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生活与信仰

[日期:2012-11-14] 来源: 作者:星云法师着 点击数:

生活与信仰
   

今日佛教徒最需要的是生活里要具备佛法。不曾接触佛法的人,固然不知道佛法的利益,信仰佛教多年的人,如果身心没有和佛法相应,生活中不懂运用佛法,也不会知道佛法的价值。佛法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麽关系?以下分六点来说明:
  
  一、信仰的利益
  
  谈到信仰,有的人一开始信仰宗教,就走错路,信了邪魔外道,这就是「邪信」。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至少没有走错路,将来还可以选择正确的信仰。另外一种是信得很虔诚、不知分辨的「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虽然迷信了,但总还是有信仰。像老公公、老婆婆们,手里拿着一炷香,虔诚地跪在神明面前,口中喃喃有词,在我们看起来是迷信的行为,但是他们那一片纯真的心,是非常可贵的。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已深植在他们的心中,因此即使是迷信也比不信好。当然,比迷信更好的是「正信」,能够对佛法生起正确的信仰,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正信佛法能带给我们什麽利益?
  
  (一)信仰如手
  
  人因为有双手,所以能够创造各种事业,世界上许多奇巧的发明,也都是由於有万能的双手。如果没有科学家双手灵活的运作,发明了电灯,我们怎能享受到光明的可贵?如果没有医生双手精湛的医术,我们身体的疾病如何治癒?又如文化事业的推展、国防军备的设施,都需要依靠双手的操作。我们常比喻说:得到了助手,或失去了左右手。可见手对我们的创业办事,实在太重要了。
  
  《大智度论》有一则譬喻说:「信仰的利益如手。」一个人进入宝山,山中蕴藏许多宝藏,如果我们没有双手,如何挖取宝物?同样的,进入佛法这座无尽的宝藏里,如果缺乏信仰的双手,就不会坚定不移的埋头挖宝,依靠着信仰的手,才能获得其中的功用。因此,想获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
  
  (二)信仰如杖
  
  佛法的信仰好比拐杖,能够给人依靠。人生在世有时候会感到世路茫茫,没有依靠,甚至遭逢绝路时,没有任何的助力。假如有信仰作为依怙,在颠簸的人生旅途上,就可以依靠这枝拐杖而走向平坦的大道。
  
  《八大人觉经》说:「国土危脆」,又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器世间的一切是虚幻无常的。尤其台湾地区,台风、地震频繁,当这些自然的灾害来袭,人力无法抗拒的时候,更会感到人类的渺小、脆弱。如果我们有了佛法,好比手中有根拐杖,能够获得心里的安全。人生需要寻找依靠,对诸佛菩萨的信仰,能使我们在虚幻的世相上,建立安稳的依靠。但是如不能对佛法兴起信仰,将得不到佛法这枝拐杖的利益。
  
  (三)信仰如根
  
  花能开得芬芳美丽,因为有深厚的根;树能长得茂盛苍郁,因为有紮实的根;人能够生存下去,因为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因为有巩固的根基。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的根本稳固了,摩天大楼才能建筑。
  
  信仰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据信仰的根,能使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奠定人生基础,进而到达了生脱死的境界。菩萨的五十二阶位,也是从「信仰」的根起发的。经上告诉我们:没有信仰的人,好像一棵枯萎的树,不能开花结果。对於信仰的「根」,我们应以法水好好的灌溉、照顾,使它茁壮、开花、结果。
  
  (四)信仰如船
  
  信仰的利益,好比船舶。在茫茫大海中,船能够运载乘客到达目的地,信仰也具有同样的功用。《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想要进入深广辽阔的佛法大海,必须有指南针才不会迷失方向。《大智度论》又说:「要想进入佛法大海之中,布施、持戒是不能进入的,信仰对一个初入佛法的人来说,比布施、持戒更重要。」在浩瀚的佛海里,如果不能掌稳信仰的船舵,是无法深入龙宫,探得骊珠的。我们必须驾着信仰的船筏,才能在佛法的大海里,采取到佛法大宝。在这一望无垠、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中,也唯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安然地到达涅盘解脱的快乐彼岸。
  
  (五)信仰如力
  
  国父说:「信仰就是力量。」对一件事有坚定的信仰,自然能形成力量。当初民国的建立,即是建立在国人对民主政体的热切信仰上。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去世时,在许多纪念他高行的文章当中,有一篇这样描写:方先生平生喜爱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时,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他拚命的挣扎,但是愈挣扎愈下沉,眼看即将遭到灭顶。这时他想:「我是个哲学家,对於生死应该看得开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一个哲学家,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这麽一想,四肢自然放下,结果,竟然藉着水的浮力浮出水面而获得生还。对自己有信心就能产生力量,何况是对真理建立起信仰。
  
  佛陀在世时,经常在恒河沿岸说法,有一个信者知道了,想渡河听佛陀说法。但是找不到船只,望着滚滚的恒河着急不已,有人开玩笑地说:「你何不从河上走过去呢?」由於此人对佛陀及佛法充满了信仰,於是不顾河水的汹涌,不在水相上起分别心,果然涉水到达彼岸。信仰的力量,即使是惊涛骇浪也阻挡不了,这种力量,实在不可思议。
  
  (六)信仰如财
  
  日常生活中,没有了钱财,生活就没有着落,近年来,世界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能源缺乏、经济危机,於是探测家们拿着仪器,到海底、山间,寻找新的油田。其实我们人人都有一座油田,那就是信仰,信仰就是我们的能源。
  
  人类向纷纭的心外世界寻找财宝,却不知自己内心有无限的财富,古人说:「反求诸己。」我们内心的宝藏、能源,要用信仰的锄铲,才能挖掘。佛经上提到财富,有所谓「七圣财」,七圣财中第一种就是信仰的财宝,有了信仰的财宝,人生更丰富。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在於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建立在理智、慧解上,甚至佛教的信仰可以建立在疑情上面,因为信仰是发乎自然,出於本心,丝毫不带一点勉强。等我们的迷惑解除了,我们的信仰会更坚固;信仰坚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
  
  二、信仰的价值
  
  我们活着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对於信仰也要追求有价值的信仰,信仰的价值很多:
  
  (一)信仰能使思想统一
  
  有的人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确立中心的目标,这是因为本身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
  
  譬如信仰同一种主义,凭藉着这股信仰的力量,可以为主义牺牲生命。因为思想统一於信仰主义上,任何其他的学说、外力,都动摇不了我们。泥水匠盖房子,用水把砂、石、水泥混凝在一起,筑砌一栋坚固的大楼,相同的,信仰可以把各种不同的见解陶融成统一的思想,运用这统一的思想,可以解决人生许多的难关。
  
  (二)信仰能使前途有望
  
  有信仰的人遇到难忍的痛苦,或是致命的打击,由於信心的生起,终能克服困厄,再度燃起希望。即使身罹绝症的人,只要对人生有信心,病魔也奈何不了他。我曾经到虎尾龙善寺探望一位老尼师,当时他一脸忧郁地对我说:「师父,这次您来还看得到我,恐怕下次来就见不到我了!医生说我患了大肠癌,只剩下两个月的生命了……」
  
  记得那时我安慰他:「出家人还怕什麽死?对生死应该超然度外,好好念佛,多发心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如果你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你的病是不要紧的。」他听了我的话,从此每日奔波劝募,五元十元,慢慢积少成多,竟然在云林成立了「佛教之声」广播节目,每天请人在电台广播佛法。在「佛教之声」中两个月悄然过去了,他并未被病魔所攫走,仍然身体健康地为弘法事业忙碌。
  
  几年後,我再度到虎尾,遇见了他,他对我说:「师父,我的病已经不药而癒了。」
  
  (三)信仰能使烦恼解脱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困扰我们的是烦恼,烦恼往往是我们成功立业的绊脚石。烦恼有来自社会、家庭、感情及经济,乃至身体的生老病死,心理的贪瞋痴等。很多人碰到烦恼,只是喟叹:「没办法!」事实上,去除烦恼的办法很多,如果我们能善巧运用佛法的信仰,就可以减少许多烦恼。
  
  烦恼好比疾病,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专门对治烦恼的良药。患了贪瞋痴的烦恼可以用戒定慧来对治;悭吝的人,教他行布施;暴戾的人,教他学慈悲。有人受到挫折而灰心丧志,可用因缘来对治,使他观一切法无自性而振作奋发,诸如六度、八正道、参禅、拜佛、念佛等等,不但能够对治烦恼,更是解脱的妙方。我们对於佛法这剂药方要生起不疑的信仰,好比病人相信医生的诊断,才能安心服药,药到病除。
  
  (四)信仰能使身心安住
  
  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工作的人,经过一天的辛苦,要回到舒适的家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是无处安住身心的。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有时我们会感到身心茫然,不知安住在何处。假如我们对佛法兴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上面,身心一旦获得安住,遇到任何的困难就不会退缩畏惧了。基隆海会寺的道源长老,曾告诉我他的亲身经历。当年日本军阀侵略中国时,有一天到寺院去掠夺,日本人看到道源长老便喊道:「站住!」长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会要我的命呀!」於是不顾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後面穷追不舍。长老一边奔跑,口中一边称念「观世音菩萨」。跑了很长一段路,躲过日本兵的视线,逃进了一位信徒的家里。信徒看到师父来了,忙说:
  
  「师父,您来了!」惊魂未定的老法师却回答说:
  
  「观世音菩萨!」
  
  「师父,请坐!」
  
  「观世音菩萨!」
  
  「师父,请喝茶!」
  
  「观世音菩萨!」
  
  无论对他说什麽,他总是回答:「观世音菩萨!」因为当他生命遇到危险、没有地方安住的时候,他只有一心皈命观世音菩萨,把身心安住在菩萨的圣号上面。所以,当我们遇到苦难而皈命佛菩萨时,不管佛菩萨是否因我们的虔诚感应而救了我们,至少当下已能将身心安住在佛菩萨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
  
  (五)信仰能使生活美化
  
  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被人欺侮了,有信仰的人不会生起瞋恨心,会认为是修持忍辱应该遭遇的:「我是个有信仰的人,应该忍让才对。」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减少烦恼而得自在,这样生活自然美化。
  
  有信仰的人,对於困难、折磨,认为是庄严人生内容的必备要件。困难挫折对他们而言,已不是困难,而是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可以到极乐世界。」由信仰而激发善行,对未来的世界充满憧憬,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的国土也先行设计蓝图;有信仰的生活富有意义,更充满生机。
  
  (六)信仰能使生命有依靠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归。中日甲午战後,日本首相陆奥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国来订立马关条约。当他出发时,女儿染病在身,他嘱咐家人,没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当和约签订至紧要关头时,家书来了,说女儿病况严重,希望见父亲最後一面。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说:「你放心回去好了,这里的一切我来处理。」
  
  当陆奥宗光首相披星戴月的赶回家里时,奄奄一息的女儿终於见到盼望已久的父亲,高兴的说:
  
  「父亲,我就要和你永别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梗在心中,等着您回来替我解答。」
  
  「什麽问题?」
  
  「我就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要到哪儿去呢?」
  
  身为政治家的陆奥宗光,虽然博学多闻,但是对於女儿临终前的问题,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他毕竟才智过人,安慰女儿说:「死後去哪里,我不知道。不过,我经常看你母亲在念佛,我想佛陀会带你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去。」他的女儿听到这话,带着安详的笑容离开了人间。陆奥宗光因为没有办法解答女儿的疑团,於是开始研究佛教,选择了佛教的信仰,最後还出家当了和尚。这件事说明陆奥宗光的女儿,懂得以信仰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临死亡也能平静毫不畏惧。
  
  三、我们要信仰什麽
  
  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麽呢?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良禽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我们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麽条件?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蹟,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的人物,不是杜撰的天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他是实实在在存有的信仰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尚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人格高尚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那麽,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於童騃;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
  
  《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一般民众,为什麽愿意接受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的领导?即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牠们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後盾,我们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清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大圣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
  
  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着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件事是说明「不予而取」为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别人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经上还记载佛弟子为了护持戒法而丧生的事。佛弟子都能够如此严持戒律,更何况是制戒的佛陀本身。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融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称为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於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作为我们的指南。如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慧圆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会认为大殿里或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漏智慧为生命。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慧为寿命,智慧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慧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并以此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一个女人嫁错了丈夫,失去了终身的幸福。我们对於对象的选择,怎能不小心谨慎?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四、信心如何增长
  
  信心,好像田园里的幼苗,如果遭受风吹雨打,就不容易生长,一般的信仰怎样才能生起和成长?
  
  (一)从灵感而增长信心
  
  有些人因为得到了某种灵感,而生起信心。如孙立人将军夫人张清扬居士,在一次中风以後,颜面神经麻痹,後来因为信仰观世音菩萨,获得灵感而痊癒,又恢复从前的庄严相貌。从此,张居士成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又如凤山佛教莲社的煮云法师,到处打精进佛七,不少信众因感受到灵感而增长了信心。
  
  (二)从福德而增长信心
  
  许多有地位、有钱财的大富长者,由於肯发心布施,有福德可以帮助别人,而内心充满欢喜。如太子龙、统一公司已故的吴修齐先生,南丰钢铁公司的潘孝锐先生,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平时,他们就是从修福德中,增长对佛法的信心。此外,有些人没有钱财也没有力量,虽然不能以物质布施,但是,他们却事事乐於帮助别人,一样可以使自己对佛法增长信心。
  
  (三)从慈悲而增长信心
  
  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曾经说过一件有关他自己的故事给我听,他说:即使待他最不好,甚至时常陷害他的人,他都可以容忍,并在对方有难时伸出援手。他说他原来个子又瘦又小,由於能够不计前嫌,及时常暗中行善,後来变成庄严的圆满相。他的慈悲,不只是施予他所喜欢的人,连不喜欢的人,他也一样的对待。慈航法师可说真正做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航法师从行慈悲中,获得了对佛法的欢喜和信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从慈悲中能增长信心。
  
  (四)从慧解而增长信心
  
  学佛的人,研究了佛法,会感觉「佛法真是好,真是妙!」《六祖坛经》记载,五祖传法给六祖以後,要六祖速离他去,并且亲自护送,当师徒二人走到一道河边,五祖说:「我来撑篙渡你过去。」六祖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我们对於佛法,若能够有所觉悟,则能进而启发信心;这是一股很大的信心力量。如同前面提过的方东美教授,他研究哲学、研究华严,可说是一代大儒学者,最後他还是到土城承天寺去皈依三宝。由此可知,智慧越高的人,越能够接受佛法的信仰。
  
  (五)从体验而增长信心
  
  从自己的宗教经验中可以增长信心。我们曾经看过一些修道的人,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话说:「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见了。」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没有宗教的经验,所以,对佛法生不起信心。明朝有位憨山大师,曾经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误会,强迫其返俗,并被放逐。可是,他一直未改变对佛法的信心,等到误会冰释,又再恢复他僧人的身分。憨山大师这种高超的德行,和对佛法坚定不移的信心,与他年轻时的一段因缘有关。
  
  有一次,他跟随一位法师到五台山迎请藏经,上了五台山,在一个山洞中,见到一位隐居的老和尚盘腿端坐在洞内,他上前顶礼,问道:
  
  「请问老和尚上下如何称呼?」
  
  「……」
  
  「您在此多久了?」
  
  「……」
  
  一连请教了几个问题,老和尚都不回答,也不理睬他。憨山大师心里想:这一定是位不平凡的高僧,於是就在老和尚旁边也盘腿坐了下来。一会儿,老和尚端起杯子喝茶,憨山大师也跟着喝茶;老和尚吃饭,他也跟着吃饭,如此经过了一个星期,彼此没交谈过一句话。有一天,他在经行的时候,忽然忘记了身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感到自己的身心好似都与宇宙融和了,根本没有你我的分别与对待。如此,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从此,憨山大师对於佛法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由此可以知道,念佛,要念到与佛同在;拜佛,要拜到与佛共存;布施,须施得我你泯灭;参禅,要参得真性现前。有了这样的体验,自然信心增强,不论别人说好或说坏,都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心。
  
  (六)从见性而增长信心
  
  见性,即见到自己的本性,这种增长信心的价值最高。昔时,福建芙蓉山有位灵训禅师,一日,去参访归宗禅师,劈头就问:
  
  「请教禅师,如何是佛?」
  
  归宗说:「不能告诉你,告诉了你,你也不会相信。」
  
  「你说的话,我怎麽会不相信呢?」
  
  「那我告诉你,你就是佛!」
  
  灵训一愣,怀疑地说:「我就是佛?」
  
  因为没有认识自己,所以不敢相信自己是佛。归宗曾说:「一翳在眼,空花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我们不能认识自己是佛,是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坏、苦乐的世间差别相上计较,等於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各种事物,因此,错认了世间本来的面目,对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认识。
  
  黄蘖禅师开示大众时,常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这是什麽道理?因为「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佛法僧三宝,在我们的自性上,原本具足。事相上的佛法僧三宝,只是信仰过程中的一个助缘,到最後终究还是要相信自己。佛法将每个人的人格,提升到最高,所谓「人人皆有佛性」,若能有这种体认,则信心必能增长。
  
  五、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什麽才是正信呢?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於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於迷信、邪信,糊里糊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等,这些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这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一般人敢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让人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慧,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
  
  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麽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的信仰充满神秘色彩,用各种方式掌控信徒,使他们不敢违抗。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们应该舍弃伪装的邪教迷信,选择真正正信的信仰。
  
  (二)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复杂,许多人不管礼拜的对象是谁,只知到处烧香、拜拜。杂乱信仰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有这麽一段笑话:有两个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强盗,其中一人平常信仰很多神明,当强盗挥刀过来时,膀子被砍断了;另外一人信仰观世音菩萨,也挨了一刀,这一刀砍在脖子上所挂的观音像项链上,观音像损坏,人却丝毫未受伤,他欢喜地说:「观世音菩萨救了我!」
  
  信神的那个朋友,抓住膀子,痛得直冒冷汗,忿怒地说:「我身上带了那麽多神像、符咒,为什麽都不能保佑我呢?」这时,袋子里的那许多神明说话了,「对不起!当你遇难的时候,我们原想来救你,可是在列位神仙的面前出来救你,是没有礼貌的。因此,当你要受难时,我们互相让着:
  
  「『玉皇大帝,您去救他吧!』
  
  玉皇大帝客气地说:『城隍老爷,还是您去救吧!』
  
  城隍又客气的说:『妈祖娘娘,您去吧!』
  
  妈祖也说:『耶稣,您去吧!』
  
  『正当大家推来推去不知请谁出来救你时,强盗的一刀已经砍了下来,咯嚓一声,你的膀子也就断了。』」
  
  这个寓言是告诉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回归到净化纯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有些人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於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这种思想并非有什麽罪恶,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神明,让诸天鬼神来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权,实在愚痴又可怜。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施予呢?
  
  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变为光明;悲惨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更有意义。
  
  (四)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这个庙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最後被众多人情包围,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依照佛陀所说的「四依止」。
  
  1.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置整个佛法於不顾。
  
  2.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慧去内证真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而获得解脱。
  
  3.依义不依语: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且确实去施行的道理。
  
  (五)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
  
  台湾寺庙林立,一些在家信徒,走动於每一座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有些甚至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失和,这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六)从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佛教,并不只是在差别相上认识,而是进一步认识法性的平等。
  
  有位禅师吐了一口痰在佛像脸上,大家看了,愤愤地说:
  
  「你怎麽把痰吐到佛像的身上?」
  
  禅师问道:「请你们告诉我,哪个地方没有佛,我现在又想要吐痰了!」
  
  众人缄口无法作答。
  
  佛性是遍满虚空,法性是到处都在的,哪个地方没有佛?哪个地方没有法?我们应该从认识偶像佛,进而认识法身佛、自性佛。
  
  虽然如此,但在还没有通达自性,没有认识法性以前,佛像还是最崇高的。所以,信仰应从认识法相进而深入体证法性。
  
  六、如何实践生活上的信仰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以及人我间的相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合理化,是十分重要的事。
  
  (一)衣食上的信仰实践
  
  做为一个佛教徒,对於怎样穿衣,怎样吃饭等生活上的琐事,必须有所认识。佛教并没有要求每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也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上,不应该过份奢侈、浪费。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上记载: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因为身体肥胖,每次顶礼佛陀时,总是气喘如牛,佛陀教他以少食为汤药的长寿之道。因此,波斯匿王特地叫一位侍者在他吃饭的时候,站在身旁唱佛陀所教的「节食偈语」,提醒他不能吃得太饱。佛陀的偈子是:「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够节食的人,就可以获得健康。对於衣与食,我们应该相信「少食为汤药,朴素为清高」的道理。
  
  (二)工作上的信仰实践
  
  佛教徒对於工作,应该负责勤劳,并有服务的精神。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现了对工作的热忱与服务的精神,他的勤劳给予後辈学子很好的榜样。六祖惠能大师於五祖处参学时,躬操舂碓,苦作供众,遂有传法之美事。道亮律师为大众做了六年舂粟的苦役,後来成为一代律师。
  
  我从小就是受苦劳的出家人,童年出家,即领行单--行堂、司水等杂务,从工作里面,我对佛法、对人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因此,我一直提倡「工作是神圣的,服务是伟大的。」经中所谓「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空闲是堕落。」即是这个道理。
  
  (三)处世上的信仰实践
  
  佛法讲究人际间的相处之道。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恼,都是由於人际间的不协调。协调人际间的关系,行四摄法是最好的法门。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财物,或力量、言语,都能使别人欢喜,而利於彼此的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与他是平等地位,和平相处,这些都是处世接物的妙方。
  
  佛经常教我们要广结人缘,不侵犯他人,不辜负他人,并且多多给人方便,因为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他人才乐意与我们交往。做为一个佛教信徒,对於佛陀所教示的处世之道,应深切地去体会并确实地去践行它。
  
  (四)善恶上的信仰实践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对於善恶,应该具有辨别的判断力。俗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於自认为是不足轻重的善恶行为,尤应谨慎小心,所谓「滴水虽微,可以穿石」,学佛的人,对於善恶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唐朝有位大文豪白居易,有一次,他去请教鸟窠禅师:「什麽是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一听,轻蔑的说:「这麽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儿也懂得。」
  
  鸟窠禅师说:「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们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无论大小的恶事,都能够丝毫不去犯着,且又能奉行一切大小善事呢?因此,对於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七佛通偈,应该要信受奉行。
  
  (五)理智上的信仰实践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麽,都须先透过理智的抉择,透过理智抉择的信仰,才不至於迷信。西元十五世纪时,义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因而创立了地圆的学说,此学说与天主教创世纪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互相抵触,故而触怒教皇,将他逮捕下狱,令其改变说法,但是当伽利略熬刑不过,要执笔改书学说时,又愤然掷笔道:「我现在还感觉得出,圆圆的地球正在转动着。」这就是透过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难当前,也要坚持自己所相信的。
  
  (六)信仰上的信仰实践
  
  有人问:「佛教的信仰,是以什麽程度来定标准?」以大乘佛法而言,想做菩萨,必先「十信」具备。而修行菩萨的信心,要经过一万大劫,才能将信心完成。如以小乘佛法来说,则分四个阶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初果罗汉的标准,首先必须对三宝不坏信仰;如能做到对三宝不坏信仰,就是初果罗汉了。
  
  所以我们的信仰,不可以为感情所动:女朋友是某教徒,因你深爱着她,故而改变信仰,跟随她去信某教了。信仰也不能为金钱所诱:事业失败了,有人以月俸十万元,邀你到某教会做事,为了职业,你改信了某教。信仰也不能为名位所惑:有人以帮助你竞选,要你当选後与他同一信仰。信仰也不能因他人以恐吓手段来威胁你,而不敢再信仰自己原有的宗教,跟着他妥协了。
  
  以上这些用感情诱惑、金钱买动、名位拉拢或恐吓而可以转移的信仰,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信仰,对於三宝要像初果须陀洹一样做到不坏信,才能获得信仰上的利益。《南传藏经》说:「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诚实、真理、坚固、布施的四种道德。」有了这四种道德,则可「现在与未来,无忧无怖」。一个人如果能对生死无有忧怖,就是对佛法已有净信--清净的信仰。如《金刚经》云:「若人能一念生净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国父说:「佛教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古圣贤哲对佛教的认识,及对佛教信仰的肯定,更能证实佛法的正确性、普遍性、长远性。而我们坚定自己对佛教的信仰之後,还须於生活中落实、运用,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意义与价值。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六日讲於国父纪念馆

上一页:生活与道德      下一页: 佛教与生活(三)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