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八、显益

[日期:2012-11-14] 来源: 作者:星云法师 点击数:
八、显益
 
    1、三十三身(圣身)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的开头,是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因缘,释尊的回答是称名、常念、礼拜,就可以受到感应,所以那是称为冥益。这段是无尽意菩萨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身口意
 
三业的事。
 
    这个身口意三业,是说些什么事呢?这是从有形的现象上去说。譬如说,释尊回答:「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就称为显益。因为观世音菩萨的权化,所以
 
与前面所讲的无大区别。
 
    这里无尽意发问的主旨,分为三点要义:
 
    第一、问观世音菩萨,是怎样来这个娑婆世界?是怎样的现身?
 
    「娑婆世界」的「娑婆」是梵语,译为华言叫「忍土」。在悲华经中解释说:「名娑婆者,此诸众生,受是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释迦世尊,所以垂迹应
 
现于娑婆教化,就是要令众生解脱此土的苦恼。
 
    第二、再进问观世音菩萨的口业,是如何为众生演说妙法?
 
    第三、再仰问观世音菩萨的意业,度众生的方便之力,究竟是怎么样?
 
    这里所说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适宜。济度众生,要用适宜的方法,称之「方便」。这并不是指世俗上所用的虚伪欺骗,叫做「方便」。在法华文句中,有三种意义解
 
释「方便」:
 
    一、方是法,便是用,随顺众生的心意,用种种的方法来示教他。
 
    二、方便是门,以这个方便而能引入佛门之义。或是随众生意,或是随自己意,以种种方便示教众生。
 
    三、方是秘,便是妙,不敢猜测他意,照自己的意思说法而令他得益。
 
    随他的意,随自己的意,或两者兼用,用这样的方法济度众生,皆是方便之力。现在问:观世音菩萨究竟以什么方便之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呢?
 
    关于这个问题,释尊答以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三十三身中即含有十九说法,十九说法亦即是三十三身的示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话:「娑婆世界上,如果有众生应该要用佛身来济度的话,则观世音菩萨,就显佛身为他说法。」这是显示第一以佛身说法。
 
    「得度」,是得到度脱的意思。度同渡,即是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菩提的彼岸,这就是彼岸之义。
 
    至于说到「佛身」,是指什么说的呢?佛身可以分三种说法:一、法身,二、报身,三、应化身。
 
    这里所说的佛身,是指为众生的根机而应现的应身。
 
    「法身」,是把宇宙真理的人格化,普及于无穷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没有地方不遍,没有时间所限,即是毗卢遮那佛的法身。
 
    「毗卢遮那」,是遍一切处之义,因取喻太阳光除闇遍明,所以又称大日如来。
 
    「报身」,是体得宇宙的真理者,与宇宙的真理是一而非二,立于大觉之境。从空间来讲,遍满十方,称为无碍光;从时间来讲,证得永恒的生命,是为无量寿。具有无量光
 
和无量寿的,即和阿弥陀如来同体。
 
    「应身」,为了悲愍浊世的众生,应现到这个娑婆世界上来,像降诞、出家、修行、成道、说法的释迦如来一样。无论那一尊佛,都具有此三身,三身即一,是不可以区别的
 
 
    拿一个比喻来说,法身恰如医学,研究医学的医师是报身,应用医学来治病,闻药而施行医术的是应身。
 
    现在,观世音菩萨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所以不妨可以这样看:现于此世界说法度众生的释尊,也是观世音菩萨示现。
 
    以观世音菩萨作为宇宙的真理,慈悲的权化,而释尊的出现,正是显现宇宙的真理,慈悲的权化。关于这一点,就说释迦是观世音,观世音是释迦,我想总也是无妨的。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梵语「毕韧子底迦」,解释为「缘觉」或「触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之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得
 
部份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可以说,希腊的哲人,中国的圣人,皆是辟支佛。
 
    这就是佛教中特长的地方,佛教中并没有非受释尊之教不能解脱的偏狭思想。不等待受释尊教法也能有独觉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所以,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老子也好,孔子也好,耶稣也好,穆罕默德也好,皆可以看为观世音菩
 
萨的应现。
 
    观世音菩萨好似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无论在江、河、洋、海之中,都可以浮现。真理是一个,体现宇宙真理却有不同。所以适应不同的时代或土地而现身教化众生。这是佛教
 
的特色,应该加以发挥的。
 
    当然,这辟支佛是缘觉,但在缘觉当中,也有缘觉的缘觉,缘觉的声闻两种分别。缘觉的缘觉,是没有受释尊之教,能观察生死因缘的道理而悟入的。可是,说到缘觉的声闻
 
,那就必须遇释尊的出世,听闻生死十二因缘才能悟入的。所以,从过去到未来,我们在生死的因缘之中,智慧的眼被眛了,不能见到明朗的真理,就是由无明而生出的行;因行
 
而生起识和分别;这个识与外境连络,就生起名色,这个名色,和外界交涉,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由于这个六入,与外境相触则生触;由触而感受;由受而生爱
 
;由爱而执着即生取;依取而想保持已有;终于感受生与老死之苦。依此生命果,又生起无明,依于无明而有行(业),有行故有苦,有苦故又有惑;如是惑业苦三,如环之无端
 
 
    声闻是闻佛之教示而见到苦(苦谛)的根本,是身口意的恶业积集(集谛)而成,只要把这个断灭,即能得悟(灭谛),但是断集证悟,必须修道(道谛)。佛有说:迷的果
 
是苦,迷的因是集;悟的果是灭,悟的因是道。听闻这个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开悟的一群众生,叫做声闻,简而言之,即是佛弟子。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在这四谛。从原始佛教到后期佛教,也即是从小乘到大乘,一切的教典,都从这四谛的开展而来。所以闻佛声,并不一定要生在佛世,亲闻佛声。佛在世
 
,是有佛说法;佛灭后,是有佛的法流传。流传的教法是由随侍佛陀很久亲闻佛声的阿难尊者诵出的经典,各方均有翻译流传,这都是佛陀的法音。
 
    因此,虽是声闻也不一定生在佛陀住世之时。而声闻即是佛弟子,这就是指的从佛教的教法出家修持成道的很多佛的弟子而言。以怎样能够度脱的人,就现那种身而来度脱他
 
 
    从这个看法来说,印度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及达摩祖师;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贤首国师;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日本的传教大师,弘法大师,日莲
 
上人,均以出家之身而为众生说法,所以亦可称现声闻身。
 
    像这样来说,但这些都是大乘的菩萨,把他们说为声闻,或者不对也不可知。但是这个声闻,有自甘小乘的,叫愚法声闻;有进修大乘的,叫广慧声闻。不单如此,就是大乘
 
菩萨,现声闻身可以得度的,即现声闻身,这种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就从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
 
    以上的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均是开悟的圣者,所以叫三圣身。
 
    2、三十三身(天身、人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上文已说了三圣身的现身说法,度那所应度的众生,现在是讲现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说法了。对于此处的现身说法,须要从几方面来考察。
 
    认为适宜以梵王身得度的时候,不单是现梵王身,而且要现梵王的心;应以帝释身得度的时候,不单是现帝释身,也要有帝释的心。为了要同化对象,自身现出和对方同样的
 
相,这可以看为菩萨同事的运用。
 
    「同事」,是大乘菩萨教化的方便。你是什么样子,他就现同样的形貌教化,和你共处共事,这实在是菩萨的慈悲。
 
    好比母亲想叫幼儿吃东西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口在不觉中也会张开来。大乘菩萨因为要教化众生,哀愍护念众生,所以才现身和众生相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世音菩萨要使我们的心成为梵王,或帝释的心,那末,在心里就要反省内顾,使其示现同菩萨一样的大慈悲心,这是在修养上很可耐人寻味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示现应化的方便,照前面的说明来看,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内顾,要见到自己心里的观世音。
 
    「大梵王」或是「帝释天」,是印度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对象。如果用佛教的眼光来看,那些都是婆罗门的各种神,由于这些神,而能得到安心立命进入大道的人也不少。所以
 
,在佛教中,决不排斥这些神;不单是不排斥,而且最初信仰这些神,后来皈投到佛教的怀抱中来的人也很多。所以就尊那些神为拥护佛教的神。因为那些神,虽不能修养到成佛
 
,但都是在我们凡夫之上。
 
    在佛教中,由于印度古来的传说,说这世界分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能超越这个三界。三界的第一是欲界,欲界里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的六道。
 
    诸天之中,和我们相距不远的是欲界天,欲界天中有地居天和空居天。
 
    地居天,还没有离地,空居天已经离地。
 
    地居天,根据印度古代的传说,就是由须弥山成立的。「须弥山」的梵语叫「须迷卢」,四方有人所住之处:东方叫弗婆提州,西方叫俱耶尼州,北方叫橱单越州,南方叫阎
 
浮提州。阎浮提州就是我们所住的地方。在这须弥山的中腹,有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这是欲界的起点。再上去是忉利天,此
 
天在须弥山的顶上,四方各有八天,四八是三十二天,中央有帝释天,把这个合起来,叫做三十三天。
 
    从这里进入空居天,其最下的是夜摩天,其上是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到这里是欲界的终点,共有六天,再上去就叫色界了。
 
    欲界,是还未十分断除欲情,到了色界,就完全没有欲情,那里有十八天。
 
    第一叫做初禅天,这个天中有梵辅天与梵众天,再上去是大梵天。初禅天上去是二禅天,二禅天中亦有三天。二禅天以上是三禅天,三禅天亦有三天。三禅以上是四禅天,四
 
禅天有九天。合共色界有十八天。
 
    色界以上叫无色界,无色界不但是没有欲情,即连肉体也没有,所以无色界的四天,叫做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这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像有这样种种的阶级,这些阶级可以看作我们在静思熟虑到达精神闲寂时的阶段。
 
    「天」,在婆娑论中说:「光明照耀,故名为天。」佛教中讲光明,无论何时都是比喻智慧的,所以人间如不昧于欲情,就可运用智慧。四天王天的阶级虽尚未舍离欲情,但
 
已经很为稀薄;到了帝释天,肉欲已经没有了,但尚有精神上的爱情。像这样渐渐的再上去这是所谓梵天,是相当于色界的初禅天。因为能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常生善心,
 
所以叫做梵天,比这梵天更大的称为大梵天。楞严经中说: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帝释天」,亦是大善神,在忉利天的中央,是三十二天之主,率领很多的天及人民,守护佛法云。
 
    「自在天」,是欲界最上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梵名叫做「婆罗维摩婆奢跋提」,此他化自在天,智度论卷九上说:「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
 
世间品卷一说:「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此天就是不要自己乐具变现,而爱下天化作,假他人之乐事,自在游戏,才叫做他化自在天。此天与色界摩榼首罗天(四禅
 
天中大自在天)皆是害正法的魔王天。中有魔王宫殿,因此,常常派遣魔众到我们的世间来;使我们增添了许多的苦难,都是由于这些大恶神。
 
    但是观世音菩萨,不管你是善神,大魔王,帝释天,或者是恶神自在天,都是照常来济度。这可以看出观世音在世间是善的即以善的诱发,是恶的即以恶的警觉。
 
    所以菩萨应化的方便,有摄受,折伏二门。或以爱抱容摄受,或以力惩戒折伏,欲度众生,这两方面均有必要。光有爱没有力,则难以驯伏;光有力没有爱,则易招反抗。
 
    因此,爱与力,摄受与折伏,都很重要。善神可化的,即可现善神度化;恶神可化的,即现恶神度化。
 
    有一种人,听到别人的善,能够启发自己的善;或是见到别人的恶,容易反省自己的恶;众生的机类很多,所以菩萨的应现也各各不同。
 
    心若清净,智慧涌现出来的觉,这是观音菩萨化为大梵王示现在自己的心中;心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等
 
十善道生起来,这是观音菩萨现帝释天的教化;心若生起邪念,妄想,昧了自己的智慧,则观世音菩萨现成自在天身令其反省,令我们要这样自觉。这一段说法,是应该思想思想
 
的。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前面讲的「自在天」是欲界最顶的第六天,是大恶神;这里讲的「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顶天,亦是大恶神。但观音菩萨,为什么要现身魔王,关于这个问题,维摩居士说是
 
济邪令入佛道。在维摩经不思议品中说:「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教化众生,故现作魔王』。」
 
    维摩居士,我们当然可以看作是观世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这段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说法。观音菩萨现自在天或现大自在天,均如这段维摩经所说。观音菩萨不思议解脱的妙
 
力,不度尽魔界,决不停止,此皆悲愿的发扬。
 
    「大自在天」,梵语叫「摩榼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的第十八天,居色界的最顶,或称色究竟天或是阿迦尼吒天,也叫摩榼首罗天。此天的天主大自在天王,三目八臂,
 
骑白牛,在印度叫他做世界创造的本体,万物造化之主,所以受人崇拜。
 
    现在观世音菩萨的大悲说法的妙音,进入天界去度化。然而,不管是梵天帝释的净界,也不管是自在天大自在天的魔界,这并不是远在天上,而就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天大将军」,是帝释天的家将,帝释与阿修罗战争时,那个出阵的先锋大力士,就是天大将军,又名「那罗延将军」,「坚固力士」,「露形神」,「金刚力士」。寺院的
 
山门口有二王,左边的是那罗延坚固力士,右边的是那密遮金刚力士,都叫天大将军。
 
    现在从本文来看,这是观音大勇猛心的示现,其勇猛之德,以天大将军示现,而当守护佛法之任。从大悲大智与大勇引发的力,把这个三德圆满了的观音菩萨,真是我们理想
 
中崇信的对象。
 
    「毗沙门」,亦名「毗沙门天」,「毗沙门天主」,梵语的正音是「舍罗拏」,译为「遍闻」,「普闻」,「多闻」。婆罗门的教徒,把他称为财神,是金银财宝的守护神。
 
    此神镇座在须弥第四层水精官。因为管理夜叉罗刹,所以又叫北方多闻天。这是已经皈奉佛教的神,毗沙门天王经中,说他们很有福德名闻。真言宗和天台宗,亦很推崇此神
 
。那么,他们的福德是那里来的呢?依据毗沙门天王经讲,为此天王者,得有十种福。这十种福是:一、无尽福,二、长命福,三、眷属福,以上是布施的德果。四、善识福,这
 
是持戒的德果。五、敬爱福,这是忍辱的德果。六是胜军福,七是田[白/田]福,八是蚕食福,这是精进的德果。九是佛果福,这是禅定的德果。十是智慧福,这是从禅定而放出的
 
智慧之光。
 
    依这看来,毗沙门天的福,决不是从外来的。是依六波罗密而修的菩萨大行,自然应得的果报。所以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修六度之行,就能给你这十种福。
 
    此十种福中,第一为无尽福,又称知足福,乃常知足之福。一个人的知足是最重要的。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小王」,是别于前面所讲的梵天、帝释、毗沙门等的诸天王,这是人间的王,所以称为「小王」,又可称为「粟散王」。
 
    「粟散王」,是说小王之多,多如粟散,或是小王统领的国土,名粟散国,因为与天部的大宇宙相比较,其小犹如大地上散的一粟,其王即名叫「粟散王」。
 
    对于天部的王称天王,人间的王称人王。在人王之中,大国的王又称大王,小国的王称小王。或是大王又称父王,小王又称太子。总之无论是大王、小王,总是支配人民者。
 
    首楞严经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就是现那些统治者,支配者的国王,以大勇猛,大智慧来教化人民之义。照这个意思说来,古来的圣主明君,都可说是观音的现身,所以有人赞叹圣明君主说是观世音菩萨
 
的现身:
 
    敬礼救世观世音,
 
    传灯东方粟散王,
 
    驾从西方来诞生,
 
    演说妙法度众生。
 
    如果说小王是圣主明君,像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顺治帝,都是佛教忠实的护法者,都可看作是观世音的现身。如果说小王是太子之义,正如中国
 
的梁之昭明太子,日本的圣德太子,弘扬佛法,不遗余力,亦可谓观音菩萨的化现。
 
    在心地观经上说,国的支配者,必须具有十德,这十德是说的:
 
    一、能照以智慧眼,照世界故。
 
    二、庄严以大福智,庄严国故。
 
    三、与乐与人民以安泰故。
 
    四、伏怨降伏一切怨敌故。
 
    五、离怖能除灾难,离恐怖故。
 
    六、任贤集诸贤人,分任国事故。
 
    七、使人民安住于国土故。
 
    八、以法管理世间故。
 
    九、业主诸业归之国王故。
 
    十、一切人民以王为主故。
 
    必须以这个十德化民,方可称为观世音的示现。
 
    「长者身」,现在很多的地主,富翁,都称为长者,其实地主富翁,并不是真正的长者。真正的长者,必须也要具有十德。在这十德之中,属于身体的有五德,属于心理的有
 
五德,兹就翻译名义集,依次举之:
 
    身德:
 
    姓贵、位高、大富、威猛、年耆。
 
    心德:
 
    智深、行净、礼备、上叹、下归。
 
    一、姓贵名声门第,显扬四方。
 
    二、位高位阶功勋,均皆崇高。
 
    三、大富资金产业,礼富众多。
 
    四、威猛具足威严,人皆敬畏。
 
    五、年耆年满五十,耆德不群。
 
    六、智深智虑过人,深谋远算。
 
    七、行净品行清净,可为模范。
 
    八、礼备礼义具备,无一不周。
 
    九、上叹信用德望,上皆赞叹。
 
    十、下归下辈之人,望德归服。
 
    「居士」,梵语「迦罗越」,普通的习惯上,称在俗的佛教信徒为居士。祖庭事苑上说,居士必要具有四德:
 
    一、不求仕官。
 
    二、寡欲蕴德。
 
    三、财居大富。
 
    四、守道自娱。
 
    十诵律说:
 
    「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首楞严经上说: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又在同经讲到关于其次的「宰官」,有这样说: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宰官」,是掌管政治的官,可以把他看为一切的官吏。就是应以官吏身得度的,即现官吏身而来济度之义。
 
    古代中国有九品的官职,都是奉法理民的,这都可称为宰官。所以上从大臣,下至村长,也无不是宰官。一切的宰官,自己如果以为是观音的化身,则这一国就能大治了。
 
    「婆罗门」,是印度四姓中最上的一姓,婆罗门教徒,亦称做僧侣。
 
    印度有四姓的阶级:
 
    一、婆罗门(僧侣)
 
    二、刹帝利(帝王军人)
 
    三、吠舍(商人)
 
    四、首陀罗(农人)
 
    这四姓阶级的区别,很不平等。既不可相互通婚,也不可享受同等权利,贵贱分得甚为惊人!
 
    佛教完全废除这些不平的阶级差别,在全印度,四姓中无论何姓,进入佛教,一律称为释氏。可是,观世音菩萨,若有人应以婆罗门身得度的,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佛教
 
以外的宗教修行者或传道者,在适当需要济度的时候,即现其身而为济度。有这种包容异教徒的态度,可见佛教和观世音菩萨的伟大!即是以儒者身或牧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
 
亦可现儒者或牧师而为说法。
 
    婆罗门梵语是Brahmana,译为「净行」。这是净行高贵,舍于恶法之人。他们博学多闻,在四姓中,是属最上的僧侣学者阶级。自称从上古梵天之口所生,是最高种族,其权
 
威在刹帝利之上,认为是传诸天诸神的圣意。种族一生严守教规,到壮年,都要学通四吠陀,十八大经的经论。年至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
 
道。此婆罗门,唯五天竺有,其他诸国无。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是剃发受具足大戒的出家男子。
 
    「比丘」是释尊四众弟子中的僧众,正确的梵音应读为「苾刍」,译为「乞士」。乞士的意义是上从如来乞法,以资慧命;下就俗人乞食,以养色身,故名乞士。世之乞者,
 
但乞衣食,不乞正法,不名乞士。又从比丘的原意去解释,应有六义:
 
    一、怖魔出家以后,确立菩提道心,则诸魔恐怖。
 
    二、杀贼以菩提心修道,能杀尽烦恼之贼。
 
    三、乞土上乞诺佛之法,下乞众生之食。
 
    四、应供上求菩提之士,应受在家四事供养。
 
    五、破恶能守比丘的十重禁戒的出家道德,即可破心中的恶念。
 
    六、无生已破者不使再生之境界。
 
    「比丘尼」,是苾刍尼的讹音,译为「乞士女」。释尊出家成道以后,姨母摩诃波阇跋提夫人出家为始。
 
    「优婆塞」,是受持五戒依佛道修行的在家男众佛弟子,译为「近善男」,「近宿男」,「近事男」,是亲近奉事三宝之义,华严疏钞解释为亲近比丘而承事故。
 
    「优婆夷」,是受持五戒依佛道修行的在家女弟子,译为「近善女」,「清净女」,近事女」,亦是清净奉事三宝之义,华严疏钞解释为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
 
    这些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应该怎样的度脱,即怎样的现身而为说法。
 
    在古代,梁武帝时,达磨大师从印度来。
 
    「什么是圣谛第一义?」梁武帝问达磨大师。
 
    「廓然无圣」!达磨大师的回答。
 
    「对朕者谁?」
 
    「不识!」
 
    因为这问答不能契机,达磨大师即去嵩山少林寺。后来武帝皈依宝志和尚,谈到了这一段往事。
 
    志公和尚说:
 
    「达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传佛心印。」
 
    为什么说达磨祖师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呢?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现比丘身说法的明证。
 
    像这同样的故事,观世音化现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而为众生说法的不知有多少哩!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在佛教中,很多人以为不尊重妇人,像这样说法,实在是错误的!佛教不过指示男人的修行,恐怕有所妨碍于修行,所以叫不要接近妇人,并没有一点轻视妇人之意。
 
    就是妇人,也可以修到佛菩萨的地位。在释尊住世的时侯,如胜鬘夫人,她所说的释尊都已认可,现在大藏中还留有胜鬘经。
 
    胜鬘夫人,是普光如来所化身,可是,不妨把它看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这里有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个文字,一切在俗的妇女,已做人妻的妇人,将要做人妻的妇人,已一度作人妻而现在已守寡者,一切都可通称为妇人
 
。若她现有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就可以看为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说法。
 
    玉耶经中说:
 
    「永离所生之家,而以夫家为家,与夫异体同心,事夫父母,如事所生父母,尊崇敬慎,无憍慢之心,善治家事,能接宾客,礼富家庭,扬家名声,此为妇人之道。」
 
    妇女到了丈夫的家,始尽为妇之道,叫做归家。那个所生父母的家,是暂时的假家,进到丈夫的家,才是归到真正的家。
 
    所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的妇女和丈夫,均共同举出。
 
    慈悲、智慧、勇猛的三德中,第一是慈悲,因为妇女之道,虽有多种,但为根本的不外慈悲。
 
    慈悲是德性中最重要的,观世音菩萨现女相,就是因为这个德性,是女性最能代表之故。所以女性中应以此为第一。
 
    若是女性,而缺乏这德性的话,简直就没有女性的价值了。
 
    近来的风气,在社会上表现的现象是怎么样的呢?女性大都缺乏这个慈悲的德性。其中尤以贞操的观念最不注意,为了金钱,一切都可以不顾。西洋的思想不错,但囫囵吞枣
 
,光在外形上模仿,终归是最危险的!妇女的德性所以会堕落,大概就是因为如此。
 
    希望今后的妇女,不可以不养成谦让的美德,这不光是妇女,男子也很必要。但是谦让与胆小不可以混同。误会了谦让而成胆小,则易成为卑怯。这也是不足取的。
 
    女姓之德,应该注意言语动作,尤其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淑德。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童男」「童女」,这是终身不为爱欲所染的男子,与女人,不一定单单指幼童而言。到了四五十岁,男的没有娶妻,女的没有嫁夫,都可称为童男童女。但是如其那样说,
 
还不如把童男童女切近幼童的事实来说好。现童男童女身,而度那些顽固的众生的话很多很多。
 
    从前安艺国的广岛城下,有一个人叫乎兵卫。但人们都喜欢称呼他做佛乎兵卫。他是一个马夫,度着穷困的日子,因为慈悲,很受人的尊敬。
 
    讲到这个人的从前,本来是一个强欲邪见的凶汉,人们把他当为毒蛇一般的惧怕。都喊他做鬼乎兵卫。为什么这个甚至被人叫做鬼的乎兵卫而现在能改称佛的乎兵卫呢?这里
 
原来有这样一段道理。
 
    做马夫的乎兵卫,有一次病了,卧床很久,有一天的夜里,他的妻抚着这位病夫的背说道:
 
    「能卖的东西,都已卖光了,现在一块钱也没有了,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还是明天我去求乞吧?」
 
    他的丈夫听后,也流着泪,夫妇都在悲叹着。那时候卧在他们身旁的八岁幼子叫万藏的,在被窝中忽然啜泣起来!
 
    「你为什么哭?梦见什么了吗?」母亲问他的幼子。
 
    「不!」万藏回答说:「妈妈!我明天去做马夫好了,你不要叫我去乞食!」
 
    母亲也不知道这小孩子心中想什么,第二天的早晨,万藏牵出了马,准备出去,因为个子矮小,不能够把马鞍放到马的背上去,母亲见到儿子有这样殊胜的心,亦为之感动,
 
因此就给他把马鞍安放好,心中一面挂念,一面也就打发他去了。那并没有出什么事,到了那天晚上,他回来的时候,拿了一点很少的钱。每天就这样的工作下去了。
 
    又在一天下午,那个鬼的乎兵卫病好了,跑来马夫集合找工作的场所,见到万藏把马系在那里,坐在旁边啜泣。
 
    「喂!为什么把马系在那里哭泣呀?难道肚子痛了吗?快一点去找事做!」
 
    「不!我不是因为肚子痛才哭的,因为他们今天都不给我装东西。」
 
    「什么?这就要哭了吗?这是常有的事,有什么办法!你现在吃过午饭没有?」
 
    「没有吃午饭,因为没有工作做,所以还把带来的饭带回去给父母。」
 
    「噢!这样吗?没有工作就不吃饭吗?」
 
    「嗯!是的!」万藏诚挚的回答。
 
    乎兵卫听了,非常感动和佩服他的孩子。
 
    「你生在我家,一点饭是有得吃的!」
 
    乎兵卫说了以后,就把他带回家去。乎兵卫的妻子听了也非常难遇,当即烧了一盘鱼安慰他,万藏饭可吃完了,鱼可没有吃。
 
    「喂!你怎么不吃鱼?」父母都这样问他。
 
    「我因为不想吃,不知为什么。但记得在我们家中,过去父母不知拜什么的时候,一点鱼肉都不吃,所以我也不吃。」
 
    乎兵卫听了这话,感动得泪水潜潜的流下,从那次以后,一改已往凶暴的心肠而成为佛的乎兵卫。
 
    这个八岁的童男万藏,诚可看为观世音菩萨的现身,乎兵卫的鬼心一转而为佛心,正是邪正一如,烦恼与菩提,只是一张纸的表与里之隔而已。
 
    其次,再举示现童女身的两件事实:
 
    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正是日本明治大正之间,被认为是日本第一流的外交家陆奥宗光,当中日战争终了,政府派他与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和满清代表李鸿章往下关为媾和谈判的
 
时候,他的十七岁的小姐正是病在床上,无论什么人看了都认为他的小姐是不治之症的那个时候。
 
    宗光既然是一国的大臣,又负有媾和谈判的重任,当然不能为了私事而停止国家的大事留下来看护女儿。
 
    于是,宗光向女儿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他临走的时候,忍痛的招呼家中的人说,即使有什么,重大的事变也不要通知他。
 
    却说媾和谈判进行得快到签字盖印的时候,忽然宗光的面色总有点不好看起来,伊藤见了很忧虑的问他是为了什么。
 
    「没有,没有什么!」
 
    宗光心中好像有不肯轻易向人讲的话。而伊藤更加心急得了不得!所以又再问他。宗光也就老实的说了:
 
    「实在是因为女儿患了不治的病,听说我们这里谈判快要终了,家中就有信来,就是女儿终归是没有救了,她要在临终以前,有一个问题问我。想到自己亲爱的女儿,已知自
 
己的病不治,希望向我说一句话,可是我身负重任,今天怎么能去呢?心中这就烦恼起来,大概是表现到面容上来了。」
 
    伊藤听了,非常的同情说:
 
    「已经快要签字盖印了,你可委托我来做,你赶快回去和你的千金见一面吧。」
 
    宗光听了很欢喜的起程回家了。
 
    却说小姐见了父亲,向父亲问道:
 
    「爸爸!我已经知道无救了,我很快的就要死,但是,死了之后,向什么地方去呢?」
 
    宗光虽是一国的大政治家,这个问题却没有办法回答。他想到从来自己怎么就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以自己之力,虽总想延长她的一点生命,可是也不能够。但既成为父女的
 
关系,女儿问到临终之后向什么地方去!这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这种情形多么悲哀!现在发觉了这个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问题,又不能够胡乱的回答,他想了想,终于这样说道
 
 
    「我可不知道向什么地方去,可是你的母亲,无论什么事,甚至连生与死,都付托给观世音菩萨。所以,这是不错的,你的行踪一定有观音菩萨引导的!」
 
    宗光的小姐听了父亲的话以后,看起来,很安心了向观世音菩萨合掌,就瞑目去世了。
 
    从此以后,宗光由于这个动机,皈依佛教,成为一个伟大的修行者。关于这段事,宗光以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为他开了迷蒙的心眼,宗光既是深深的相信而又将它公之于人云
 
云。
 
    再说一件关于这种情形的故事:
 
    从前某地有一对非常悭贪的夫妇,家中有着很充足的财产,可是邻近的公众事情,他悭吝得不助一文。和他人交际,一谈到化钱的就不来了,有钱赚的,则恐不能争先。
 
    这个夫妇的膝下,有一个女儿,视同儿子一般,其爱真如掌上明珠。虽是悭贪而吝啬的夫妇,但对女儿倒非常的溺爱。真是爱风有风,爱雨有雨,不论什么,都设法满足她的
 
所愿,不让她感到生活有点痛苦,就是这样娇生惯养着。
 
    世间上终是不如意的事居多,小女儿得病睡在床上了,为了爱女的病,找医生吃药固不用说,凡做得到的都尽力而为,可是都不见效,只要他做得到的都做了,寿命终于到了
 
将尽的时候,这是无法可想的。这个小姑娘也知道现在就等着最后的一口呼吸了。
 
    悭吝的夫妇,见到女儿将要断气了,就靠近女儿的枕头说道:
 
    「你要什么东西吗?不管什么,只要你说了,爸妈就会买来给你。」
 
    她的父亲这样一讲,那个小姑娘即刻把消瘦的纤手,放在父亲的膝上:
 
    「你们没有一件不如我愿的养育我,我本可以心满意足,但是现在还有一个希望,只要这个满足,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是什么?你可以讲来听!」父母都这样恳切的问她。
 
    「那么,我就说了,在世的时候,你们一切的财宝都肯为我用,现在我要死了,有什么方法把那些财宝带一点走呢?」
 
    被这句话一问,夫妇明知不能带去,可是又不能明白的对她说,正在不知如何回答她好的时侯,睡在床上的女儿容态,渐渐的变了,她就这样的断了气。
 
    这对夫妇,想到无法回答女儿最后的问题,心头怀着无限的遗恨。他们很懊悔,为什么过去对于道理一点都不注意呢?因为不注意道理,所以在亲爱的女儿作最后要求时,弄
 
得我们束手无策。如果平时听一点佛法,这次不是可能在女儿面前讲讲吗?可恨过去心中所想的只是钱,钱,储钱!其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从此他们夫妇就发心
 
参访高僧学教,好似重生了一般,以后就成了一个大慈善家云。
 
    这个小姑娘,就是以童女身向父母说法,确可看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在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七品,记载着妙庄严王的太子净藏、净眼二人,劝父母进入佛道,以童男童女为缘,使父母发菩提心,这些例子实在不在少数。
 
    3、三十三身(八部身,执金刚身)
 
    【应以天龙,夜叉,干阖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前面讲的是为人界的说法,从这里是为龙伽罗部的现身说法。天龙八部,又叫做八部龙神,因为天龙在八部众中居于首位。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
 
,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现在一一的解释如下:
 
    一、「天」,是「提婆」的译意,有欲界的六天,及色界无色界等诸天。
 
    在法华论中说:「清净光洁,最尊最胜,故名为天」。这是对于帝释,自在天,毗沙门天以外诸天部乐界的总称。
 
    二、「龙」,梵语「那伽」,是禽类的水属之王。龙身到处隐显自在,在法华经中列有八大龙王之名。
 
    三、「夜叉」,这是勇健鬼,暴恶鬼,能飞行空中的鬼类。
 
    四、「乾闼婆」,梵语是「彦闼缚」,译有「寻香」,「食香」,「嗅香」,「香神」的多种不同,以香为食,侍奉帝释而司奏伎乐,常在须弥山之南,金刚窟中,能飞行虚
 
空。
 
    五、「阿修罗」,正音应读为「阿素洛」,译为「非天」,其果报似天而非天之义。是鬼神的一类,也译为「无端正」,男丑女端正之义,又译为「无酒」,因为宿世好酒,
 
而不能随顺己意,故持不饮酒戒。阿修罗,很多地方都略称修罗。
 
    修罗在前世虽然也修五戒十善,可是他有我慢胜他之心,猜忌之念甚盛,死了以后即是阿修罗,与忉利天互相憎嫉,故恒有战斗,常受三时铜镬,剑戟等苦。
 
    世俗容易发怒的人,称为燃烧着修罗的嗔火,就是从这里而来,修罗不一定要说住在天上,人间到处都有修罗。
 
    六、「迦楼罗」,是印度神话中的怪鸟,梵音叫「揭路荼」,译为「金翅鸟」或「妙翅鸟」;又称为「迦楼罗王」,即是一切鸟类之王。住在须弥山北方大铁树间,翅翼金色
 
,两翼之端相距,三百三十六万里。日日巡视须弥四天下,捕龙而食。头上挂有如意球,常从口中吐大火焰,所以又有名字叫做「迦楼罗炎」。
 
    七、「紧那罗」,梵音的正音是Kililmara,译为「疑人」,或「疑神」,因人形而头上有一角,人见之常疑为似人或非人,故得此名。乃帝释的乐神,能以歌舞侍奉帝释,其
 
形像稍似马首人身,人首鸟身。
 
    八、「摩睺罗伽」,正音是「牟吒洛迦」,译为「大腹行」或「蟒神」,是人形蛇首。
 
    天龙八部,已如上述。这些本来都是出于印度的神话,因为印度人在释尊未诞生前,均以这些为信仰的对象,所以,释尊成道后,观机说法,随缘摄化,一切恶魔、神、鬼、
 
天将,佛教之中无不包容,因而给他们一个进入真正大道的机会。
 
    「人非人等」这句,是总称这个八众。八部众中,有似人而又不是人的如紧那罗,摩睺罗伽;有完全不是人的如龙等,所以说人非人等。
 
    以上所说,正是显示山河大地,有情无情,无论那一个,都是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教化的对象。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梵语是「跋阇罗波腻」。「跋阇罗」译为「金刚」,「波腻」译为「手」。因为手执金刚杵,所以叫「执金刚神」;或者又称「金刚密迳天」,「金刚手」,
 
「金刚力士」等;因为统领五百夜叉,所以又叫「金刚夜叉」。
 
    这可称为佛教守护的神,在寺院大门旁奉供的有两个王,右是金刚神,左是密迹力士;右面表示的是善,左面表示的是断惑。所以右面的是开着口成为阿字,左面的是闭口成
 
为吽字。这个叫做阿吽二将。其实是一王的变化,二王实在是一体。
 
    总而言之,是观世音菩萨现这个神的相而来说法之意。「金刚」,是坚固之义,如果以这个坚固,断惑生善,则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任他如何的困难,金刚坚固之力也能打
 
破。
 
    「执金刚」,不外是表示人格的坚忍不拔。
 
    以上是观世音菩萨着名的三十三身、十九说法,到这里已讲完。三十三身从第一现佛身,到最后现执金刚神身,有三十三身,分为十九次说法。其实,照理讲并不限于三十三
 
身,三十三身是指的无尽的意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现在列为图表如下:
 
    ┌三圣身--佛身、缘觉、声闻…………………………………三说法┐
 
    │六天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
 
    │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六说法│
 
    │五人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五说法│
 
    三│四众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一说法│十
 
    十┤四女身--长者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居士妇女身、├九
 
    三│婆罗门妇女身………………………………………一说法│说
 
    身│二童身--童男身、童女身……………………………………一说法│法
 
    │八部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
 
    │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身………………一说法│
 
    └执金刚身…………………………………………………………一说法┘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即如以上所说。
 
    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三十三身是指的多数,并非单指这三十三身。我们不妨看为宇宙一切的事相能启发我们生起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心的,皆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前面从现佛身到现执金刚神身,是示现观世音菩萨各各不同的现身,那个叫别答,这段是总答。释尊总答道:「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成就像前面示现的大功德,现种种的形
 
,游诸十方世界,度脱一切众生。」
 
    「三十三身」,是示现无量数。就这段文的「以种种形」一句亦可明白了。
 
    本来,观世音菩萨的本地,早为正法明如来,法身遍满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本来早已成佛的观世音,应众生之念,分身化现,因为是处处身,所以处处现。恰如天空一轮明
 
月,万水万现。这即是说不光是三十三身,不光是十九说法,观世音菩萨可以现几千几百亿万的身,可以说几千几百亿万的法。金光明经中说:
 
    「佛之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日。」
 
    这个就叫做:「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4、璎珞供养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是故」,是承上起下之词,观世音菩萨因为有如上的种种功德,所以释尊劝众生应该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如前面所说到这个「一心」最为重要。
 
    如果不是一心,则精神散漫,不能够得到十分的功德;心若专意,则精神集中,所求无有不应。
 
    这个「一心」,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如果口常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意常思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身常具有恭敬礼拜的诚意,则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观世音菩萨的身口
 
意三业一致。把潜在我们心里头的观世音菩萨唤起来,我们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合一,把这个心,作为供养。
 
    「供养」,供给资养之义,这里面包含有种种的法,现在要说的是三业供养。在法华文句中说:身业供养是礼拜,口业供养是称赞,意业供养是观想相好。在大同经中又分为
 
理供养与事供养。会其理而证入的叫理供养,供香花果品等叫事供养。理与事,事与理,圆融无碍,如果心会其理,则身现其事;如果身现其事,则心会其理;理与事一致,心与
 
身一如,方俱恭敬诚意之义。
 
    其次来解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之义,所以又称观世音菩萨为大菩萨。「怖畏」,就是非常恐怖畏惧。「急难」就是一种最难以应付的困难。如果我们
 
处于怖畏的时候,陷于困难的地方,在进退维谷的状态之下,此观世音菩萨,就能给我们无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又称之为「施无畏者」。
 
    实际上,我们所住的这个娑婆世界,怖畏急难充满其中,在这怖畏很多的世间中,使我们得到一点安心,皆是观世音菩萨所赐。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对世尊说: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方,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这十四种无畏之中,最要的还是以大智慧、大慈悲、大勇猛之德,作一切事。若能如此,即可得到泰然不畏了。
 
    若以智慧,体得诸法实相的道理;在慈悲上,有自他平等的博爱;在勇猛上,有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有这种觉悟,在世间上,就没有怖畏了。观世音菩萨能使令众生得到这
 
个安定,故称「施无畏」。
 
    佛教里说施,分有三种:
 
    一、财施──施有形的物质。
 
    二、法施──施无形的真理。
 
    三、无畏施──使令物质上,精神上,有所安心,没有恐怖。
 
    不论财施、法施,均不能离开无畏而能达到目的。
 
    观世音菩萨以此无畏布施,能使我们安心立命,故此应一心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菩萨听到上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广大功德,因此向世尊说:「我应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随即从头上解下价值高贵镶着宝石的璎珞,奉呈给观世音菩萨,说
 
道:「仁者!愿你受此法施!」
 
    「璎珞」,是印度的严身装饰品。头上的叫璎,身上的叫珞,品质依身份而有种种不同。根据这种风俗,佛菩萨也用这个来庄严。
 
    但从这段经文的理上去观察,并不是指有形的金银而镂刻的宝石,无尽意菩萨,累积聚集了无尽的功德,严饰无尽意身上的璎珞,不过取来譬喻罢了。
 
    所以,无尽意菩萨把璎珞呈奉给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有形的财施,而是无形的法施,故经中称法施,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以璎珞譬喻功德;本业璎珞经中说:
 
    「光为百万阿僧只功德;璎珞为光,严饰佛身。」
 
    又说:「一切菩萨,以功德璎珞,庄严菩萨二种法身。」
 
    两种法身,即是理法身与智法身。智法身,依修行之力,而磨炼出来的觉悟;理法身是本来具有的那个真如的性德。真如之德,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不修持,即不能
 
证得。依性起修所得的,是智法身。
 
    理法身,本来是觉,即所谓本觉,但是本觉的光隐藏着,若以修行之力,即得始觉;智法身,即是始觉所得。然若证觉到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二种法身就合而为一了。现在
 
无尽意代表无尽的智慧,观世音显示广大的慈悲,所以以聚积无尽智慧方便的功德,更显现供养给广大无边的慈悲。就是以无尽意的智慧回向给大慈悲的观世音。
 
    「仁者」,是大悲万行者,即所谓菩萨,此处就是指的观世音。
 
    这里无尽意以璎珞供养的一节,维摩经是这普门品的注脚。维摩的不思议解脱,就是观世音的妙智力,就是观世音的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这一节和维摩经第四菩萨品终了时,
 
善德长者以璎珞奉给维摩居士,完全一致。
 
    维摩经中善德的一章,维摩诘是长者善德的对手,有一次善德长者家中,设七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此是财施;维摩即向善德长者大大开示法
 
施的利益,善德长者听时心生清净,无量欢喜,即解价值百千两金的宝珠璎珞奉于维摩,表示以离财欲,喜乐法施的大利益。
 
    在这普门品中,无尽意供养的一节,观世音菩萨开大悲门,以示大法施,所以无尽意遂生感谢之心,将自己有形的宝珠璎珞,奉于观世音。这个璎珞如前面所说,应该看为累
 
积的功德。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诚心诚意的特以璎珞赠给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因为一般人的希望是财宝,是名誉,这里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一方面就是表示
 
不贪。这个宝,观世音菩萨实在没有求的必要。从观世音菩萨这方面来看,他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璎珞的功德,早已严饰其身。在人分上的这一方面来看,无论谁都持有无
 
价的佛性之宝,并没有什么与和受可说,在绝对平等一如的境界上看,是没有什么相对的憎爱取舍可说,因为显示此理,所以不肯接受。
 
    因此,无尽意再奉上说:「为了怜愍我等故,还是请你接受下来吧」!从我与他分别相对的境地来看,观世音菩萨不需要也未可知,可是为了怜愍一切众生所以请他受之,而
 
他才肯接受。
 
    佛教的教义,是破除相对差别的有,是因缘所生的假谛,由假谛而进入绝对平等的空谛,再从那个空谛,进入诸法实相的中谛。从有进到空是智慧门,从空入于有是慈悲门,
 
以智慧不受这个,所以为了众生恳请而受是显示慈悲。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
 
众,及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在这个时候,佛向观世音菩萨说:「应该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受此璎珞。」
 
    「四众」,即是比丘、此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等是八部众,前面已经说明了,这里不再重说。
 
    总而言之,为了众生,那为自利而不受一物的观世音,但为了利他就又不得推辞,所以,只得把他受下来。更来分了二分:一分奉给释迦牟尼佛,一分奉给多宝佛塔。可是,
 
此多宝佛塔,又是说的什么呢?这在法华经,就是第十「见宝塔品」。在那品中,说从大地上涌出多宝佛塔,其中有佛名多宝佛塔。
 
    这个多宝佛塔,是把宇宙本体,作为人格的法身佛,亦即是理体。释迦牟尼体得其理体而现事相,所以一是理佛,一是事佛。关于那个证得的原因,一是断灭一切烦恼而进入
 
涅盘;其次是圆满一切种智而成就菩提。就事理的二义来看,多宝佛塔是法身的理佛,即是本觉的理身;释迦牟尼佛是报身的事佛,即是始觉的智身。
 
    说时虽可这样说,但实际上,事理是不可分为二的,这是因为在圆融诸法的实相中,有中道的真理。明白了这个,则宇宙观是这样的:
 
    ┌本体──无限──平等──空谛──理┐
 
    宇宙┤├圆融(中谛)
 
    └现象──有限──差别──假谛──事┘
 
    约佛而言可以这样看:
 
    ┌法身──理身──理佛──多宝佛塔┐
 
    佛身┤├冥合
 
    └报身──智身──事佛──释迦牟尼佛┘
 
    像先前说,佛身分三身时,释迦牟尼佛是应身,现在说释迦牟尼是报身,不免令人生起怀疑,这因为在娑婆世界应现,使普门利益的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可以看为在体与相之
 
外再加上用:
 
    体─—法身──多宝佛塔
 
    相──报身──释迦牟尼佛
 
    用──应身──观世音菩萨
 
    现在璎珞分作二分:一奉多宝佛塔,一奉释迦牟尼,这应身的观世音菩萨,把璎珞奉给法身的理佛,报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体,可以这样解释。
 
    这里有一个疑问:观世音菩萨是为四众八部而受的,应该要分给四众八部才对,为什么要奉给多宝佛塔与释迦牟尼佛呢?要知道,这既是为四众八部而受,但因为要使四众八
 
部统统悟入三身即一之理。所以才分成二分,从应身的观世音菩萨之手,而奉给法身的多宝佛塔与报身的释迦牟尼,此即三身一如,无分彼此。从这同一佛心来说,在我们的心上
 
,就现有这个三身,所以临济大师说:
 
    「汝一念心上清净光,是汝屋里法身佛。
 
    汝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汝屋里报身佛。
 
    汝一念心上差别光,是汝屋里化身佛。」
 
    清净光,是本觉平等的理。我们众生因差别的妄执而昧于此理,不能证得那种境界。打破这种差别的平等之智,是无差别光。这无差别光,就在平等的心上,再观看众生的差
 
别而应机化益,是差别光。因此,差别光是慈悲,无差别光是智慧,以此而能成就法身之德。
 
    心、好比是一面本来具有光明的镜子,这就是法身清净光,但因众生有无明烦恼的灰尘,把镜子原有的光明的体遮蔽了,所以须要用智慧的修行拭去那灰尘,直至没有一点黑
 
暗,即是报身的无差别光。但是,只有光明而不去用,这镜子要来做什么呢?所以镜子要能映现森罗万象的差别才具有镜子的功用,这就是应身(又名化身)的差别光。在无差别
 
的真空之上,有差别的妙有,这叫「真空妙有」。这个真空妙有,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释尊讲到这里,又叫这普门品发问的无尽意菩萨,告诉他,观世音菩萨,以如上所述的自由自在的不可思议的神力,游此娑婆世界。用这个「游此娑婆世界」的「游」字收结
 
,却很有意义。
 
    我们众生在世间行慈悲的时候,终有一点勉强的成份,不能说悠悠然的而游世界。可是菩萨行慈悲的时候,舍去一切报酬,只有欢喜,没有勉强,菩萨是乐于为世为人工作的
 
,所以用这个「游」字,是再适当没有了。
 
    以上是散文体的长行讲完了,其次是讲韵文体的偈颂,大体上看来,偈颂都是长行的重说。
 

上一页:九、普门品偈颂      下一页: 七、冥益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