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十六章 愿门

[日期:2012-11-14] 来源: 作者:大安法师 点击数:

第十六章 愿门

 

 

  在信愿行三资粮中,愿为枢纽,力用莫测。愿含志欲与好乐二义,如航海之船舵,趋向目标。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要门,信心为首;净业修持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净业可成。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法藏菩萨由愿导行,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净宗愿门义蕴,信解弥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发愿之鹄的,坚固愿往生心,甚为必要。

  第一节 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巨能慈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以威神愿力加持十方众生俾令往生。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成办往生大业。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念佛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感应道交。《 华严经 》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十劫前的阿弥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净业行人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正定必至涅盘愿的义蕴,便应发起往生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皆生我国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慈场相应。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颟顸自欺。

  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佐证。

  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譬如水清月现。唯有我等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由是成办往生大事。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

  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二则: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二、唐代姚婆,因范婆之劝导,持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时,见西方三圣住立空中。姚婆欢喜禀佛:“我因范婆善友教导,今得往生之益,愿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声,即随佛去。”说完,即速去告范婆。范婆闻讯赶来,见阿弥陀佛还在空中等待。姚婆踊跃,站立合掌念佛而逝。

  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

  第二节 厌离行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逼迫,激扬娑婆众生厌离心。娑婆众生耽恋五欲六尘,无有休止。设使这个世间绝对没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难,那么,人人悉皆在放逸安乐中醉生梦死,谁还肯发出世心,修净业以了生脱死?!是故佛典常云:三世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

  《 无量寿经 》中,释尊开示浊世的恶苦,五恶五痛五烧的情状,意在成就吾人的出离心。吾人只有对人生境况与生存环境的苦空无常具深刻认知,方能使愿之欲乐具有真切的内涵。兹拟分述如下,略施讨论。

  一、觉悟人生的苦空

  释尊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等凡夫于无明大梦中,种种颠倒,不净计净,无常计常,以苦为乐,起惑造业,轮转不休。释尊以大悲心,循循开示,生命的常态乃是苦空无常无我,于此观慧,契入解脱道。

  从苦的内容来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无能避免,所谓八苦交煎,只是随各人业力有程度浅深的差异。从苦的性质来看,人生有三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上加苦;二者坏苦——当快乐消失时,不胜忧苦;三者行苦——介乎苦乐二受之中,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欲界众生具足三苦,所谓三苦互渗,任何人无能避免。十方众生,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对此观照,寻思出离之道。

  这一期的业报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业,劳役终生,无非一场苦乐交杂的梦。诚如《 金刚经 》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如的观照,从有为的幻相体认无为的真性,能伏断烦恼。惜乎众生处处执有,认假为真,起惑造业,枉受苦痛。世人于此人生逆旅,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于此梦幻人生,当体识破,志求涅盘净土,是为觉悟。

  二、觉悟人生的无常无我

  有情众生的业报身有生老病死,无情器界有生住异灭。人寿最多不过百年,如石火电光,转瞬即逝。即便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众生无有智慧审察依正二报的无常败坏,在这如梦如幻的人生舞台上,蒙冥颠倒;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凡夫迷惑颠倒,身见炽盛,执认此身为我。自我中心,贪着五欲。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为我,毕竟无我可得。坚固的我执伴以强盛的贪欲,便造作杀盗淫妄诸种恶业,招致五痛五烧的果报。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于此火宅,应自醒觉,亟求出离。

  三、观照身心的不净

  吾辈众生的业报身,通体上下内外不净污秽。《 大智度论 》概述为五种不净:

  1、种子不净。揽父母精血,以为己有。故偈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

  2、依处不净。谓胎儿蜷缩在母体的生藏与熟藏之间。故偈云:是身为臭秽,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葡,又不出宝山。

  3、当体不净。谓此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成。

  (1)外相十二种:谓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

  (2)身器十二种: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3)内含十二种: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胰、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故偈云:地水火风质,能变余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

  4、外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之物,俱不可用。故偈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

  5、究竟不净。终归死亡膨胀,不可忍见。故偈云:审谛观此身,终归必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

  常常观照身体的五种不净,能如实了知自己身心业力的真实相状,增进出离的道心。

  四、四念处与十想观

  1.四念处

  释尊垂涅盘,嘱咐诸弟子,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若无四念处之观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时丁末法,众生障重慧浅。正念者少。愿宜娴熟四念处,增上出离心。兹援引省庵大师《 四念处颂 》,用作自警。

  观身不净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

  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

  内藏惟臭秽,外饰但衣巾。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

  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

  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

  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观受是苦

  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

  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

  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

  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

  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

  若悟真空理,忧欣何处萌?

  观心无常

  妄心无着处, 体相竟如何? 闪闪风中烛, 摇摇水上波。

  一家门户别①,六个弟兄多②。扰扰各驰竞③,纷纷总不和④。

  青黄俄改换⑤,动静屡迁讹⑥。臭别香随到⑦,甜来淡又过⑧。

  炎凉易翻覆⑨,好恶每偏颇⑩。境灭心安寄? 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 捣尽六根窝。 劫贼归王化, 飞禽出网罗。

  何当悟常住, 诸妄尽消磨。

  观法无我

  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

  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

  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11?

  自在方为主,迁流岂是常?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

  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注:上面10句偈颂表六识的体相。

  ①一家门户别: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②六个弟兄多: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③扰扰各驰竞:指眼逐色、耳逐声等; ④纷纷总不和:指如眼不与声和、耳不与色和等;⑤青黄俄改换:指眼识对颜色识别的无常; ⑥动静屡迁讹:指耳识对音声识别的无常;

  ⑦臭别香随到:指鼻识对气味识别的无常; ⑧甜来淡又过:指舌识对滋味识别的无常;

  ⑨炎凉易翻覆:指身识对触感识别的无常; ⑩好恶每偏颇:指意识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无常。

  11若个好危亡:得失、危亡,对待法皆从缘生,不由我之好恶来决定。

  2.十想观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十想观成就,方悟身后无量凄惨,是为断绝贪爱的方便门。苦海大津梁,成就出离心。兹亦援引省庵大师《 不净观颂 》所述十想观,并略加注释,用作警策。

  死想第一:所爱竟长别,凄凉不忍看。识才离故体,尸已下空棺。夜火虚堂冷,秋风素幔寒。劝君身在日,先作死时观。

  释解:所爱之人终竟长相别离,眷恋不舍、愁苦凄凉之状,使人不忍相看。神识才离开原有的身体,尸首已被置于空寂的棺材中。更可怜往日华屋爱舍、温衾暖帐已是夜火昏摇、秋风肃起,空虚清冷萧寒又何止是伊人体外之境。劝勉诸君身在之日,当宜先作死时之观想。

  须知死时心脏与呼吸均告停止,其状可畏。体温渐失,皮肤无光泽,面色灰白青。若恶业所感,临终不善之相,更为可怕:有呈突眼、瞠目、张口、吐舌、缩唇、缩鼻、缩耳、握拳、手足痉挛、脊向后作反弓状之痉挛、腹胀、肚凹、体瘦、黄肿、臭气、全身水肿、溃疡烂臭等等,罄笔难书!

  胀想第二:风大鼓其内,须臾膀胀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断藤瓜。垢腻深涂炭,蝇蛆乱聚沙。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释解:身如是,腹如是,生前死后实质无有二异。生前只见粉黛色,不知内脏事。曾为薄皮忙,原是被欺诳。自是当反悔,不复错又错。

  须知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人虽死去,风大依然运作。死后不及一日,尸体内脏各部分之组织渐起变化,肠内之寄生虫、细菌等尚未曾死。其极肆活动,令肠内之碳酸气发生,更因发酵之作用产生腐败之臭气,不得排除,令尸肿胀。腹内与鼻口发出腐败之臭气,即是尸臭,极为恶劣,嗅之作呕。若在盛暑之时,尸胀与发臭,更为迅速。倘不善终,或恶疾死亡,则尸臭及肿胀更为可怕。

  青瘀想第三:风日久吹炙,青黄殊可怜。皮干初烂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还在,筋骸断复连。石人虽不语,对此亦潸然。

  释解:当初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姿色,而今皮如烂橘、骨似枯椽。耳朵与鼻子烂坏尚有残余,筋骨尸骸似断似连,青黄颜色混杂。石人看了,虽然无能言表,亦会潸然泪下。

  人死之后呼吸停止,血液不流,肺部积存的碳酸气无从呼出;血管运送二氧化碳亦停止,不能输出肺部;同时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存有多量碳酸气,并细胞溃烂之臭气,使得尸体呈青瘀之色,睹之可畏!

  坏想第四:肌肤才脱落,形质便遭伤。瓜裂半开肉,蛇钻欲出肠。枯藤缠乱发,湿藓烂衣裳。寄语婵娟子,休将画粪囊。

  释解:死后七八日,尸体冰冷,神识已经离开,肉体便容易变坏,面部与身体之肌肤全无弹性,易于破裂。肠内之虫钻出,身体肌肉腐烂生蛆,蠕蠕而出。见之可畏!纵是浓妆淡抹总相宜之西子,也不必再去勾画涂抹这一粪囊。

  血涂想第五:一片无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藉污埃尘。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眼,错认假为真。

  释解:死后尸坏,血液糊涂,九孔流出,瘀色臭秽,恶气闷人,虫蚁唼食,蛆蛔蠕动。尸汁臭秽,点滴而流,见之无不掩鼻作呕。昔日容华今何在?往昔仪态复何存?此时已是不辨美丑,不知男女。可叹痴迷众生肉眼相看,错将虚假认作真。

  脓烂想第六:薄皮糊破纸,烂肉弃陈羹。脓血从中溃,蝇蛆自外争。食猪肠易呕,洗狗水难清。不是深憎恶,何由断妄情。

  释解:尸停十天以上,肌肉腹藏渐已烂坏,血肉腐败,作为各种细菌的天然培养基,亦是各种蛆虫的大粮食仓。蛆虫细菌极为活动,将尸体化为脓样,臭烂模糊,此时不能辨别尸体之面目。呜呼此体!恰如薄皮糊在破纸之上,一触即漏;内盛之物,却如陈腐发霉的剩饭又被投弃入了烂肉一般。往日兰麝常薰,香膏常涂,搔首弄姿,极尽妍媚!今朝脓臭,化为烂坏,虽至亲者见之,莫不引巾掩鼻,不忍睹也。观想之怎生爱恋。不是深加憎恶此秽浊之躯,又怎能断却这虚妄之迷情。

  啖想第七:尸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饱饥乌腹,难干馋狗涎。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释解:人死后,若将尸体弃于林中,称之为山林葬,不待尸体腐烂,早为野鸟虫兽所啄啖;若将尸体置于棺中,埋于黄泉之下,亦被山鼠虫蚁所啖食,肌肉破烂,乃至完尽;若将尸体沉于大海中,亦为鱼虾之类所吞食,骨肉离散。昔日体丰颜颐,为蚊所刺,立生瞋恚;今朝脏腑肥膏任虫唼食,竟不觉知。往日养尊处优,极自珍爱;而今还不如这猪羊之肉倒值得几个钱。岂不可叹!

  散想第八:四体忽分散,一身何所从?岂唯姿态失,兼亦姓名空。长短看秋草,秾纤问晚风。请君高着眼,此事细推穷。

  释解:尸体分散化解,筋腱消灭,节骨分离,头脊不连,指趾不接,肘骨散乱,已无人样。此时何止已失去仪容姿态,功名姓号亦是空空。人我气盛今何在,情嫉怨亲复何存?生命之长短盛衰,但看秋草与晚风便可体悟。吾人当高处审视,推究此事。

  骨想第九:皮肉已销铄,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牵挽多虫蚁,收藏少子孙。风流何处去,愁杀未归魂。

  释解:死后几年,皮肉尽销,骨髓亦空。所存之骨灰白暗色,牙齿尽落,下颌脱离,头颅空壳,眼鼻深洞,白骨一堆。任由虫蚁牵挽,却无子孙收藏。身前无限欢爱,身后无量凄惨,令人见之愁肠百结。纵有千般风流又当归向何处?实实愁煞飘荡之孤魂!

  烧想第十:烈焰凭枯骨,须臾方炽然。红飞天际火,黑透树头烟。妄念同灰尽,真心并日悬。欲超生死路,此观要精研。

  释解:死后最快七日能烧臭尸,未到七日八识尚存,烧时苦痛。当尸被烧之时,体脂为助燃焰,赤火冲天。转瞬之间,化为灰烬,一切妄念当亦同时化为灰烬。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此时只有真心得以显现并日而悬。欲超出生死之路,脱离轮回之苦,此观想应当精研。

  如上四念处与十想观所昭示的无常苦空与种种不净,令人了知人生真相,油生出离心。观想娴熟,则所见之自身,类似行尸走肉,无可眷恋,况复他人?勤行于道,无暇作尘俗之想。是故对吾辈净业行人,修行念佛法门,具有增上缘之力用。《 涅盘经 》云:“菩萨修于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灭,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修于死想,对我执心重的吾人,不啻是一对机良方。彻悟大师亦云:“沙门者,学死者也。”印光大师曾书一“死”字,下云:“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是故,吾辈行人当仰遵佛祖之诚言,常将死字挂在额颅上,直面死,思惟死,死心念佛,方可超越死。

  五、现代人生的境况

  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着。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婚恋观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滥、日益污染的生存环境、各类动物的锐减、贫富差距的拉大、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邪教遍布、计算机犯罪、分子生物学的潜在危险、核战争的威胁等等。种种资料显示,人类境况日趋恶化。

  本世纪以来,种种或自然或人为的巨大灾难次第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逐渐从纯自然性、区域性发展到人为性与全球性。与古代劫难大多体现于物力、人力的耗损和毁灭,以及文明成果的丧失相比较,现代劫难则直接指向整个人类的生存基础。罗马俱乐部发出的“人类面临灾难深渊”的警钟,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当代有识之士本着良知所发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与科技的大浪潮中,似显微弱,同分共业,不可思议。如果人类不从内心作一根本转变,重新修复善恶因果报应的堤坝,重组道德与效率的良性互动的话,任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释尊曾悬记:“吾(释尊自称——注)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佛说 无量寿经 》)重温这段法语,于当代人类命运,思过半矣。

  佛典对娑婆世界的命运有大三灾(火灾、水灾、风灾)与小三灾(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的悬记。这些灾难不由外力主宰,悉是众生恶业所感。大三灾中,瞋恚感火灾、贪欲感水灾、愚痴感风灾;小三灾中,贪欲感饥馑灾,瞋恚感刀兵灾,愚痴感疾疫灾。佛言:于饥馑灾与刀兵灾而死者,皆入恶道;于疾疫灾中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以有疾病时,但相慰问,无有毒害屠杀及相争相夺之心故。《 婆沙论 》云: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于当来世中,决不遇疾疫灾。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当于来世决不遇刀兵灾。

  《 俱舍论 》云:三灾起时,由二种因:一者耽着美味,二者懒惰。随着三小灾的次第出现,佛教法运也相应地渐趋衰微,直至灭尽。世尊悬记:“始自《 首楞严经 》、《 般舟三昧经 》,终至十二分教悉皆灭尽,法灭时袈裟自然变白,藏经自然无字。”尔时,十六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此塔沉至金刚际。佛法灭尽,犹如漫漫长夜失去灯炬,众生受苦痛煎熬。释尊怜愍众生,特留《 无量寿经 》住世一百年,为末法众生作最后的救度。

  或有人怀疑:刀兵劫中的众生,智慧福德极为暗钝,怎能受持这部义理境界甚深的《 无量寿经 》呢?释尊的一段法语圆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在回光返照之际,众生的根机尤显猛利,加之苦痛的逼迫,于时便能信解受持念佛法门。据《 大集经 》记载:《 无量寿经 》灭后,释尊仍然悲心不舍众生,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众生没有能念全者,或能念一字,或能念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为天人师。证知法灭之时,念佛一门乃末法罪浊众生最后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诸佛相传之心印慧命,众生出离苦海之慈航。吾人对净土法门应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净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灾之内,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

  了知现代人生境况与末世劫运,吾人应从内心生起深切的出离心,生起如救头然的紧迫感。火宅炎炎,众苦充满,不求生西方净土,将何以堪?元朝白云法师词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吾人应反复咏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离心,并力跃上阿弥陀佛大愿船,横截生死苦海,圆成佛道,还入生死苦海,拯济常没众生。

  第三节 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真善美慧的妙参照系,俾令众生于净秽二土的比较中,生起对安乐世界无限欣慕心,信愿持名,踏上出离娑婆苦海的妙庄严路。

  娑婆秽土三苦八难充满,极乐世界无苦纯乐,不闻苦难之名,何况实苦。二土适成鲜明对照。从修道证果来看,二土的难易苦乐亦有霄壤之别。慈云大师归纳为十条,精当明确: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西方净土有五因缘,能令往生者有进无退:一者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有进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四者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五者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智者大师《 净土十疑论 》)。

  正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苦口婆心,劝勉众生“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 佛说无量寿经 》)。历代净宗祖师大德亦反复警策,坚固求往生的愿心,若赤热铁轮,旋转于头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转轮圣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遭逢此至极之逆境顺境,尚不改往生净土之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愿往生心。

  综上所述,厌离行与欣慕行是愿门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然而对凡惑众生来说,厌欣心的生起殊为不易。善导大师敏锐见到:“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望甚深,方得往生。”可见,这种逆众生欲望之潮,顺法性之流的净愿,非善根般若显露,何能生发。痴爱众生,如人堕海,有五因素难出欲海:一、水深,二、波迅,三、迷暗,四、情执,五、迫失力。众生置身欲海,头出头没,无有休止。释尊为拯济沉溺众生,开示念佛法门,首开折伏与摄受二门,激扬众生的厌欣心。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离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释尊如悲父,折伏众生;弥陀世尊如慈母,摄受众生。一遣一接,折摄并运,成办广度众生的佛事。

  释尊演说净宗念佛法门,具四悉檀。广说西方净土种种庄严,有缘众生庆闻佛说,并亲眼目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得欢喜益(世界悉檀);众生闻法,欣慕极乐世界,信愿持名,往生彼土,得生善益(为人悉檀);众生厌离娑婆秽土,捐弃有漏恶因,忏悔念佛,得破恶益(对治悉檀);净业行人念佛往生,花开见佛,得入理益(第一义悉檀)。净宗念佛法门具折摄二门与四悉檀,极显释尊度化众生的悲智。

  厌欣心对净业修持至关重要。净业行人对所处之娑婆世界,应作种种秽浊痛苦想,使之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同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应作庄严安乐想,使之欣慕,欣则欲往,往则生彼世界。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譬如拉车者,前挽后推,则进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狱,宜应当机立断,信愿持名,哀求往生。

  第四节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门,以发菩提心为首;修行的当务之急,以立菩提愿居先。苟不发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点劫,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中。虽有修行,总是徒劳。不发菩提心,勤修诸善根,魔所摄持。证知菩提心乃万善之根本。

  净宗修持的纲宗亦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实乃往生净土之种源。若不发菩提心,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然勤修,终难往生。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起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捷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意为具足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涵。其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亦猬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4)依灭谛,了达安养莲邦全体即是涅盘的常乐我净,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稀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摄。可见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 大智度论 》所述五菩提心,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1)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3)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5)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无二无别。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佛经圣言量的依据,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 无量寿经 》往生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信愿持名三资粮。在《 观经 》所述的三辈九品中,除上辈三品外,中下六品悉为往生西方净土听闻佛菩萨讲经说法,心开意解,方始发起通途菩提心。故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净宗念佛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之道。

  附:莲池大师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上一页:第十七章 行门      下一页: 第六编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