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日期:2012-11-18] 来源: 作者:济群法师着 点击数: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东晋道安大师把佛经科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通常又有证信序、发起序两个部分。证信序是记述佛陀当时讲这部经典时的法会条件,各个经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因而又称通序;发起序是佛陀讲这部经发起的因缘,经中或有或无,千差万别,故又称别序。

发起序与经的内容往往关系非常密切。而不 同的经典,发起因缘也各异,像《华严经》、《法华经》等,都是以放光动地,恒沙菩萨,百万天人云集为发起因缘。反过来看看《金刚经》,那就平常多了。经中 记载:「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 缘,它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 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还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 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 使之与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 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相 的,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於某种相,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就是後来禅家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麽,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要拥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11)道是现成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妄想执着所覆障,而不得显现。现在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能自然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拟向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12)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属於知与不知,凡人的知是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都是不相应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