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正宗分

[日期:2012-11-18] 来源: 作者:净空法师讲述 点击数:

二、正宗分

三、须菩提具足礼仪啟请释迦牟尼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眾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须菩提尊者观察机缘成熟,在场者有能力体会到,而且会很欢喜的学习。但机缘成熟,必须有人代替大眾啟请佛才演说大法。须菩提尊者是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由他出面,代表大家来啟请,这一段代表礼节。

四、须菩提称讚如来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尊者一开口就讚叹「希有」,实际 上,尊者这一些话,就像唱戏一样的台词、表演。须菩提佛在经上说,过去早已成佛。释迦牟尼佛在此示现佛身,教化眾生,他来帮忙的。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一佛 出世,千佛拥护。」什麼时候跟大家说什麼样的法门,如何说出来,都预先安排好了。这是表演,他好像过去没看出来,今天才看出来,所以讚叹说:「希有,世 尊」。「菩萨」是佛的学生,凡是发大心(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什麼是大心?第一、是绝对要出离六道轮迴,不再搞生死。第二、一定要成佛道,佛成佛了,我 也要成佛。发这样的心,就是菩萨。末法时期,真正能成佛道的,只有一个法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其他法门理论上没问题,实际上去做,非常困难。「护 念」:护是保护,念是念念於怀,像慈母保护未成年的孩子一样。「善」是个关键的字眼,「善护念」:没说一句话,完全做出护念的样子出来。小孩善於模仿,大 人不必说话,你怎麼做,他在旁边看,在学习,比言说教导还有效。「付嘱」:嘱是託付的意思,这是对於大菩萨说的。大菩萨要照顾小菩萨,老修行要照顾初学 的。怎麼照顾呢?要做榜样给他们看。佛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应该做给眾生看。佛教需要宣传吗?不需要,你那个好样子,就是宣传。邻居亲友们看到你很幸福、 很健康、很快乐,羡慕你,就会向你请教,你把方法教导他们,这就是弘法利生。「善」也可说善巧方便,巧妙到极处。

五、须菩提代表眾生发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段经文要牢牢的记住,须菩提尊者问的是 这三个问题,这一部金刚经就是解答这三个问题。这一法会裡面教学的对象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準是发大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佛在经的后面说: 「為发大乘者说,為发最上乘者说」。这是把说金刚般若的对象说出来了。发大乘、发最上乘的,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 翻译成中文,用最浅近的意思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因此经文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準就是以发无上菩提心為依据。

心发了,怎麼修呢?无量无边的法门,修学 的目的只有一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了,就成佛了。可见目标是一个,方向是一致的,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可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有个共同的问 题,就是心要安住在那裡?妄念怎样把它灭掉、伏掉?这是所有一切法门的中心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无上菩提就绝对可以证得。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说了这麼 多,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读了金刚经是否真的懂得?是否真的会了?要想真懂真会,可真不容易。而后我们才晓得我们根性如何,所以老老实实的回过头 来念阿弥陀佛。实在讲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比金刚般若还要巧妙。这裡讲善,念佛是善中之善。就拿这个问题来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住 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只要心裡面有阿弥陀佛,就可往生,不退成佛。「云何降伏其心?」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妄念降伏住,一句阿弥陀佛全都解决了。

六、佛讚赏并认同须菩提的看法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尊者一开口先讚叹佛,佛也讚叹他, 都很客气,从这个地方看,师生相处和睦,彼此尊敬。「善哉善哉」是说问得很好,接著佛就给他作证明:你所看出来的善护念、善付嘱一点都没有错,确实如此, 就在生活当中显示无遗。佛到舍卫大城乞食,这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著衣」、「持钵」就是守规矩,就是持戒,衣著整齐,钵应该 怎麼拿,具足威仪,就是今天讲的风度、礼貌。使人见到生欢喜心,生恭敬心。托了钵之后,就要回头,表示生活所需已经够了,不再攀缘,知足常乐。在美国有些 同修请我到他们家去参观,有些房子很大,人口却很少,每天忙著整理房子,还收拾不乾净,何苦呢?一天忙到晚,忙著收拾环境,自己一点休閒的时间都没有,过 的是什麼日子?过的是伺候房子的日子。过得悠閒自在,身心无事,才叫享福。何必跟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

七、佛开示安住菩提心及降伏妄心的要领

汝今諦听。当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諦听」:仔细的听、一心的听、专心的、注意的听,才会领悟。「如是」是像我这样子。佛解答说:像我这样子住,像我这样子降伏其心。问答到此已经圆满了,金刚经就讲完了。

八、须菩提请求详细说明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尊者听佛上面的解答后,懂了,所以 说「唯然」。「唯」是说我明白了,他虽明白,别人不明白,「然」是然而别人不明白。「愿乐欲闻」是尊者代别人啟请的。大眾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这四个字 代表浅深次第不同。浅的人想听听,「愿」是想听听佛说。「乐」是喜欢,比前面「愿」深一层,是很喜欢听。「欲」意思更深,是非听不可,迫切的希望。「闻」 是反闻闻自性。尊者虽然懂了,然而大眾尚未明白,希望世尊详细讲解。

九、佛开始详细解说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訶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这个「如是」和前面所说的不一样,前面的如是是说像我这样,就行了。这个如是是指下面所说的。

十、帮助一切眾生成佛而不著相

所有一切眾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餘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眾生得灭度者。

(一)住与降是一桩事

「若卵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是指三界六道裡面的一切眾生。尊者问:「应云何住?」佛在此地没答「住」,只说:「降伏其心」。实在讲降伏其心和住是一桩事,妄心降伏了,住的问题就解决了。

(二)觅心了不可得

这段的意思很像中国禪宗二祖慧可大师,慧 可大师当年见达摩祖师,他就是因為心不安,求达摩祖师為他安心。那时达摩祖师在面壁打坐,谁去请教他都不理会。冬天下雪,慧可跪在雪地裡,跪了很久,达摩 祖师都不理他。最后慧可大师拿刀子断臂,用手臂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见此情景不得不开口问:「你何苦?為什麼要这样做呢?」慧可答称:「我心不安,求 大师為我安心。」这就是「应云何住」,心要住在那裡不晓得。达摩祖师伸手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有些达摩祖师像,达摩祖师是将一隻手 伸出来,那是表示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仅仅这句话,让慧可迴光返照,恍然大悟而说:「觅心了不可得。」他回过头找心,找不到,他从这一句话而开悟。「觅 心了不可得」那个「心」是妄心,妄心找不到没有了,没有了,那事情就解决了。但是佛的教法(指本经教法)我们能得受用,达摩祖师的教法我们得不到受用。

(三)念念為一切眾生

佛的教法是教我们把心量扩大,既然发了菩 提心,就要把心量拓开,不要念念自私自利。菩萨要念一切眾生,菩萨要帮助一切眾生。「我皆令入无餘涅槃而灭度之」这句话,就是帮助一切眾生成就圆满的佛 道。虽然尽心尽力的帮助,心裡面若无其事。绝无分别、执著,应该「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眾生得灭度者」,绝对不能著相。这段裡面註解很丰富,希望诸 位同修自行参阅。我要跟大家报告的是第二十四页(按係讲义节要)第十八、十九两段,这两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如何来学习这段经文:

(四)念佛就是转识成智?念实相般若

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

古来许多大德们,对於净土法门的讚嘆,不 是没有道理的。净宗之殊胜微妙处,的确很希有。就像世尊在这个般若会上显示的一样,一般境界达不到的,实实在在看不出这个法门(净土法门)的好处。不知道 这个方法与佛法所讲的甚深微妙、理事完全相应。法相宗修行的要领在「转识成智」。般若会上讲「无住生心」。这两者在「老实念佛」之中,就统统做到了。念佛 就是转识成智,因為这句名号就是自性真如的德号,自性真如在本经裡面名字叫做「实相般若」。由此可知,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般若,就是念真如本性。一心 念,老实念,就能明心见性。这个法子比参禪还要妙,比参禪还要得受用。参禪不见性,不能算成就,依旧要搞六道轮迴。念佛人不见性,也能往生。没有见性往生 是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如果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就是净土法门為什麼在末法时期,能够起这麼大 的作用—万修万人去的道理。

念佛人要发大心,普愿法界眾生,同生极乐。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麼!还怕念佛不得力麼!要紧!要紧!

十一、四相具足不是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是世尊说明所以然的道理。菩萨和凡夫差别就是一个是无念,一个是有念。这个念是妄念,凡夫有妄想杂念,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佛菩萨不著相,凡夫著相。

一切法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即我 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我相」是执著这个身是我、能够思维想像的这是我。与我相对的是「人相」。与我、人相对的一切万物是「眾生相」。「寿者相」是 时间,执著时间相续不断,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四相包括一切现象,执著以為是实在的,是真有的,坚固的执著,这是凡夫知见。菩萨若还有这种执著,他是凡夫,绝对不是菩萨。

十二、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復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这是教我们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应该以什麼 样态度方式来生活。「菩萨」就是真正觉悟的人,「於法」这个「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应该以什麼态度呢?「应无所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住」 用很粗俗的讲,就是牵掛。世间人心裡面所牵掛的不外乎名闻利养,不外乎亲情,这些东西他放不下,这就心有所住。有住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不瞭解这些现象是 虚妄的。金刚经到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执著就错了。要瞭解事实真相,所以要无所住。心裡面没有一丝毫牵掛、没有忧虑。

(一)把亲缘变成法缘?把亲情变成道友

亲情也是假的,佛说的会变成一家人,父 子、夫妻,不外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而已。看穿了,就会放下。其实这个年头,报怨的多,报恩的少。讨债的多,还债的少。要看清楚就不会上当了, 一家人相处,就跟朋友相处一样:晓得报恩的,他对我很好。他来讨债的,我多还他一点,还完了就没事了,还交到一个好朋友。所以要把亲缘变成法缘,把亲情变 成道友,这是最高明的做法。即使是朋友或者是陌生人,点个头打个招呼,有时候却被瞪一眼,这都是缘,只不过是善缘恶缘罢了。

(二)布施涵盖菩萨所有一切行门

心要清净,一丝不掛,才生真智慧,才把事 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住有,不住法相。空也不能住,所以要「行於布施」。要真诚热心的帮助别人,布施就是帮助别人。布施不一定限於金钱,家庭 主妇在家裡,从早到晚忙著整理家裡环境,那就是布施。用智慧、用体力、用劳力去布施。布施包括菩萨所有一切行门,菩萨行门无量无边,归纳為六大类即六度。 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有内财布施与外财布施,外财是金钱物品,这是身外之物。内财是我们劳力、身体、智慧去帮 助别人。法布施的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无畏布施是让人家得到身心平安,远离恐怖,免於忧患。所以布施涵盖一切,六度裡面持戒、忍辱属於无畏布施。精进、 禪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只有一个「行於布施」,这个布施包括六度万行,这是菩萨应该要做的,做不著空,「应无所住」不著有。空、有两边不住。

十三、不应住六尘境界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是举例子告诉我们,那些东西不住,六根 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去学,学一个「不住」就得自在了、心就清净了。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要一尘不染。「法」裡面有世法、有佛法。世间法不染,佛法也不染。 佛在本经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捨,都不能住,何况世间法。

十四、不住相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不住於相」就是应无所住,这个「相」就 是六尘之相,一定要把它捨得乾乾净净的,捨了之后,人就很轻鬆、很愉快。常听人说:「负担沉重」、「压力很重」。那个负担压力在那裡?在「住」。住得越 多,住得越坚固,负担压力就越重,能够做到无住,负担压力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减轻负担压力,不在事上,不在工作上,是在心理上,观念上。佛教我们捨是捨 念头,不是捨事。事不相干,再多的事情,都不会烦你,烦你的是你心理的「住」、「著」。我们这个道场,过去派了几个同修在这裡照顾管理,他们向馆长报告 说:「这个地方工作繁多,累死人,压力太重了。」最近馆长派悟鎧、悟和(均係法师)来管理,我来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没事啊!我们天天很多时间读经念佛。」 同样一个环境,為什麼前面管理的人觉得很烦很累?著相啊!著得太重了。这两个人还是著相,大概著得轻一点,所以他们感觉负担很轻。关键就在此地,我们要把 原因找出来,将原因消除,就得自在了。

十五、不住相布施的福德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為何菩萨住相布施,其烦恼不可思量?因為住相就有烦恼,不住相就有真的福德。由此可知為什麼佛教我们不住相,佛不骗我们,佛是教我们得真正的利益、得真正好处。福德不可思量到什麼程度?佛在本经讲得很多。

十六、用虚空作比喻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这段佛用十方虚空作比喻。「不也」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唯唯否否之意,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十方虚空广大无有边际,佛用这个比喻,而后把眾生不住相所得到的福德,从这比喻裡面显示出来。

十七、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法从何处来的? 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乘经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量小,变现就小。心量大,变现就大。心无所住,那个心就太大了,修一点点小福,得的果报,无量无边。 有分别、有执著,心量就小,修再大的福,所得的还是有限。心无所住,则没分别、没执著,它的心量和虚空法界一样大。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如何修圆满的大福 德。究竟圆满的大福德,什麼人能修?有智慧、有福德的人能修。不住相是有智慧,布施是有福德。

十八、菩萨应住无所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是佛在这一段作个结论。须菩提前面所问「应云何住」?佛答覆他要像我所教导的这样住,这样住是无所住,住无所住,就对了。

十九、佛问可不可以从相上见性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底下这段经文,是佛惟恐听了前面的说明, 未能深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生信心,但是信心不清净,还有疑惑,有些人不敢做,不知怎样做才好,所以佛在此地接著补充说明。佛 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身相」是相,「如来」是性。可不可以就身相见性?

二十、须菩提用双关语作答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答覆的很妙,答覆的是双关语。「不 也」这「不」字,也不是否定,就是说不能这样讲法。因為从相上见性,看你会不会。会的人可以从相上见性,不会的人从相上见不到性。所以下面经文是双关语, 有两种念法:一个念法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另一种念;「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我们凡夫不会从相上见性,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菩萨会,所以可 以身相得见如来。会的人可以从相上见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不著相就见性,著相就见不了性。相是虚妄的,但它是真性变现的。所以说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晓得性相是一就见到了。如认為性和相是二,就见不到。

二一、须菩提详细说明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一)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这是把双关语的道理说出来。為什麼说身相 即非身相?相是虚妄的,体就是真性。意思很难懂,古人不得已用比喻说,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黄金做一尊佛相,金比喻作性,佛相比喻十法界眾生的相。明 白的人,相就是金,金就是相,从相上就见到金。著相的人,则认為是佛相,不是金。相是假的,金是真的。相会变的,金不会变。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 相是虚妄的,能变的那是真性。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晓得妄相原来就是真性,从妄相上就见性,那是佛菩萨。执著妄相,相不是性,性不是相,那是凡夫。所以凡夫 误以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各各都是独立的,各各都是实在有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他不晓得世出世间,只有一法,没有二法。佛菩萨明瞭,知道世出世间,只有 一法,所以他们用的是一心,一心是真性。凡夫、小乘、权教菩萨他们用的心是妄心。妄心是二心、三心。

(二)三心二意?不是真的

世间人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教的名 词,法相宗裡面讲的—心、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称之為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八识裡面这二种 叫二意。诸位读百法明门论就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排列在有為法,金刚经上「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三心二意都是有為法,不是真的。但它是真性所 现,知道它不是真的就行了,就晓得性相一如、真妄不二,就能够归一了,这个就是佛知佛见。

二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给须菩提证明他说的没有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与后面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共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这四句很重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说出来了,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二三、从相上见性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看到一切现象「非相」,就见到性了,见到真性了,就从相上见性。我们把下面註解七小段念一念:

(一)一真法界的相是真相

「诸相」即一切相,祇须彻底明瞭皆是虚妄,则相不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犹金之於器也。相实不可断灭,因其本由性现也。

相是千变万化,并无一定的相,但相绝对的 存在。十法界的相是虚妄的,没有了,变成一真法界的相,这是真相。為什麼一真法界的相是真相,十法界的相是假相?因十法界的相会变,一真法界的相不会变。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永远不会变。十法界裡面有生老病死,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老病死。「虚妄」是会变化不是永恆的。

(二)修行要在相裡面做主宰

不执著,即不為相所转,且相反為我所转。凡夫执著,住法相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住非法相生烦恼。佛教人不可执著,亦不可厌恶。

修行的关键,只要对一切相不分别、不执 著,相就不妨碍我们,就不会受它影响,在相裡面能做主宰。譬如我们的身相,如果执著,心就随相转,就很苦恼。心做不了主,心随相转。如果对於这个身相不分 别、不执著,心做主了,相随心转。心清净,身永远清净。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裡面充满智慧,相貌就圆满放光。心裡面有贪、瞋、痴(三毒),身体就有毒, 有毒就会生病,有毒就会苍老,身内有毒外面有感染,怎麼会不生病?怎麼会不苍老呢?

(三)修行的三个阶段

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

这是讲修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观照」是说功夫得力了。第二阶段「照住」,是得定。第三阶段「照见」是开悟,是见性。「照住」时心不為境所动,但未见性,是在禪定的阶段。「照见」是属於般若,从禪定进入般若。

(四)任何环境都可修行

用功最要是作观,作观即是改变想法、看法。凡夫见思皆不离执著,即是错误。

吾人终日所闻,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声,当体即空。则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罗蜜多声。

这是举例说明,怎麼把想法看法转变过来。所以要是会了,任何环境都可修行,也就是会改变观念的人,会改变想法的人,什麼环境都可修行,都得受用。

此经经文,乃至一切大乘经,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

读经,是经转我。作观,则為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则常生智慧,更為重要功夫。

「经转我」是接受佛的教诲。「我转经」则是把佛的教诲应用到生活上,和诸佛菩萨的生活,没有两样。

二四、以上的说法是否有人相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眾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以上所说理论高、方法妙,对於修行证果有很大的帮助。尊者就问:有没有人真的会相信?「实信」是真的会相信。

二五、末法时期有人信為真实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实。

「后五百岁」指五个五百年之后,指我们这 个时期,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我们现在正处於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之后。「持戒」就是守法,「修福」是相信因果报应,肯修福、肯行善。现在这个时代,谁 不贪财?谁不争权?在这个大环境裡面,能不贪财,不争名位的少之又少。这种持戒修福的人不是普通人,所以佛底下讲:

二六、相信的人因為善根深厚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可见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会同流合 污,这些人同流而不合污,是善根雄厚。这些人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如来,所以在此大染缸裡面不污染,能接受如来正法。所以我们说:不是 普通人,是再来人。我们今天能在这个道场,共同讨论金刚般若,才知道自己善根深厚。我们要珍惜这个因缘,不能错过。

(一)修福要有智慧

持戒修福,极不容易。往昔已亲近承事无量诸佛,但种善根。可见欲成就般若法门,必须亲近弥陀,实相般若,方能现前。永明禪师云:「无禪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以上所说的,我们冷静的观察古今週边的这 些人,才知古大德的话,真实不虚。修福没有真正的智慧福德,想修也不能成就。原因在那裡呢?他不认识什麼是福田,把种子下错地方,譬如种植植物一样,一定 找一个肥沃的土壤,才能生长。假如种子下在石头上、下在沙土上,结果不但不能生长,连种子也败坏了。世间许许多多修福的人,仔细观察是否真的会修福?这种 事情,要是熟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了凡先生说:行善有真善、假善,有半善、满善,他说的很多。所以要认识真假,辨别邪正、是非、善恶。能够有这种能 力,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拿出许许多多钱财,所修的不是正法,是邪法,那裡会有福报呢!所以我们不可不留意,不能不看清楚。这是说持戒修福很难。

(二)修行不能见性不算成就

往昔承事供养无量诸佛,这就是真正的善 根,现前有诸佛菩萨护持。如果没有这样的善根,就不可能遇到善缘,不可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以及好的同参道友。成就实相般若,那就更不容易。在我们这个世 间,已经很久没有人修行成就了,倓虚老法师他过去在香港佛七的录音带,我们这边都有,诸位可多听几遍。他说他一生当中,没有见到参禪开悟的,不但没见到, 听都没有听说过。参禪得禪定的,他见过,也听说过。你就晓得般若现前多麼困难。修学其他法门,若不能见性,不算成就。為什麼说不算成就呢?因不能超越六道 轮迴。得禪定因浅深功夫不同虽能生色界天、无色界天,生到天上,寿命虽然长,但有尽的时候。寿命到了,还是要堕落,还是要搞轮迴。所以这不究竟,不是成 就。

(三)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念佛往生净土的实在太多。往生净土,实相 就现前,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实相般若立刻现前。诸位仔细阅读无量寿经,就可明白。所以永明延寿 禪师说:「无禪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他关键的字是「有」,心裡头要真「有」。只许有净土,不许有别的东西,不可怀疑、不可夹杂,才叫有净土,这就是往 生的条件。「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实相般若现前。禪宗修学是要明心见性,用净宗的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见性非常容易,这一生 当中,绝对可以达到,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学般若者,须速修念佛法门。修净土者,亦须速修般若法门。观无量寿佛经明第一义,正是般若。

「般若」无非教人看破、放下。若能看破、放下。一门深入,老实念佛,必然万修万人去,这是劝修净土的一定要修般若,不是学般若。「修」是什麼?「修」是看破、放下,无住生心,生念佛的心。

二七、一念净信的福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眾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是指持戒修福的人,听到佛说金刚经,他 能够生信心。「净信」就是前面所说的实信。「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句话包括许许多多功夫层次不同的人。有的人生圆满的净信,有些人虽然净信,不太圆满。 乃至於生一念净信,这一念是最少的,时间是最短的,但他是净信;不怀疑、不夹杂,完全能够接受。这个福德就不可思议。為什麼不可思议?人能够生一念净信, 不要看它时间很短,无量劫来,从来就没有一念净信过,这一念净信非常宝贵。好像长期处在黑暗当中,见不到光明,突然看到闪电亮了一下,时间虽然很短,但是 极為珍贵。从这一念逐渐逐渐,就能大放光明。所以这一念净信太珍贵,能了生死、脱轮迴。能明心见性,圆满菩提,都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大势至菩萨教人「净念 相继」,就是从一念相应而来的,由此可知,一念净信就是净念相继的基础。所以如来「悉知悉见」。「净信」就是实相,就是真正的清净心,就是佛性,所以它跟 一切诸佛起感应道交。

二八、净信的条件

何以故。是诸眾生。无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这是解释為什麼得无量福德,也就是把净信 标準说出来。我们这一生有没有生过净信?没有。现在有没有生呢?也还没有生。只要还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纵然信,不能叫净信。因為心不清净,有四相就 不清净,四相空了,法相没有了,非法相也没有了,这个心才叫做清净心,才叫净信。所以底下经文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与一念生净信是同样境界。假如佛 不把这个标準说出来,我们往往以為自己心很清净,标準说出后,我们才知道现在是什麼样的境界。

二九、反面说明取相的过失

何以故。是诸眾生。若心取相。则為著我人眾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

前面是从正面说,一定要离四相,法与非法 均不可著。这段从反面说。「若心取相」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内,只要心有所取著,四相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既是凡夫是在迷位,在迷位,心不清 净。由此可知,要想心得清净,必须统统都放下,一切俱捨,捨得乾乾净净。在此诸位要特别留意的,捨是心裡面捨得乾乾净净的,不是事上捨,事没有障碍。障碍 是心裡面的染著,不必要去坏这些法相,即相离相。即什麼?相在眼前。离什麼?心裡头不执著,这就是空有同时,即相不著空,离相不著有,空有两边不著,这是 真正学般若,真正修学。

三十、两边不住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是这一段裡面做个总结。发大菩提心的 人,修行下手的方法,就是两边不住。修学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心地清净。心清净了,实相智慧就开了。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学佛求什麼?就是求真正 智慧。「生实相」是自性当中本具的般若智慧恢復了,所以功夫就在两边不住。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循著这个方法去修。

三一、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古代交通不便,遇到河流临时就地取材,用 竹子或树枝编一个竹筏或者木筏来过渡。渡到那边,筏就不要了,所以筏是渡水的工具。佛给眾生说法,说的法就像过渡的筏一样,渡到那边,筏就要捨,所以佛法 也要捨。「法尚应捨」的法是佛法,佛法都要捨,何况不是佛法(非法)。佛说这个比喻,在小乘经上常说,阿含经中,佛常常用这个比喻劝大家不要执著。但是佛 说本经是对大乘菩萨说的,不是小乘人,同样比喻,意思不一样,小乘人过了河才把筏捨掉。大乘菩萨尚未过河,正要用它。正要用它,就知道要捨它。这个意思小 乘人不懂,大乘人知道虽要用它,但不执著,这意思就比小乘深得太多,小乘人没有到彼岸,把佛法抓得紧紧的,坚固的执著。大乘菩萨对於一切佛法用它,但是绝 不执著。

三二、是否有法可得?有法可说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前面的比喻,都是因地修行的人,阿罗汉、 菩萨一类的。也许认為他们未成佛,大概是像佛所说的,应该要捨。成了佛以后又怎样呢?所以世尊更深一层来為我们做证明,怎样成佛呢?也是捨得乾净就成佛 了。我们学佛,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国话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用现在的话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真有这个东西得吗?佛真的得到了吗?佛 真有法说吗?我们当然无法体会,佛问须菩提,须菩提答覆的很妙,详后述:

三三、无有定法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佛问如来果地上的这些事情,须菩提尚未成 佛,怎能知道如来果地上的事情?但是他常常听佛说法,综合过去所听的意思,来推测佛应该没有定法叫做无上菩提,也没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的法是应机而 说,如同大夫看病处方一样,假如问这位大夫有无一定之处方?当然没有。两个人得同样的病,处方也不一样。纵然用的药一样,分量也不一样。是因為两个人体质 不同,所以分量也不一致。是以大夫為人看病没有一定的药方。佛為眾生说法,眾生是什麼病,他為眾生说什麼法: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眾生的病无量无边,佛的 法门也无量无边。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定法,后面尊者还有解释:

三四、法与非法?两边不著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这个解释就更圆融了,「不可取」:绝对不可执著。「非法非非法」:两边不著。「非法」:不著法相。「非非法」:不著非法相,法与非法两边不著。法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应从这个裡面体会佛所教导的真实意。

三五、功夫浅深不同?而有差别果位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為法而有差别。

这是再举出证明。「一切贤圣」要依金刚经 所说的,从小乘初果,至大乘等觉菩萨,这是一切贤圣。為什麼有这麼多等级,都是因為无為法而有差别?因為他们都是两边不执著。虽然两边都不执著,可是功夫 有浅深不同,这才產生大小乘差别的果位。由此可知,两边不著是佛法所有法门修行的总纲领。一切修行人所以不能成就,不但大乘果位不能证得,连小乘须陀洹果 都无法证得,什麼原因?他心裡有取相:取法或者取非法。取法相就是著有,果报在欲界、在色界。取非法相就是执著空,果报在无色界,都无法出三界。

如果学佛,求世间福报,那是著相。今天持这样的态度学佛的人,可以说占绝对的多数。他求这一生的福报、求来生的福报,没有想去做佛,没有想明心见性、也没想往生。想来生比这生还好,这是著相求福。真正觉悟的人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下面就修行福报作一比较:

三六、比较布施福德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金刚经福德比较,前后有七次,这是第一次。一次比一次殊胜,是因為境界一次比一次不同。大梵天王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报,用这麼多的财宝布施,所得的福德多吗?

三七、从相上说福德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类句子很 多,此地第一次看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佛说得福德多,是从相上讲。如果从性上讲,性上没有多少。这个意思很深,佛在大乘当中,处处教人会相归性, 要从相上去见性,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如果著相,纵然享受福德,这点福德是享得尽的,大梵天王福报也是享得尽的。老实说在座的各位,那一位没有做过大梵天 王?都做过。从前做过,现在掉下来,变成这个样子。忉利天主都当过,阿鼻地狱也去受过罪,六道那一道都去过。六道裡头什麼都不能算数,要知道事实真相。佛 教我们要能够从相会归到自性,这个受用是真的,这才是大乘教义的精髓。所以须菩提答覆话裡面,都含有这个意思,不愧為佛的学生。底下的话是佛说的:

三八、福慧双修?福德殊胜

若復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胜彼。

我们福报比不上大梵天王,我们能不能修大 福报呢?能,比他还容易。怎麼修?「於此经中」,「此」是指金刚般若,「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关键就在「受持」,一般人以為读金刚经就是受持, 那只是读诵,不是受持。受持是照做,纵然全经做不到,只要做到一句二句,所以说「乃至四句偈」,这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真懂得后照做,照做又能為别人讲 解,劝别人做,福报就胜过大梵天王。这段註解不多,我们将它念过去:

看此节经文,若以為读诵金刚经,其福即胜过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误会。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為人演说即法布施)福德方能胜过於彼。

「受」是领纳,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进一层。「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

「為他人说」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為说之「福」,超过前说祇做布施之人。且只财施,是福德相。此人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福慧双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能「胜彼」。

三九、成佛法门在此经?成佛亦在此经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佛之所以成佛,即佛证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本经所说的。所以说一切诸佛成佛,以及一切诸佛成佛之法,都是这部经上所说的—一切都不能执著。「一切诸佛」指圆教的初住以上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个位阶。

四十、心境空寂?自然清净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是总结。这才叫捨得彻底,捨得乾净。佛 法要不要?要。记住前面筏喻之说,虽然要,我们用它,而不能执著它,这就是「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我们才能真正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执著有法,无上菩提与 你就远之远矣。无上菩提是什麼?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清净心。清净心裡头有无无上菩提这个名字?没有。没有你把它加上去,那就坏啦!所以我们知道一切佛 法,都不可执著,因為「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要不要?要。依照佛法去修,心裡头不执著,心裡要乾乾净净,一尘不染连佛法也不染,这就对了。染上佛法,那 就「三世佛冤」,佛没有害我们,我们自己害了自己,这个道理要多想想,然后遵照佛的教诲,法相、非法相都不执著。法相、非法相都用它,都不离开。但是心裡 头两边都不执著,空、有两边都要捨。

四一、小乘初果离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经文一开端,就举实际的例子来作证明,必须两边不住,才能证果。往常我们以為圆教初住菩萨才两边不住,没想到小乘也是两边不住,在金刚经上,这才完全看清楚了,连小乘须陀洹也是两边不住的。

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而没有证 果。如果证得须陀洹果,就不是凡夫了。须陀洹虽是小乘初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样的人,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就出三界,绝对不堕三恶道。须 陀洹虽未出三界,他不堕三恶道,他居住的地方,修行的环境是人间天上,但是也只有七次往来,就出三界。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还在六道 裡面轮迴,从来没有想到要两边都捨,两边都放下,心裡面总是有执著,总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所以才不能成就。

初果须陀洹叫入流,「流」者圣者之流,他 已经入圣人之流,超凡入圣了,他心裡面有无觉得我已经入圣人之流呢?没有。心地很清净,得若无其所得,就和前面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成了佛 了,有没有感到我成了佛了,有没有自己觉得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呢?没有。心裡面若无其事,一丝毫也不执著,从须陀洹一直到如来果位,都是修两边不著。八万四 千法门,是修行的手段不同,可是修行的纲领—无住生心,是相同的。為什麼会有这麼多果位差别?前面说过是因功夫浅深所致。

四二、小乘二果离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这是小乘二果,比前面须陀洹又进了一步 了,境界提升了一层。初果刚才讲过天上人间要七次往来,证到二果时只一往来。為什麼有往来呢?因為欲界的因没有完全断掉。要细说,很耽误时间,诸位将註解 仔细看看,就可明瞭。前面和诸位说过,世出世间都在一个缘字,有缘就来,没缘就不来。二果圣人和这个世间还有缘,缘很薄,但是还要来一次。到三果就不来 了。虽来,有无执著有往来呢?没有。这点我们要学习,没有执著,任何地方随遇而安。环境都平等一如,绝对没有执著往来之相,心才清净。如果执著有往来之 相,试问谁往?谁来?那不是又有我人眾生寿者了吗?离四相,初果就离了。既然我人眾生寿者都没有了,谁往?谁来?没有往来啊!事上有,他(二果)心裡头确 实没有往来的念头。诸佛菩萨更不必说了,像普门品裡面讲观世音菩萨,随处现身,那个地方眾生有求,菩萨就有感应,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他就有应身。我们凡 夫看到他有往有来,其实菩萨,无此念头。我们要修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下手。二果不著相,再看三果:

四三、小乘三果离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这是三果圣人,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来,欲界的缘断掉了,住在四禪五不还天,在那裡修行,四禪天是凡圣同居土。根性利的,就在四禪证四果阿罗汉,超越三界。根性钝的,必须还要通过无色界的四空天,他才能出三界。

四四、小乘四果离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翻成中文為无生,说明真正证 得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也是大乘经讲的无生法忍,见到无生了,虽见到无生,但在程度上这是最浅的。真正讲到深的无生,那是八地菩萨,所以我们称七地、八 地、九地為证无生忍的菩萨,那是功夫深的。阿罗汉是功夫最浅的,见到无生。但是他心裡面很清净,绝对没有一个意念,我证得阿罗汉了。有我就有人眾生寿者, 这四相,只要有一相,四相则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绝对不是圣人。

四五、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佛说我得无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四六、须菩提无得果念头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四七、得果著相佛不称讚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上是须菩提尊者,為我们现身说法。尊者在这个会上,所示现的就是四果阿罗汉,而释迦牟尼佛常常称讚他所得的是「无諍三昧」,讚嘆他「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无諍三昧」註解裡都有,可以参阅。

现在的社会,流行竞争,好像不竞争,就不 能生存。人与人要争、人与物要争、人与天都要争,竞争之下,烦恼业果就无量无边,这是造业。竞争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生活享受,总不外这个。如果离开生活 享受,还有什麼好争的?一般人不晓得生活享受是命裡头註定的,不是争来的。命裡头没有,怎麼争也争不到。命裡头有,不争也现成的,何必要去争?何必要造罪 业呢?这个道理与事实,了凡四训裡讲的最清楚,多读读就知道。确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什麼好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君子不争,小人所争到的,都是命裡註定的。即使做小偷偷来的,也是命裡有的。命裡没有,偷都偷不到。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人心就定了。不与物 竞,一切平等。凡是竞争激烈的,都是自以為是,不能随缘。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讲的:恒顺眾生,随喜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须菩提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所以世尊讚嘆他,把他作為修行人的榜样。而须菩提尊者心裡面一丝毫念头也没有,绝不认為自己是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四八、须菩提身心清净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确实身心清净,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世尊才讚嘆他,这是尊者现身说法,他也是无住生心,两边捨得乾乾净净。

四九、得无生法忍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

世尊惟恐我们还有疑惑,以自己来做证明。 这段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菩萨的时候,遇到然灯佛,在註解第一段「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初证八地时之事。」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菩萨果位上证八地, 遇到然灯佛。然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所以世尊引用这段事情来问须菩提。「八地」证中品无生法忍。是否真有法他得到了?须菩提懂得这个意思,须菩提也是个 过来人,所以他说:「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

(一)无得而无所不得

般若心经裡面的最后结论—「无智亦无 得」,那是事实的真相,那是心性的圆满。我们现在违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怎麼知道的呢?真如本性是无智无得的,我们今天有智有得,这就是迷失了自性,与 性体完全相悖。心性起作用的时候,无智(按智通知)而无所不智,无得而无所不得,般若经上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

(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一切法,六祖惠能大师说 过,他自己在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五祖提出的报告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本自具足」是一样都不缺,智慧德能,样样圆满。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一切万法从那裡来的?是从自性变现的。自性是能变,一切法是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所变的,所以无智无所不智,无得无所不得。

(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我们有智有得就坏了,有智是无明,有得是 烦恼。要想离开一切烦恼,修无所得,烦恼就没有了。要想破无明,无所智,无明就破了。世尊在楞严经上也讲得很清楚,无明从那裡来的?那是阿难尊者提出的问 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是本来是知,本来知裡头再加一个知,那就是无明。譬如我们眼睛见外面的色相,见得清清楚楚,没有加一丝毫的 意思,这是自性见。如果动了念头,我看见了,那叫眼识见。自性裡头,没有意思。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智就变成识了,般若正智就变成八识了,这就迷了。所以佛 证八地菩萨的时候,也是离四相,也是法相、非法相两边不住,所以「於法实无所得」。「实无所得」各位要晓得,从小乘初果须陀洹一直到成佛,都是於法实无所 得。当中有这麼多阶位,那是功夫有浅深不同,都是修一个法,就是於法实无所得。

真正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见佛不退成佛,要记住这一句话—「於法实无所得」。前面说过「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胜彼。」而这一句你要真正接受照这样做—「於法实无所得」,你的福报就超过大梵天王。

五十、心净则佛土净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前面是从果上说的,须菩提证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证八地菩萨,让我们生起信心,更能够接受。下面再从因上详细说明。

我们天天念迴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净土?须菩提的答覆「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则非」、「是名」金刚经裡用得很多。「则非」是从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说。「庄严」是相上有庄严之事,性中无庄严之理。

怎样才庄严呢?诸位必须要知道,受持的功德,才叫真正的庄严。不是说把经念一遍迴向那叫庄严,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做一点好事,把这个功德迴向,那庄严了?这都不是真实的,最重要是受持。註解:

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

由此可知,原来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自己的清净心。自己心果然清净了,佛土就清净了。

自己心裡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眾生寿者,那怎麼能庄严净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句迴向偈,我们天天念,念了有没有效果?到今天在金刚经才看到,想想有没有效果?

五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訶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段一般人认為最重要,六祖惠能大师就在这个地方开悟的。其实每个人的机缘不同,六祖在这开悟的,未必人人都在这开悟。所以金刚经任何一句半偈,都可令人开悟。只是六祖的机缘不同,他在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

这段是教诫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法,那就对 了。心要怎样清净呢?不住就清净。住就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心就清净。一有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色、声、香、味、触、法把所有的境界,都包括在其 中。不但外境不可执著,内心也不可执著。有些人在定中或者在梦中,见到佛菩萨,出定后或醒来时,对人说:我见到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是妄想?你说他是 真的,你是执著。你说他妄想,你也执著。应该以若无其事的心态来修学,不必去问是真、是假,见如不见,这是好境界。稍稍有执著,就不是好境界,这个意思世 尊在楞严经说过。即使我们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来接引,必定心和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清净。喜怒哀乐,心就不清净,不能往生。「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这八个字,用在我们念佛法门裡面,「无所住」是一切都不执著,「生心」是生念佛之心、生求愿往生之心,那就对了。

五二、报身不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更进一步為我们作证,前面从果地上作证,只讲到八地菩萨,成了佛呢?成佛也不住,成佛证得报身也不可执著。

法身无相。这段是讲佛的报身,讚佛偈说 「白毫宛转五须弥,紺目澄清四大海。」可见佛的身相多大,真的不可思议。「须弥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在地球上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但是地球在太 空当中,不算是一个大的星球,还有无量的星球比地球大,每一个星球都有个须弥山。「须弥山王」是所有须弥山裡面最高最大的,所以称须弥山王,这是比喻佛的 报身。世尊举这个例子来问须菩提:「是身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相好庄严在世间是属於果报,是修得的。佛 的报身是性德所显的,但是佛告诉我们:性德要没有修德,性德是无法显现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不成佛呢?是因虽有性德而无修德,如同金在矿中,与砂 石混合在一起。我们取得矿石之后,不能立刻得到黄金。必须经过冶炼,冶炼就好像修德。把裡面的砂石杂质去掉,提炼出纯金,才能得到金的用途。眾生虽有性 德,因掺杂有妄想、执著,必须将它去掉,然后我们性德才能显现。

五三、以恒河沙作比喻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寧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这是第二次较量福德。前面所举的是三千大 千世界七宝布施,这裡举恒河沙数。凡是举比喻,一定要举眼前的例子,大家才好懂。佛当年大部分都在恒河流域弘法,恒河的沙很细,像麵粉一样。恒河又有几千 里长,有数不尽的细沙,所以佛凡是讲到数量大的,都用恒河沙作比喻。这裡把恒河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每条恒河裡头,又有那麼多沙,这麼多沙数恒河裡面 的恒河沙,天文数字也无法形容。佛用这个来形容数目之多,来问须菩提。

五四、恒沙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五五、财布施的福德不如法布施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面说大梵天王的财富,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但是大梵天王的财富和这裡比,简直不能比,要比的话,大梵天王就穷得太可怜了。所以须菩提说:以这麼多的七宝布施,得福甚多。

这次比较,比前面福报大太多太多了,為什 麼呢?都是讲无住生心,前面功夫浅,得福超过大梵天王。这次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功夫深,深得很多,大梵天王的福报不能比。「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 自己受持又劝导一切有缘的眾生。缘有亲、有疏。亲的跟他说,他就相信、他接受、他欢喜。疏的他不相信、不同意。总而言之,能够与我们接触的,都是有缘,无 论缘分亲疏都说。他不相信,没关係,所谓「一歷耳根,永為道种。」他总听进去了,这一生不成熟,多生多劫,要是因缘成熟,就会起作用,所谓:金刚种子,永 远不坏。「四句偈等」裡面「等」字意思深长,少的,一句二句,一生受用无穷。多的,多到全经。

布施供养,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财布施只 能叫一个人在现前物质上,得一点利益。而法布施之目的,是叫人开智慧,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利益无有穷尽。再多的财布施,也比不上法布施。尤其是大乘法的 精华,就像本经,字字句句,都显出圆满的性德,所以一句半偈,要是真能做到受持為人演说,功夫深者,一定见性。功夫浅者,念佛一定往生。

五六、弘法处所龙天护持

復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这段经文是说讲经处所,如佛塔庙。「塔」 是供佛舍利的。「庙」就是现在的寺。本经是在东晋时翻译的,佛法传来中国还不久,中国古时候有庙,没有寺。庙是祭祀鬼神、祭祀天地的。中国人对庙非常尊 重,所以用庙作代表。帝王太庙,供养祖先。人民有祠堂,祭祀祖先。古时候礼节,祭礼是排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祭祀的处所是非常重视的,佛的道场就像庙宇 一样受人重视。但不叫庙,应称寺院。世间天人阿修罗,都要供养这个场所,何况说法的人,何况经典所在之处呢!说一桩,就可联想到其他的。「随说此经」注意 这个「随」字,「随」是随缘,不限定的意思。如随人、随机、随时、随处、随眾、随文等。随文不是要讲全部的经文,比如脾气不好的,给他讲忍辱这段经文,名 利看得很重的,给他讲布施。这是教我们怎样帮助眾生,知道受持演说功德,无量无边。一定得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龙天护法在旁边保佑你,只要你真正受持、读 诵、為人演说,这就是真正佛的弟子。

五七、读经要依教奉行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读诵」是念念不忘佛的教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供养佛菩萨像也是这个意思,不见佛菩萨像会忘掉了,所以供佛像。读经书用意都在这裡,重要的是一定要依教奉行。

五八、第一希有之法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这是说明為什麼得福殊胜的理由。因為他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无住生心。

五九、经典的殊胜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经」不是单指金刚经,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法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有佛,有佛的教诲,就有佛的尊重弟子。因為佛的弟子,為大眾所尊重。小乘四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都包括在内。这是说明经典的殊胜,在在处处,受人尊敬。

六十、请示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这是请示经名。经名是一部经的总纲领,掌 握总纲领,才方便受持。「奉」是奉行,「持」是受持。在一般经典裡面,请示经名,都在经讲完的时候,最后才把经名说出来。本经请示经名在这部经的当中,并 不是在最后,这是什麼原因?古德告诉我们,佛说金刚经到这个地方已经讲圆满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出本经的经名。往后的经文,可以说是前面经文的补充说明。 利根的人到此地,完全明白了。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彻底明瞭了,后面就不需要再讲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透彻的明 瞭,有补充说明的必要,所以尊者再一番的啟请,是跟前面连成一气,并不是另一个开端,关於这点,江味农居士在讲义裡头有详细的分析,可供参阅。

六一、晓諭经名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

六二、指示奉行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六三、说明缘由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江味农居士竟将这句话分成一科,我们确实看不出来,要不是江居士透彻的分析,这四个字,我们一定会含糊笼统的念过去。

江居士他说,这句话是提醒我们的注意。这 话说的很有道理,这句话裡面含有三个意思,前面说过,我们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也就是要把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断掉。要怎样断 法?从那裡断起?為什麼一定要断?实在说,在前面都说清楚了;不断不能见性,不断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我们的生活就不能自在。所以一定要断,要断 得乾乾净净。「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断。

六四、离名字相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说: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著有个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又坏了,又著相了。金刚般若波罗蜜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就断不了。所以从那裡断起?从不执著断起,就是「应无所住」,从这个地方断起。

六五、离言说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这段开示,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执著在法相上,坚固的执著,这个对於修持,修持就是修清净心,造成重大的妨碍。

佛「无所说」,你怎可执著?佛的说法是无 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佛既然无法可说,我们对佛法还有什麼争执的呢?特别的是佛距离我们远了,留下来的经典,经典在世 界上有许多译本,那一个本子正确呢?谁也不敢断定。可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佛在灭度前,為我们说出「四依法」。他的用意,避免后人对於佛法起了争论。所 以佛说:

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 為依据,不能因人所说,而怀疑经典。现在的确有这个现象,认為某一个法师大德是他崇敬的对象,把佛菩萨经典都放在第二第三,这是错误的。如果这个人把路子 指错了,我们岂不是冤枉啊!一定要以经典為依据,他所说的话,如果我们认為有问题,我们可以向他请教:他所说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如果没有,可以不接受。 这种态度,对於一个善知识是正当的,真正善知识,会接受的。不会认為你是忤逆,你是背叛的,这是一个做学生良好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李炳南居 士)他老人家讲经,有一、二次疑惑,向他请教他所讲的出自那部经论上,他告诉我们,经过查证无误后,才能相信他。

第二,依义不依语:语言随便怎麼说没关 係,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了。因為经典传到中国来,歷代有很多不同的人翻译,翻译的当然不一样。但是翻译的文字不一样,意思一样就行了,就不要起争论。像 无量寿经会集本,争论就很多。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不够圆满,裡面真的是有问题,可是古来的大德还把它收录藏经,收录藏经就是承认它的价 值。王龙舒居士的本子问题在那裡?因為它是会集,而非翻译。翻译自己喜欢怎麼讲法就怎麼讲法,喜欢用什麼文字就用什麼文字。会集是依靠整理别人的本子,一 定要忠於别人的译本,不可把人家的字更动。王龙舒的本子确实把人家的文字改了,改得很好,改得使我们更容易懂,意思还是一样。為什麼后人反对?王龙舒改得 没有问题,怕开这个例子。误认為王龙舒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你也可以改,大家都可以改,到后来这部经改得面目全非,就不能读了,所以要忠於原本。以后魏源 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毛病,他会集的比王龙舒的好,但是取捨不太妥当,有些非常重要的经文漏掉了。所以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第三次会集,避免前面 的过失。可是一般人成见很深,认為读经最好读原文,不得已读译本,会集本古人有批评,所以反对。这些争论,都把世尊四依法忘了—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麼是「了 义」?了生死、出三界的是了义。如果只能得人天福报的,则是「不了义」。现在有人学佛,甚至有人劝人学佛,专求人天福报。这一生做人,来生还要做人。做个 更有福报的人,这在经上说是不了义。不要说做人,来生去做大梵天王,也是不了义。佛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经中是教人一生一定要作佛,作佛很难,金 刚经是了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得到吗?虽然是了义,我们做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念佛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所以净土经 典,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古人讲究竟圆满的了义。我们自己的目标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劝别人也是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 是感情。凡夫感情很重,依理智才能辨别真假,不能感情用事。佛法是教我们破迷开悟,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人,他颠倒,他不但不开悟,竟然迷信。愈迷愈 深,迷恋一个法师、迷恋一个道场,真可怜啊!大错特错了,这都是情识在作祟。违背了四依法的依智不依识,违背四依法,绝对不是佛弟子。

读这节经文,与四依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啊!我们还执著什麼呢?

六六、不著境界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一段是讲不坏假名,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相与佛法没有妨碍,妨碍在妄想、在执著。离一切相,不是离境界相,是离心裡面执著的相。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呢?当然多。

六七、不著微细相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这句话意思很深,现在有很多科学家、物理 学家发现这个事实,跟经裡面讲的,一模一样。「微尘」是现象,也就是物质,物质的现象。「非微尘」就把物质的现象否定了,确实没有微尘的存在。眾生看错 了,误会了,以為有这些东西存在。眾生以為有,佛随顺眾生说有。佛说法的大原则依「二諦」说法,二諦是「真諦」、「俗諦」。「俗諦」是随顺眾生,你们肯定 的,佛也同意,暂时同意。「真諦」是佛的境界、佛的看法,那是讲事实真相,真相说出来,你未必同意,你未必会承认。你不能接受,佛就不说。现在有些科学家 知道,所有物质现象,只是波动的现象,如电波、光波。在佛法讲是心动的现象、震动的现象,确确实实,没有物质存在。所以相有是假有,体是真的。「是名微 尘」指从相上讲是假有。「非微尘」是从性上讲的、从体上讲的。在这一段註解裡面,引用楞严经所说的,经文虽然不长,说得相当透彻,说明这世界一切万物的来 源。这是教我们不著微细相。

六八、不著广大相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说不著广大相,因為「凡所有相,皆是 虚妄。」大小是对立的,相对的。我们懂得大小不执著了,就是所有一切相对的,都不可执著。真妄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是非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我们 生活在相对的境界中,所有一切相对捨弃了,就入一真法界了。十法界是相对的,必须要瞭解真相。佛说这些,无非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恢復自己真正的清 净心。

六九、不著身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是佛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常说我们这个 身是假的,那佛身应该是真的了?假的身不可执著,我、人、眾生、寿者要离。那佛的身是真身,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常的了,可不可以执著?也不可以执著。「三 十二相」是佛的应化身,释迦牟尼佛过去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的身相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身相世间眾生可以接受。如果佛再要现很大的身,我们不能接受。我们 看到一定以為那是神仙妖怪,不敢接近。经上讲佛丈六金身,丈六我们听了以為很高,其实佛的个子高,但高不了很多。因為度量衡的关係,古代的尺和我们现在的 不一样。弘一大师做过考证,他考据周朝那个时候一尺,只有我们现在五寸多一点。那个时候一丈,只有现在五尺多。一丈六只有现在八尺多,所以丈六是指那个时 候的尺寸。这是说明佛度化眾生,一定要现同类身。同类身相裡面,大家认為那一种相是贵相,那一种相是好相,佛是随眾生心,应所知量。眾生认為耳朵长一点是 贵相,他耳朵就现长一些。头髮裡面有肉髻是好相,他头上就现肉髻的相。随眾生心,令一切眾生生欢喜心。所以身体也是接引眾生的工具,也是教化眾生的工具。 佛现这些身相,并不执著身相,是随眾生心而现,自己根本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其中。这就是说自身、外境都不可执著,才能真正做到离四相,才真正破妄想、分 别、执著。

七十、恒河沙身命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这次较量受持為人演说的福报,比前面的更 殊胜。前面的布施是外财、是七宝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体,身体当然可贵,内财(身体)比外财殊胜。这裡讲「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是事实。以 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布施身命的事情,我们在经典裡面常常看到。像割肉餵鹰、捨身饲虎,那是菩萨做的,我们一般人做 不到。菩萨绝对不贪爱身命,他捨掉后,又马上受身。我们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不肯捨弃。菩萨看这个身体是什麼呢?身是我所,好像衣 服一样。我们捨件衣服很简单,看到别人没衣服穿,可以脱下来赠送。佛捨身饲虎就是这样,身不是我,像衣服一样。我们在六道无始劫以来,捨身受身不晓得多少 次的身命,无量无边,何必把这个身体看得这麼重呢?

能捨身,往生就太容易了。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在那裡?是捨不得这个身啊!死了之后,到鬼道去当守尸鬼,他那个尸体在那边,他认為那个尸体是他自己,捨不得离开,所以他当守尸鬼,这是很错误的观念。佛在此地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身是属於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

佛经裡面说根有二种,一种叫浮尘根,另一 种叫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肉体。「胜义根」还是属於色法,但是与我们这个粗显的色法不一样。现在有人说:佛经裡面的胜义根,大概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 上这种说法,说不通。神经系统还是浮尘根。胜义根是可以离开身体的,神经不能离开身体。很明显的例子,我们都有做梦的经验,做梦的时候,可以远游,身体却 没有去,神经也没有去。有定功的人,现在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在做梦时,他能看到,看到你到那裡去了,你梦到台湾,你到台湾去了,你的身体还躺在床上,你 的神经并没有离开你的身体。所以说神经是胜义根,绝对讲不通。现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讲叫做灵光体,可以离开肉体,到处去旅游。灵光体的确很像经上讲的胜义 根,这个很轻,可以远游。所以做梦,有些是真的,但是那个人要很愉快,很轻鬆,灵光体才会离开身体。烦恼重的人,灵光体跟肉体结合在一起,没法离开。一般 修行人,比较上容易,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浮尘根不重要。佛门裡面常说「借假修真」,「假」就是我们的身体,利用这个假的身体修真性,要修明心见性,要修 西方净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七一、法布施胜过身命布施福德

若復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个福德胜过前面所讲恒沙身命布施,这比前面功夫又进了一步了。註解记载:

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捨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迴,依然是苦恼凡夫也。

「金刚智」就是实相般若,是我们真心本性 裡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前面已说过。你要是不知道受持金刚般若,不晓得宣扬為他人说金刚般若,自性裡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就不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為什麼恒沙身命布施,比不上受持金刚经,或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说的福报。恒沙身命布施的福报再大,也不过是人天有漏之福。不能了生死、出轮迴。

我在前面讲过,大家发心学佛,為的是「永 脱轮迴,圆成佛道。」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不出六道,不管你修得怎样好,都不能算是成就。在六道固然你能够去享天福,但阿鼻地狱你也有分,你不可能生生世世 永远享福,没有这个道理啊!享福的人,没有不造业的,福报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极重的罪业。造作罪业要承担果报的,不要说身体的造作,即使起心动念也都是 造业。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自然就会谨慎。起一个恶念,有个恶报在等著你。起一个善念,也有个善报在等著你。念头裡面最好最殊胜 的,无过於念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果报之殊胜,诸佛都讚嘆,世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為什麼不去想阿弥陀佛?

七二、须菩提深解义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须菩提尊者,听佛说法,心开意解,也就是 尊者听法开悟了。这段裡面要紧的是「深解义趣」,与前面世尊教的「諦听」相应。若非諦听怎能深解?深解之后,深受感动,「涕泪悲泣」悲的是什麼?第一是尊 者他无量劫的生死轮迴,今天才把修行的纲领找到了,有永脱轮迴、圆成佛道的希望了,感动得流泪。第二个意思是再看看许多迷惑的眾生,还是迷惑颠倒,还要继 续不断的去搞生死轮迴,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所以涕泪悲泣,含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

七三、须菩提庆幸得闻此经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段是讚经,也是尊者自己庆幸,能够听到 佛说这样希有甚深的经典,能这样简单扼要的,把修行证果的方法说出来。我们只要在这部经裡抓住一、二句,认真去做,就得利益。全经不明瞭没关係,只要一、 二句,能帮助我们念佛达到清净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请教,我相信经阿弥陀佛几句话开示,必然全部明白。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 们要有这个信心。

七四、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世尊。若復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段註解一开端,就為我们说明清净即是无 相。换句话说,心地必须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清净心才能现前。无论是世法或者佛法,只要有丝毫忧虑牵掛,心就不清净。修行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鍊,儘量的 放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牵肠掛肚的事情很多,怎样修呢?先把不必要的放下,逐渐做到彻底放下,功德就圆满了,就像经上所讲的「则生实相」。「实相」 就是实相般若,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上所证得的。由此可知,证实相、证大菩提,关键就在信心清净。证得无上菩提,这个人成究竟圆满佛,他的成就 当然是「第一希有功德」,没有比这更殊胜的。

七五、说明实相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解释实相,什麼是实相?千万不要误 会,又去分别执著有一个实相,有一个实相可以证得,这样心能清净吗?实相究竟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事上确实有,心裡面丝毫不可执著。只要一起念头分别执 著,早就不是实相了,佛与大菩萨所证得的,我们就没分了。自己究竟怎样证得实相?就是自己自性裡面本具的实相般若现前,还是要「信心清净」。由此可知,世 尊在这部经裡面自始至终,都在劝我们离相、劝我们要无住。这一段註解很长,请看:

(一)佛说法是為破眾生执著

当知佛之说法,原為破眾生之执。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眾生所以造业受苦,轮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须破此。

「当知佛之说法,原為破眾生之执。」前面 说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而且是无有法可说。眾生有执著,佛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破他的执著而已。為什麼会有执著呢?「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起心动 念,无不自私自利,这个观念是无明,这种做法是烦恼。也就是经上讲的妄想、执著。「眾生所以造业受苦,轮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為什麼会有轮迴? 為什麼会有生死?又為何有冤冤相报?日子过得这麼苦,其根源就是偏私执著。现代传播事业发达,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录片,现在这个世 界上许许多多残酷的战争,也可以从电视,以及广播中看到、听到。这种残酷的事实,其起源也在此。世尊出世,救苦救难,要从根本救起,根本就是破我执,怎样 破呢?要让眾生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真相明白了,自然不再执著了、不再偏私了,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眾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

佛在大经上说:「一切眾生,本来成佛。」 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本来是佛,现在却不念佛了,不念佛念什麼?念贪瞋痴。贪瞋痴是饿鬼、地狱、畜生。不念佛去 念贪瞋痴,将来果报现前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这是错误的,这就是「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一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法界,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万象 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毫无所知,不知道是同体,除佛之外,没有人知道事实真相,也没有人说出这个事实真相。

(三)一切法的实相是同体同时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為体。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

「有」是事有、相有。「空」是理空、体空。般若心经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这是事实真相。下面有个简单的表解:


 ┌ 唯一 ┐
  
  
  
  
 

 金 ─ 能现之体
 ┐   
 ┌
 一為无量
 ┐   
 ┌
 一真法界
 
同体┤
  
 ├同时┤
  
 ├实相┤
  
 

 器 ─ 所现之相
 ┘   
 └
 无量即一
 ┘   
 └
 诸法一如
 
 
 └ 无量 ┘ 
   
   
   
   
 

「同体」、「同时」,这是「实相」。十法 界依正庄严是同体。譬如「金」与「器」,我们用来比喻,「金」是能现之体,「器」是所现之相。所现的相,可以说无量无边,能现的体,只有一个,是唯一的。 体与相是同时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离开金没有器,离开器没有金。「一為无量」的「一」就是指的金、指的体。「无量」是相状,一个体可以变无量无边的相 状。「无量即一」,「无量」是相,器的量(相)再多,都是金做的,所以无量即一。一就是能现相的清净心,无量是清净心所现的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一真 法界、十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清净心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诸法一如。可见得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也是不一不异,也是同 体同时。

须知一切法皆由心现。一切实者,一切法儼然在望。此语是破「执无」。一切非实者,一切法当体即空。此语乃破「执有」,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何所用其分别哉。

这是说明迷是怎麼迷的,悟是怎麼悟的,佛是怎样开导眾生的。

七六、须菩提信解受持本经不难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难。

须菩提在这一会上,显示出深解义趣,受益非浅,所以信解受持,不足為难。

七七、第一希有的人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眾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為第一希有。

「当来之世」是将来。「后五百岁」是指释 迦牟尼佛灭度后,第五个五百年。依中国歷史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年代,圆寂在周穆王年间,依这个年代计算,到今年(西元一九九五年)是三千零二十 二年,比外国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大概相差五百多年。照中国的算法,我们现在距离佛灭度,已经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去佛远之远矣。这个时候眾生遇到金 刚经,能够相信、能够理解、又能受持,真是希有,比须菩提尊者要难得多啊!须菩提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不难,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环境、修行环境这样 恶劣,能够信解受持,实在不容易。世尊前面说过。末法时期能够受持大乘经典,能够念佛求生净土,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不是凡夫。

七八、说明為什麼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

这是说明為什麼「第一希有」。受持金刚般 若、受持大乘法门,一定要离四相。记住佛在前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把所有学大乘的都包括其中,我们在这部经读到 的,不但是菩萨有四相不是菩萨,有四相小乘也不是。须陀洹、斯陀含他们都不著相。学佛无论大乘小乘,假如没有离四相,可说还没入门。小乘初果才入门,大乘 初信位菩萨才入门。入门就是要离四相,入门才是第一希有。

七九、相有体空?了不可得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前面那一段,四相都离了,不著有,这一段 不著空。前面那一段,实际上就是「应无所住」,这一段则是「而生其心」。这也显示出空有同时,我们要从这地方去体会—相虽然有,体是空的。所以相(现象) 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深深去体会,所有一切现象,皆不可得。现象剎那剎那生灭不住,人从生到老到死,是剎那剎那在变化,不是一年比一 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是剎那剎那在变化。我们这堂课上完后,一个半鐘点过去了。一个半鐘点之前的我,和一个半鐘点之后的我,不是一个同一的 我。我们几个人能体会到?若是真能体会到,你还有什麼好分别、执著的呢?还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一切法剎那不住,相有体空,相绝对不可得。不可得起妄想,以 為有可得,就苦不堪言。苦是自找的,是不瞭解事实真相,所以说「相即是非相」。

八十、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有人问:佛与凡夫差 别在那裡?可以这句经文作答覆。凡夫著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诸佛」的「诸」,不是指很多很多,是指大乘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如来果地,一共四 十二个位次而言。圆教菩萨明心见性,这也就是离一切诸相,要离相当的程度才见性。小乘须陀洹也离诸相,离得浅还未见性。四果阿罗汉、权教菩萨、圆教十信位 菩萨、别教三贤菩萨,都没见性,也就是都是离相,功夫还不够。离相高等的功夫,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净土宗念佛,念佛的功夫,也是三个阶段。 最初的叫「功夫成片」,有相当功夫,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所以往生不难。初级的功夫能往生,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功夫成片老实讲比小乘须陀洹还不如,想 证须陀洹果证不到。但是这一点功夫,就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往生净土。念佛功夫更深,就到「一心不乱」了。一心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事一 心」的功夫可以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比了。事一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往生当然自在,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功夫再高到 「理一心」,那就入了一切诸佛之流,成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念佛法门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同一个方法裡面功夫浅深不同,往生的品 位也不一样。

八一、佛同意须菩提的说法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為希有。

须菩提尊者前面所说的话,佛在这裡给他印 证「如是如是」。须菩提前面说「信解受持,是人则為第一希有」。佛在这裡补充: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他「不惊不怖不畏」,那就很难得。世尊补充这几句,我们 听了不惊、不怖、不畏。世尊在此讚嘆「甚為希有」,是讚嘆我们,我们个个有分。由此可知,菩萨与佛说的不一样,须菩提是菩萨,佛比他讲得圆满,菩萨说的我 们没有分,佛一说我们个个有分。「不惊」是相信。「不怖」是多少也懂一点。「不畏」是我们也能够修,高深的功夫不敢说,但是粗浅的功夫,总还是有机会。这 样的功夫,想要了生死、出三界,当然很难。但是要用它来帮助念佛,那的确相当得力,这使我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可见金刚经对我们也有用处,我们没有白念 啊!

八二、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佛经裡面,古大德著述之中,「观行」两个字用得很多,我们要瞭解其涵义。「观」是观念,「行」是行為。如何把我们错误观念,纠正过来,如何把我们错误的行為,改正过来,这叫观行。先从般若说起:

(一)本来无一物

「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梵语, 翻译成中文為到彼岸,实际上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那一个法是究竟圆满的?是般若。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讲「如来」,有的时候讲「佛」。这两个名词所表示的意 思不相同。说「佛」是从事相上说,说「如来」是从性体上说。「如来说」就是真如本性上说,本性上那有第一波罗蜜这个名字?绝对没有。前面讲「信心清净」, 有一个名就不清净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名也是一物,念也是一物。没有名相,也没有念头啊!「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是从相上讲有,从作用上讲,确实 有。

(二)解释六波罗蜜

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门,叫六波罗蜜,就是 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禪定波罗蜜,这些都不是第一,第一是末后的般若波罗蜜。因為前面五种假如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称為波罗 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而没有般若智慧,就变成世间福报。这五种是事,般若是理,是用心,就是我们常讲的高度的智慧。如果有高度智慧在其中,那 布施就变成波罗蜜,布施功德就圆满了。如果没有智慧在其中,如世尊在本经前面所举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三千 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圆满。怎样才算圆满?要晓得布施度,度什麼?度慳贪。贪心断掉了,慳吝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才算圆满。持戒是度恶业的,心裡面确 确实实一个恶念都不生了,持戒波罗蜜就圆满了。由此可知,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贪心未断,功德就不圆满。忍辱是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禪定度 散乱,般若度愚痴,所以前面五种事相上的修行,裡面有了般若波罗蜜,它才真正起作用,才能把五种病根拔除掉。

八三、火烧功德林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 若)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所谓「行门」也就是生活的原则,说一个生活,就把起居、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包含在其中。生活行為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这六条 (度)纲领。所以说这六条,就包括圆满的菩萨行。佛在五种事相上修行的纲领裡面,单单举出忍辱这条来说,含意很深。佛法常说布施是修福种福,福德能否保 全,要靠忍辱。若无忍辱,往往不能保全。也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就,容易為内障外缘所障碍,真正的因素是自己不能忍,伏不住瞋恚的烦恼。瞋恚如 火,「火烧功德林」,所修学的功德,如果没法忍,一发脾气,一动瞋恚心,功德就消失掉了。因此佛在此地特别提出忍辱,希望我们从这条裡面,能举一反三。经 文很容易看得出来,「忍辱波罗蜜」是从相上讲,「非忍辱波罗蜜」是从性上说的。诸位请看註解:

「般若」,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智境尤须双冥也。

梵语「羼提」,义為「安忍」,又名「忍辱」。安忍是总名,忍辱是别名。总為安忍顺受也。

古代的中国人,对於辱是不能接受的,所谓 「士可杀,不可辱」。读书明理的人,杀头可以没关係,侮辱则无法接受。於是翻译经典的人,把羼提就翻成忍辱。这种翻译是专门对中国人说的。辱都能忍,就没 有一样不能忍的,是取这个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学佛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麼境缘,「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都要能忍。 都要求一个心安,安而后定,定而后才生智慧。中国人常讲平安,心平等,才会安定。由此可知,顺境裡面不生欢喜心,逆境裡面没有瞋恚心。在一切境界裡修平等 心、修安定心,这是真正修行,所以忍非常重要。

同样道理,事上有安忍,理上清净平等,顺逆一如,佛為我们说出这桩修行成败的关键,接著世尊又為我们举个例子,这是他因地修行的事例:

八四、佛与歌利王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这桩事情的发生,就在本劫,劫讲的是时 间,这一劫叫贤劫,佛告诉我们,这一劫有一千尊佛出现於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世尊过去出现在住劫中之第九减劫时,他行菩萨道,遇到歌利王,歌利梵语, 翻成中文為暴君,是瞋恨心极重之人。菩萨(指世尊)在深山修行,遇到歌利王带领人马宫女上山打猎,生起瞋恚心,将他凌迟处死,歌利王问菩萨:你修什麼?菩 萨答称:修忍辱。歌利王说:好,我试试看,看你能不能忍,所以割截身体,这桩事在江味农的讲义第三卷,说得很详细,可供参阅,我们就把它省略过去。

菩萨能忍,為什麼?因菩萨离四相,无我无 人,割截身体无所谓,身体不是自己的。前面说过,佛菩萨明瞭身是我所,不是我。没有我执了,身体如何割截,也无动於衷。反过来说,如果有丝毫执著这身是 我,就有痛苦,一定会生瞋恚心。由此可知,破我执、破四相,需要真正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看破,才能明瞭世出世间法的真相。看破才能放下,放下一切妄想、 分别、执著,恢復到信心清净,这就是為什麼一再说明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也可说佛法自始至终,我们求的就是真实的智慧。

八五、忍辱仙人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

「仙人」不是指神仙,是指的修行人。古时 候翻经,佛翻作仙人,菩萨也翻作仙人,这部经是早期翻译的,所以此地仙人是指的菩萨。修忍辱行的菩萨,他在五百世这麼长的时间,专修忍辱,所以他成佛证果 时间提前了。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成佛,应在弥勒菩萨之后,结果他提前成佛,提前的原因,是他特别精进,尤其在忍辱这方面。註解裡面谓「世尊往昔行菩 萨道时,布施身命,不可数计,岂止五百世」。布施身命,没有忍辱的功夫是做不到的。身命都可布施,何况其餘的。显示出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安忍顺受。所以说 观门裡面般若最重要,行门裡面捨、忍最重要。佛在这部经,在行门裡面布施、忍辱确实讲得很多。持戒、精进、禪定讲得少,像这些地方,我们应该特别加以留 意。

八六、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八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前面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是从果 上说。离一切相,修六度万行,是从菩萨因地上说。这段经文,结归到离一切相,发大菩提心,这是从根本上说的。须菩提尊者在本经一开端,啟请的第一句话「善 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到这个地方,才答覆这一句。由此可知,从根本上要离相,修因要离相,证果上也要离相,彻始彻终,离相而已。 离相就是不住,也是应无所住。

相怎麼离法?「不应住色生心……」是答 覆,「色」是色相,眼所见的一切,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是说那些色相,不要它、躲开它,色相是断不掉的。為什麼?因色相是真性所现的相分。前面说过「性相 一如」、「性相不二」。相要没有了,那性也没有了。要紧的是心裡面不能著,心裡面要是执著,那就大错了。所以「不应住」是讲心裡面,不应该牵掛,不应该把 它放在心上。「声香味触法」,这是把所有的尘境都包括了,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人事、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以放在心上。心是清净的、空寂的。心要空,空就 灵,所谓灵就是本经所说的实相般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心要到空,这个作用才能现前,智慧德能才会生出来,就像前面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不 应住。「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前面讲的「应无所住」。这样的句子,在金刚经裡重复好几遍,凡是重复多遍的,都是非常重要,世尊是怕我们忘记, , 一再提醒我们,要这样用功,要这样修行。下面经文从反面说:

八八、有住就不是住在一真法界

若心有住。则為非住。

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有 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若无住则十法界、六道就没有了,所显现的是一真法界。修学大乘的目 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是学佛的小果、小目标。大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十法界也不能住,要再捨,再放下,诚如本 经前面所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佛法也捨,而后一真法界就现前了。古德常以莲花表法,「莲」表清净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长在污泥之中,把污泥比喻 六道。它的茎是在水裡,花在水的上面,水比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水比污泥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离开污泥,也离开清水,超越十法界。超 越十法界,就叫一真法界。

这句经文含意深广,「若心有住,则為非 住。」是说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捨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你就不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捨人天福报,一定住六道轮迴。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 為什麼离不开六道轮迴?六道裡面的名、利、权、位,没能够离开。大家在六道裡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些东西。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 具足。稍為淡薄一点生天了,愈是执著重的,愈往下坠落,所以要捨。世出世间的法相,丝毫住不得。

八九、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也就是菩萨行、菩萨的生活。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凡夫住色布施,凡夫学佛,也修六度,但心有所住。菩萨则心无所住。

九十、一切不住?但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為利益一切眾生。应如是布施。

佛要我们学他—一切不住,但行布施。不住 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能破四相。捨己為人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因為我们自无量劫来,念念都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為我,这个执著很难破,理上明白了,事上 除不掉,如何让理与事圆融呢?必须在事上断念,断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為眾生服务,捨己為人。不但破我执,与眾生结法缘,而且修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利益福 德,不可思量。

九一、诸相与眾生都是同体的性所变现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眾生。则非眾生。

「一切眾生」是指十法界,包括诸佛如来。 如果没有「一切诸相」,则一切眾生裡面就包含一切诸相。因為经文说了诸相,又说了眾生,所以我们把它分开来讲。「眾生」是动物,是有情的眾生。「诸相」是 物质,是无情的眾生。因诸相也是眾缘和合而生,眾生的意思是眾缘和合而现的生相。动物、植物、矿物都是眾生。无论是有情的眾生,或者是无情的诸相,註解裡 面讲「皆是同体之性所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对这句话,还很难体会,就要从比喻当中去思考。大家都知道梦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梦裡面确实有一切眾生, 也有一切诸相;梦裡有山河大地,也有很多人,很多事,全是一个心变现的,同体的。梦的时间短,醒来之后,觉悟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错,我们眼前这个 世界,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就跟做梦没有两样啊!梦境现代人称為下意识的作用,眼前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确确实实是同体。能现的体是真 的,永恒的存在。所现的相,则是短暂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每天都做梦,从来没做过同样的梦。由此可知,梦境剎那剎那在变化,所以相是无常的, 能变的心性是真常。能变的心性,没有相。没有相能现相,没有相是真常的,所现的相是无常的。佛為什麼要这麼说?是要让你明白事实真相,空、有两边就不著 了。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日子就好过了,就自在快乐了。

九二、佛说无虚?真实可信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

佛说这些话,其目的是要我们相信他所说 的。真正相信的人有福了,不肯相信就非常可惜,大好机缘,当面错过。诸佛菩萨為眾生宣说正法,无不如是。「真」是不假,佛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 「实」是不虚。「如」是完全与事实真相相符,事实真相是怎麼,佛就怎麼说。事实真相是佛亲见的,不是推想的。佛法上称為「现量境界」,是现前看到的,不是 从理论推想的。数学推算的,可能会有错误。而佛对於十法界、六道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為我们说出,所以是真实如语。「誑语」是欺骗人,就 是妄语。「异语」是两种说法。以上五语之中,佛是以如语為主。因為「如」才真实,因為「如」才不欺骗眾生,因為「如」才没有两样。

九三、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法」的「得」,不是得到,如果 有得就有失,又落到四相裡面。「所得」是佛他所见得、证得,见得与证得是同样意思。「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的体性、相状、变化过程,这些法「无 实无虚」。「无实」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十法界依正庄严绝不是真实存在,都是无常,剎那剎那在变化。我们看到的,那是短暂的相续相。年岁长 一点的人、阅歷深一点的人、头脑冷静的人,世间一切法,你仔细观察,就跟佛说的一样的。我们少年时期的玩伴,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没有了。无常啊! 长大以后,踏入社会,我们的同事、朋友、长官、相处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也没有了。就像流水一样,它不住啊!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所以相在面 前,可受用,不可执著。现代人说:留念,不可以留念,没得留念的,怎麼留念?再过几年,自己也没有了,即使留在歷史裡,将来地球都要毁灭,世界都要毁灭, 留到那裡去啊!一场空啊!处心积虑要在歷史上留名,歷史也无常,你留什麼?白费心机,还是妄想、执著。所以要知道事实真相—「无实」。

「无虚」是没有虚假的,无虚是性。佛教我 们要见性,见性就无虚,不见性则无实。六道、十法界无实,一真法界无虚。一真法界在那裡?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 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相无常,一真法界的相真常。佛教我们要取的是取一真法界,要捨的不但捨六道,十法界都要捨掉。实在说这是相当不容 易的一桩事情。我们在这一生中能办到吗?幸亏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能帮助一切凡夫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為一切诸佛所讚嘆,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九四、住法布施的过失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这段经文是说明修行著相的过失。「如人入 暗,则无所见。」这种现象实在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虽然读经、探讨经义,如法修行,可是我们对於宇宙人生,事理的真相,却一无所知,一无所见。佛菩萨在 事相上,跟我们一样,他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我们也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為什麼佛菩萨能见到事实真相,而我们见不到?能见到的人,常生智慧。见不到的 人,则常生烦恼。见不到的原因,就是心有所住,不知道一切万象的真相是无实无虚,这是修行不能证果的关键。

九五、不住法布施的功德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不住法」就是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 「而行布施」即「而生其心」。註解裡面说的很清楚—「若能『心不住法』(无实)。而又勤布施(无虚)」。这样作法,才是真正庄严佛净土。用什麼庄严佛净 土?用福慧;心不住法是慧,而能勤於布施是福,以福慧庄严佛净土。这是修两边不住,福慧双修又名定慧等持。「日光明照」是比喻三宝加持,但是自己要两边不 住。三宝加持,那有不开悟的道理。由此可知,一个是著相,一个是不著相。心有所住是著相,心无所住是不著相。著相与不著相,利害差别太大;一个果报在六道 轮迴,另一个则在一真法界。要讲其真正原因是在一念之间,一个著、一个不著。如同古人所谓「差之毫釐,谬以千里。」一念著与不著极其微细,但是功德果报, 却有天壤之别。

佛為我们说出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是苦口婆 心。正因為眾生不明事实真相,所以產生误会,由误会变成坚固的执著,佛要帮助我们破执著。破执著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自己怎麼肯回头?怎麼肯把这些分 别、执著放下呢?一定要瞭解事实真相,真相搞清楚之后,才晓得非去掉执著不可。千经万论,就说明这桩事。一切大乘经裡面说的琐碎,说的详细。金刚经说的简 单,说的扼要。由此可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是金刚经的註解,是细说。细说与略说,只是言语多少不一样,文字多寡不同,但是义理没有两样。我们要是真正体 会到、真正领略到,对佛菩萨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了。

九六、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是指将来,佛灭度之后,释迦 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当来之世就是指这一万二千年。註解谓「『当来』,通指佛后,意在展转弘扬此经,不令断绝,利益无尽焉」。这是这一段经文的大意。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这个「善」是善根,一定是善根深厚,也就是持戒修福。若不是善根深厚,就不知道持戒修福。而持戒修福,是以本经為第一。「能於此 经受持读诵」,经文裡面虽然没有「為人演说」,但却包括在内,这种人一定得到佛的加持。「则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就是佛菩萨的加 持。「加持」就是世俗人所说得到保佑的意思。这样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九七、昼夜六时以身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这一段再一次较量功德,较量功德愈来愈殊 胜。前面讲七宝布施,七宝是身外之物,是外财。此地讲身命,是内财。前面又说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身命布施。这个地方倍倍相乘,一天三次以恒河沙数身命布 施。古印度将一昼夜分為六个时辰,白天分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為十二个时辰,用地支做代表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午夜十一时起,每一时辰依次為两小时)。现在我们用的是西洋的分法,把一昼夜分為二十四个时 辰,我们称為小时。所以古印度的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

出家人在那个时代,晚上睡眠的时间是中 夜,是晚上十点鐘至翌日凌晨二点鐘起床,睡四小时。吃饭為日中一食,过最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最快乐的生活。少烦少恼,身心清净。因為 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想、烦恼、杂念裡面。功夫愈高的人,心愈清净,消耗就愈少。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七天出来托一次钵,就是说七天 才吃一餐。辟支佛定功比阿罗汉更深,半个月出来托一次钵,半个月才吃一餐。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还需要天天托钵、需要天天吃饭吗?示同凡夫,那是示现的, 表示跟凡夫一样。如果释迦牟尼佛示现一年才吃一餐饭,那谁还敢学佛?(笑声)所以那些佛的弟子们,他们都具有菩萨果位或阿罗汉果位,他们也是示现天天托 钵,用以接引眾生。

一天三次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种布施真是不可思议。而且不是布施一天二天。是「无量百千万亿劫」,所得的福德前面的布施比不上,差太远了。

九八、信心不逆的福德

若復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九九、受持读诵?為人解说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為人解说。

这是显示出金刚般若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有 个人,听到这部经典「信心不逆」,只是这点,他的福报就已经超过前面布施的人。「信心不逆」是关键句子,註解称「『不逆』,不违也。闻此经,深信非依此行 不可。发起一一如法行之之大心。是為『信心不逆』。即是发决定起行之信心。」简单说就是非照这麼做不可,不照这个法门做,就不可能有成就。这个法门是什 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在念佛法门,应无所住—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而生其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教我们一向专念,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我们的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应无所住,净念相继则是而生其心。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由此可知,真正念佛人应该知道,金刚经上所说的,全都在念 佛之中,金刚经讲原理原则,净宗法门完全落实在生活修行上。

信心不逆的福报,已胜过前面的布施。「何况书写受持读诵,為人解说?」「书写」就是流通佛法,中国古代印刷术不发达,金刚经是在东晋时鳩摩罗什翻译的,那时经典的流通,完全要靠书写。现在没有书写的必要,我们可以现代的科技大量印刷流通。

佛弟子一定要发心流通经本,我们假如没有 力量,可以随喜。那个地方有印经的,我们参加,随喜功德。如果有财力,应当自己单独印一、二种流通,得大福报。此地休斯顿有一位严宽復老居士,他的福报是 来自印经布施。早年他在香港常常印经布施,我初学佛时,还得到他送的经书。但不是他直接送的,是由别的法师转送。我还有不少部的书,都是他全家印送的。有 力量,我们自己单独来做。没力量,我们集合大家共同来做。这是续佛慧命、报佛恩、报眾生恩啊!迴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是最具体报恩度苦的方 法。所以印经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印光法师一生只专做这一桩事情—印经布施。

「受持」前面已说过,受持是经典意思明瞭 之后,要认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到才叫受持。这部经主要意思,是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我们在日常生活要做到。果然两边都不住了,那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我们念佛人,真正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般若就做到了。换言之,万缘放下,一向专念,就是金刚般若圆圆满满的做到了。「读诵」是不忘记,常常温 习,温故而知新。「為人解说」前面说过:随说、随人、随时、随处、随文。劝人家念阿弥陀佛,也是為人解说,这个功德更為殊胜。

一00、本经功德殊胜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是经」是指这部经,这部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经典如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的人,当然也如是。

一0一、如来宣讲本经的对象

如来為发大乘者说。為发最上乘者说。

「发大乘」是指决心要想做菩萨。「最上 乘」是决心要想做佛。这一部经是為这种人说的,这种人在人群中并不多,学佛的人虽然很多,真正发这种心的人不多。唯有发这样的心,才能续佛慧命,才能绍隆 佛种。把佛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样的人,就是荷担如来家业,是诸佛如来的继承人。我们在六祖坛经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发心跟我们一 般人确实不一样。為什麼他听五祖為他讲金刚经,还不到四分之一,(係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我们為什麼不能?我们听金刚经从头听到尾,听一百 遍、一千遍,不会开悟。道理就在我们没有「发大乘」,也没有「发最上乘」。六祖他是「发最上乘」,他到黄梅去参见五祖,五祖问他来干什麼?他说我来想做 佛。他讲的是真话,不是骗人的。金刚经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既然他想做佛,所以五祖就给他讲金刚经,他想做佛,一听这 部经,当然就成佛了。我们听金刚经无论听多少遍,都不开悟,因為我们没有发心做佛。心求的是人天福报,所以这部经怎麼讲,也不契机。如果真的发心做菩萨、 发心做佛,这部经听了就非常有受用。所以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是金刚经的当机者,就是对他讲的。

一0二、荷担如来?弘法利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荷担」就是继承诸佛如来弘法利生的事 业,把佛的担子接下,自己来挑。这是真正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他的条件当然是自己要修行证果,这个担子才担得起来。所以一定要信心不逆,受持读 诵,然后才能广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一段是三宝加持,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则能续佛慧 命,担当如来家业。这是一个发大乘人、发最上乘人的事业。这节经文,表现在实际事相上,就能瞭解,这节经文是惠能大师一生所做的,六祖惠能大师所做的是用 禪宗般若法门。我们今天跟著印光法师走,印光法师走的路子,可以说完全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相应。传记裡面记载,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们仔细观察他一 生的行持,很像大势至菩萨。虽然他博通三藏,可是他一生修持与别的法师不同,别的法师讲经说法,著作等身。他一生只说过一次法,是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请他 去弘法七天,最后一天是皈依,总共八天,印的有小册子,他的文钞是别人写信向他请教,他的答覆汇集而成的。所以文钞等於语录一样,他在续佛慧命上也做到了 专精。我们在这裡看到「书写」他在这方面特别专精。他将一生信徒对他的供养,全部都拿去印经布施,这就是书写。他的书信都是「广為人说」,每一封书信,都 是恳切劝人念佛。他在末法时期為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一门深入。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的典型模范,出家人一生修行真实的成就。与金刚经「信心不逆」、 「无住生心」,完全相应。这是给我们学净土的人,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纵然涉猎群经,心态上应该学他。才不会把路子走错,而迷失方向,才能有真实的成就。 许许多多法师涉猎大经大论,最后都入了迷宫。三藏十二部是迷宫,到裡面走不出来了,最后还搞六道轮迴,你说冤不冤枉,可不可惜!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喜欢 经教,没有关係,在行持上,一定要坚持,一门深入,要坚持「信心不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没关係。在一个相当的时候,往生前一、二年,万 缘放下。一心专念,绝对能成就。

一0三、不能接受本经的人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眾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為人解说。

这是从反面说,如果要是喜欢小乘法的,执 著四见,四见与前面说的四相,文字有了差别,著相来得粗,著见比较上微细。小乘圣者虽离四相,可是还有四见存在,可知见比相要微细。虽然能离四相,无论是 大乘或者小乘,本经前面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為法,而有差别。」「无為法」就是离相,就是无住生心。从初发心到如来果地,都用这种方法。虽然用同样的方 法,但是功夫有浅深不同,功夫浅的证小果,功夫深的则入大乘菩萨果位。功夫浅者,虽然离四相,但是四见仍在。功夫深者,四相、四见都断了。所以见是根,有 这种执著,对於佛所说这部殊胜大乘经典,就很难接受,听受读诵都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小乘学者,他们修得也不错,但是排斥大乘。有一些 坚固执著的,他们否定大乘佛法,所谓「大乘非佛说」。中国、韩国、日本都是大乘佛法的国家。大乘出家人的戒律,南洋像泰国、锡兰他们都不承认。有这样严重 的成见,这类大乘法,他当然不愿接受。这个现象,我们读金刚经,可见得世尊在世的时候,就把末法时期这种状况,都给我们说清楚了,我们今天见到了,想想佛 在金刚经所说的,就不足為奇了。註解:

此经前后所明,祇是一意。不过前半亦浅亦深,后半有深无浅。


 ┌
 见分—能见相(转  相)—本经后半部约心明无住
 
自证分
 ┤
  
 
 
 └
 相分—所显相(境界相)—本经前半部约境明无住 
 

这是说明此经后半部比前半部深。

相宗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讲自证 分、见分、相分、证自证分。「自证分」是真如本性,本体。见、相二分是它的作用。「见分」以现代的说法是精神部分,「相分」為物质的部分。见分是能见相 (转相)。相分是所显相(境界相)。本经后半部约心明无住,本经前半部约境明无住。所以前半部讲离四相,后半部讲离四见。小乘离相没离见,因此不能见性。 大乘法不但要离相,见也不能有。前面说过,成佛不著成佛之相,成菩萨不著成菩萨之相。要明瞭,要学习,才能真正恢復心地的清净。

一0四、本经所在场所龙天拥护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段是显示金刚经的殊胜。「在在处处,若 有此经。」是指这部经典、这个法门弘扬的处所。无论是在佛的当代,或者佛灭度之后,前面说过「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个地方比前面 意思更深,经裡面透露出来,这种经法是三宝的命脉所关。学佛目标就是要成佛,最低的成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出离六道轮迴,都不能算成就。所以佛法 有所谓三乘贤人,是指声闻、缘觉、菩萨而言,这些不是凡夫。五乘裡边人天,依旧是凡夫。说人天小果是说好听的,那有果报?人天果是假的,不是真的。福享尽 了,还是要堕落。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弘扬经典之处,有处所必有弘扬的人,必定有佛像,一定是三宝具足,这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一定供养的。「作礼围 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是表示敬意。世间人迷惑无知,不知三宝的珍贵。天人知道,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世间人不知道佛出世,一定要净居天人,即在四禪五 不还天修行的圣人,他们化身到世间来请法,佛才住世。否则,佛一出现就走了。净居天人悲愍眾生,代眾生请法。以后逐渐形成僧团,诸佛菩萨都来拥护,所谓 「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就晓得经中所言非虚,知道经典之殊胜,因缘的可贵,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个说法是真实 的,绝不过分。我们要能够紧紧抓住这个机缘,这一生必定有成就。

一0五、受持读诵本经為人轻贱的原因

復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这要不是佛金口所说,我们怎麼可能知道这 桩事情。今天在世间,学佛的人,可以说受尽了折磨,受尽了污辱。我们要晓得,不是佛法不灵,而是自己业障太重,即使在弘法上,弘法也有障碍,也有折磨,这 才晓得自己罪业多重。如果不学佛,如果不认真努力修持,我们的罪业必定感得地狱的果报。这些轻贱我们的、障碍我们的、侮辱我们的,替我们消了业障。我们对 於这些人,绝对不可轻慢,不可抱怨。果然觉悟了,还感激他们為我们消业障。

佛法能不能顺利流通,是眾生的福报。我们 自己只要有这个心,那就圆满功德。我们是尽心尽力,缘不足,缘有障碍,这是眾生没福。我们冷静观察这个世间,也真正看出眾生无福,不要看到到处佛法很兴 盛,假的多,真的少啊!假的佛法非常兴旺,真正修佛道场,没几个人上门,这显示出眾生没福。

在这种环境裡,我们不能帮助别人,一定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如果会了,就不难。无论什麼环境,无论什麼时节因缘,都能成就无上道。我们看到近代往生的例子,顺境的少,逆境的反而多,可见一切障缘,无法障碍真正修持的人。

一0六、灭罪得福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裡面,我们特别要注重「当得」, 这二个字,无异世尊為我们授记。这段经文是紧接著前面,教我们忍辱。世尊自己举例子,在过去生中,证八地菩萨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他能离四相,不生瞋恚。 又告诉我们,他行菩萨道在五百世以前作忍辱仙人,由此可知忍辱功德不可思议。学佛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再恶劣的境缘,都要能忍受。恶缘现前,不是坏事,如 果没有恶缘现前,怎麼能圆满忍辱波罗蜜?所以菩萨(指世尊)遇到歌利王,不但不恨歌利王,还感谢他,因為菩萨在这个时候忍辱波罗蜜达到圆满。菩萨发愿将来 成佛,第一个度他。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前世,就是歌利王。以下请看註解:

「受持读诵此经」,「為人轻贱」。其中含义,说之不尽。兹再略举五义。

(1)令知因果可畏,恶业不可造。幸仗金刚般若之力,得免堕落,而犹难全免也。

(2)令闻上来恭敬之说,不可著相。著相则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

(3)今遇拂逆之事,亦不应著相。应作灭罪观。

(4)一切眾生,夙业何限。极重果报,此经亦能消灭。

(5)令知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

「极重果报,此经亦能消灭,」这是真的, 但是要能真正受持,如不能受持,业障消不了。金刚经理论及方法都好,受持却不容易。受持是要离四相、离四见。四相、四见假如离不了。那业障就消不了,消不 了怎麼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重的罪业,都可消除。不是说金刚经不如阿弥陀经,金刚经消业障,我们做不到。而阿弥陀经我们可以做 到。

「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如 歌利王割截修忍辱的菩萨,那个罪业应该堕阿鼻地狱的。但是因為他这样做,帮助菩萨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不但没有罪,反而成了功德。如果这个菩萨当时起了 一念瞋恨心堕落了,那不得了,歌利王一定堕阿鼻地狱。而且与菩萨将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说明因果的转变,我们应该「观其究竟。」

「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世间人知 识很浅,往往看到许多作恶的人,没有得到恶报,作善的人,反而事事都不顺利,对於因果报应之说,生起疑惑。殊不知因果通三世,这是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现 在作恶,他还能享福,那是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他作恶折福,折福虽然折得很多,但他的福报太大,还有餘福没有享尽。造作一切善业而没得善果,是过去生中 的罪业极為深重,现在虽然造善业,尚未成熟,他必须受过去的恶报,不是没有报应。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眼光要看得远,不要只看眼前。总之,眼前一切的 轻贱侮辱,一定要安忍顺受。请看註解:

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

(1)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

(2)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於金刚般若生皈命心,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


(3)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一切学人,应生勤求懺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生畏惧心」是不敢再造恶业。「顺受心」则能消业障。「皈命心」是指完全依照这部经典教训方法,认真修行。世间圣者常教我们「仁者无敌」,仁慈的人,心裡面没有冤家对头,不造恶业,并能安忍顺受。

一0七、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这是世尊自己跟我们说出他修学的经歷,从 这段经文,我们能够想到凡夫成佛,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阿僧祇劫,与华严经上说法相同。世尊常说三大阿僧祇劫有无说错?没有。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初住菩 萨算起,初住以前没算。十住、十行、十迴向,一个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八、九、十三地,是一个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讲法身 大士,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初住菩萨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在破一品无明以前,没有列入计算,如列入计 算,则為无量阿僧祇劫。

佛在无量寿经曾经说过,阿闍王子他们那些 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承事四百亿佛,这裡是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四百亿跟这个数字比,就差太远了。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都不可能对於净土发愿求生。所 以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凡是遇到净土法门,肯念佛、肯愿往生的,善根福德之深厚,不言而喻。

一0八、供养诸佛功德不如受持读诵本经

若復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术譬喻所不能及。

这意思是说能受持金刚般若,他的功德超过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歷劫修行的功德。怎麼能超过?世尊这几句话是否有夸张之嫌?如果夸张,前面所说的五语(即真语、实语、如语、不誑语、不异语。)就不可靠了,的确没有夸张,是真实的。

(一)念佛法门是顿超法门

我在过去讲席当中,曾经介绍念佛法门,我 们念佛生到西方净土,西方净土那些大菩萨们,见到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為什麼呢?他们是歷劫修行,修了无量劫,他们证到七地、八地菩萨果位。就说是初地, 也是无量劫的修行。生到华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贤,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他们修了无量劫才遇到这个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才修二、三年就去了,他 们怎麼不佩服。真正不可思议,这就是这一段的意思。所以这个法门是顿超法门,实在不可思议,易行难信之法。

(二)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这个时代,人们多求名闻利养,多贪图五欲 六尘,即使学佛,依旧离不开名利,依旧离不开贪瞋痴,在这个大环境当中,真正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确实希有。念佛论裡面,倓虚法师给我们说諦闲老和尚早 年参禪的一个徒弟,发心真诚,修行精进,确实有功夫,有成就。到以后做了首座和尚,首座在寺院裡面的地位,仅次於住持。地位一高,烦恼就现前,贪心就起来 了。信徒皈依多了,供养多了,贡高我慢的心也生起来了,冤家债主就找上门来,就著魔了。一个人一生的前途被断送了,到最后的果报,去做土地公。土地公是鬼 道裡面一个小鬼王,他因為有修行,修行的功德换得一个土地公。他当初并不是為名闻利养学佛,到后来却在名利现前时变质,多麼可怕。

(三)破坏正法形象的罪业

现在社会不一样,有少数人看到出家人,名 闻利养得来太容易,以名利心来出家,这是最近才有的现象,用这种方式,果然得到名闻利养。可是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这样发心的人,个个都得到名闻利养。 还是出不了因果的定律,他所得来的,还是他命中有的。他不用佛法,而用其他方法在社会上经营,也能得到。命裡没有的,利用佛法,也得不到。但是他用佛法的 手段取得,罪过却加重了,这是破坏正法的形象,是造阿鼻地狱的罪业。

一0九、究竟圆满的功德不可具说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这一段再為我们说明持经功德,这是第五次 比较功德。真实功德,佛都不说,佛完全说出来没人相信。我们能信,因為这是称性的,真如本性广大无边,它是究竟圆满的功德。前面四次较量,那是修得的,修 德再多,都有限,修无量劫,无量劫也是一个数字。既是数字,仍是有限。能真证到无住生心,那是圆满性德显现,那个功德是无有穷尽的。

一一0、本经经义及果报不可思议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本经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诸佛所证之法,在这部经上。诸佛之所以成佛,也在这部经上。诸位也许要问:在这部经上那一句?那一段?这部经自始至终全是啊!能全 部受持当然好,受持四句偈,任何四句,都是诸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本经上半部,就境界上说明无住,到这个地方已讲完了。后面是本经下半部,上下 二半部是很自然分成的,上半部是金刚般若讲圆满了,下半部為补充说明,实在是一个意思,绝不是另外一个起头,它和前面有密切的关联。

◎说明本经前后两半部不同之处。

前半部经:(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

(1)是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教以如何发心、度眾、伏惑、断惑。

(2)遣粗执。遣其於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著之病。教以离相。

(3)令其离相,是遣所执。

(4)说离一切相,方為发菩提心。利益眾生之菩萨,空其住著我法之病。二边不著。

(5)明一切皆非,以显般若正智之独真。

后半部经:(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

(1)是為已发大心者说。发心而曰我能发、能度、能伏、能断等分别著我,仍须遣除。

(2)遣细执。即是於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著。教之离念。

(3)令其离念,是遣能执。

(4)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二边不著亦不著。

(5)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理体之一如。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

最后结之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经义趣,尽在裡许。

又前明一切皆非,令观不变之体。后明一切皆是,令观随缘之用。前虽随缘而不变,后虽不变而随缘。

综上诸说,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於心目中矣。

这一段介绍很重要,全部金刚经义趣都在其中,这样我们读金刚经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一一一、须菩提重问降住以解疑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信、解、行、证,正宗分裡面第三大段。如果须菩提不说话,金刚经就圆满不说了。须菩提何尝不知道,他是代我们啟请,我们听以上佛所说的,不能深解义趣,还有疑惑,虽有疑惑,又问不出来,这个很苦,须菩提尊者他代我们问。

读这段经文要细心,前面问的是:「应云何住」。这裡问的是「云何应住」。「应云何住」是应该怎麼住,这是对初学者讲的。对老修行者讲「云何应住」。这段註解,说的很清楚:

此节经文,看似另起,实则紧接前文而来。长老问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指示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代眾生再请开示根本方便。

前曰「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今曰「云何应住」,是问菩提心云何独应住著。若不住於此法,何谓发此心。住既不可,降又不得,将奈之何。

前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一切相賅摄甚广。发菩提心之相,当亦在内。何既云「应离一切相」,又云「发菩提心」耶。

长老此问,又是曲為现前当来,一切粘滞不化者,请求开示耳。

这是须菩提尊者的大慈大悲,把我们内心深处的疑惑,发掘出来,求佛开示。

一一二、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眾生,灭度一切眾生已。而无有一眾生实灭度者。

这是佛教我们离相的方法。真正发心修行的 人、已经发菩提心修行的人,怎样修行才如法,才没有过失?一定要像诸佛如来发广度眾生的心,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无量大愿的总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 出那四条。四弘誓愿第一条:眾生无边誓愿度。「我应灭度一切眾生」,就是眾生无边誓愿度。若不能做到,那就不是菩提心。度眾生若还有分别心,那些眾生我度 他,那些我不愿度他,这不是菩提心,也不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是平等的,清净的。心不平等,不清净,那种慈悲叫爱缘慈悲。佛讲慈 悲心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爱缘慈悲。第二种:眾生缘慈悲。第三种:法缘慈悲。第四种:大慈大悲。我们仔细观察,绝大多数是爱缘慈悲,连眾生缘的慈悲都没有。 爱缘慈悲四相具足,烦恼很重,如何得出三界?如何得生净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佛在此地就是教我们这些。「而无有一眾生实灭度 者」:「灭度」的「灭」是达到究竟,灭烦恼,灭生死,那就成佛了。究竟的佛果,才叫灭度。帮助眾生成就圆满的佛果,都不能著相。眾生成佛是否我帮助的?实 在讲不是,是他自己修行成佛的。佛菩萨只不过帮个增上缘而已,指一条路给他走。走路的是他本人,修持的是他本人。佛菩萨不能代人修行,他的成就是他自己成 就的。正如世间老师教导学生,学生成就是他自己奋发努力用功成就的,老师只是四种缘之一种增上缘而已。而他自己具足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度眾生不可居 功,居功又著了相,又堕落成凡夫。帮助一切眾生修行证果,是我们本分的事,因一切眾生与我同体,所以这种慈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一一三、四相具足?病根仍在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是说微细分别心还有,病根仍在,大家都承认你是菩萨,佛看你则不像菩萨。

一一四、发而无发?无发而发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前面告诉你发菩提心,这裡却说「实无有 法」发菩提心。所以前后不细参,念前半部没问题,到了后半部问题都来了:怎麼前面教我们发菩提心,后面又说没法子发呢?到底是有法还是无法?是发还是不 发?所以它这个句子是活句,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很不容易读的。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在断句上,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者。」第二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两种读法,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两种不同的意思,显示出真实义。发而无发,无发而发,空有两边都不 住。发、住在有那边,不发、住在空那边。总堕在两边,佛这说法巧妙啊!这一句话裡面,两边不住。发而无发,无发而发,发了心不住相。一句经文,两种读法, 一般人不瞭解,一般人读「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与前面经文互相矛盾,却不知道另外一种读法与前面经文完全相应—二边不住,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一一五、清净心中?一法不立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这是就果上显示菩萨在因地修行,显示出无得而得,得而无得。必须在这个地方去体会,才会得到真实的受用。

这桩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行菩萨道 时候,当时他证八地菩萨果位,八地是证无生法忍,仁王经告诉我们,无生忍位的菩萨有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初证得,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 上品,十地菩萨证得寂灭忍。仁王经上说无生忍位,与本经义趣相同,对於忍辱,非常重视,它不用别的字,它用忍。可见得修学过程当中,连地上菩萨、法身大 士,都把忍辱看得这麼重,何况我们初学。无怪乎世尊在本经后面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不能忍就註定失败。世间法要想成就要有耐心,要 能忍。出世间法也不例外,关键还是在一个忍字,这是要特别重视的。

世尊当时他证到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了,有没有法?经文有「如来」二个字,註解:

说一「如来」,即含有不应住法意在矣。如来是性德之称,觉性圆明,岂有法尘。作佛时如此,则昔在八地时,其心无法尘也可知。

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师说: 「本来无一物」,如果执著有一个无生法忍,那无生法忍就变成有一物了。无生法忍是否证得了?证得了;证得心裡面无有一物,那才是真的证得。心要是清净,法 法具足。六祖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说不上证与不证。本有的,得什麼?

一一六、一切法不生不灭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尊者的答覆,句子都是活句,这是一 般人读大乘经最难解的地方,假如死在句下,那就错了,不晓得经裡面讲的是活句。「不也」是活句,不是否定的意思。意思是说非无法非有法,用现代话是说不能 这样讲法。為什麼不能这样讲法?因為如果肯定一边都错了,说有法不对,说无法也不对。「离四句,绝百非,」这才是事实真相。世尊在然灯佛所,证八地菩萨, 蒙然灯佛為他授记,在贤劫这个时代作佛。这是事,事上真的有,怎能说无。然灯佛為什麼為他授记?因他确确实实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他自己成就的。佛(然灯 佛)能够观察到未来,未来释迦牟尼佛跟他有缘的眾生,机缘成熟,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為说法。佛是看到了,预先告诉他,这叫授记,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 预言。证得无生法,「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本来如是,那有法可得?

一一七、无上菩提?本来具足

佛言。如是如是。须若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这是佛跟须菩提印证,你所说的,所看的,很正确。「实无有法」是说心裡面没有一丝毫得法的念头,无上菩提是自己心中本来具足的,那有得?是得而无得,无得而得。

一一八、世尊从反面说授记当得作佛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是世尊从反面说,过去然灯佛给他授记,是他心地清净。没有得无生法忍的念头,如果有这一念,然灯佛绝对不会為他授记。

我们念佛要体会这个意思,念佛是净念相 继,有念头在就不净。净念是除了一句佛号,绝对不能有第二个念头参杂其中。因此,我们求一心,心裡面不能有一心的念头。求往生,不能有往生的念头。念佛干 什麼?就是求往生,所以不可以再加一个往生的念头在裡头。那叫头上安头,那就错了。所以念佛法门,古德说:不迴向法门。今天念佛,劝人迴向。因他没有意思 要往生,叫他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是这个意思。过去有人请教莲池大师怎麼教人念佛?自己怎麼念?莲池大师说:教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教人念南无阿弥 陀佛,自己念阿弥陀佛。為什麼呢?因為人家并不想往生,加个南无「南无」是皈依、礼拜、恭敬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结个缘。我一定要往生,决心要去、客气话都 免了。

一一九、世尊从正面说授记当得作佛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正因為他心清净,正因為他不著相,然灯佛才给他授记。这一段经文,义趣深长,义理深广,限於时间关係,不能细讲,希望诸位有这样一个提示,去看讲义或者节要,会更有兴趣。

一二0、诸法如义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这也是金刚经关键的句子,是告诉我们法法 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与大乘经典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无有一法不如。世尊四十九年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所讲的就是诸法如 义,就是法法皆如。这是从名号上说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解释的非常好。请参阅註解:

「如来」之义,离一切法差别之虚相,证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不见有一法独异之相,是之谓「诸法如」。

註解的说明很清楚,可是一般人依旧看不出 来。一切法形象上,千差万别。如果仔细观察,并无差别。在差别裡面看出无差别就是「如」,「如」就是一样的意思。看出一切相有差别,那是错觉。看出一切法 无差别,则是真相。现代科学家,看到一切相是分子结构,分子是原子结构、原子是电子结构,看到最后,完全一样。一切法平等,大家把钻石看得很宝贵,一块石 头不值钱,就没有人瞧得起。科学家看它们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原子结构排列不同而已,其实是一样的,看到的是真实,真相是平等相。凡夫看到的差别相、虚妄 相,都被虚妄相所欺骗。科学家所看的不是纯真,是接近真、相似真。看的不够深,但比我们高明太多。再要深入,原来相就是真如本性,这要法身大士才能看出。 千差万别的相,是自性变现的。就像前面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差万别的金器,体都是金,从体上看,平等一如。眾生与佛平等,一切万法平等,都是 自性变现的,就从相上见到性,这叫诸法如义。所以世尊乃至一切诸佛,為一切眾生所宣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没有别的,就是说明诸法如义。

一二一、无有法得无上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註解谓「或疑其仍為有法」,有这个疑问的人,确实很多,总以為佛一定有法才能成佛,菩萨也一定有法才成菩萨,殊不知「实无有法」。这种说法,是破执著有。但是也不能说真无有法,真无有法,又著空。著空著有都不能成就,所以底下经文又说:

一二二、空有一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者,唯一「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如义」。

空有两边不著,不能说有法可得,也不能说 无法可得,有无两边统统捨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有不是没有。无生法忍真有也不是没有,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这个境界现前,因此不能 说有得。有得是因為没有,现在得到才叫有得。本来有的,不能说是有得。也不能说无得,本来虽有它不起作用,现在发现起作用了,所以不能说无得,有无都说不 上。实在讲,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说有说无,执有执无,都错了。这样才显出诸法如义,这个经义甚深,要冷静、要客观、要细心 的去体会。能体会到,就会修行,功夫就会得力。如果体会不到,无论怎麼修行,就是古大德所讲的盲修瞎鍊。楞严经上,世尊比喻那些人犹如蒸沙成饭,因果不相 符。再认真再努力,得不到结果。原因是不明事实真相,所谓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一二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说法前后并不矛盾,前面说「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个地方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什麼说「皆是佛法」?因明瞭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异说一切相,皆是 实相。真实的真如自性,从相上见性。也无异说一切器皆是真金。真正明瞭了,法法皆是。不明瞭,则法法皆非。法法皆非,是对著相人讲的。法法皆是,是对离相 人讲的。离一切相,法法皆是。著一切相,法法皆非。楞严经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金刚经这段经文的意思。註解:

世出世法,皆是缘生。观其不异之性,不变之体,则一切皆是,诸法一如矣。否则住法发心,住法修行,则佛法亦非佛法,何况一切法。

由此可知,关键之所在,就在妄想、执著。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讲「一切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与此地所讲的,完全一样。离一切妄想执著,一切皆如,一切皆是。否则一切皆 非,佛法亦非佛法。这才知道离相离念是必要的,非离不可,不离就不能离六道生死轮迴。原来离相离念,就是离六道生死轮迴,就是离十法界,真正成就无上菩 提,证究竟圆满佛果。

一二四、即非离有?是名离空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段註解说「『一切法』,知其『即非』, 而不著相。则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知其「即非一切法」是知道相就是性,所以一切皆如,一切皆是,知道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知道心、佛、眾生三无差别。 「是故名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包含十法界依正庄严,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真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这种话是对见性的人说的,也是对离相离念人说的。「即 非、是名。」「即非」是从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说。即非离有,是名离空,空有两边都离。请看註解:

佛法如家常饭,自应饱餐,当注重消化。若能惺惺常觉,不即不离,则随时随地,皆可真正受用。

「消化」就是佛家常讲的消归自性,才能得 受用。「不即」是不著有,「不离」则不著空,空有两边不著。「不即」是心裡面清净,没有染著。「不离」则相上自在受用,不是把境界相断灭。凡夫不离相,心 裡面著相,心裡面染著,虽得相的受用,却生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种受用,得不偿失。小乘人他不即了,他离了,他把相给捨掉了,断灭了,所 以得不到受用。虽然心性清净,但不起作用,小乘人如是。六道裡面,无色界天人也如是,无色界天人把相捨掉了,都偏在一边,凡夫偏在有这边,小乘人偏在空那 边,都得不到真实受用。

佛菩萨空有两边不著,才得真正的受用。所 以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凡夫看起来,真是多采多姿,佛菩萨生活是载歌载舞,连讲经说法也没离开载歌载舞。我们看敦煌的壁画,佛在说法,弟子们坐在那裡听,天 人在奏乐、跳舞。相上有受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生活多采多姿,比不上佛菩萨,我们在那个境界裡生烦恼。我们心裡面欢喜高兴,这是烦恼。烦恼不仅限 於忧愁,欢喜也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五欲,情动了就是烦恼,喜、怒、哀、惧、爱、恶、欲,都是烦恼,佛菩萨不论什麼境界,心地清净,常生智慧,这就是真实 受用。

佛所说法,说理便摄有事,说性便摄有修。此一大段,皆说自觉圣智,令学人依之起观照。必须离相离念,方能契入。

佛所说法,说理便是有事,如金刚经所讲的 是理,虽说理要知道事。阿弥陀经说事,但要知道理。能把金刚经与阿弥陀经合起来看,理、事就特别清楚,理裡面有事,事裡面有理。说性裡面就有修,说修裡面 就有性。「此一大段,皆说自觉圣智,令学人依之起观照。」是说这一段完全是如来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我们要明白佛所说真意之所在,把它应用在生活上,这 就是观照。「必须离相离念,方能契入,」这是很要紧的。离相离念,谈何容易,像我们这样烦恼深重、习气深重,那能断得了?幸亏有个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所 以只有死心塌地念佛,才能成就。

一二五、报身与法身一如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经上说的「大身」,都是指果地上的报身。 讚佛偈说「白毫宛转五须弥,紺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形容佛的报身。说报身「长大」是从相上说的,是从事上说的。说「非大身」是从性上说的,是从体上说的。 报身在大乘经典记载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另一种為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是断惑离障,达到究竟圆满,这个身相自然现前。他受用报身,专為度法身大士 而现的。因為证得法身以后,身相也是很高大,佛一定要现同类身说法。可以说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都是从性体裡面自然显现出来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 眾生心,应所知量。」

一二六、极微细的分别执著障碍见性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眾生。则不名菩萨。

「我当灭度」,「我」是能度,「眾生」為 我所度,有能有所,四相具足,就不是菩萨。这裡所说的菩萨是法身菩萨。权教、小乘虽离相,没有离念,还有微细的执著—我当灭度无量眾生。破一品无明,证一 分法身,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绝对没有这个念头。因為有这个念头,就著相,就取法了。虽然是极微细的分别执著也障碍明心见性,必须要捨离乾乾净净,才是佛 所称的菩萨。

一二七、无法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為菩萨。

一二八、无我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眾生无寿者。

前面一段说明没有法,没有法就不能执著有法。这一段说没有我,既然没有我,就不能执著有我。无法、无我是事实真相。经文说到这裡,许多的意思,在上半部都已说过了,不再赘述。

一二九、起念著见?全是凡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一三0、从一法不立处求证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些开示,总而言之,要我们从一法不立处 求证。「庄严佛土」,这是迴向偈裡面,几乎我们天天都在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只是口头上念,实际上拿什麼去庄严佛净土?佛净土从那裡来的?是 清净心所现的,华严经说「唯心所现」,那是佛净土。「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庄严佛净土,是要清净心,清净心裡一念不生,就真的庄严佛净土了。如果心 裡有念,就把佛净土,变成十法界。心裡一动念,就「唯识所变」。心裡没有念头,就「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的,是十法界。因此,庄 严佛净土,是我们的本愿。可不可以起个庄严佛净土的念头?不可以。起一念,心就不清净。由此可知,真正要庄严佛净土,没有别的,修清净心而已。净土宗修一 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真正庄严佛净土。「即非」是从体上说,体上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庄严,任何人,甚至於诸佛菩萨,都不能给他添一点,也不能减少一点,因 為本来具足,法尔如是。十法界裡可增减,因為是唯识所变。一真法界则不增不减,完全是自性的流露,自性显现的。

古大德註解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西 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而我们这个世界是法相土。法性是唯心所现,法相是唯识所变。稍稍懂得唯识常识,就晓得阿赖耶的三细相,「无明不觉生三细」,第一是无 明业相,由无明业相裡面生出来见相(见分),也叫做转相,转变了,这一转变就现境界相。境界相就是法相土,是从业相、转相裡变现出来的境界相,在相宗也叫 相分。我们这个土是这样的,这种土是可以增、可以减,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没有增减。所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样的句子,显示出它的真相;非空,非 有。我们的心态也必须要两边不著,与事实真相相应,相应就是觉,不相应就是迷。

一三一、通达无我无法是真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通」是没有阻碍,「达」是彻底明瞭。知道无我无法,人无我,法无我。佛说这个人才是真的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人。「真是菩萨」是真正的觉悟。由此可知,如果对於我法还是执著有,那就没有觉悟。註解:

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无我法。故自「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这是佛显示的,就在生活当中,这就是真的 菩萨,真的觉悟了。我们凡夫从早到晚,也像世尊一样著衣持钵,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所表现的妄想执著有我有法。佛说我们的生活,是颠倒 错误,一切法皆是非法。佛菩萨表现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一样的生活,一样的过日子,境界完全不同。一个知道无我无法,随缘随分,自在安乐,游戏神通。一个 是执著有我有法,妄想分别,烦恼无边,业报无边。前面我们说过观行,佛门的用功,也不外乎观行这个总纲领,要紧的是观,观是观念,要把错误的观念改正过 来,那些观念错误?有我有法是错误的,无我无法是正确的。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是错误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是正确的。这都是世尊在这部经裡面, 在在為我们显示的。希望大家都做一个真的菩萨,换句话说,希望大家过真正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

一三二、五眼圆明?开佛知见

须 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 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也是金刚经裡面很著名的一段经文—五 眼。我们常常听佛门裡面讲「五眼圆明」,五眼就是此地所说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地所说「开佛知见」的「见」字,不侷限在眼见,真正的意思,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见解,看法,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见」是从有所表现说,也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一个字做代表,用见。楞严经裡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 通章,用一个「闻」做代表,这些都是代表接触。一接触就明瞭,明瞭叫「知」,一丝毫迷惑都没有。

凡夫只有肉眼,有天眼的人不多,天人有天眼。天人的天眼是报得的,不是修得的。鬼神也有天眼,也是属於报得的。但是能见度广狭差别很大,鬼神的天眼现的量比天人小得太多了。证得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是五眼圆明。

三界之外的圣人,他们因為定慧的功力,使 自己本性裡面的德能透出一部分,诸位要知道,五眼是自己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我们是因為被妄想,烦恼障碍住了,不能现前。正是佛所说的「但以妄想、执 著而不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修定修慧,妄想、执著逐渐减少了,本性裡面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了。所以五眼我们也不必羡慕,世间人把这桩事看做了 不起的神通,因為好奇,羡慕神通,往往受骗。妖魔鬼怪也都有天眼,小小的天眼。天眼有修得的,修得的是定功,定裡面一定发通。另外一种不是修定得的,妖魔 鬼怪有小神通,附在这个人身上,於是这个人也有通了,那个通不是他的,是妖魔鬼怪的,借他这个身显通骗人。他利用妖魔鬼怪壮大自己的声势,贪求名闻利养, 与妖魔鬼怪合作,互相利用,欺骗眾生。一旦妖魔鬼怪离开了,他所有通的能力,统统失掉了,这个事情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而在末法时期,类似这种情形,在 在处处,时有所闻,我们要特别谨慎,特别留意。凡是著魔的人,你去问他,喜不喜欢神通?喜不喜欢感应?他一定说:喜欢。他要是不喜欢,就绝对不著魔。

一三三、若不执著?则见相即见性

须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这个意思很难懂,佛是就比喻来说。「如来 说是沙」,若不著相,则见相即见性,这是后半部和前半部不一样的地方。后半部一切皆是,见相即见性,又何必一定要说:如来说是沙,即是非沙。这就是说明一 切皆是,破菩萨微细的执著。佛说法是我们讲的,佛没这个意思。以我们凡夫知见来说,是恆顺眾生,随喜功德。是随眾生心,应所知量。这样说法,眾生才能真正 得利益,也就是一定要适合眾生的根性,适合眾生的程度,适合眾生的生活环境,才能得受用。

世间人说这些都是沙,佛也说是沙。佛不会 说这不是沙,佛不会这麼说法。这也是大乘佛法常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绝不破坏一般世间人的观念,而是慢慢诱导,把他纠正,把他扶正,这在教 学法裡面,是非常高明的一种。所以佛法能得一切眾生的欢迎,没有不欢喜的。假如佛法在世间不能叫一般人接受,那实在讲是传法的人,不是菩萨、不是佛,而是 凡夫。他把佛法讲错了,使人產生误会,不能接受。请看註解:

不一不异之义,為般若之纲宗,佛法之要领,可以贯通一切法。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此句,开之则為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

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

因缘生法,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因果,有因必 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且因果,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因果是循环的。「八不」只要瞭解一个,全部都瞭解了。这段裡面 取「不一不异」,「不一」从相上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如佛在前面举的例子:五眼就是不一。但是讲到知见,五眼都有知见—不异。「不异」是从性上讲的, 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从来不分开的。把它分著两截来说,那是错误的,那是愈说愈说不清楚。这就是民国初年,有一些大德,像欧阳竟无先生他在讲演集裡面, 就批评现代哲学,是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的根源。我们如果仔细听听他的说法,还真有道理。因為哲学的观察都不是正知正见,都是偏见。主张唯心的,与主张唯物 的,因见解不同,就会引起整个人类的战争。佛法不是哲学,哲学「能」、「所」是对立的,不能统一。佛法讲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很难懂的地方—不一不 异,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真相是合谐的,真相是圆融的。所以欧阳先生在民初很著名的一次演讲,题目為「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為今世所必须」,要想世界永久和 平,要想一切眾生共存共荣,唯有大乘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讲的不一不异。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段经文举出眾生说是沙,佛也说是沙,佛不执著一端。这样的态 度,才能与一切法融通,才能与世间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土,不同的见解思想,乃至於不同的文化生活,可以和睦相处。可见恆顺眾生,随喜功德有理论依据,理 论就是不一不异。

一三四、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诸恆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恆河沙数的恆河沙,真的是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就像那麼样的多,无量无边。一尊佛的世界,经上讲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粒恆河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多少?有恆河沙数的恆河沙那麼多,所以须菩提说:甚多,世尊。

一三五、举头三尺有神明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个世界的眾生,也是无 量无边。每一个眾生的心,佛都知道,佛这个能力太大太大了,佛怎麼会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真心所变的相分,真心现前,是自己变的,那裡会不知道呢?所以我 们在无量寿经裡面看到,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造作重罪,临终十念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 致菩萨,能力都恢復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所有一切眾生心裡想些什麼,念些什麼,他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打个 妄想、做个什麼事情,以為别人不晓得,那就错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但阿弥陀佛知道,观音、势至知道,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还敢 做坏事?还敢起个恶念?中国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知道的,并不太多,可是诸佛菩萨彻底明瞭,所有一切眾生的心,「如来悉知」。

一三六、眾生所用的心是妄心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诸心」指前面「若干种心」,一切眾生的心。「非心」是从性上说,那不是真心,是妄心。所有一切眾生用的心,都是妄心。他要是用的真心,那就成佛成菩萨了。法身大士用真心,权教菩萨还是用妄心。「是名為心」,这个「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就是妄心。註解:

须知凡夫心念,虽鬼神亦知之。所谓机心才动,早被神知。若微细念,则惟菩萨罗汉能知。佛则无不悉知也。

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中国孔子教我们「慎 独」,「独」是独居,没有人看见,我们自己的心行,都要端正,不能说没人看见,可以随便、可以马虎一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什麼原因?鬼神见到了。多造 恶业的人,好像没受到恶报,现在还满享福的。佛告诉我们,过去生中,他修得大福报,他的餘福未尽。造作恶业折福,怎麼折还剩不少,所以还在享受。到福享尽 了,恶的报就现前了,三涂地狱,那有得受的。有些人心善行善,却遭遇恶报,是因过去生中造的罪业,餘殃未尽,今生虽修福,修得不够,抵不过那个罪业,恶的 餘报还是要受。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恶报受尽,来生得大福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绝对有善果,恶绝对有恶报。

一三七、三心不可得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是说明為什麼佛说权教、二乘、凡夫所用 的心都是妄心,因為它不可得。这个心是起心动念之心,念头不住,念头才起就灭了。前念灭了,后念又起。不但白天念头在生灭,夜晚睡觉还是在生灭。人的身体 虽然休息了,心并没有休息,还在做梦,在打妄想,永远不休息,生灭生灭,永远不住。「过去心不可得」是前念。「现在心不可得」是说现在,现在过去了。「未 来心不可得」,未来尚未到来。这是金刚经上有名的三心不可得,非常非常重要。心是什麼?心是能执著,外面境界是所执著。如果一个人真的觉察到,我能执著的 心不可得,所执著的那些境界(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也不可得,能所皆不可得,还执著什麼?可见执著是妄想,不是事实。我们无始劫来,不能了生死,出三 界,就在这个地方错了,这是把错误的根本為我们说出来。

如果真正把三心不可得的意思体会了,佛门的术语「参透了」,自然都能放下了。一切眾生迷执,迷在什麼地方?执著在那裡?以為这个心是真的,以為这个心是自己,以為这个心是能得。有不少聪明人、哲学家知道这个身是假的,但是认為心是真的。所以西方哲学家(按係笛卡儿Rene 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认為能思的就是心,把这个心当作自己。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也是这个观念,认為能够思惟想像的,这是 我的心。一般凡夫,无不如是执著。不知道这是妄心,是不可得的。妄心之外有无真心?有。真心是常住不动的,世尊在楞严经上「十番显见」,说明见性是真心, 闻性是真心,因為它不变,它是恆常的。而起心动念,这个心就是念,念是妄心,念是心的作用,把心的作用当真心,那是宾主颠倒。作用是家裡被使唤的人,他有 个主人,主人不动,被使唤的人才动。所以妄心是心的作用,不是真心。作用前面说过,相和用都是无常,千变万化的。不动的真心是真常,常就是一,所以是真 心,二心、三心是妄心。从二心、三心,就变成无量无边的妄念,剎那不停,这一段经文所讲的三心,就是指剎那不停的妄念。註解:

真心,则常住不动,「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生灭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為心」。

执著者,必自以為我能取。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际迁流,当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三言「不可得」,真乃锥心之语,直令我见无立足处。

楞严经曰:「一切眾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文道尽三界轮迴之真相。

若心不随相而动,便除一切苦。所谓了生死出轮迴,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当明了此理。

一三八、能得所得?皆不可得

这两段合起来看,就把宇宙人生真相看破 了,我们眾生有一个强烈的观念—我能得。能得的是心,三心不可得,我能没有了。我所得的是一切境界,是诸法,诸法缘生,当体即空,所得的也不可得。能得、 所得皆不可得,你看破了,你确实看穿了事实真相,既然皆不可得,自然就没有得的念头,要晓得无得就无失,得失就没有了,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你的烦恼大概可 以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不但菩提道上没有障碍,人生生活过日子,也会过得很快乐、很幸福、很圆满。眾生為什麼过得这麼苦呢?因為得失的心太浓,不知道得失 是虚妄的,是根本不可得的,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生烦恼,这叫自作自受。明明不可得,他要求得。明明不能得,他自己认為一定能得,这是迷惑颠倒。註解:

此一大段,含义甚多,须先说明,入文方易领会。

上「心行」一段,是约内心明义。此「诸法」一段,是约外境明义。诸法多不胜数,今约福报及法施明义,则可賅摄一切法矣。

佛说法多半用归纳,无量无边的法相,归纳為几个项目,这样说法比较方便,能在一法裡面明白了,以这个道理、原则去推展,一切法莫不如是,都可迎刃而解。

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法施之义明,则六度万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义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因缘生法,谓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缘。故法即因缘所生之果。无异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摄一切法尽。

因缘生法,但有相而无性。可知一切法之当体,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绝非实物。故标题曰「体空」。显其当体是空耳。

这几句话很重要,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当体 即空,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不如是,一真法界也是当体即空,没有例外,一真法界也是缘生的。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样,為什麼不一样?不是境界不一样,是 人用心不一样。一真法界裡面的人,用真心,用常住真心,所以所现的一切法,便成常住不坏。世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的道理,不但适用在十法界,也 适用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人想,想的是一,所以那裡一切现象也一真,没有变化。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心,就是三心不可得,念念生灭,念念变化,所以十法界 依正庄严是无常的。為什麼这个世界无常?因為心无常,法界是心变现的,心要是真常了,变现的相也真常。為什麼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常的?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是真 心不动的,没有生灭的念头,没有染净,没有一异,没有来去,心是定的,这是说明事实真相。这两段经文,可以说世尊為我们开示,达到了极处—能执的心不可 得,也就是能执的我不可得;所执著的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当体即空。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可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自在。

一三八之一、福德因缘

须若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世尊问须菩提,还是用比喻。前面较量福德已经有五次了,一次比一次殊胜,那是讲离相离念,得福不可思量。须菩提答覆的是: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註解:

此是总明缘生之义。从布施因缘说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缘所生,因果无尽。布施等為佛门大事,尚不离缘生,不离因果。则其餘一切法可知矣。

佛法也是因缘生,因其是因缘生,所以要捨,「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捨不是不做,捨是捨念,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离相离念是心裡离,不是事上离。

前半部中,长老答辞,多言「不也」。后半部惟开佛知见中,答「如是」最多。表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义。是明融相会性。

前半部是教我们离相离念,所以须菩提长老 多答「不也」。后半部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答「如是」,两个境界不同,前半部性相没能够相融,就是有分别,有执著。后半部离相离念,所以一切皆是。绝对不 是矛盾,前部是对初学者说的,后半部则是对已经契入境界者说的。前半部是将发菩提心,后半部為已经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说的,所以境界不同。

一三九、勤修布施?福德自至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福德」是布施之果,是因缘生法,一切眾 生只要真正肯修六度,福德一定现前。财布施得财富,我们看到很多人发大财,他自己迷惑颠倒,以為他很能干,运气很好,别人都比不上他。其实要说聪明智慧, 比他高明的人多的是,说能干,比他能干的也多的是。為什麼人家不发财他发财?不晓得事实真相—前生所修的。有些人发大财,却很快就失掉了、破產了,这是什 麼原因?是他财虚不实,种的因虚。比如我行布施,用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诚心诚意布施,这是实在的。自己没有钱,到处去化缘,拿来布施做好事,这是虚的。 将来能不能发财?能,却是曇花一现。我们这一生赚钱赚得很辛苦,是因為以前修布施时,不甘心、不情愿。好像看到人家布施,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也跟著布 施。布施以后,比割肉还痛。以这样原因修布施,来生得福报,要赚得很辛苦。因為布施时辛苦,赚得也辛苦。如果布施时很欢喜,绝对不留恋,将来得的财富,源 源而来。什麼样的因行,什麼样的果报。一丝一毫,都不会差错。怨天尤人,是不明白事实真相。财富想长远保持,明理的人知道,发财以后,欢喜布施,他的财富 必然不断增长。听闻佛法之后,仔细观察世间,确实如此,就自在了。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都是世间人渴求的,不晓得种因,天天打妄想,想得这种果报,那怎麼会想得来?所以一定要修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离不开因果。

世尊在此地说的经文,表面上说福德,实是 说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来福报之果?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正因福德当体即空,乃是因缘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则福德自至矣,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我们劝别人,别人未必能信。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了,要认真去做。到果报现前时,别人看到生仰慕之心,向你请教,你告诉他,他就相信。 眾生看到果才相信。

一四0、佛的报身也是缘生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一段是就佛的报身来说,佛的报身也是因 缘生。凡是因缘生法,都是当体即空。所以佛不著身相,佛离身见,离相离见,受用就自在。「具足」是圆满的意思,所谓「功德果满」,「功」是修行的功夫,修 行的功夫是戒定慧。戒的功夫成就得定,定的功夫成就开慧,慧的功夫成就,圆满报身就现前了。「满」就是具足的意思,佛举这个例子问须菩提,须菩提答称: 「不也」,这是活句,意思是可以从佛的报身见性,这是对离相离见者说。如果著相著见,在相上就见不到性,这是发挥不一不异的道理。如果能够会相归性,性相 是一,性相不二,见相就是见性。从相上见性,不但从佛的身相见性,从一切相裡面都见性。譬如中国古代禪宗大德,常常测量学人:往往问:「在那裡?像什麼样 子?」这就是问真如本性。我们在语录裡面看到,随便拿一片树叶、一块石头,答覆说:「就在这裡」,答覆就是正确的。如果执著相不是性,性不是相,即使在佛 的报身上也见不到性。经文前面说「不也」,下面说「不应」,都是说无所谓可不可。註解:

心有所取,由其动念。欲一无所取,唯有离念。离念不能,则唯执持弥陀名号,一心称念,而离一切杂念。以弥陀名号,能导入真实报土故也。

「有所取」就是造轮迴业,心有所取,不管 你取什麼,取佛法都不行,你没办法离开六道轮迴。取佛法修得再好,过去倓老(倓虚法师)讲的:往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出不了三界。因為心有所取,连 须陀洹果都不能证得,这是我们从本经看到的。须陀洹為什麼能证果呢?他离相离念,才能证果。不能离相离念绝对不能证果。「离念不能」这是真的,我们确确实 实没法离念。这就是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对我们都不產生效果。我们害的病,那些药对我们都没有效。现在只有这服药,这服药的方法,是保留一个念,离一切妄 念。我们会问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是否妄念?套一句须菩提的话「不也,世尊。」不能说它是妄念,也不能说它不是妄念。為什麼?一心称念的人不是妄念,杂心称念 的人是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古德说是自性的德号。用这个名号,恢復我们自性,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自性觉、无量觉。念这个名号,念念念觉, 觉而不迷。所以持名再挟杂著其它念头,功夫就被破坏掉了,那就很可惜。所以念佛一定要遵守大势至菩萨的教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心从六尘境 界中收回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麼是学问?把这个心收回来就是学问,与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同样的意思。

一四一、相好非性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这裡面的句法,与前面一段完全相同。註解:

自经初至此,举身相问答已三次。每次所明之义不同,一层深一层也。

(1)初次(一九节)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是指一切身相,非专指佛身。如来指自性。

(2)(六九节)「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是专指佛之应身。

(3)此次(一四○、一四一节)问曰,「具足色身」,「具足诸相」,是约佛之报身。

前曰「身相即非身相」。显相皆虚妄,故不应住。又即非是名并说。显约性则非,约相则是,两边不住。此节又即非是名双举。以显缘生之法,空有同时之义。

凡夫、二乘,所以不及诸佛菩萨,因他们有 著。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二乘偏在「即非」那边,凡夫偏在「是名」这边。不能把即非是名融合成一体,这是凡夫、二乘不及佛菩萨之处。佛菩萨能把即非是名合 成一桩事,性和相是一,理和事是一。说明白点,整个法界宇宙眾生,就是一个一,这是佛知佛见。凡夫绝对不承认是一,森罗万象怎麼是一?不晓得从性上看、从 体上看是一,所以凡夫著相。从相上看当然不一。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可作参考。

一四二、缘生无穷?因果无尽

在这段经文之前,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经义很深,註解:

於福德胜报之后,接说法施一大段文,正显一切法皆是缘生。此一大段是约因说,以显示缘生无穷,因果无尽之义也。

施者、受施、施物。约此三方面之因缘,已千差万别,说之无尽。何况三方面,倘不聚会於一时一处,仍无此一法施之事发生也。而聚会又非缘不可。由此可知,一切事莫非因缘所生者。

果復成因,因又成果,果因因果。自 此以往,千差万别,永永无尽。可见世出世间,种种事相,所谓诸法者,更无他物。只是不断之因果果因,於眾生心目间显现变幻而已。深观其趣,「因」是前因之 果。「果」乃后果之因。既不固定,便非实在,剎那之间,皆成陈跡。然则苦苦分别,牢牢执著,岂非痴乎。

把以上的註解,牢牢记住,然后时时刻刻, 去观察世间一切相,就不迷了。就可以从世间的舞台跳出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演员。现在跳出来看戏,演戏的人很累很苦,看戏的人很快乐。才晓得六道眾生,都 在演戏,诸佛菩萨在旁边看戏。上面註解说得好,把世间相完全说出来,真是一丝不掛,和盘托出。

相宗天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题目就取得 很好,从百法裡面就明白了,那个「明」就是生智慧,就是开悟。一切眾生能执著的是心,百法将心归入有為法裡面,有為法有生有灭,无常不可得。色法是物质, 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言之,能执著的及所执著的,全是有為法。与有為法相对的是无為法,无為法只有六个,六个无為法前面五个是相似无為,不是 真的。真正的只有最后一个真如无為,真如无為就是清净心、真心、本性,那是真的。

不执有,则人我空,不执空,则法我空。我法双空,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正智。便证空有同时之般若理体。故曰:「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

「证空有同时」,就是现代科学家所谓突破 时空,现代科学家发现空间不一样,有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科学家虽知这个事实存在,但不知如何突破。佛教禪定的功夫、观照的功夫,可 以突破。突破之后,观行的空间就不一样了,虚空法界统统见到,统统明瞭了。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亲眼可见。

布施、受施、施物,皆因缘生法,当体是空,故名為「三轮体空」。

本经所说的布施,包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人生一切活动,用一个布施做代表。一切活动中,都不执著,才能达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之后,有相当程度的功夫,般若正智现前,无限度的空间就突破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突破。

一四二之一、说法无念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此下数节,正面是明如来说法之义,而骨裡却是教菩萨应如何离念。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作是言念,其过何在。在「作念我当」四字。

「意在彼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意在言外,如果依文解意那就错了。「作念、我当」这四字,是这一段裡面的关键。「作念」是有这个意思,就是有念。「我当」就是我相,由此可知,不但没离念,相也没离,我相不离,则四相具足,这就是过失。四相具足是凡夫,那裡是菩萨。

一四三、法身无念无说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来有没有法可说?如来无有法说,不但佛 没有定法可说,佛是无有法可说。这说明佛教我们离相离念,他本身做榜样给我们看,绝对不是佛本身有念著相,教我们离念离相。「有所说法」是心裡存有说法的 意念,就是「作念我当」的意思。有这个意思,四相具足。如果说佛对眾生怎样说法,这是谤佛。為什麼是谤佛?註解谓:「如来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復有我。 凡作念我当如何,是妄想执我之凡夫,非谤而何。」法身无念无说,报身,化身有说而无念。凡夫总是认為有念才有说,没念怎麼有说?殊不知无念而说是正说,有 念而说是妄说。有念是妄心,妄心所说的,全都是虚妄。凡夫之人那有一句话是真实的,不但骗别人,也骗自己。不读金刚经,对这个事实很难体会。无念无相是真 实的,真性裡面所流露出来的是正说。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裡面一再重复的说:「一切无有心真实」。真心本性是真正的真实。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现的身相, 是现应化身為我们说法。示现在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报身、应化身说法都无念。怎麼说出来的?是应 眾生心,眾生心裡有念,他很自然的反应,就像山谷的回音一样。眾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為我们说法是感应道交,是自然的。

一四四、无法可说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无法可说」是本来就没得说的,為什麼本 来无说?因為本来无法。法是什麼?是因果果因,绵延不断的现相而已。因果果因,所现的相,剎那生灭,念念不住。相是幻相,如同流水一样,一剎那都不停,佛 还有什麼可说的?法是缘生,说亦缘生,说法者仍是缘生,闻法者还是缘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所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说说法的相有,说法的 体空。说法的人相有,说法人的体空。都是因缘生法。法可以受用,不可执著。说法者无念,学法者也要学无念。要懂得缘起性空,会相归性,万法一如。释迦牟尼 佛说法四十九年,无法可说,是说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他的心清净,没有為一切境界所转,所说一切法是境界裡自然的反应,学佛法要从这个地方去学。

一四五、无智亦无得

凡是经文文义甚深,前面不得已,要有几句交待的话,请看註解:

此一段经文(一四五—一四七),罗什大师译本所无,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什师有意略去,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然有此一段文,经义更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

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修功至极处,必应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

一四五之一、能否生信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眾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魏译用慧命,罗什译用长老。须菩提问意很清楚,深恐后世眾生读诵金刚经,或者听闻金刚经,生起怀疑,对佛所说不能深信,不能深信,就不能得到利益,必须要做到像前面说的「信心不逆」,才能得受用。

一四六、一切眾生皆是缘生

佛言。须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彼」指闻法的眾生。「非眾生」是从性上说,「非不眾生」是从相上说,意思是说一切眾生,皆是缘生之义。佛这样答覆,也是意在言外。眾生能不能生实信,决定在缘。有缘才信,缘不是凭空有的,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的累集。介绍佛法别人不信,那是无缘。

一四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何以故。须菩提。眾生眾生者。如来说非眾生。是名眾生。

「眾生眾生者」这是前面所说的「非眾生非 不眾生」,是承上的说法。「非眾生」是从性上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样说法,是佛的方便说。佛的真实说法不多,但是并不是没有说 过。华严、圆觉裡面,就透露过这个消息。一切眾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可见成佛不难。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在所有复杂因果当中,我们单取 这个因果,在这个因果上下功夫。我怎知会成佛?因為佛说我本来成佛,我现在再念佛。本来是佛是性具的、是性德。现在念佛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相应,那有 不成佛的道理?这就是我们自己绝对要有很深的信心,有把握往生、有把握成佛,一丝毫都不怀疑。罗什的译本,就少这三小段。这是后人补充的,补充的确实是 好,意思格外的圆满。

一四八、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為无所得耶。

须菩提尊者在法会中,这时说明他的悟处,他觉悟了。前面说过,说法的人不可得,所说的法也不可得。他在裡面体悟到佛成佛,所得的无上菩提之法也无所得。註解:

佛现具足身相,既原為说法度生。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掛,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佛现的应化身,是度生的工具,工具是好样 子,是给一切眾生的示范、做榜样的。佛把世间真相说出,世出世间法,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都是缘生,都是当体皆空,所以一切都不能执著。虽然一真法界所有 相,都是永恆不变,但不可执著。因為心清净,所以永恆不变,这也是世尊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世间人讲相随心转,实在说统统出在佛法裡面。但是看相算命的 讲的是身相,而佛讲的是一切境界相,都是随心转的。心要是清净了,相就不会变。学佛的人理论上可以永远保持年轻,為什麼仍会有变化,因為还是有妄心。「得 即非得」不执著得的相,得失都不执著。我们今天得到财富,不能有得到的执著,应当晓得如何把它利益一切眾生。「佛即非佛」是成佛了,没有著成佛的相,没有 著成佛的念。依这个原则,我们再回头看自己。我们现在是得人身,佛即非佛,人即非人,能常作如是观,四相四见,不难远离。

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為之证明也。

「陈悟」是报告心得。本经前半部是破粗执,后半部是破细执,细执是法执。这段是须菩提要求佛為他证明,他说的是否正确。

一四九、离相离念?就是无上菩提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如是」是印证须菩提长老的话,印证 他所悟到的完全正确。无上菩提是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深,用功的方法没有别的,离相离念而已。这也是世尊為什麼 说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方法皆在此经。此经就是教我们离相离念,离相离念这个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能离相离念、这个人就成佛。所以成佛及成佛之 法,都在此经。

我们今天用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与这部经 义是否相应?相应的。前面已讲过多次,要记住念佛法门的重要原则,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离相离念,「净念相继」就是而行布施,就是 而生其心,可见与这经义完全相符。由此可知,真正修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实践金刚般若修学的理论方法,我们真的照做,空有两边不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著 有。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著空。

一五0、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復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菩提就是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 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念佛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日用平常如何用功?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这样 与佛号才相应。如果口念阿弥陀佛,而心裡面不清净不平等,古人讲你「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你念得不相应。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 世尊為阿难大眾,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听了很高兴,世尊就问你们要不要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

这段经文是让我们明瞭无上菩提究竟是什 麼。无上菩提就是平等心、平等法。心平等了,十法界无有一法不平等。「是法」是指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及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平等。佛在经论当中讲十法界的 形成,都是由於想像变现出虚幻不实的境界。当然因缘是无量无边,佛為我们说明是无量无边因缘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瞋恚变地狱、愚痴变畜生、慳贪变饿鬼、五戒 变人道、十善变天道、四諦是声闻、因缘是缘觉、六度是菩萨、平等是佛。「是法平等」那是佛。由此可知,唯有佛才平等,九法界不平等。可见得佛得的是什麼 法?是把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捨掉,平等心现前,那就是佛,那就是佛所得之法,可见佛无法可得。真心现前而已。真心裡面什麼都没有,那叫真平等。

一五一、修一切善法?证无上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眾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解释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绝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可是我们迷了,迷失自性。也就是说我们原本心是清净平等的,现在这个心不清净,不 平等,要如何恢復呢?这一段是教我们恢復本性的方法。一定要离相,要离四相,离四相必然离四见,离四见也必然离四相,离相使清净心现前。修一切善法平等心 就现前,所以善不能不修。有体一定有用,如果不修一切善法,无上菩提不能证得,平等心也不能证得,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就是属於这一类。世尊说他们「堕无為 坑」,他们只有自利,不能利他就是不平等,所以一定要利他,才会成就。

一五二、不能执著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面说修一切善法,却不能执著善法。因為 一切善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也是相有体无。「非善法」是从体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讲的。相上要做,相上去做、去修、不住空。虽做而不著 相,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不住有和性体相应,不住空和性的作用相应,与自性的体、相、用完全相应。不能说只相应这一部分,那一部分不相应。像阿罗汉他们 所证的境界,与体相应,与用不相应。我们凡夫所做的,与作用相应,与体不相应。唯有佛菩萨真正的觉悟者,他们全面的相应,就没有过失。如果不是全面的相 应,裡面一定有过失。这些道理,金刚经裡面句子很短,好像格言一样,一字一句的废话都没有,跟我们交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古 人喜欢简单,语言文字都喜欢简单。

一五三、诸须弥山王七宝布施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共有十亿个单位世界,每 一个单位世界,都有须弥山,一个单位世界裡面最高的山称為须弥山。单位世界不是一个星球,是一组星球。佛经所讲的,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系。一个太阳系 是一个单位世界,為一个日月所环绕的。如果照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单位世界不是太阳系,因太阳系裡面的星球是绕著太阳转的,太阳是中心。而佛经告诉我们单 位世界的太阳,是绕著那个中心转。这样说法,很像我们现在说的银河系。我们晓得太阳是绕著银河系转的,因此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而一千个单位世界叫 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范围。如果以银河系為单位世界,就有十亿个银河系。像这样 的大千世界,前面讲恆河沙数的恆河沙数,真的无量无边。这个地方只举一个大千世界来说,大千世界星球大小不同,因此须弥山大小也不一样,说「须弥山王」是 指须弥山大的,小的就不说了,「如是等七宝聚」用做比喻,「有人持用布施」,那福德当然非常大,本经显胜,的确一次比一次殊胜。

一五四、持说本经福德胜前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於前福德」是指前面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 弥山王七宝布施,那个福德已经是无量无边。我们这个世间,没人能做到,大梵天王也做不到。这是比喻,当然不是事实。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受持此经,甚至於 只受持四句偈,四句叫一偈,任何四句。不能受持四句,半偈也可以。二句一句,假如真的懂了,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叫做受持。也就是做到了,又能把这个 无上大法,很欢喜的劝导别人,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就是「為他人说」,这个福德不可思量,无量无边。

经文到此,把解分说圆满了,底下是证的这一分。信、解、行、证是最后的这一分。

一五五、离念修善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眾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这样的经文,现代人很难体会到佛在讲什 麼?佛说的什麼意思?我们也许听过「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佛要是能度眾生,我能度,他被我所度,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佛度不度眾生?他普度眾生,為 何说他不度眾生?因他从来没有度眾生的念头。这一点是学佛很难的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要发愿,但是不能有心,所以很多人听到很难接受,也 很不容易瞭解这个意思。愿不就是心,心不就是愿吗?又要有愿,又不能用心,这个愿怎麼发法?要知道愿和心,真的是两回事。诸佛菩萨发愿度一切眾生,诸佛菩 萨从来不起一个度眾生的念头。这是我们应当彻底明白的,我们应当要效法,要认真去做,才能得佛法真正受用。佛在这裡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大家,佛在这 裡警告说:「莫作是念」,就是教我们要学佛,要离念修善,修善而不执著修善的念头。执著这个念头,依旧落在四相裡面。换句话说,依旧在不平等的境界裡面。 清净心、平等心永远现不出来。能学佛这样做,就与无量寿经清净、平等、觉相应了,就能见性了。

一五六、佛不度眾生

何以故。实无有眾生如来度者。若有眾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眾生寿者。

本经后半部讲离念,前半部讲离相。有意念 在,四见具足。四见具足,当然四相也具足。具足四相是凡夫,那裡是佛。这就是解释為什麼度眾生,不能有度眾生的念头。如果把这道理搞清楚了,你就只学会这 一句,(指莫作是念)也会成无上道。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没有穿衣的念头,吃饭没有吃饭的念头,工作没有工作的念头,处事待人统统没有是念,你的心 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佛菩萨了。可见一句学会了,福报就无量无边。

一五七、本无凡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这段是讲凡圣平等,為什麼平等?因為本无 凡圣。凡圣是从眾生妄想裡面出来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凡圣就没有了。佛菩萨没有执著,所以佛菩萨眼裡没有凡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夫有妄想执 著,一切法不平等,一切法有高下。凡夫之见,那是迷不是觉。那是假相不是事实,事实是平等的。佛菩萨教化眾生也必须要说「我」,这个我绝对不是佛菩萨执著 有个我,是随顺眾生。佛菩萨说我跟无我是一个意思,但凡夫认為我跟无我绝对不一样。这就是觉悟与不觉悟,见解的差别。凡夫执著一切万法是实在实有的,佛菩 萨知道一切万法是幻有的,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

一五八、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个地方的问答,与前半部显然不同。前半 部世尊要提这个问题,须菩提一定答不也,现在答如是如是。為什麼前面答不也,现在答如是?现在已经契入一如的境界,不一不异。他现在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从 相上可以见性。而且答覆的意思裡头大有文章,如是如是,诸法如义。如果体会到诸法如义,那一切皆是。不明白诸法如义,则一切皆非。经文到这个境界,已经能 领略到这个层次,换句话说,就是入佛知见。见一切色法,就是见真如本性,性相原来不二。

一五九、转轮圣王的福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前面须菩提的答覆,显然没有得到佛的印 证,佛没有说如是如是。须菩提有无说错?没有说错,那是高境界,佛惟恐没有悟入这个境界的,听了须菩提这些话,会產生错觉,把一切色相真的当做法性,那就 错了。这是般若最难的地方,知见偏差一点点,就不得了,问题就非常严重。所以这段科题為「别遣情执」,(金刚经讲义节要科题)没有情执,前面就完全正确, 有情执差误就太大了。佛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佛是出世间的大圣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瞭的人。转轮圣王是世间福报最大的人,对宇宙人生并 无所知。相是福德感召的,这点我们也要注意,成佛不能没有福,没有福报成不了佛,所以佛称為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德与智慧,足是圆满没有欠缺。福德圆 满,智慧圆满,那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不圆满,是菩萨、是罗汉,不能成佛。佛教我们要福慧双修,不可偏重一边。转轮圣王就是偏在修福上,福报很大,智慧 就差了。阿罗汉、辟支佛偏重在修慧上,福报就差了。人的面貌体质都是福报,这个福报是前世修的因,这一世得的果报。懂得佛法的人,体质和相貌会转的,不但 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体质也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差的,那是盲修瞎练。

我们提倡的早晚课,和现在人家做的早晚 课,意义不同。一般早晚课诵,那是古大德定的,那个时候有用,现代时代不同了,必须修订才得受用。还依照古时候的方式,又不是古人,又不能回到那个时代。 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懺悔。一般寺院晚课念大懺悔文,文念了,有无懺悔?没有懺悔。只是把古人的懺悔文念一遍,与自己不相干,白做了,这是必须要 修订的原因。我们净宗学会我选的早课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晚课是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们要以这个经文,认真反省,起心动念,所做所為,有没有犯佛 所说的过失?有没有依照佛的话去做?这就是真懺悔,每天要能改一条过,三年以后,不成圣人,也成贤人,体质相貌一定会变好。一看你就像个菩萨。一天没有发 现一个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要把它找出来,认真改过,这叫真修行。

一六0、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这段经文和前面紧紧结合在一起,目的就是 教我们要离相,要远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首偈子是教我们必须离相之所以然。正法、邪法的标準,也可用这首偈作準则。离是心裡面离,不在事 上离,前面已讲很多了。但是初学的人,事相也非常重要,因為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厚,自己没有定力,没有观行的功夫,不能不受外境的影响。声闻、缘 觉、菩萨他们有功夫,不受外境影响,所以他们即相离相。凡夫受外境影响,因此对外境也要离,儘可能去离。所以古时候佛教道场都建在深山裡面,用意是远离尘 世,保持环境清净,容易得清净心。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修行成就的功夫绝对比出家人高,在家人成就是即相离相。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出家的只有五 位,其餘都是在家的,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讲的诸佛。

一六一、广修福德?不可取著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包括后面这一段(一六一—一六 二)不但在后半部中,有万钧之重,即开经以来,所说不应取非法、不应取非非法,以及说「即非、是名」等义,直至此处,方说明其所以然。為什麼两边不取?经 文在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实际上,我们在前面介绍时,也都透露过,而且不止一次。前后两半部的大意,前面也曾经说明过,前半部对初发心的人说,后半部对老修 行人说的。初发心空有两边不著,与自性体相用相符,说法一定两边都顾到。后半部说法是对修行人说,要看你病在那裡,应病与药,执著空,佛就说有。执著有, 佛就说空,而非两边都顾到。进入真正修行,要常常检点自己。现在佛不在世,也没有善知识照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唯一依赖的只有经典,读经听佛的 教诲。看古大德的註解,有的时候经义很深,不容易体会。大乘经许多要义,都是意在言外,这是很不容易体会到,所以要看古人的註解。古人的註解很多,选註解 不得不谨慎,选註解也可说是选择老师,要选一位真正有学、有修、有证的人,跟他学就没错,不走冤枉路。选现代的人做老师,跟他学不可靠,因為我们不具慧 眼,无法判断好坏,万一选错,岂不冤枉?最可靠的是跟古人学,古人已被歷史所肯定。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真的是善知识,他不敢自认為是老师,他 说:「我不够资格」。这话是不是他谦虚?不是,是说真实话。他说:「我只能辅导你」,叫我去找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在了,印光法师的文钞在。他的老师是印 光法师,他介绍我以印光法师為老师,这是真善知识。我教别人以阿弥陀佛為师,阿弥陀佛在那裡?无量寿经就是。读诵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是跟阿弥 陀佛学,就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佛是我们的老师,那还会错吗?所以我常常教人说:我是阿弥陀佛的徒弟,阿弥陀佛是我的老师,这绝对错不了。

佛这一段的开示,是说不能有这种执著,不 能有这种分别,你要是以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这麼说法,不能这样执著,也不能这样分别。如果作这个念头「如来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可以。说以具足,不以具足,都不可以,都不是事实真相。所以前面屡次说「即非、是名。」一再教你不应取非法,不应取非非法。 非非法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两边不住,道理就在此地。

一六二、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前面一句说「作是念」,后面说「莫作是 念」,把為什麼「莫作是念」之所以然的道理,在这个地方也说清楚了。经文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想到佛在前面种种开示。佛曾明白的跟我们讲过:无有法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很深,要细心领会,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差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就是我们通常简称发菩提心的人。发 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菩萨於法绝不说断灭相。因法不会断灭的,一切诸法只有转变,不会断灭。為何不会断灭?性不会断灭。法(相)要是断灭了,性也没有了, 那有这个道理。真性是常住的,永远不变不灭的。所以相它会转变,不会断灭。六道、十法界那是转变。佛有时说「灭」,那是随眾生说法,其实不是真灭,转变叫 做灭。这个相没有了,但是那个相生,是这个意思。

一六三、恒沙世界七宝布施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一六四、一切法无我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一段是不受福德总结无我的大义。前面是 比喻,假如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这个比喻,前面曾经说过。菩萨必定福慧双修,虽修福德,绝不受福德。為什麼不受福德?前面说过「是福德,即 非福德性」。这个意义很深很深。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一定為眾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不但诸佛菩萨以言语教化眾生,而且身体力行,言行完全相应。前面也说 过,诸佛菩萨说实在的,不是不可受福德,可以的,他心清净不染,凡夫之人不行。说实在的话,八地菩萨才是不动地,八地叫不动地,八地以上不退转,七地以前 还会退转。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享福都会迷惑颠倒。一定要修福,不要享福。享福就迷,享福就堕落,尤其是凡夫。佛教我们学佛的人:以戒為师,以苦為师。生活 清苦一点好,清苦常常容易起觉悟,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的心。生活要是很富裕,过得很舒服,过得很奢侈豪华,对这个世间就贪恋,捨不得这个世间。换句话说, 要出三界就难了,所以不受福德非常重要。

「知一切法无我」,才不分别、不执著。知一切法无我,这个知见,同佛知见。佛与大菩萨知一切法无我,所以「得成於忍」,他所得的是福德性,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相,怎能相比。相是假的,性是真的。请看註解:

『一切法无我』。一部《百法明门论》所云:


 ┌─心法八
 —
 ┐
  
 
 
 ├ 心所有法五十一
 —
 ├
 有為法九十四
 
一切法
 ┤ 色法十一
 —
 
 
 ├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
 ┘
  
 
 
 └─无為法六


 
 
 ┌—人无我—┐
 
无我
 ┤       
 ├
 二无我
 
 
 └—法无我—┘
 
             

一部百法明门论只讲一句话—一切法无我。 九十四种有為法,有為法有生有灭,是假的不是真的。后面六种无為法,无為法是真的。无為法六种,其实真实的只有一种,最后一个真如无為。前面五种,像虚空 无為,虽然不是真的,但也是一个不生不灭的相,有為法裡面,不能把它列入,所以算无為法,相似的无為,不是真正的无為,真正的无為,只有真如无為一种。 「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通达一切法无我,自然没有执著了,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都会断掉。

一六五、不受福德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菩萨明白事实真相,所以不受福德。这个不 受的意思,不但是在世间示现苦行,在一真法界裡也不受。我们看无量寿经裡面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七宝庄严,菩萨在那个环境裡面生活,心不染著,心清净。绝 不以為这是乐受,那是苦受,苦乐两种境界都捨。所以他的受是平等受,也就是说他在极乐世界,没有乐的感觉。在阿鼻地狱,没有苦的感觉。这是相都离尽了,不 受是这个意思,这种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这个受是不正常的。我们今天受是苦、乐、忧、喜、捨,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这五种受捨弃掉, 才叫正受。经论裡常讲的禪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是苦、乐、忧、喜、捨,统统没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欢喜,在三恶道裡面,没 有忧恼,也没有苦受,这是平等受,平等受才叫正受,不受福德是平等受。

一六六、為何不受福德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一六七、不受是正受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受是正受,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是圆满 的福慧。成佛证果,福德的境界不是不现前,那是性德的现前,那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法尔如是。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人工建造的,没人去设 计,没人去建筑,自然现前。為什麼自然现前?是他无量劫的修福,修福把性德引发出来。所以性德虽然本具,要修德去引发。自性的福报现前了,虽现前,心裡仍 旧是若无其事。果上如此,因上也必定要如此。修因的时候就不能贪著,我们修福的时候,不能想到将来享福,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念头所修的福就不大。修福 的时候,没有得福的意念,那个福很大。為什麼很大?随著你的心变大了,没有分别、执著,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点点小的福,都变成大福报。如果心裡想我修 的福将来要享受,有这一念起,你的心变小了,不能遍虚空法界,因為有我执,有法执。会修的小善变大福,不会修的大善变小福。所以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不受福 德。学佛要觉悟,人天福报是魔障,是魔掌、是魔爪。时时刻刻在诱惑你,只有真正聪明伶俐的人,才能逃出魔掌。这个魔掌就是五欲六尘、七情六欲,几个人能逃 出?纵然出家,修行很好的人,也很难脱离魔掌。我们看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念佛论的后面,我将老法师有一次在香港佛七当中的开示,所讲的几个故事,从录音带 上整理出来,附印在念佛论的后面。裡面有一则说:諦闲老法师有一位参禪的徒弟,在金山寺参禪十几年,很有一点功夫,為大眾尊敬,方丈和尚赏识,将他逐渐提 昇至首座和尚。首座的地位,仅次於住持。他当上首座和尚以后,受到大眾的尊敬,皈依的徒弟多,供养也多,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生起来了,落到魔掌裡 面去,果然著魔了。那个魔是谁呢?是他以前的太太,他出家的时候,太太不同意,他坚持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那个鬼魂,就在他的身边。十几年他修行的功夫 得力,有护法神,这个鬼魂不能靠近他。到他贡高我慢念头起来,道心没有了,护法神离开了,冤家找上门。他的太太就常常拉著他去跳水,跳了两次,被人救起 来,最后还是跳水淹死了。諦闲老和尚给他办后事,这时他没出家时的一个女儿,哭哭啼啼的来了。老和尚说:你来的正好,你爸爸死了,正要通知你。她说她知道 了,昨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她爸爸妈妈告诉她今天上任,老和尚问她上什麼任?她说,爸爸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老和尚一想,附近有座新的土地公庙, 大概就是到那裡做土地公去了。一念的差误,到饿鬼道去了,十几年的功行,换得做个土地公。这还是没做大坏事,只是起了贪瞋痴,做大坏事,则到阿鼻地狱。可 见名闻利养,诱惑的力量多大,所以佛在经上,一再警告不受福德。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都是不受福德的典范。不受福德,魔再强再厉害,对你无可奈何。

一六八、读经不能不解其义

向后经文,正是点滴归源之处。故其所含之义,甚广、甚深、甚细。必先加说明。

上来所说,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当知欲不住相,必须其心不取。不取,正為破我。证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即是常住不动之法身,称為如来者是也。

总之,全经所说之义,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八个字。此「诸法空相」一大段经义,乃是融会全经旨趣而究竟彻底以说之者。所谓点滴归源也。故其所说,更圆更妙。

我们只念到这裡,向下诸位自己去看。如果没有註解,经文真正的意思,我们还是看不懂,所以念金刚经的人很多,懂金刚经意思的人不多,依照金刚经修行的,真是凤毛麟角,不解其义,如何用功?读经不能不解其义,这很重要。

一六八之一、诸法空相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假如有人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佛说这是从相上,也就是分别著相。著相绝对不能解经义,开经偈谓: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要在相上求佛所说的真实义,是绝对错误。佛所说经,精华的义理,往往意在言外。要在这个地方去理解。註解:

「诸法空相」,是大乘法印。「不来不去」等句,莫非法印。法印者,一切法皆可以此义印定之之谓。此示例,来去等,皆是对待之事相。

「印」是比喻印证、证明的意思,在中国政府要颁发命令,一定要盖上官印,这个印就是证明,所以叫做印证。所有一切大乘法,绝对不能离开「诸法空相」。如果不是诸法空相的意思,那绝对不是大乘法。来去等皆是对待的事情,而佛教我们离一切相,离相离念,绝对不能著相。

欲证性体,必须超越一切对待。空其虚相,空其诸法之相,即泯相入体之义。

「欲证性体」这是我们学佛,唯一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对待就不平等,诸法之相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能够超越,能不执著,性体就现前了,也就是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是性体。

倘著一相,以致愈引愈多,万相纷紜,永永不得清净。

有很多人知道清净心重要,而问怎麼样得清 净心?必须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才能得清净心。实在放不下,就老实念佛。我刚才因為和陈总干事谈话,把时间忘掉了,迟来了几分鐘。他和我谈我 们道场修行的方向,我告诉他,我们这个道场和别的道场不一样。他感觉到人家的道场兴旺,很多人都到那裡去,我们这裡冷淡,我说:很好,喜欢, 热闹的,就到那 裡去,我们这裡是清净道场。道场气氛不一样,我们这裡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裡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如何修?万缘放下,如理如法的修行。我们读经,研 究经义,不求多,几部经一生就受用不尽。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到,瞭解透彻,应用在生活上,身心清净,自在快乐,往生净土,这是多麼的快乐。陈总干事听了非常 感慨的告诉我说:他的老母亲也念佛,但是喜欢热闹(笑声),对於净土往生的愿不切,年岁很大了,问我怎麼办?这是什麼原因?那是她对六道轮迴之苦,没有体 会到。极乐世界的乐,她不明瞭,这必须讲解给她听。他说她不懂国语,我说你听过我的录音带后,再翻成台语给她听。我举例我母亲在上海,她不识字。我怎麼帮 助她?我把我讲经的录音带寄给我弟弟,叫我弟弟听了以后,讲给她听,结果两个人都得度了(笑声)。劝她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她这样才明白。所以 她往生开悼时,我告诉我弟弟当喜事办,庆祝往生,到场的二百多人,二百多人看到这个样子,都得度了。我弟弟在电话中说他更相信了。可见念佛往生不是假的。

一六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是如来的第二个解释,前面一个解释—如 来者诸法如义。前面那个解释是从理上说,这个解释是从事上说的。「如来」就是法身,就是自性。金刚经上有时候讲如来,有时候讲佛。凡是说佛,都是从相上 说。凡是说如来,都是从性上说。法身常住不动,那有来去?法身遍一切处,法身就是虚空。这个说法如果不太明瞭,可用现代科技做比喻,我们把应身、化身比喻 作电视裡面的映影,应化身从那裡来?法身变现的。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电波。电波在那裡?虚空啊!那个地方装上电视一按钮,就现身了。法身无处不在,没有形 相,遇缘就现形。电视机就是缘,那个地方有缘,那裡就现形。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那是我们自己的真正身,真我。真我尽虚空、遍法界,怎麼说有来去?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业报之身没有了,缘灭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缘成熟了,那个地方现了报身。同一个法身现的,此处灭了,那个地方生了。但是就心性当 中,那有生灭?不过是缘起缘灭而已,实际上,没有生灭。前面一再提到缘生,十法界是缘起的,一真法界也是缘起的。凡是缘起,都是性空。十法界性空,一真法 界也是性空,因此都不可执著。

一七0、微尘的数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眾。寧為多不。

向下这段经文,就物质的现象,来说明「一 多」。这是一切眾生现量的境界,眼前能看到,很清楚。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星系,这许多的星球把它辗為微尘,这是比喻。三千大千世界裡面 的星球,就不知有多少了,每个星球把它碎為微尘,那这微尘比恒河沙多的太多了,讲数字用这来比喻,是讲最大的数字。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很小很小的颗粒, 大概要用高倍显微镜,也许能看到,是否是现在所说的原子电子很难说。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告诉我们微尘的样子,让我们去想像。他先讲牛毛尘,就是一根牛毛尖 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去,放在那裡,放的很稳。把这粒尘土切成七分之一為羊毛尘。羊毛尘再切成七分之一,成為兔毛尘。兔毛尘分為七分之一,叫做水尘。 水尘分為七分之一為金尘。金尘再分為七分之一,才叫微尘。可见微尘之多,真是无量无边。

一七一、微尘并非实有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眾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眾。

尊者的答覆,充满智慧。世尊问的意思,著 重在眾在多。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当体即空。為什麼呢?微尘还可以再分七分,佛经上称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可以再分為七分之一,成為极微之微,也称 邻虚尘。(不能再分了)这是讲分析空。这样分析到最后等於零,才晓得物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说明这个意思,还是教我们对於一切境界相都要离,不能执 著。这是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所以然,说出来了。

一七二、物质是错觉產生的幻相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眾。则非微尘眾。是名微尘眾。

相宗把物质来源,為我们说出来。物质本来 没有,现在还是没有。物质现象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是一种错觉產生的幻相。法相宗跟我们说出原始的根本是无明不觉,无明不觉叫业相,业就是动,科学讲的震 动,一动就產生能,能佛法叫转相。如果以三分来讲,业相是自证分,转相是见分,境界相就是相分。境界相是物质,能就转变成物质。由此可知,物质只是能量的 浓缩状况而已,其实它没有。这个现象,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发现了,所以他说物质只是场的现象,场是什麼?场是能量的浓缩,跟法相宗讲的,完全一样。知道 这个真相,对物质还会留恋吗?还会执著吗?所以妄想执著真的就断了。科学愈发达,佛经裡面所讲物理现象,也愈被证实了。「佛说微尘眾,则非微尘眾。」这是 从性上讲没有。「是名微尘眾」,从相上讲有这个现象。但是「则非」跟「是名」,是一不是二。知道是一,就晓得一切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外面境界 相,了不可得。我们自己身相,了不可得。我们的心相,也了不可得。心相了不可得,就不打妄想了。这时真相大白,你会契入这个境界的。

一七三、观世界非实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明白了,世界当然也连带跟著明白了。世界是微尘集聚的,微尘既不可得,微尘所集聚的世界,那有可得?

一七四、一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是基本的物质是一个,所有的一切物相, 都是一个基本物质的组合,因為排列的方式(方程式)不同,变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组合,变成不同的物质。任何物质,分析到最后是一,都是相同的,相 同的基本物质。一粒金刚钻,与一块泥土,有何不同?一样的。一分析完全相同,只是它排列组合不同而已。有什麼这个贵,那个贱?没有啊!「是法平等,无有高 下。」这是缘不相同。所以都是一个组合的。一不是一,一它能分。所以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微尘是讲小的,世界是讲大的。瞭解事实真相,我们才知道真正 没有大小,大不是真大,小不是真小。大小没有了,平等不二。所以如果不从这裡细细参,好像佛法很多都不是我们常识所能接受,好像佛法跟我们一般观念都不一 样,殊不知佛讲的是事实真相。

一七五、一不定一?合不定合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因為「一合相」,一不是定一,合不是定 合,这就是為什麼「不可说」。所有一切的组合,什麼能力在组合?谁在主持组合?為什麼会组合?一般人不知道,看到山河大地、自然现象、星球的运行,都很有 秩序,总认為有一个主宰在安排,於是就想像出一个上帝来。上帝从那裡生的?是从人妄想生的,妄想大概有一个主宰的神在安排,上帝也是从想像生。佛和我们说 这些组合运行,从心想生。不要说正常的知见,就是胡思乱想,也有个头绪,也有个次第。有头绪、有次第,形成的现象,就有秩序。再复杂的状况,用清净心去观 察,都能看出它的头绪:知道它的根源、发展、演变、结果。果裡面又变成因,永远在循环,永远不断,这一种「合」,佛就叫它「缘」。一合相就是包括一切万 象,森罗万象是一合相,是缘生的。佛菩萨清楚,所以不分别,不执著。可是凡夫之人,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一无所知,把它当作真实。「贪著其事」在裡面起分 别、起执著、起妄想,起贪瞋痴慢。不晓得这些现象,虚妄不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种错误的想法与看法,就变成六道轮迴的幻相,在这个虚幻裡面去受罪, 所以佛说是「可怜愍者」。要是真的有这个事情去受罪,不能说是可怜,假的在裡面受罪,那叫真可怜。比如人看恐怖电影,吓得一身冷汗,那是可怜愍者。假的不 是真的,為什麼吓得这个样子?我们在六道裡,就像这个样子,真的有这种事情在受罪,那佛会同情你。不是真的,你搞成那个样子,那就是可怜愍者。

一七六、离也要离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眾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这段经文,义理很深。因為佛在这一会前面 讲过很多,教菩萨要离四相。深位的菩萨当然没有问题,怕的是初学的菩萨又执著要离四相。换句话说,那边离了,又执著这个。这段经文就是说明,绝对不能因為 要离四相,又著了四见。这个念头不能有,所以说这些人「不解如来所说义」。如来是教我们一切皆离,离的念头,都不可有。离也要离。往下的经文,就可看出来 了。

一七七、性相不一不异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眾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眾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眾生见寿者见。

这就说的很透彻,说一个我见,四见都包括了。人见眾生见寿者见,是从我见產生的。「即非我见」,是说明性体上绝对没有。「是名」是相上有,体性上没有。因此不可执著,不能执著有,也不能执著无。两边不著,就对了。底下经文是总结。

一七八、不生法相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结归到「不生法相」,不生法相也就是我们 平常所说的,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只要起心动念,不是著在相一边,就是著在见一边。不是著在有这边,就是著在空那边。总而言之,处处 著。著了就是凡夫、著了就不自在、著了就变现六道轮迴,这是学佛不可以不知的。理明白了,事相也清楚了,无论修习任何法门,障碍没有了,就能一帆风顺。这 段的意思,我们看到经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一个发大菩提心的人,发大心当然就要发大愿,要修大 行,证大果。佛在这裡教我们的修法纲领,也就是修行一个最要的原则,就是「无住」。金刚经彻始彻终,可以说就是讲一个无住。无住就是不分别不执著,法相 (有)不能执著,非法相(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可执著。什麼时候不执著呢?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根性利的人,发心就不执著,发心就无住,修行也无 住。修行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不著相,心清净,样样都不执著。金刚经讲的这个原则,要彻底瞭解,真正能够运用在生活上,那叫修大行。什麼叫大?穿衣 是大行,吃饭是大行,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表演的著衣持钵是大行。大在那裡?大在两边不住,大在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没有界限,心量尽虚空遍法界,怎麼 不叫大行?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行。点点滴滴的善事,都能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心量大,小善变成大福。如果心量小,念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修再 大善事,得的是小福,所得的福,绝对不能超过所执著的圈圈,愈是执著,得福愈小。经上举的例子: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很大。如果心量很窄 小,不能容忍,那麼修这麼大的善,所得的福,还是一点点,得福绝对不能超越心量的范围。佛教我们要离四相、空有两边不著、法相统统远离,是什麼意思?是要 我们心量扩大,心量达到虚空法界,那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修的福报,无量无边。经文到这个地方,做成总结。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想学菩萨道,於「一切 法」,一切法含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是像前面所说的,也要像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然后清净心现前—「不生法相」,那就是功德 圆满了。

一七九、不生亦无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段是正宗分最后一段经文,这是总结,要 是没有这一段还不行,因為「不生法相」,那还是一个法相。这一段说的是不生也没有,「即非法相」—清净心中没有法相,体上没有。我们读金刚经读到此地,可 以说智慧也开了不少,佛说法言语的涵义,多少也能体会一些。性相是一不是二,体上既然没有,所现的相,那裡是真实的?所以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与体就相 应了。体没有,相也没有。於是在幻相裡面,我们绝对不会生妄想执著,妄想执著不生,真如本性就现前了,华严经说:一切眾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 著不生,那就证得了。所谓「证得」就是真相现前,一真法界现前,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本经的正宗分到此地已介绍完毕。

下面是属於流通分,佛法宗旨是要利益一切 眾生,如果不流通,眾生就得不到利益。如果不流通,慈悲心就没有了。所以世尊无论讲什麼经论,都劝大家流通,跟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做了一点点东西,后头 一定要「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在讲演时,常常提到人家送书给我,我都先看版权页,假如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把书合起来不看,為什麼?因為作者心量 太小,他能说些什麼。佛没有版权,欢迎流通,希望一切眾生得利益,这个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一定要学习。

上一页:流通分      下一页: 本论:解释经文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