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日期:2012-11-15] 来源: 作者:净空法师讲述 点击数:

 

 

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贞记录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甲、六度

这一讲是大乘佛法。大乘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归纳修学的纲领就是「六度」。為什麼要归纳这六条?实在说,所谓佛法是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也就是眾生有病,佛法就好比是药物一样,眾生没有病,也就没有佛法,因此,「法」不可以执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有病的时候,需要这个法;病好了,这个法也不能要。

在这一表裡面,先来看看我们有些什麼病?这一定要搞清楚。第一是贪病,「贪慳」,这是病根,可以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生死轮迴,都是从它而来的;包括后面的恶业、瞋恚,乃至愚痴,都离不开贪慳。因為它是一切病的根本,所以菩萨修学是从根本来拔除,得用个方法来对治它。我们晓得这个病的严重,就要认识对治的方法,而且要有效的运用方法来对治这个毛病。「贪」是贪求,凡夫欲望没有止境,不但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连三界之外的佛法也贪图。佛法,断掉贪心才能得到;用贪心来贪求佛法,结果是增长烦恼,不会得到的。所以学佛要去贪心,不能用贪心来学,不可以用贪心来求。慳吝与贪可以说是同类的,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慳」;这都是我们的病根,佛法处处教我们看破、放下。什麼叫做迷?什麼叫做悟?所谓迷,不知道贪慳是病,认為是应该的,是一桩好事情,这就是迷惑。觉悟了,知道它是病根,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如果真正从心地裡面把慳贪拔除,就成佛。无量的烦恼可以归纳為一百零八类,百八烦恼;《百法明门论》再归纳為二十六种,二十六种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如果你还嫌多,还可以归纳為贪瞋痴三毒烦恼。因為有这三毒,心裡头有毒素,果报就是生死轮迴。三毒烦恼,哪一个最严重?如果再把它归纳成一个,就是慳贪。所以菩萨行法把布施列在第一条,布施是对付慳贪的。

「布施」有三大类。第一、「财物」布施:财分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如金钱、物品等。内财是身体,譬如当义工,以劳力、智慧、技能,為社会大眾服务,这是内财布施。一切所有内外之财,能施与有所需的眾生,称為财物布施。自己有的,如果别人有需求,能捨,能够供养别人,能够赠与别人,心地清净无有贪念。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能捨,你就得清凉、自在,就开智慧。第二、「诸法」布施:诸法包括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自己知道的乐於教导别人,称為诸法布施。你所懂得的,有人来向你请教,尽心尽力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给他,不吝法。你知道十分,只教他三分,他所懂得的永远不能超过你,这是吝法,慳贪心没有断。第三、「无畏布施」:眾生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畏惧,你能够帮助他,使他远离恐怖,身心得到安稳,称為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如果没有把慳贪心断掉,这个布施不能称為波罗蜜,只是布施而已。修这三种布施得福报。财物布施所得的果报是财物不缺乏;以钱财布施,得大富。世间富贵之人从哪儿来的?修财布施而来的。法布施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世间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报,因為过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不一样。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能行无畏布施,身体多病,寿命不长。

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陀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眾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不求利益,这是布施。佛菩萨能施,因為知道身心世界无所有、不可得。世间人不肯布施,以為身心世界是真有,在这裡面贪而无厌、患得患失;只知道為自己,不晓得為眾生。

修布施的功德,略举两种:第一种「除怨」;第二种「不乏」,财物、诸法、身心健康长寿,样样都具足,不会缺乏。除怨也非常重要,世间人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家裡发大财,為富不仁,不能够帮助别人、救济别人,你这一条街的邻里乡党对你都怨恨。你家裡遭小偷,人家看到小偷去偷也不会报警察,偷得好:他家裡有东西,多偷他一点。你家房子要被火烧了,人家也不会来救,烧得好。你要是有财富,常常布施别人,常常救济别人,大家对你不但不怨恨,而且尊敬你。為什麼?因為你发大财,大家都有好处;你肯周济这些邻里乡党,多做这些慈善福利事业。布施所得到的功德利益还不只这些,前面两条都是讲世间的利益,不是讲佛法;佛法的目的是除障,是「去障」,不在乎除怨、不乏。如果目的是施一得万报,这是世间的果报,不能超越三界,不是得到究竟的功德利益。如果想超三界、了生死、明心见性,要除障。学佛的人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断慳贪之心,财布施决不是求财富,法布施决不是求智慧?无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长寿,求去除自己的病根。如果目标在这上面,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才算是六度,度越慳贪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懂这个意思,决不能够停止在除怨、不乏,那是得世间果报,不能超越三界。世间果报享完还是要堕落,因為世间福报是享得尽,世间法是无常的,不是永恆的,我们一定要觉悟到。

「持戒」:持戒对治「恶业」。凡夫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无不是恶业。前面说过,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裡面尤其可怕的是恶业,恶业的果报在三恶道。我们不想得三恶道的果报,一定要把恶业断除;不造恶业,当然就不堕恶道。除恶业用什麼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律;戒律是善业,是恶业的反面。戒律也归纳為三大类:第一、「律仪」戒:律,有条文规定,像法律一样,譬如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都有条文;仪是讲威仪、仪态。戒律裡面关於威仪的地方非常之多,威仪就是小节;连小节都不犯,这叫不犯威仪。也就是说,礼节、规律是在生活当中要遵守的。第二、「善法」戒:一切善法,对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长善根的,虽然戒律裡没有,我们要遵守,也算是持戒。第三、「益眾」戒:对於自己身心没有好处,可是对於眾生有好处,是利益眾生的,菩萨也应该捨己為人;这是属於菩萨戒,菩萨能够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持戒的功德是「清凉」、「解脱」。能持戒的人,心地清凉、烦恼少。解脱是自在,戒律清净,就得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约束人,而是真正教我们得到自由自在,把我们一切无明、烦恼除掉。

「忍辱」:忍辱对治瞋恚。「瞋恚」:在三毒裡面这是非常重的一种烦恼,果报也非常可怕,慳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这个火就是瞋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发脾气,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定慧都烧掉;福德是烧不掉的,功德烧掉了。功德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如果瞋心不断,我们烦恼、无明一定会增长。為了要拔除这个病根,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六度裡面只讲忍,辱是翻译经典的大德加上去的。中国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一桩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可以忍,没有关係,侮辱不能忍。中国人自古以来把辱看得很重,翻经的祖师大德认為辱都能忍,还有什麼不能忍?忍加上辱,这是专门对中国人说;能忍辱,那就无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而不是强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的放在心裡,忍辱波罗蜜就广大而无有边际,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变成禪定。

忍辱,分為三大类:第一、「人害」:别人想尽方法障碍你、伤害你,你要能忍,一定要明瞭这裡面的道理。那个人為什麼障碍我、伤害我?他為什麼不障碍别人、伤害别人?佛门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伤害你是果报,果之前一定有因;如果真正觉悟到这样,我们忍受可以做还债想,这一笔债务还了,再也没事了。菩萨在世间是个觉悟的人,菩萨会不会受到伤害?会。躲不躲避?不躲避,他知道这个债一定要还,躲不过的。安世高在中国还了两次命债,《高僧传》记载得很清楚,他有神通、有他心通,有能力躲过,不跟冤家债主见面就行,害不了他。但是,他还故意到那个地方去被他打死,还了命债。以后再投胎到人间,再去跟他见面,变成好朋友,冤债解除。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凡人迷惑颠倒,於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觉悟的人,样样事情都给你了断,绝对没有报復的念头。《金刚经》有一段忍辱仙人的故事,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那是一种凌迟处死,拿刀一刀一刀慢慢割,这种刑罚非常残酷,受刑的人非常痛苦;这是「人害」,这位菩萨能受得了,没有瞋恨心,所以忍辱波罗蜜圆满。你们发心修菩萨道,一定有这一天;就好像你读书,必定要经过考试,考试满分,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人家无缘无故的对付我们、伤害我们,都没有瞋恚的心,这是圆满的忍辱波罗蜜。别人对你一点点伤害,你都受不了,你还学什麼菩萨道?

第二、「世苦」:世间的苦难要能忍受。飢寒之苦,物质环境上缺乏之苦,都要能忍受。这也是属於自己的业力,譬如财物缺乏,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今天得的果报样样缺乏,是因果相应,我今天受这个贫穷也是应该的;看到别人富足,前生修财布施,他得财富,他今天享受是应该的。觉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晓得因果相应。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环境,就修因,不必去羡慕别人。我们要想得财用,多多修财布施,财用决定不缺乏。没有修布施,这一生许许多多的欠缺一定要能够忍受。

第三、「修法」:佛法的修学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学要无量劫的时间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忍辱仙人专修忍辱波罗蜜,修五百世;以中国人算法,一世三十年,修五百世,这个时间相当长,才能把忍辱波罗蜜修圆满。所以我们修学要有耐心、要有恆心,鍥而不捨才能有成就。大多数的人退堕,都是因為没有耐心。古人亲近一个老师,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传》裡,亲近一个善知识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师友具足,同学互相切磋,老师指路,才能成就。修法要有耐心,无论行门、解门,都要有相当的耐心。像江味农居士、周止菴居士,一生在一部经上用四十年的时间,不简单,所以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得来的。任何人有这样的毅力、耐心,都会有成就。古人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耐心、有忍辱的心,就会成就。

忍辱的功德:第一、「不失」:《金刚经》虽然讲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会让它失掉。第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能成就。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够忍耐,无论做什麼事情,不要衝动,要缓慢,循序渐进,才能成就。现代人急躁,什麼事都要快速,弊病很多。忍辱是除「瞋恚」障,能够做到除障,忍辱波罗蜜就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道的人,修忍辱度,度瞋恚这个障碍。

「精进」:精是得其精华、纯而不杂;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永远进步。精进也分為三类。第一、「披甲」精进:这是比喻,古代打仗,士兵披盔甲衝锋陷阵,现代战争战车列在第一线,也是披甲精进;这是比喻勇猛的意思,没有畏惧,向前精进。如果自己肯努力,什麼样的障碍都障碍不住我们。什麼东西能障碍自己?懈怠懒惰障碍了自己,外面的力量是没有办法障碍的,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能障碍,就怕自己懈怠放逸,那就没有法子。第二、「摄善」精进:这是讲精进法的内涵。我们的精进,要向一切善法去追求、去努力,千万不要向恶法精进,那就坏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精进法。第三、「利乐」精进:於一切眾生有利益,一切眾生能够得到乐受,这个事情我们要努力去做。诸位要晓得,令一切眾生真正得到福利安乐,就是佛法,这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安乐。我们自己要努力修学,要把佛法发扬光大,介绍给一切眾生,帮助他修学,这是精进波罗蜜。

精进的功德是「增善」、「不退」。增长一切善法,使不退转,这是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能增善、能不退转,「懈怠」的毛病自然就断掉。懈怠懒惰是一切眾生无始以来的烦恼,可以说是先天的烦恼,不是后天学来的。这个烦恼非常的严重,使我们世出世间法的修学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够圆满,所以这个毛病一定要想方法来对治克服;能克服,一定能成就。但是用什麼方式克服,每一个人并不一定,自己要晓得这个病,要知道选择某一种方式把这个病克服。我是用上台讲经的方法,对治懈怠。因為刚上台讲经时,讲一个小时,差不多要準备二、三十个小时,没有那麼多鐘点认真去準备,下不了台;一个星期讲一次、两次,一点都不敢懈怠。所以懈怠是严重的障碍,自己一定要想方法对治。

「禪定」: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关键、枢纽。前面四种都是為修禪定做前方便。你放不下,不能得定,你有恶业、不能忍辱、懈怠懒惰,也不能得定,可见得前面所修都是為禪定做预备功夫,禪定才是真正主要的修学。首先要懂得禪与定的定义,「禪」这个字是梵文音译,「定」是中国字,定的意思与印度禪那的含义很接近,所以古人翻译就把这两个字合起来,这种翻译法称為梵华合译。禪的意思是不著相,《金刚经》所讲「不取於相」,这是禪;「如如不动」,这是定。禪定并不是天天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坐禪;禪定范围广大,这不过是修学禪定的第一种而已。这一种便利於初学,但是初学者心很散乱,叫他坐在那裡身不动,心在动、打妄想,还是不行,那没有用处。禪定著重心不动,身要动;身是一部机器,机器不动就不能发挥它的功能,所以机器一定要运作,身要动;心不能动,因為心本来不是动的,心是非有非无。佛法常用圆(法轮)来表法。圆周要动,圆周不动的话,圆就不起作用,我们今天一切的文明,可以说都是圆带动的;但是圆心动不动?心不动。所以禪定著重在心不动,身要动。

六祖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修的禪定就是这种功夫。黄梅那时住一、两千人,他每天替常住工作,舂米劈柴,身一天到晚要动,没有休息,心不动。他在黄梅八个月是真正在那裡修禪定,所以五祖把法传给他,而不传给天天在禪堂裡头面壁,一坐好几天都不动的、不倒单的。《六祖坛经》实在了不起,这本书是中国人自己说的,不是从印度经典裡面翻译过来的,它的内容几乎是包括全部佛教的原理原则,把一部《坛经》念通,所有大小乘法全部都通达,这是非常好的书,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希望诸位认真去学习、体会,知道什麼叫做禪;禪应用在生活上,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没有一样不是禪。表现在艺术上,像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美术,都带有非常浓厚的禪家色彩,这就是禪的艺术化、禪的生活化,使我们整个生命都变成禪定。从禪定裡透出的智慧称為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不是从心意识裡,不是从分别执著、思惟想像裡產生的智慧,是从定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禪分三大类。第一、「世间禪定」:指四禪八定。这一种禪定修成之后果报在四禪天、四空天,色界、无色界,三界裡面最為殊胜。第二、「出世间禪定」:佛学名词称為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是世间的,色界有四种禪定,无色界有四种禪定,一共是八种,禪定功夫有浅深不一样。定功更深,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定,第九定是属於出世间的,超越三界六道。第九定指小乘的阿罗汉,阿罗汉与辟支佛所修的是出世间的禪定,乃至於诸菩萨们所修也是出世间的禪定,都超越了世间。第三、「上上禪定」: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修。如果将范围扩大来说,凡是能见性的禪定都可以称為上上禪,六祖大师所修所传的就是上上禪定。唯有上上禪才能明心见性,出世间的禪定虽然能够超越生死轮迴,不能见性,所以一定要修上上禪。上上禪的原理原则都在《坛经》裡面。

禪定的功德是「静虑」,静虑是我们现前就能得到的好处,身心清净;虑,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心清净、头脑清楚,这是禪定的好处。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你的学业、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禪的生活化。更殊胜的功德是「见性」,明心见性。禪定是佛法修学的重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禪定,不修禪定不能称為解脱门,不修禪定不能见性。為什麼有这麼多法门?法门是方法、手段;修禪定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并不只有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无量无边的方法裡的一种。念佛也是禪定,一心不乱就是禪定,事一心不乱就是出世间的禪定,理一心不乱就是上上禪定;用念佛的方法来达到,所以念佛也是坐禪。坐禪,《坛经》说:心不动,名為坐;心不执著,名為禪。除障—「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这是障碍。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现前,这也是大病,要用禪定的方法来断除。

「般若」:这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禪定是手段,前面四条乃是手段之手段,关键的手段是禪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清净心裡面生的,智慧是从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乱,决定没有智慧。般若有三种:「实相」、「观照」、「方便」。实相是体,是般若智慧的本体。观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证。方便是教化眾生,善巧方便。

般若的功德是「大觉」,大觉就是成佛,圆满彻底的觉悟。自觉之后一定要「度他」,要帮助别人觉悟。去障—「愚痴」。愚痴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断尽就成佛。成了佛,连等觉菩萨也能度,度生圆满;九法界有情眾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没有障碍。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那是修六种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统统是福报。如果能除贪慳、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才叫做六度、六波罗蜜。儒家三达德:大智、大仁、大勇,与佛法讲的六波罗蜜非常接近。布施、持戒是大仁;布施是能够推己及人,持戒能够令一切眾生欢喜,对你不恐怖、不会害怕,因為持戒的人不会伤害任何人。忍辱、精进是大勇,禪定、般若是大智,岂不是智仁勇三达德具足!这是菩萨修学的纲领,可见得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儒家所修学的接近大乘教义。

乙、万行

六度展开就叫万行。行,是动词。万行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修行的方法。无量无边的行门,用四弘誓愿全部把它归纳。四弘誓愿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这是真正的大愿,「眾生无边誓愿度」;度就是帮助、服务,服务社会、服务眾生。这是大乘佛法的本愿,我们要利益一切眾生;其餘的三愿是為了圆满第一愿。你要度一切眾生,你自己一定要成就德行,一定要断烦恼;如果你不断烦恼,你去度眾生,恐怕会被眾生度去。我们為什麼要断烦恼?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才断烦恼。断烦恼是修德,是德育;学法门是智育,是求学问。断烦恼是品德的修养,学法门是智慧、学术的修养。这种努力精进為谁?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一切眾生。看到一切苦难的眾生,我们要去帮助他、援助他;自己没有高尚的品德、深广的学术,你拿什麼去帮助人?菩萨一切的修学不為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你们要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唯有菩萨,生命才真正有意义,他為一切苦难的眾生而為,為一切苦难的眾生不休息,绝非自私自利。為一切苦难的眾生,自己修布施、持戒、忍辱,断烦恼,為一切眾生学无量法门。所以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都不是為自己。末后一条,那是积极到了尽头,「佛道无上誓愿成」。為什麼成佛道?因為还要度等觉菩萨,还要帮他的忙,你要是不成无上佛道,等觉菩萨也是眾生,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忙帮不上,你度眾生的愿就不圆满。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实际上是一愿,為了完成度眾生的大愿,才有后面的三愿;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

「此名四弘誓愿,然能行此四句,万行可谓尽包,枚举不胜其烦。」能够把这四句的意思明瞭,真正努力去做到,菩萨的行愿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学佛先要发大愿,没有大愿怎麼会有大行?没有大愿怎麼会有真精进?所以大行、大精进,都是以大愿為基础。这是把大乘佛法—「菩萨乘」简单的介绍出来。

第十、十一、十二这三讲,是佛法一般的纲领,所谓是通途法门;第十三讲表介绍特别的法门。特别法门跟普通法门究竟有哪些不一样?特别在什麼地方?这是我们要留意的。通途法门,一生要成就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在佛法上要获得真正的成就,特别法门可以帮得上忙。佛法要专攻,才能成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