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九章 解脱前后的境界

[日期:2012-11-15] 来源: 作者:佛使比丘着 点击数:

第九章  解脱前後的境界

「毗钵舍那」是一种精神的训练。它以提昇心境,直到一切痛苦无法侵扰的境界为目的。修行者在涉入那种境界之际,心已无所执着,世间事物,再也无法使他盲目地迷恋或厌恶,他的心境已跨越世俗状况,进入了超世的境界。

为了要明白这超世境界,我们必须先明白跟它相反的「世俗境界」(LOKIYA -BHUMI)。在这世俗境界内,万事万物控制了人类的心。世俗境界又可分为三类:(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这三界总起来一共有二十八天,每一天都住有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精神嗜好之倾向以及寿命相异的天人。我们所住的这一界是欲界,即以粗重的欲望为生活方式。欲界的梵文是 KAMAVACARA-BHUMI,其义是心尚满意於世俗的各种享乐之境界。在欲界的六欲天上,人对俗欲的嗜爱会转微薄;到了色界的十八梵天,那粗重的俗欲,会被一种光明的形色和禅悦所取代,这禅悦是以光明形色为专注的对象而显现的。从色界(RUPAVACA-BHUMI)再上去无色界(ARUPAVACARA-BHUMI)的四天,一切光明形色被迷醉於禅悦之境界所取代。但是这种迷醉於禅悦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随着定力的衰退,痛苦还是照旧能侵入。

一个俗人,能依定力的强弱,在任何时候落入这三界的任何一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出家寻找宁静和安乐的人,可随处在森林里发现。他们住宿林中,修行不同阶段的禅定,但目前的印度,已很少有这一类的人了。

在超世境界生存的人,可分为四阶段的道与果,即初果「须陀洹」(SOTA -PANNAA160),华译为「预流」,意思是准备入圣果之位;二果「斯陀含」(SKIDAGANI),华译为「一来」意思是死後昇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人,然後再重回到人间投生一次。三果「阿那含」(ANAG AMI),其义是「无还」,即不再来人间受生死。第四果是阿罗汉(ARAHANT),中文译为完全美好的人,或已解脱生死的人。这四种崇高的人所置身的境界,是「超世」之境界,「超世」之义,就是「高高地在世界之上面」,这是指心的「超世」,并非身体。唯一辨别「超世境界」的四种界限,是尝试觉察正在被除掉的各种不同的精神杂质。佛陀把这些杂质分为十种,称为「结」(SAMYOJANA)。人类以及一切众生,都被系缚在这个世界,如能斩断这些结而超脱出来,他将获得心境的自由,亦即达到超世的境界。

在这十种系缚我们的结中,第一种是「自我」的信念(SAKKAYA -DITTHI),亦即误把「身」与「心」当作「自我」。通常,任何一个人是不会注意到身与心的本质,而毫不考虑的把「身」和「心」拼合起来,当作「自我」。「自我」的信念,是属於天性,每一个人都以为「我」,就是一个拥有「自我」的「我」,从来没有人对这个「我」或「自我」的存在发生过怀疑,在佛陀悟道之前,也没有人能把这个「我」看得透彻。当然,「自我」的观念,就是生活的推动力,不过很遗憾的,它也是自私自利的出发点或根源。佛把它比喻成十个脚镣的第一条脚镣,也是我们应该斩断的脚镣。

第二个结是疑虑。它是使人犹疑不决的因素,甚至它使人怀疑佛门的修行,是否真的能导致解脱和自由,或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达到最高境界;它也使人怀疑修行是否真的对人有益,或佛陀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觉悟、是否真正成功地从痛苦中解脱,而得到解放,或是怀疑佛陀的教法和修行法,是否真的能使人摆脱痛苦,以及怀疑僧侣们,是否真的能够修得解脱之道而远离痛苦。

这些疑虑的根源,是无知。在水里活着的鱼,如果听到关於陆地生活的事情,一定不会相信那是真的,最多只肯相信一部分。我们在五欲的享受里沉溺太久了,因而对它已习惯,就好像鱼之习惯於水,而难以相信或想像陆地的生活。因此,如果有人向我们提到「超官感」或「超世」境界,我们往往不能明白,即使有一部分听懂了,也还会感到犹疑。

第三个结是迷信(SILABBATAPRAMASA)。有些人不但误解了某种仪式或传统习俗的真正目的,且毫不知情的妄执着,最显明的例子,是对巫术的迷信,其中,甚至不乏佛教徒。他们误把希望寄托在巫术,期待着不可思议的邪力或魔力来庇护他们。当然那是缺乏理性的信仰。其次,奉行律(五戒等等)或执持美德的真正目的,是消除欲望和培养美好的人格,但是如果我们以为受了戒,并且严格的遵守戒律,能使我们来世重生於天界为天人的话,那就无异於把受戒修行当作一种迷信,而违反了佛教的宗旨。佛教徒的持戒,是为了消除身、口、意的造作恶业,进而将三业之净化,作为发展智慧和正定的根据,其目的绝非重生於天堂。在某些佛教国家里,往往由於教徒的误解,而影响了佛教的纯正性,其所表现的行为,是很愚蠢的—例如跪着诚心诚意的拜一棵大树—这就是迷信。

当一个人能够完全舍弃「自我」的信念、疑虑和迷信,即是修到了第一果—「须陀洹」。其实人要摆脱「自我」的妄执、迷和不正确的疑虑、自己正在妄执着「自我」,以及自己的某些信念是荒胶的迷信。已经摆脱了这三样错误观念或信仰的人,被称为「入溪流者」,意即涉入那流往涅盘之溪的人。他所修到的是直向涅盘而奔流的「小溪」。这条溪是直往涅盘而流的,好似一条河的水正流入大海。虽然它必须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一颗已开始流入溪口的心,必定会成功的达至涅盘。

在超世境界的第二阶段,那「入溪流」的人,已斩断了将众生系於轮回的十结中之首要三结,即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他能够减少一些欲望,直到心境能再向上昇华,并跟五欲只稀少的牵涉。修到这阶段的修行人,死後生到天界,做一世天上的人,然後再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再也不来欲界受生死了。二果梵语「斯陀含」,又称「一来」。

在第三阶段,妄执完全消失,没有一丝遗迹留下。第一果位的「预流」者和第二果位的「一来」者,还未能彻底斩断那一丝的感官欲念,但第三果位的「阿那舍」(或称「不还」者)已能成功的完全斩断它。修到此第三果位的人,不必再来人间受生死,因此称为「不还」。不还即是斩断了感官之恶念(第四结瞋结)和慾念(第五结慾贪结)的境界。

第六个结(即色贪结),是贪爱光明形色的一种欲望。前三种果位的人,还不能放弃光明形色和禅悦,只有在最後的阶段,即阿罗汉果位,才能成功的舍弃禅悦。深厚的禅悦,有一种能使人迷醉的感觉,可形容为涅盘之前的情况,虽然它跟涅盘尚有差异,但多多少少有相同之味。当一个人完全的入定时,欲望是静止的,但并没有完全「蒸发」掉,一旦定力退化衰弱,欲望还会再浮现。然而,只要是欲望处於静止之情况,心即是空的、清晰和自由的,因此,这情况也可能成为一种执着的对象。

第七个结是一种稀薄的欲想—想获得以无形相专注物体所激发的一种禅悦。这跟第六结有相似之处,但还比它较为稀薄和清晰。集中精神来专注无形相(ARUPA-RAGA)—例如空、空性—会激起极令人迷醉的禅悦,这比专注有形相之物体所产生的效应更深奥,但结果是使人开始执着这境界。佛称第七结为无色贪结。

第八个结(慢结),是用「高等」或「下等」这类观念来束缚人类。它使人以自己的身份来跟别人的身份相比,而激起自大或自卑感。它令人这样想:「我没有像他那样的好」或「我跟他同样的好」,要不就是「我比他好得多」。只要是这种想法还余留在心境,真正的安宁是不会实现的。

第九个结(掉举结)是纷乱,就是精神动荡不安,不能集中专注,缺乏安宁和冷静。当某些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出现於眼前,这种情绪的波动会发生。

第十,即最後的一结,是无知或无明结,这包括了各种还未提到的欲望。「无知」是指一种缺乏知识的情况;而在此所提到的「知识」,就是真正的、正确的知识。世上没有人能够全无一点知识而生存的有意义,但是如果那知识是假的,它的价值也就等於零。那拥有假知识的人,会相对的拥有令他痛苦的问题。有许多人患着持久性或慢性的无知或假知识之病。无知使人错以为痛苦即是快乐,也使人不能了别真正激发痛苦的原因,以致於他们断续的错怪那些鬼、灵魂、神甚至上帝,误把自己的痛苦,当做是这些鬼、灵魂、神—或上帝带给他们的坏运或责罚。佛陀把无知放在十结的最後一结。一个成了阿罗汉的人,即是已经斩断十结而证入涅盘境界的人。

涅盘,是一种不能以任何方法来描述的特殊状况或境界。它是世俗境况的反面,也就是说,它在每一方面都与世俗境界相反。涅盘不创造,也不被创造,因为它是所有创造的终止。涅盘是完整的自由境界,不受地狱之火焚烧,不受折磨,系缚,降伏,也不成为奴隶。涅盘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控制,它是佛教的目的地,也是实行佛法的最後佳果。

在本书的前几章,我们已经按步的解释佛教之宗旨。我们把它以一种含有实用性的组织制度展示,并指明它是为了揭发万物本质而创的一门无上知识。实际上,万事万物是无常、无自我性,并能使人痛苦的,但是人仍旧被它们吸引着,盲目地追求、争取和妄执着。这疯狂般的争取和妄执,只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曲解了事实。佛教的修行是以戒律、定心和智慧为基础,亦即斩断妄执的工具。我们妄执的是五蕴,如果我们能把缘起性空的真理弄个一清二楚,我们会自动的放弃妄执。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过着那正确适当的生活(SAMMA VIHAREYYUMA),以使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快乐。这种正确的生活,能抑制思想,不让它分散,使精神能专注而让智慧浮现。随着智慧的浮现,我们会醒悟而想挣扎、放松、摆脱,最後进入完整的涅盘大道。如果我们想快速的获得成绩或结果,那麽我们可以借用「毗钵舍那」禅定修行法,以协助洞察世间诸法实相,以此方法,我们必能斩断束缚我们的铁链,获得自由的大解放。

这一段很短的译说,从开始到结尾,不但包括了正确的理则,且包含了实际的行持。整个译说是以涅盘为终点,就如佛陀所说的:「万佛以涅盘为极乐。」因此,我们真的应该修习佛法,要不然,我们如何自称佛教徒呢?

上一页:后记      下一页: 第八章 七净化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