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本论:解释经文

[日期:2012-11-18] 来源: 作者:净空法师讲述 点击数:

本论:解释经文

一、序分

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因為时间不多,所以讲座採取重点的报告。特别著重在修学心得这方面,对於经文的解释、名相、术语,诸位可参考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在这一段裡,我们要学习的,有几个重点必须要知道。重点掌握到了,以后展开一切大乘经典,就会读、会看、会修学了。请看註解:

(一)读经闻法要消归自性

看经闻法,贵在如实会得其意。果能消融归我自性,则受用无穷。

这几句话很要紧,会不会读经、会不会听 经、会不会学佛,关键就在此地,要紧的是真正能体会到说经人的意思。说经的人是释迦牟尼佛,开经偈称「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明瞭之后,要真正能够「消归 自性」。此地称消融归我自性,简单讲就是消归自性。「消归自性」用现代人的讲法,是真正体会意思之后,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这才能得到真 正的受用。

(二)解释如是

「如」,生佛本具之性体,真实之际如如不动。「是」,开化显示当下即是。

无量寿经上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 「真实之际」,即禪宗讲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如」讲体,「是」是讲作用。真心本性所起的作用,无量无边。「开化 显示当下即是」,可见体用没有离开生活,现前就是。「开」是开啟,「化」是变化,「显」是很清楚、很明白,「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们眼前,十法界 也在眼前。十法界就是「化」,一法界是「显」,每个字裡面都含有很深很广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展示在现前。佛说「如是」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契入这个境界。

(三)解释我闻

「我」,即心佛眾生,三无差别,常乐我净之我,破空间障碍。「闻」,返闻闻自性也。

「我」是讲真我,不是我们所讲我你他之 我,那是假的。「心佛眾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与眾生是所现的相,即前面所说的「开化」。「开」是讲一真法界,是讲佛。「化」是讲眾生,十法界有情眾 生。十法界是变化出来的,是从心变化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但十法界与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眾生也是一,不是三。这个事实真相能透彻 理解,那叫证,佛法叫契入,我们一般称证果。

「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是真我。我的定 义,佛法一般讲有八个意思,讲义裡面有,可供参考。八个意思之中,最要紧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一个是「主宰」,另一个是「自在」的意思。从这两个定义来观 察,凡夫没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诸佛菩萨有我,有真我。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中,做得了主,在无限时空裡面得大自在。前面说过:学佛是把我们境 界向上提昇。换句话说是把我们生活空间扩张,扩张到尽虚空、遍法界,那就自在了—「破空间障碍」,这就是我的意思。

「闻」不是耳闻,耳闻是凡夫,有障碍,这 个闻如同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文殊师利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教我们反闻,「反闻」是教我们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缘,外面境界是假的。本经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回归到自性。「闻」反闻闻自性,视要反视回过头来看,就见到自性。不知回头的,看到的是色尘,染污了自性。不会闻的人,是听到 声尘,也是染污自性。所以会用心的人,能回头,佛法常说「回头是岸」。反闻就是回头,六根接触六尘,要知道在六尘境界裡面回头,回头就是不受外面环境的干 扰,不受外面环境的矇蔽。在一切境界裡面,保持不著相、不动心。不著相即不取於相,不动心则是如如不动。这时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去观察外面境界,这种 观察是观察真相—真相大白。

(四)十法界与一真法界

起心动念就见不到真相,所见的是十法界。 不起心动念,所见的是一真法界。佛法裡讲的一真法界,绝对不是十法界以外,还有个一真法界,没有这个道理;人道之外,还有一个天道,没有这个道理。一真法 界与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和人道也是一,不是二。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就是空间的转变;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如果从 这上面去体会,经的意思就容易明瞭。无限度空间怎麼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现代科学家虽发现有多元次的空间,但是不知如何突破。佛法教我们用定 功突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后,十法界依正庄严都看到了,六道裡面状况也都看到了。它要不是在同时,怎麼会看到?如果真的有过 去、现在、未来,过去怎麼能看到?未来怎麼能看到?没有啊!都在眼前啊!為什麼能看到天道?為什麼能看到菩萨道?又為什麼能看到饿鬼道?因為也在一个空 间,只要能突破界限,全都看到了。可知本来没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别、执著造成的。

(五)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三际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

「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这在刚才,已透 露一些消息。没有过去、未来,是一时。因為是一时,所以过去、未来都在眼前,统统都看得见。现在為什麼有过去、未来呢?因為现在心动了,心动了,就会有过 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念头,念头是假的,真心不动,妄心才有念头。妄心有过去、有未来。真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以时间是一,不是二。空间也是一, 不是二。虚空法界要是真的契入了,那一样事情不清楚?那一样事情不明白呢?

「三际心不可得」,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 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我闻」、「一时」把时空的障碍突破了,才能见到事实的真相。不能突破,所看到的一点点、很窄小,以為这部分 是真的,產生错误的观念,看错了,想错了,当然也连带做错了,说错了。错误的结果,就是製造出六道轮迴。

(六)一切眾生?本来成佛

「佛」,自性天真佛也。

不少同修经常来问我:到底是神大还是上帝 大,或者佛大?对於佛的概念,并不清楚。事实上,佛是自己,不是别人,自性天真佛。「佛」是梵语,意思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具足,人人的智 慧都是究竟圆满的,上帝是究竟圆满,我们自己也是究竟圆满,都是佛。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眾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本来具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 悟。现在不是佛,是因為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觉悟丧失掉了。為什麼会丧失掉?因有妄想、有执著。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一切眾生 如果把妄想、执著捨弃掉,这样能力就恢復了,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不能比。因此,看到「佛」这个字,就要想到我要恢復我的本能。佛法的教 学,没有别的,都是恢復本能而已。

其他宗教看到我们供佛像,不瞭解其真意, 供佛像是因為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塑一尊像供养是不忘本的意思,没有把它当神看待;纪念老师、不忘老师教诲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意思—报恩的意思。第二个意 思是见到这尊佛像,就想到自性天真佛,要恢復我们的本能,修学要以佛為榜样,恢復我们的本能。

(七)寂照圆融是修行的总纲领

「舍卫国」,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也。

「舍卫国」其实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用都城 的名字,代表这个国家,古时候有这种例子,现在也有,如称中国称北京,美国称华府。「舍卫」梵语译為丰德,丰是物產丰富,以现代话可说為经济中心。德是文 化水準很高。从这个名称可知这个城市,是古印度文化经济的中心。我们自性裡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那是真正的丰德。所以看到这个名字,要想到我们 的自性,我们的性德是真正的丰富。西方极乐世界讲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是无量,这个无量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学佛為什麼要明心见性?因為 见性之后,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出来了。这不是修德,是性德,是本性本来具足的。怎样才能使性德现前?那要靠修行。「寂照圆融」是修行的总纲领、总枢 纽。「寂」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以清净心对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照」。「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虽用而不能保持。佛在经上常讲 凡夫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诸佛菩萨永远保持第一念。我们早晨醒来,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 界,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执著,外面的境界清楚,那叫第一念。那个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圆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动念,就有了分别了,有了执 著了,有了好恶了,起了烦恼了。第一念是性德,真心起作用。第二念是妄心起作用,把真变成妄了。如何能够保持真心的作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 门、教下,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寂、照。换句话说,就是修一个心清净。所以看到「舍卫」两个字,要能想到这个,就会有受用了。

(八)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復自性

「祇树」,战胜五阴魔障,绍隆佛种,则是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也。

「祇树」,「祇」是「祇陀」,这裡面有一 段故事,在一般註解裡都有,我们不必叙述这些事。我们看它表法的意思:「祇陀」梵语战胜的意思,国王打了一次胜战,凯旋归来的时候,宫中有人报信,皇后生 了太子,国王很高兴,就把他取了这个名字—战胜。我们看到战胜两个字,要想到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復自性。我们今天在六道裡搞生死轮迴,被五阴魔控制住 了,我们没有能力胜过它。「五阴魔」,楞严经裡面说得详细,五阴是五种,每一种裡面,佛又為我们说十种魔障,五阴就变成五十种魔障,楞严经末后用很长一段 经文差不多有三卷,楞严经总共只有十卷,三卷和我们讲五十种阴魔。一个修行人,要想超越这些魔障,战胜这些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 就在此地。修行成佛的捷径,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虽有魔障,魔不能接近,便宜就占得太大了。也许同修要问:不少念佛人, 怎麼他们也有魔障?这裡面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念佛不得力,念佛用心不纯,才会遭魔障。如果一心专念,纵有魔障,魔也会远离。如果杂心念佛,魔容易找麻 烦。因為心不专、心不一,得不到佛(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也就是说不能和佛感应道交。就像我们无线电通话一样,频道一定要专,同时二个频道、三个频道,裡 面就有杂音,就听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们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频道一定要一致,绝对不可二个频道、三个频道。

(九)喜欢神通感应的人最易著魔

一般最容易著魔的人,总是喜欢神通,喜欢 感应,是最容易惹祸的。这是妄想、是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他们就来了。想感应,妖魔鬼怪也有感应,本来没有的事情,是想来 的。念佛的人想什麼?专想阿弥陀佛,只修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前了,现前怎麼样呢?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绝不著相。「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见如不见,这是好境界。如果见了一生欢喜心,自认见到佛了,功夫不错了,魔就快来了,那还是喜欢神通,还是喜欢感应。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念 了很久的佛,怎麼佛都没见到?这是好事情,好境界。佛要是真的来了,给你看到了,你一高兴,马上就著魔了。佛大慈大悲,不让你发狂,这才是真正爱护你、加 持你。到什麼时候佛现相呢?你心真清楚了,明白了,见如不见。佛会现相给你看,给你作证明,证明你的功夫成就了。古时慧远大师一生当中,见到三次西方极乐 世界,没有和任何一个人说,见如不见。最后往生时,境界又现前才向人家说:过去已经见过三次,现在境界又现,我要往生了。说出来,走了,这是对的。说出来 不走,那就是妖魔鬼怪。所以我们要战胜魔障,我们仗著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定和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要紧的是老实念,就对了。

「绍隆佛种」:「绍」是继续、继承的意思。「隆」是兴旺,我们要把佛的遗教,发扬光大。

(十)性德本有?不从外得

「给孤独园」,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

「给孤独」是当时对须达多长者讚美的称 号,他很慈悲,用现代的话说,是一位慈善家,对贫苦孤独的人常予照顾救济。「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这几句 是法华经裡面的比喻。「离家远走」是比喻迷,迷失自性,好比离家出走,在外面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今返家园」是回过头来,明心见性。「承受家业」是说本性 裡面本身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了。「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说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的盛况我们从华严经裡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 所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佛的富贵,大自在天比不上,大自在天富贵是修得的,不是性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富贵,那也是性德,不是 修得。

(十一)解释大比丘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愿。比丘谓远离尘垢。「眾」是理事和合。

古印度所称的「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团体,僧团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眾,在所有团体裡面,僧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

(十二)解释千二百及五十五

「千二百」,圆满功德,五十五,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是也。

此节经文所表,谓如如不动之本性, 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远离尘垢,理事和合,圆满诸菩萨之修德,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则见此序境相為非相而见如来 矣。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

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世尊现身说法

这一段不但是一部金刚经都在裡面,释迦牟 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也都在裡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证果,也都在裡面。这是世尊现身说法,為我们做出个好样子—佛是怎 麼生活的。世尊这次示现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范。看到样子,我们要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无论过什麼样的生活,无论从事什麼样的工作,只要 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将它运用在生活当中,所过的,统统是佛菩萨的生活。金刚经上世尊是亲自表演给我们看,而在华严经上,是诸菩萨表演,在末后一品,五十三 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在表演。这五十三位代表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修行不一定要出家,无论那个行业,无论过的是什麼生活方式,只要会运用金 刚经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佛的。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们一般读诵往往把它看轻了,后面的经文,老实说是解释这一段的,这段经文明白 了,后面的经文可以不要讲了,看不出门道,这才细说。请看註解:

(二)在家出家?一律平等

出家本為度眾,欲度眾生,须先断惑。断惑必须苦行,使人见之,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则乞食之有益眾生也大矣。

佛菩萨度眾生,方式很多,普门品裡说「应 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為说法」,释迦牟尼佛即示现佛身。「应以居士长者身得度者,即现居士长者身而為说法」,维摩居士即示现居士长者身分,维摩居士也 是佛再来的,可见得他们自在。在那个时候印度有两尊佛出世,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说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并无高低之别。所以佛的弟子如舍利 弗、目犍连他们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们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现在一般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一出家就贡高我慢。不知道佛当年在世显示的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是平等的,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特别是发心出家的同修,要知道我们虽然身出家了,无论在道业上,在断烦恼上,一品没有断,怎可贡高我 慢?一定要谦虚、恭敬。

(三)如理如法的供养

江居士以為,欲佛法大兴,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须信心者多,然后能行耳。

「乞食」制度是释迦牟尼佛所定的,一直到 现代南洋小乘国家像泰国、锡兰依旧行乞食制度。佛法传入中国,因中国人观念与生活方式和印度不同,所以乞食制度在中国就不能通行。早年出家人接受社会大眾 的供养,还不成问题,可是到了近代,流弊丛生。这种现象诸位可能见到,这是佛法的衰相。可是要恢復乞食制度,在事实上不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学佛的同修, 不论在家出家,真正明瞭佛法,就不至於有过失。比如说出家人自己知道节制,在中国歷代的高僧大德都做了很好的榜样,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均以身作 则。而在家信徒的供养,应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不是盲目的。这样配合,佛法也能够兴旺,正法一样能够住世。只看我们怎麼做,不能偏差,有偏差则製造罪 业,果报不可思议。

(四)回头就是不攀缘

「还至本处」,回头也。「敷座而坐」,经行入定,意甚深广,须体会得。而落实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还至本处」显示的意思是回头,回头是岸。「敷座而坐」是入定。无论我们过什麼样的生活,从事什麼工作,但是要懂得回头,要懂得修定。又什麼叫做回头呢?回头就是不攀缘。一切眾生向外攀缘,永无止境,不知道回头。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地清净,清净心就是敷座而坐。

(五)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此经发起於日用寻常之事,是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现。是故善现见知开口便叹希有,继曰,善护念,善付嘱。即是大悲大愿之无间也。

佛示现的是代表出家人生活的方式,过真、 善、美、慧的生活。我们从这个例子,要体会到无论我们自己过的什麼生活,从事什麼样的工作,处的是什麼样社会环境,都可效法世尊原理原则。不必改换生活方 式,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环境,都能达到觉、正、净。都能生活在真、善、美、慧境界之中。绝对不是学佛一定要出家,那就错了,那就不能说是事事无碍了。 佛法是教一切眾生就在他本位上,就能够得到幸福。在本位上修行,都能成菩萨,成佛。

(六)须菩提為什麼讚嘆希有

佛这种示现,从初发心,长远的时间修行一 直到成佛,都在生活上表现出来,凡夫及未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看不出来。须菩提尊者能看出来,换句话说须菩提尊者的境界,和佛相差不远了。须菩提他见到了,所 以讚嘆「希有」!从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冷静的反省观察,我们生活行為: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也到处奔走,我们的情形是不是也希有?没错,的确希有。但 和佛菩萨不同,我们是无量劫来的习气,都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曝露无遗。世尊所显示的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所曝露的是无量劫习气。学佛就是 转变,如何把我们无量劫的习气,转变成功德—转识成智。懂得转识成智,就是把感情转变成理智、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凡夫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会 转,会转就是会修。所以世尊不仅言教,也用身教,他做出来的,都是為我们做示范,这是大悲大愿的流露,永恆的流露,此悲愿广大不可思议。

乞食奔走同凡夫,不住佛相,显示无我相。不说一字,显示无法相。三空理彰,此谓之「善付嘱」。是乃身教也。

「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心才清净,一丝毫都不沾染,连空也不执著,这就叫做「善付嘱」。

四摄同事,以身作则為作榜样,此之谓「善护念」。

求佛菩萨保佑,「护念」就是保佑。用什麼方法保佑?佛菩萨為我们做榜样,让我们照著他的样子学习,这是佛菩萨真正的保佑。

佛法修证,即在寻常日用间,理显三空,观融二諦,此之谓希有。

离了生活,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二諦」就是真諦、俗諦。

佛法即家常茶饭,一日不可离也。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欲令眾生,回光返照耳。持戒、入定、生慧、示眾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

佛并不认為他已成佛—没有我相。在佛的眼中,眾生平等,并无差别—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佛把四相都捨离了,这样行持就是希望我们能觉悟,知道回头。「持戒」就是现代所说的守法。「入定」心是清净的,心在境界裡不动摇。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生慧」。

修行之要,在理事双融。对境随缘,勤息勘验。歷事锻心,动静一如,无往不是。

「理事双融」是理裡面有事,事裡面有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勘验」是体验,生活上去体验。「锻」是锻鍊,在事缘上,在境界上鍊一个觉悟的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无时无处不是道场。

会了之后,那个地方不是道场?不会,再大的寺院庵堂,也不是道场,所以会了,何必去寻求道场?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戒能资定,定能发慧。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入般若门」就是开智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从持戒修福做起。「资」是资助、帮助。

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鍊,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须是对境随缘、不迷、不烦。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七)要想道业有成?一定要对境随缘

凡是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要想道业有成就,远程的目标,是要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迴、了生死、出三界。近程目标,这一生要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因此,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一定要知道「对境随缘」,绝不攀缘。

(八)净宗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

昨天中午在这边跟一些华侨界的领袖们一起 午餐,他们对於许多道场,也都护持。我向他们解释,我们这个道场,不向信徒化缘,不向信徒要钱,绝不拉信徒。因為我们的目的是求了生死、出三界。道场重实 质,不重形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那个小道场,只有十二人,十二个人,个个成就,这就行了,要那麼多人干什麼?喜欢热闹的,其他的道场很热闹,我们劝他 们到热闹的地方去。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的,只有一个目的—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总干事向这些华侨说我们没向你们化过缘,他们说:没错,那以后呢?我 说:以后也不会向你们化缘,不会向你们开口。他们说:没饭吃怎麼办?我说:没饭吃,就往生啊!一句佛号念七天七夜,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了,不要吃这个地方 饭了,不要以為没饭吃,就要向你们开口,你们没有机会了(笑声)。我们说的是实话,所以道风、学风要确立,我们不搞世缘、不搞热闹。进到道场的,都是同参 道友,我们这个小环境很喜欢提供给大家进修,这是真实的功德。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会了,「五蕴即是法身」。不会,五蕴即是业障,问题就在会不会,就是觉不觉。觉了就是法身,迷了就是业障。这就是教人「即幻有,见真空。」即相见性,「非断灭相」。

般若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

(九)空有两边不著的生活方式

从佛的行持上看出两边不著的做法,两边不 著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就超凡入圣,过佛菩萨的生活。生活当中,充满智慧,转烦恼為菩提。许多人读经,读一辈子还是凡夫。经的意思没有懂,经的好处没有体 会到,经裡面教人的生活方式,一句也不会,这是白读了,冤枉读了。本经序分,经文很短,包含的意思,无有穷尽,我们要学佛,就要在这个地方学,一生受用不 尽。

上一页:正宗分      下一页: 导 论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