷模。

  三、念佛音声格调

  音声是自然界与人类行为的神妙现象之一,于净宗念佛法门关联尤密。站在净宗角度来体认音声,将会获得更宏阔的视野(音声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声即实相),更亲切的悟解(娑婆众生的耳根最利)。

  吾辈净业行人应以何种音质格调来持念佛号呢?《 无量寿经 》中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以音声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风吹宝树铃铎声、天乐自鸣声、水扬波浪声、珍鸟和谐声等,均在演畅妙法,令往生者任运破惑显慧。西方极乐世界音声之美,德用之殊胜,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净土诸种音声皆具八种特质,即为: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兹分述如下:

  (1)清,清净。自心性德一尘不染,梵音清越,如清水珠,能令闻者透体清凉,澄清浊染心。

  (2)畅,畅通不涩。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弯曲,真谛俗谛一以贯之,和融无碍,能令闻者消融心地之渣滓,通达诸法实相。

  (3)哀,悲哀。悲愍众生舍父流浪,备受轮回之苦痛。佛视众生本来成佛,故哀而不伤。佛以愿力加持众生,浪子终将回归慈母之怀,故哀而不怨。哀音能令闻者识取自性深层之美质,引发大悲心。

  (4)亮,明亮。自性光明湛然,音声明亮透彻。如金玉振响,荡涤心地邪秽,能令闻者显发智慧光明。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声充溢乐观凯旋之亮色。

  (5)微,微密。音声具渗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开显秘藏,于介尔一念中,显如来无量性德,能令闻者返本归源,回味无穷。

  (6)妙,美妙。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声能宣妙法,能令闻者心开意解,暗合道妙。净业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来。

  (7)和,和谐。五音(宫商角徵羽)交畅,韵律克谐,恢宏如海潮音,能令闻者六根虚静,躁心冰释,折伏烦恼,性情安详。

  (8)雅,雅正。自性功德正大谨严,无有邪靡低俗。雅正之乐,高贵肃庄,能令闻者欲心自平,远离庸俗,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述八种音声特质,乃是自性功德在声尘层面上的显露。西方净土一一音声均彰显此八德之美,阿弥陀名号亦内具此八种美质。所以净业行人应着力赋予六字洪名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质。如是念佛,容易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吾人的声声佛号,汇入西方净土的大交响乐中,同时,西方净土的种种妙音,亦应和着吾人的声声佛号,相即相入。心光音声,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难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声格调应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为基准,以期达到与西方净土音声同构共振之效应。当念佛时,不求世间福报,唯冀一超直入极乐国,即为清;当念佛时,万缘放下,虚空无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为畅;当念佛时,生大惭愧,怖地狱苦,临渊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为哀;当念佛时,生庆慰心,幸遇净宗,得脱苦海,手舞足蹈,欢快踊跃,即为亮;当念佛时,念念觉照,声声踏实,洗濯尘垢,心悦体健,慧光渐显,即为微;当念佛时,梵音入心,阵阵清凉,触境会心,香光庄严,即为妙;当念佛时,声和韵稳,字正音圆,心平气缓,外境协谐,即为和;当念佛时,沉着安闲,不欣世语,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为雅。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实为念佛之轨范,吾辈净业行人当如教奉行。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愿,当修念佛正行。至于念佛方法,净宗经典与历代祖师大德提供了诸多繁简浅深的行仪。现代净业行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择一相宜方法修持。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根与意根上下功夫。先用耳根听佛声,以意根或记数或作观想。摄住耳根与意根,其它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古往今来诸多净宗祖师大德在精修净业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轨范,兹拟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众生依之获益的十种方法,略作介绍。

  1.简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崑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声之振厉,拔茅连茹,长谢无忧。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 业报差别经 》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4.金刚念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5.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

  6.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念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足资佐证。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在家人尤宜着力。

  7.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观梵书—— (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着,净念易成。

  8.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根,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观经 》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9.存想摄心法

  有一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开示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摄六根而念净。昔德森法师将此呈似印光大师,印祖亦赞妙善。其偈云:

  若问念佛法,摄心自有方。每念一声佛,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所以有此香。华从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有色复有光。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黄色放黄光;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轮转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

  10.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

  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诸如画格记数法、追顶念法等,不一而足。净业行人可寻阅相关资料,兹不繁引。

  五、净业修持仪轨

  初学佛者,功课繁简,可依闲忙酌定,并无一定之规。兹拟通行早晚功课仪式,列举简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参考。

  1.朝暮简课念法

  每天早晨及黄昏,须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无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诚焚香,顶礼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

  《 阿弥陀经 》一卷(或《 无量寿经 》),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

  南无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闲忙而定)。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念三皈依,礼拜而退。课毕。

  2.专修仪规

  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对象。庭中亦宜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晨起,即诵《 阿弥陀经 》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发愿文,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诵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此为每日常课。其余功夫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此法为觉明妙行菩萨所立)

  3.克期取证

  末法众生,修诸功德,信愿不坚,废弛恒易,尤应克期,精进办道,用以成就净业。对克期念佛的日期,净宗诸经开示或一昼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闭念佛,或十万、三十万往生咒持念等。净业行人可视自己境况,选择而行。诸经所示期限与方法虽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证(或证往生,或证三昧)的用意则同,兹节录古德精进佛七规式,以便遵循,而期现证。

  (1)共修佛七规制

  凡参与佛七共修者,均分为两班,一班经行唱念佛号,另一班皆静坐随闻随默念,以半小时为限,循环往复。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动静一如,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一句佛号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赞佛偈后,即开始念佛。晚上结束时,作一简单回向即可。日日如是。结七时作大回向。经行念佛时,佛号与步子要配合。一句佛号走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与佛号统一,加上以低沉缓慢哀亮的音声持念佛号,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满。

  (2)十日百万佛号闭关

  经云: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发勇猛精进心,一人一间寮房,不看书,禁语,斋戒清净,过午不食,每日不少于十万声佛号,计入功课册。这一修行方法,断绝外缘,面对自我。透过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头,接纳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令人油生惭愧心与感恩心,刻骨铭心。

  (3)般舟行法

  依照《 佛说般舟三昧经 》所示行法,常行不坐不卧,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三月,至诚信托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沉、掉举、疼痛等障碍。由佛的功德力、三昧力与自性功德力的整合,获得不可思议的法益。般舟行法现已为诸多净业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颇佳,有机缘可发心行之。

  闭关念佛可随自意制订章程,亦可仿照净宗祖师大德的懿范而行。截流大师《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印祖所订《 灵岩念诵仪规 》、律航法师《 百日闭关念佛方法 》等文献,均可作为有益的参考资料。

  第三节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桨,既稳且速。净业助行甚众,兹拟就三方面略施讨论: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二、普贤十大行愿;三、般若导引净业修持。分述如下:

  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

  净业三福是释尊无问自说,旨在利导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 观经 》中,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刹中,别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志乐往生。“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韦提希致请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释尊观机逗教,深知定善一门,难以普摄众生,为方便摄受散动下劣凡夫渐入弥陀愿海,遂以无尽悲心,自开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浅深次第,可例分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净业三福的义理广大深邃,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能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兹简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分述如下:

  (1)孝养父母

  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 孝经 》,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践履。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 梵网经 》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盘,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此与孔门心法传承给以孝着称的曾子,若合符节。《 孝经 》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2)奉事师长

  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吾人法身慧命,是故吾人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亦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具正信正见,心不住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学人奉事师长,莫念其短,应对师长常生敬畏。如夜行险道,有一粗弊人手执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学人亦应如是,于师长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若学人不恭敬和尚阿阇黎(曾授一四句偈即是),命终将堕地狱。地狱受报已,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干。畜生受报已尽,复生人中,具足众恶,身形色力,不类常人。常被恶谤,远离诸佛。生生愚痴,暗钝无智,速堕地狱。是故欲得法益,应对师长具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方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种因。慈心的培植,宜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皆具爱惜生命、趋乐避苦之本能。人与禽畜,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今以善恶业殊,升沉各异。幸为人者,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

  爱惜物命,乃儒道释三家圣人所共倡。儒家有钓而不纲(钓鱼而不撒网捕鱼)、弋不射宿(带有绳子的箭不射归巢歇宿的鸟)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训示。道家《 太上感应篇 》云: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举动施为,所伤杀物,其于天地虚空中,必有司命神,钦承上帝好生之德,随其善恶的轻重,悉笔记之,毫发无失。使杀生者现生减寿,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苦。释尊开示:宇宙间一切有情,循业生死,由恩怨业力故,讨债还债,负命偿命,无有穷尽。《 楞严经 》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吾人了知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自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如是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亦将大减。

  有鉴于此,中国净宗祖师力行倡导戒杀放生。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前作县吏时,挪用库钱买物放生,论罪当判死刑。永明大师临刑颜色不变,言曰:“我放活万万生命,今虽死,径往西方矣,岂不乐哉!”钱王闻而怜之,释其罪,听许出家为僧。莲池大师作《 戒杀放生文 》,慈悲心切,感动慈圣皇太后遣内侍前来供养并恭请法要。其文彰显如来同体大悲,万代之下,尤能感发人心。印光大师有见于近代兵连祸结之惨痛,竭力倡导戒杀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面对当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戒杀放生亦不啻一剂上妙良方,而慈悲仁爱心,正是消弭战火仇怨之清凉甘露。是故净业行人宜应谨奉慈心不杀之教敕。

  (4)修十善业

  十善业的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十善业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间善行之大总持。经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释尊对一类不能出家具足众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净土的快捷方式,即世善为净因,具足信愿,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辈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方可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具佛性。是故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三宝有住持三宝与一体三宝二种。住持三宝者:释尊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木刻、雕铸、塑画的佛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诸经典,名为法宝;比丘等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和合无诤,名为僧宝。末法时,佛宝与法宝端赖僧宝得以住持与传承,是故当殷勤恭敬僧宝。一体三宝者: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名为佛宝;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名为法宝;即心本具清净无染和合的性能,名为僧宝。由知一体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佛门朝暮课诵,悉以三皈依为终结,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众生欲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亟须从事相生信发愿,称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舍此别无捷径。

  (2)具足众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 观经 》云:“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皆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悉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一是修善利他积功累德。印光大师开示持戒要领:“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摄心念佛,精持众戒,以清净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虚所望。

  (3)不犯威仪

  历来以礼仪之邦着称的我国,甚为注重社群与个体的礼节威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皆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踅至香积厨,见数百比丘用斋,竟无一点音声。斋毕,众比丘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见闻此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净业行人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清玉洁,定能得到诸佛护念,人天恭敬,成办净业。

  3、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分述如下:

  (1)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万善中王,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大事因缘,莫过于发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会归本源,则是密严净土。不起于座,能成办一切佛事。此菩提心,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例列十种因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往生净土,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苦海,普度众生。如是心行即是净宗圆满殊胜之菩提心。如是层递发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万有因果律是释尊对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智慧概括。从类型上分,有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二种:其一,世间苦乐因果,即三世善恶因果报应。世间苦乐因果的错综相状,展现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弘阔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业,被命数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动消极之人生境况。苟能深知业由心造、命由心转之理,力修道德,则前因不足恃,现因之善业心力转变往世的业力,由此重铸命运,体现人的主体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积极的人生观。其二,出世间苦乐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为因,息灭贪瞋痴为果;净宗特别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因,九品往生为果。以佛地果觉为吾人修行之因心。揽果为因,超出通途修因证果范畴。妙因妙果,唯信能入,唯证方晓。

  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亦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苦者,罪业毕竟不敢触犯。若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乐者,信心一发,永无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调控机制。可见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吾人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3)读诵大乘

  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悉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探教海,寻绎精要,甚为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之实益。读诵经典,宜应至诚恭敬,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念诵或默阅,一直阅去,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读诵经典,能开显自性慧光。恒时读诵净宗经典,常得西方妙境净相之熏陶,以真如熏无明,转识成智,法喜充满。如需研讨经典义理,可在读诵之余时进行。读诵经典乃净业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劝进行者

  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甚大。善导大师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观经四帖疏 》)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云:“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终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记,速生净土,速证菩提。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净业行人当随分随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兹将净业三福的内在价值,略标五点如下:

  其一,净业三福融和净宗与本土文化(儒家与道家)。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侧重于经邦济世的实践理性,而净宗念佛往生的思想却是出世的超越精神。作为异质文化的净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响到其在中国生根开花的可能性。正是净业三福中的孝亲尊师、慈心善业提供了净宗与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对仙界灵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的信仰中,亦能获得高程度的耦合与超越性的满足。净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质,为其融和儒家与道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儒道文化浸润的中国人,亦以博大的襟怀,将净宗文化纳入华夏文明体系中,使中华文化更为深邃与超越。

  其二,净业三福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净宗念佛法门仰仗佛力,往生净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质,然亦含摄奉持戒律、广修六度万行等圣道门的内涵。由此俾令净业行人不至流于恃净宗带业往生而安心造恶之邪见。于娑婆秽土修持三福之行,难能可贵,功德甚深。《 无量寿经 》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可见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净土门与慈心专一、斋戒作善的圣道门可以并行不悖。明了正助关系,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浅深亦影响到往生品位的高低与净土获益的优劣。净业三福体现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渗的特质。

  其三,净业三福滋培净宗信根。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闻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之人,甚为稀有。释尊为使障深慧浅的下凡众生,渐培净宗信根,是故劝修三福之行。经云:“若于福德初未修,终不闻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诸善利,常闻如是甚深经。”培福载道,福至心灵,方堪闻信念佛妙法,成办往生净业。释尊悲心利导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谓周全备至。

  其四,净业三福缔造人间净土。净宗虽以横超三界六道为终极目标,然亦以同体悲心关顾净化现世依正二报。吾人如能奉行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自然会营造出一个风调雨顺、祥和安乐的太平盛世。如能进而奉行戒善与大乘行善,即可转娑婆秽土为人间净土。证知净业三福内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精神,对当代道德文明建设,具有深广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其五,净业三福庄严西方净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与西方净土交光互摄。吾人信愿持名,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便有一朵莲苞绽放。莲苞的光色大小,与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关。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莲苞亦随之萎悴。此外,吾人念佛音声,经由名号光明的媒介,汇入西方净土的妙音交响乐中。由是,净业三福不仅积累往生资粮,净化现实世间,同时亦在庄严西方净土。

  由上五点可见,净业三福功德力用甚为深广。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贯摄因地菩萨自利利他的净土行。释尊引圣人之行业激励吾辈凡夫,勉行三福,以福显慧,助成信愿持名往生之净业。净业三福内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续佛慧命之命脉,是圆满理想人格、转凡成圣之航标,亦是净业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参数。吾人宜在信愿持名之前提下,随分随力行之。

  二、普贤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则。普贤十大行愿,约因来说,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约缘来说,即是缘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离染行、方便行与大悲行);约果来说,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愿具足与佛性相应的无分别智)。

  普贤十大行愿是净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净土经典记载:参与无量寿如来法会的四众弟子、诸菩萨声闻以及天龙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 普贤行愿品 》中,普贤菩萨又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互文证知:普贤行愿与净宗因缘甚深。

  十大行愿的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兹分述如次: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内存恭敬之心,运于身口而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过去佛与现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礼敬未来佛,非有相当的智慧平等心难以做到。因为礼敬未来佛,即是礼敬现在一切众生。吾人骄慢之罪不在过去佛与现在佛上,皆在当来佛上。是故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慢心,则为自伤。

  《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是释迦本师对大势至菩萨所宣示,对净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讲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轻,当他在路上遇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时,悉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觉得他太啰嗦,有些人则认为他是在讽刺而生气,有人傲慢地认为你有什么资格为我授记,于是便向他投掷棍棒、石头或土块。然而常不轻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击的范围之外,更大声地重复那些话,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轻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 法华经 》二十千万亿偈,获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命终之后,得值千万亿佛。释迦本师就是那位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菩萨为身口意三业礼敬诸佛提供了一个典范。不轻众生而深敬,即是坐如来座;忍于打骂,即是着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赞叹汝等皆当作佛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以礼拜作为自己的修行,凡夫众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礼敬;况修因证果的佛陀,更会礼敬。常不轻菩萨的行持,对初心菩萨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态,是一付良药。此良方以大势至菩萨为当机,实为净宗修持之所必备。能具常不轻菩萨平等恭敬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

  礼拜在净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经云,至心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宋代王龙舒居士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拜佛引发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仪式通过单纯相同形式的无限重复,容易令杂乱的心念有序化。拜佛时眼观佛像,以佛像的庄严引发自心的庄严,依现量(直觉)的集起(综合)获致对自性妙心的体悟,故净宗行人每日行持,礼佛一项,不可或缺。

  此行愿最后以四无尽作譬(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礼敬诸佛亦无有穷尽,显示菩萨行者扞劳忍苦的长远道心,在虔敬礼佛中,消除业障,开显慧光,成就净业,礼佛境界与自性开显呈正相关。

  2.称赞如来

  如来即是不生不灭的性德理体,称赞如来功德甚为殊胜。释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偈赞叹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证知修持称赞如来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来的本迹理事,具无量功德,须有甚深的如理智与广大的如量智,方堪称述赞扬。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种音声,一一音声与百千种音乐相应。其声清澈,旋律和雅,赞佛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妙辩,以大海般深广磅礴的音声,无有间断地广赞诸佛如来无尽的功德。从“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偈颂可见,诸佛如来功德,赞莫能穷。

  称赞如来,弘宣佛法,需要辩才。所谓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如是四种辩才,九地菩萨方得具足。吾辈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辩才,唯有往生西方净土,得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便应时可得。

  吾辈学人,欲发大心,弘扬净土法门,自愧辩才欠缺,应恳请佛力加持,施以辩才。诸大乘经提示,若不得如来神力加持,而能说法,无有是处。由是,释尊殷勤劝勉行人,或诵经,或诵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辩。站在净宗角度,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乃总持陀罗尼,含摄万德,如至心持念久久,无碍辩才自得显现。古往今来,由念佛发辩才的事例甚众。净业行人随时随机广说阿弥陀佛因行果报,大愿功德,即是称赞如来的殊胜体现。称赞如来这一行愿修持纯熟时,则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木鱼引磬声,皆是称赞如来之音声,如西方净土水鸟树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转故。

  3.广修供养

  这一行愿离悭贪,与前二行愿并修,能令现行三业清净。一切菩萨道人皆修供养,如释尊因地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阿弥陀佛因地,为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又诸菩萨,常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在吾辈凡夫份上,无福报置办上妙供物,亦应随分随力,每日最少以长灯一盏、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养。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诚心供养一华一水,亦是功德圆满。或以一华供佛时,当作观想,身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无数华云,运想拟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华台,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养,亦复如是。是知但运一心,广大无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无量供养按性质分,可分为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而以法供养最为殊胜。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法供养的内涵,凡有七种:一者如说修行供养,二者利益众生供养,三者摄受众生供养,四者代众生苦供养,五者勤修善根供养,六者不舍菩萨业供养,七者不离菩提心供养。法供养的内涵与功德,甚深甚广,兹不详述。在众生份上,财供养不及法供养功德大,如能三轮体空,财供养即是法供养。《 维摩诘经 》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亦是法供养。《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 法华经 》。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 法华经 》力。即入三昧,从虚空中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行愿方臻圆满。

  4.忏悔业障

  这一行愿能离愚痴,能令过去、未来身口意三业清净。行人首应慧心觉照,自己无量劫来,独头无明为烦恼种,受无数业报身,一一身造无量业。所幸业力无形,不见相貌,如果业力有体相面积的话,尽虚空界容受不下。菩萨尚且如是,何况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浊世,必是业重之人,由烦恼故,造诸恶业;复由恶业,结诸苦果。辗转相因,喻如连环。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断恶性循环链。自知有罪当忏悔,垢障除灭,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忏悔有能忏十心与所忏十心。所忏即所治顺生死十心。此心如厕虫乐厕,不知不觉。所忏十心是: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具足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以上十种顺生死心,致使长在苦海,永无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药,故须明了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随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说修行;十、观罪性空,永灭罪根。以上十种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恶法,有事有理,应细思之。

  忏悔有二种,事忏与理忏。事忏属渐教的方法,理忏是顿教法门。事忏除枝末罪,理忏除根本罪。事忏有相应的仪规,初机较易下手;理忏则需深通教理与观法。故净业学人宜从事忏入手,渐至理忏。下学而上达,能从心上改过,即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无须寻枝摘叶。

  忏悔业障的功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贪瞋痴烦恼缠绵,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属作孽之相。遇此应发大惭愧心,大勇猛心,至诚忏悔,改恶迁善。行之久久,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或修行因缘顺遂等,皆是罪过忏除之象。然于此不可矜夸自耀,滞而不进。应如普贤菩萨所劝,常修忏悔,虚空界等尽,忏悔乃尽;而虚空界等不可尽故,忏悔亦无有尽。至诚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是忏悔业障的最上妙法。

  5.随喜功德

  随喜是见人作诸功德而赞叹欢喜。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经云:随喜之福,如一人卖香,一人买香,旁人染其香气,于彼二人,初无减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而嫉贤妒能则导致心胸狭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这一行愿即是一帖对治的良方。

  随喜的对象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种种波罗蜜门,以及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成道诸功德,都应殷重随喜;乃至三恶道众生的微薄功德,诸如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悉应随喜。

  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以善眼视众生,众生无有不善。净业行人宜应训练自己的目光,只见众生之善,不见众生之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宽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传中,有诸多佛菩萨倒驾慈航,随喜帮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谓“一佛应世,千佛赞助”。或作弟子,或作护法,或作影响众,乃至或作逆恶(如提婆达多),这些佛菩萨的随喜之行,不可测度。

  随喜功德的行愿是锻造世间君子与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获取殊胜福报,一本万利的快捷方式,吾人应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请转法轮

  菩萨为悲愍众生故而请法。转法轮即是佛将自悟之理转至众生心中,自觉觉他,辗转不息,如轮常转。这一行愿,能除谤法障,起慈善根,为欲令正法住世,开悟众生。《 维摩诘经 》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请佛转法轮,普度群萌,是无上殊胜的功德。由一切诸佛唯智唯德,菩萨即以穷法界之智而请佛说法,是故一切诸佛无不雨大法雨。然菩萨唯愿唯行,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请,是故菩萨无不获于大益。当知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未曾间断。昔释尊初成正觉,默念佛法甚深难解,众生不能信受,徒施无益。复念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法轮。念是事已,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请。殷勤再三(梵王初请,梵王与帝释同请,大梵天王重请),“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释尊受请,观机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开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为度众生故出兴于世,为何要恳请方说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轻说,二者轻说人不敬。佛常诫莫为非人说法,亦莫将法传与非人,皆恐轻法慢法,不但无福,反而招损。《 周易?蒙卦辞 》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昭示发蒙之道,不可以我(师)求童蒙(生),必待童蒙求我。佛菩萨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众生为怀,然须待其恳求,求之诚,则告之必达。尊师重道,学人获益。故请转法轮,即是上顺诸佛之心,下顺众生之心。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然无请不说。故有人请法,自是上顺佛心。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欢喜,即是下顺众生之心。

  佛在世时,可请佛转法轮。佛灭度后的今日,我们应如何实施这一行愿呢?佛经告诉我们,佛法除佛之外,菩萨、声闻乃至有正知见的修行人均可说。故常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提供讲堂,广为倡导,即是请转法轮的实施。如自己对佛法有所契悟修证,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如随缘讲说阿弥陀佛大愿,劝勉众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两句,亦有功德。另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光盘、刊物杂志、印制佛经等广为流布,无情说法,亦属请转法轮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修请转法轮之行愿。

  7.请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

  佛如来的住世与涅盘,由时节因缘所致。《 大般涅盘经 》记载:释尊临涅盘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擦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盘。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盘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语毕,寂然无声入于涅盘。可知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尔应入大般涅盘。

  佛示现涅盘,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 法华经 》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远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如来涅盘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亦具如是效应。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盘,忽感慞惶,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释尊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盘。佛敕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请一切诸佛住世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善知识,悉在劝请之列。然以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无有间断,亦即是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证菩萨道果。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悉是吾人学习的表范。

  吾辈凡夫,或无力量效法菩萨的大悲苦行,亦可从平易处下手,渐臻福德智慧之高妙处。如释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均是吾人亟须效仿的懿范。

  净业行人常随本尊阿弥陀佛学,弥显亲切而必要。《 无量寿经 》记载: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旷大久远的时劫中,积累培植菩萨无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贪欲的觉受、瞋怒的觉受、伤害他人的觉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贪欲、瞋怒、害他的细微念头。心不粘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计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乐,没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观照智慧自在无碍,没有虚伪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语亲切。预先了知众生的心意,主动前来问讯、提供帮助。勇猛精进,无疲无厌。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大愿庄严,引导永劫的大行,以万行圆满宏愿,并将功德回施于众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亦应当如是成就。

  净业学人除效仿佛行外,亦应向修持净宗的诸大菩萨看齐,以之调正吾人修持的路向。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

  总之,佛是九法界众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莲花、猛火里出优昙那样的稀有。诸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祛除悠忽懈怠的习气,奋大精进,立大誓愿,当以阿弥陀佛的愿行为自己的愿行。学文殊智,行普贤行。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如弥勒菩萨,受佛重诲,守护弘扬净宗经典;当以净宗所示要义,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如是方契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怀,方满常随佛学的愿行。

  9.恒顺众生

  本行愿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尊重,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则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甚为精要的修学科目。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恒顺众生根性而度脱之,乃无尽时空的佛事。净业行人往生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间,亦应随分随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将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转趣向三处,即回向实际(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众生。本行愿能除狭劣障,生广大善,俾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

  净业行人亦应有广大的心量,宏阔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汇入大海。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链式裂变一样,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从万法唯识的理念来说,行人的心识放大,功德亦随之扩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实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们知道远方有一群穷困的人需要救济,虽然也打算前往赈济,但心志力量尚未到决定即刻实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而经过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产生行动,置办物品,刻期前往。可见回向于无形中为内心充电,加快成就善行道业的速度,正如凸镜收摄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及净业助行的功德 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决定往生。法尔如是,阿弥陀佛愿力如是,净业行人当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净宗回向具双轨回向之特质: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时又发愿:往生净土后,回入娑婆,普渡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此是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皆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正真之佛道。

  综上所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诚如《 无量寿经 》(唐译)所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宜应关注并力行之。

  三、般若导引净业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纲要,开般若正智即是开佛知见,亦称为离念灵知。菩萨六波罗蜜中,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离般若,则非波罗蜜(到彼岸)。证知菩萨六波罗蜜一以般若波罗蜜为本。《 大般若经 》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般若是险恶径中的导师,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烦恼病中的良医。般若不明,则万行虚设。

  净宗作为大乘圆顿法门,与般若关联甚密。般若真空与净土妙有,相得益彰。古德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般若乃净业修持之良导,渗透在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圆成佛道的全过程,兹略举数端:

  1.般若助成对念佛难信之法的信解

  净宗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而般若慧剑,能直透疑网,对念佛法门当下担荷。释尊首先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示念佛法门,寓意即此。净宗真空妙有之深层奥义与般若相连甚密。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时,开根本智,称性而发四十八大愿。尔后,经无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了达诸法缘起性空,以大慈本愿,从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庄严佛土,双照空有二边,妙契中道,体现净宗深旨。西方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现,念佛法门举体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灭心揣度净宗妙义,每每愈推愈远。所以凡夫众生难信念佛法门。若有人能信净宗,即是内具的般若善根与净宗事理因果的耦合。以文殊智修一相(念佛)三昧,亦是法尔自然之事。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业的修持,培福开慧,即能助成对净宗念佛法门的信解,由信解归投弥陀愿海,成办往生大事。

  2.般若助成终极关怀的确立

  无论是修行的道人,还是世间的凡夫,都要面临和解答精神归宿(或曰安心立命)这一人生大问题。儒家将至善作为心性的安顿处,基督教将天堂确立为人生的归趣。以般若为先导的净宗,则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作为究竟的指归。净业行人获得并认同这一终极关怀,便会专志奉持念佛求生净土的大安乐法门,飘泊的人生遂尔得以安顿。

  心念的安顿对人生的质量与归趣,关联甚密。《 金刚经 》中,须菩提恭问释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乘无量法门,在心性安住与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与手段,兹不详述。净宗念佛法门在住心与降心上,直截了当。心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上,慧身寄寓于西方净土七宝池莲华中。净业行人宜发广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在降伏妄心杂念方面,至心持念弥陀名号,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号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净。念佛不是强行降伏妄念,不是与妄念对峙按捺,而是巧用转移法,转染念为净念(佛念),最后归于无念。诚如古德所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

  念佛法门暗合《 金刚经 》无住生心之旨。都摄六根,至心念佛,不为五欲六尘所动,即是无住。正无住时,一句佛号孤明历历,即是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所以念佛法门下手便是安住与降伏,便是转识成智,显现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开显吾人如来藏的无上法宝,执持名号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止于至善。

  3.般若即逆境为道场

  净业行人在人生的际遇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逆境。于时,得有般若正观,明了苦空幻化,不尤不怨。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娑婆秽土种植西方净土因。元代妙叶大师于《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中,创立十种大碍之行,俾令行人先居障难中,而令众魔诸恶障难之境,不能侵扰障碍行人。这种心性观念上的训练,譬如黄金与烈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是: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体无病则贪欲容易生起,贪欲生起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乃众缘而生,本性空幻,便不以疾病为苦恼。因此以病苦为良药。

  第二,处世不求无难。世间无患难则骄奢之心定会生起,骄奢起便会欺压一切;了达患难本来虚妄,患难又何有伤害?因此以患难为解脱。

  第三,体究心性不求无障碍。修心无障碍则学道易于躁进求速,躁进躐等,必定未能证得自谓证得。解了障碍本来无根,障碍自会寂没。因此以障碍为逍遥。

  第四,修行不求无魔。修行无魔则愿心不坚固,愿心不固必定没有证道而自称证道;了达魔本是虚妄,魔何能干扰?因此以群魔为法侣。

  第五,谋事不求容易成就。事情容易成就则心存轻忽侮慢,志意轻慢必会夸耀我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败,都是随业而定,并非取决于能力大小。因此以障难为安乐。

  第六,人际交往不求有益于己。交往有益于己则亏欠道义,道义亏欠必会看见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总有前因,交情亲疏乃随缘而立。因此以亏己利他之交作为资粮。

  第七,接交他人不要求随顺适应自己。他人的随顺适应则容易引发自己的傲慢心,内心傲慢必定会强化我执;体悟人之处世,都在酬还宿世的业报。因此以冤家对头为园林。

  第八,行善积德不要求回报。行善冀望回报则意有图谋,意有图谋必会扬名争宠;明了善德无自性,照见福德无常,并无实性。因此视布施之德为遗弃之屐。

  第九,见利不求沾分。利益沾分则痴心妄动,痴心妄动则必定妄图利益,毁损自己;了知世间利益本空,希冀厚利必定徒生烦恼。因此以疏远利益为富贵。

  第十,被人欺压不求申屈喊冤。申屈喊冤则存人我之见,有人我之见必会滋生怨恨;受人冤抑能忍耐,安忍冤屈为谦德,欺压又何能伤害我。因此以受冤屈为修行的法门。

  净业行人常起般若观照,便如鸭鹅入水,不受粘滞,即尘劳为佛事,转逆境为道场。若生恩爱时,当念西方净土眷属无有情爱,我是将生净土之人,宜应远离情爱;若生瞋恚心,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愿生净土的人应舍瞋恚心;若遭苦逆时,应当系念西方净土没有众苦,但受诸乐;若遇乐境时,应当系念西方净土的快乐,纯一无杂,无量无边。凡对境历缘,皆起般若观照,则一切时、一切处,无一不是净业助行。

  4.般若的有无关涉净业的成败

  《 无量寿经 》中,释尊开示娑婆世界有四类众生,接触净宗念佛法门,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种种因果事相,悉与般若智慧相关。

  第一类众生,接触佛法,也行善积德,但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分别西方净土不如天界快乐,对天界的微妙五欲生向往心,认为极乐世界无有女人,缺乏丰富的爱情生活,单调乏味。此类众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尽,还会堕落,终不能出三界牢狱。以净宗理念来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须超越。释尊针砭此类众生:“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无量寿经 》宋译)这类迷恋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不在少数。

  第二类众生,不念佛求生净土,无求菩提佛果之心,反恃世智辩聪,贡高我慢,邪见颠倒,好为人师。如是之人,焉能出离生死苦海。这类众生中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凭着宿世的些许慧根,博览群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以生灭心测度如来性觉圆海,不自觉地造了许多谤佛谤法的言论,诸如:西方极乐世界是理想国的神话,西方净土是太阳神崇拜的变种,一真法界是虚映折射,等等。净业行人对此类言论不可盲从。

  第三类众生发心念佛,广作众善,然而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诸如:我念佛怎么还没有到一心不乱呀,怎么还没有见到佛光呀,我念佛怎么身体还不见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养了多少钱,我供养了多少钱等。如是心有取舍,情有执着,不合无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虽也精进念佛,续其善根,到西方疑城胎生,五百年不能见佛闻法见菩萨僧。净业行人对此应深加警诫。

  第四类众生,以无相智慧,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不求人天福报,志趣无上菩提。这类众生是净宗正修行人,炽然修行诸善,而不取相,转有为善行成无为的净业正因。如是念佛能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圆成佛道。

  上述四类众生的因行果报昭示:净业的成败与般若的有无呈正相关。净业行人宜应注重般若的开显,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在现生随缘修菩萨道,住无为之理体,作有为之佛事,普度众生而无度生相,上成佛道不着成佛相;虽炽然求往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不落两边,从容中道。处理好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佛法不离世间法,先做世间正人君子,以此为基点,模铸圣格,凡家庭与社会的一应责任,亦尽心尽力地完成。当相离相,即事而真,即尘劳为道场,转烦恼为菩提。心系佛号,注想西方,随缘度日,理事圆融。净宗念佛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与终极关怀,吾人宜应遵从佛语,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出离生死苦海,稳达涅盘彼岸。

  以上讨论的净业三福、普贤十大行愿与般若导引净业修持三种助行,展示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净宗念佛法门的特质,体现为他力本愿,带业往生,横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净业辅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现代众生根机陋劣,环境秽乱,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难免遇缘退堕。所以,净业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于圣道门的修持,亦是不可或缺的举措。

  

 

上一页:第七编      下一页: 第十六章 愿门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