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四天

[日期:2012-11-14] 来源: 作者:净空法师讲述 点击数:

第四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前面我们将净宗修学的经论简单介绍出来,昨天我们讲到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裡教给我修学的基础是「孝亲尊师」,為什麼以这个為基础呢?诸位必须要知道,佛法的教学是要恢復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也就是禪宗裡所讲的「彻悟自性」,我们以现代的话,诸位容易明白,概念上比较清楚,就是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孝敬」是性德,我们今天把这个疏忽掉了,不但在行持上我们没有去做,连概念上也模糊了,这就是佛法裡讲的「迷失了自性」。

这是我们在佛门裡常常听到的,但是也很含糊,不甚清楚,就是「孝敬」是性德,迷失了性德,所以才有生死轮迴,所以才有许许多多的苦难。我们要恢復性德就要从「孝敬」开始,从「孝敬」认真去做,所以孝之完成,孝之体性,就是佛法裡讲的「真如本性」,大乘法裡讲的「清净法身」,《往生论》我们刚刚讲过不久的「真实智慧。无為法身。」,「无為法身」就是孝道的本体,「清净智慧」就是孝道的认识与实践。由此可知,整个大乘佛法不但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实实在在讲是孝道的完成。

讲到尽孝相当不容易,圆满的孝道在佛果位上才究竟,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就是孝道的欠缺,孝道没有做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必需要认识的。然后佛法无量无边修行的方法门径都是要完成这桩事情,这是整个教学的概况。

从孝亲尊师的发展就是慈悲,我们现在人讲的「博爱」,其实「博爱」这个名词也是从佛经裡出来的,大家唸《无量寿经》,裡面就有这个名词。慈悲一切,有慈悲心的力量来推动你,你才会修行十善业道,不会以行善為苦,世间人认為持戒修善是很苦的事情,受到许多约束,得不到自在,殊不知持戒修善是真正的清凉、自在,是真正的快乐,然后以此為基础,这才进入到佛法的修学。

佛法修学,一开始就传授你三归依,所以三归依是佛法的入门,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三归依的意义搞清楚。学佛就学佛了,為什麼要归依?我们有没有这个疑问?从那裡归?依什麼?归依的目的何在?归依的好处何在?如果不把这些事实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学佛了,糊裡糊涂的归依了,糊裡糊涂的也受了戒,实在说呢,受了一个糊涂戒,受了一个糊涂三归,将来成了一个糊涂佛,那有这个道理呢?

所以这个搞错了,这三归依是你入佛门,老师把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传授给你,从今之后,无论你依据那种经典的道理,无论你用那种修学的方法,但是总不能违背这个纲领,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行了。

这个纲领是成佛的纲领,这个方向是成佛的方向,因為它有三条,所以叫「三归依」。在一般术语裡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在这个世间传久了,传了三千多年了,法久了,这裡面就產生弊病,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愈传愈讹,也就是说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误会,因為我们一说到佛就想到佛像,佛不在世间了,佛的形象留在世间;说到法,就会想到经典;说到僧,就会想到出家人。以為这就是我们归依处,殊不知这就错了,错误很大,不是小错。

我们从过去典籍裡的记载,可以体会到这种误会由来已久了,因為我们看到《六祖坛经》,这是禪宗的经典,六祖大师距离我们是一千三百多年,他是唐朝时候人,他在《坛经》裡面跟大家讲三归依,他就不用「佛、法、僧」,他把这名词换了,不用习惯传统的讲法,在我们猜想,一定是那个时候已经有错觉了,所以他就不用这个名词,他用三宝的意义,觉、正、净,诸位看《坛经》,他老人家讲的「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他不用佛、法、僧,然后加以解释。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麼一讲,我们清楚了,不至於发生误会,所以这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佛法称之為「内学」,在印度五明之中,称之為「内明」,这就是说佛法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如果向外,佛法裡之為「外道」。

假如我们三归依是心外的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样的归依就归依了外道了。诸位要晓得,佛法裡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并不是指的其它宗教。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是教你在内心裡去求。

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觉,佛陀是觉悟的意思;觉,不是别人觉,别人觉与我不相干。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他觉悟,我没有觉悟啊,我要是依他,我不能觉悟,要依自己,依自己就能觉悟了。所以佛教我们归依自性佛,不能归依外面的佛。

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去思惟,你就晓得佛法不欺骗人,佛法的确很伟大,佛法是开发我们的自性,绝对不教我们跟著别人走,这是它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佛不牵人鼻子走,佛教每一个人顶天立地,三归依就是教你顶天立地,因為你本来是佛,你不过是迷了而已,他帮助你恢復自性,所以「觉」就是佛的意思,我们归依自性觉。

从那裡归呢?从迷惑,归是回归、回头,从迷惑颠倒要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真正的归依佛了。话说得很容易,实际上我们回不过来啊,我们也很想回来,就是回不过来,没有法子回归,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迷而不觉,这事情就麻烦了。

佛给我们大前提、大方向,我们怎样遵守、如何来修学?譬如佛告诉我们孝亲,我们不孝亲就是迷,孝亲就是自性觉。我们不尊师、不重道,就是迷,我们尊师重道就是自性觉。我们对一切眾生不慈悲就是迷,对一切眾生慈悲就是觉。把这些完全落实在生活层面上,我们就好修学了,我就懂得了。

凡是佛教导我们的,必然是觉道,是自性觉的道理,违背了佛的教诫,绝对是迷惑颠倒,这样我们就有入门之处了,有下手之处了,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破迷开悟,由此可知三归依的重要。

法,是正知正见,实际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讲的「真实智慧」,这就是法。可见法也不是从外面来的,《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法,刚才说了,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觉,自性本觉,本觉裡所生的智慧就是法,法宝啊。

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就是僧宝,所以六祖大师开悟时,对他的老师陈述他的心得报告,他的心得报告很简单,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僧宝,所以我们的自性裡具足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一定要明瞭。

今天有不少同修发心要做佛弟子,发心要和佛学,接受三归依,我们录音带及《三归传授》的小册子,那个小册子就是从录音带写下来的,希望诸位多听多看,希望知道你从那裡归?依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得到三归依的真实功德利益。

佛像、经书、出家人这也是三宝,这不假啊,这是三宝的形像,三宝的样子,真正三宝的实质及内容就是你的自性,自性的觉、正、净。这形式也很重要,為什麼呢?没有这个形式,没有这个象徵存在,佛法就变成空洞了,就变成玄学了,所以象徵及形式也非常重要,它是佛法传承、传播的一个型态。

於是我们对於形式的三宝也要尊重它,尊重它就是重道,我们希望佛道,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佛陀的教育,能够常住在世间,能够利益一切广大的眾生,这形式的三宝就非常重要。

佛像无论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绘的,我们都尊重,经书和出家人我们也都尊重他;我们供养三宝,要知道如何去供养,我们自己就得到利益了。见到佛像就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自性觉,觉而不迷,佛是代表觉悟,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觉,我不要迷。看到经书,不但是经书,只要看到书本,不管什麼书本,一看到就想「我要正知正见」,我的思想见解要正确,不能有错误,「法」就是代表这个意思。

见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个出家人乾不乾净,与我不相干,看到那个样子就想到我自己清净不清净,他这种形像提醒我。

於是住持三宝对我们的功德就无量无边,為什麼?我们久远劫中,在六道裡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纵然受三归依,如果没有人时时刻刻在提醒你,我们的恶习气太重太重了,幸亏有住持三宝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三宝怎能不恭敬?这是三宝对我们真实的利益,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让我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是这麼个意思。

孝亲、尊师、重道,这是起步,一直到圆满菩提,我们觉、正、净才圆满;所以修觉正净是从孝亲、尊师、重道开始,这是诸位必需要晓得的。

修行,「修」是正,「行」是行為,把错误的行為修过来就是修行,我们对这个内容实质要清楚,千万不要误会,以為修行是每天要唸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那是样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无量寿经》唸十部、念十万声佛号、拜三千拜佛,还是打妄想,还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那个样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讲「喊破喉咙也枉然」。

如果这个人孝亲尊师重道,把佛的教训常常记在心裡,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都做到了;这个人一天一部经也没唸,一句佛号也没念,佛说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学佛。

所以诸位要晓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上,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像个菩萨,像个佛。佛怎样处事待人?佛菩萨怎样生活?我们要学得和他一样。教你读经、教你拜佛,那是小学生课堂作业啊,大学生的行持不是这个样子,诸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大学生,他们很少有这种形式,完全讲求在生活当中所表现的觉悟的行為,正知正见的行為,清净身语意的行為,这是真的菩萨,这是三归依的方向,是三归依的总持法门,用现代的话来说,总纲领啊。

初学一定要从持戒下手,这个戒,是老师的教诫。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起,佛在经裡就教导我们,我们的道业、学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你要是遇到一个好老师教导,你一定会有成就。

那一个老师是好老师?善导大师说得好,与你有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麼叫「有缘」?是你心目当中,最尊敬、最仰慕的老师,就是跟你有缘,你跟他学就没错,為什麼呢?因為他讲的话,你能接受,他教导你的,你会认真去做,这就叫「有缘」。

没有缘的,纵然学问道德再高、真高、真好,你瞧不起他,你没有把他看在眼裡,他的教导,你听成耳边风,不在意,根本也不去做,那有什麼用处呢?所以每个人的善知识并不一定相同,我尊敬这个人,你尊敬那个人,不一样。因此诸佛菩萨要化现许许多多的身份,你看《普门品》裡,观世音菩萨為什麼要现三十二种身呢?你喜欢那一种身,他就现那一种身,这就跟你有缘。

你喜欢菩萨,他示现一个佛,你不喜欢佛嘛,你对那佛不敬,这个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不恭敬,恭敬观世音菩萨,他心目中只有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说的话,他就听;佛说的话,他不听,这样的情形很多很多。所以你要找老师,要知道这个原则,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那个喜欢尊敬裡面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个人讲的话,我相信,肯依教奉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你就会有成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特别对初学的来说,初学时我们没有正知见,不能辨别是非邪正,没有这个能力,听人说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把它当作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到以后吃亏上当了,很难自拔啦。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学没能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此生当中不要再犯了。

这个真假很难辨别,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要细细读《楞严经》,佛给我们讲了五十种阴魔,愈是高级的,看起来和佛菩萨没有两样,就把他认作佛菩萨了,那就坏了。他说法,一百句裡面和佛说的只有一句不一样,那一句就是毒素,那就是假的,我们有什麼能力辨别?

因此,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离开老师,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慈母,母亲带小孩為什麼要带三、四年?这三、四年不能离开身边,他太小了,不懂事,时时刻刻有生命的危险,必须细心照顾,一刻都不能离开视线。我们初学佛法,状况就跟婴儿一样,时时刻刻会被妖魔鬼怪误入邪道,不知不觉,这很可怕啊,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识。

也许同修们曾听说过,古时候学佛是五年学戒,这五年学戒的意思是前五年不能离开老师,一步都不能离开,因為我们初学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受外面的诱惑,五年不能离开老师,所以那个五年学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

现在学佛难,难在没有老师了,没有善知识了,為什麼没有老师呢?因為没有学生,「学生很多,我们都学啊。」,你是嘴巴上想学,心裡上不想学。这是这时代眾生的福报比不上过去了。

我初到台湾是民国三十八年,我四十二年接触佛法,还算很幸运,沾到一点边,大概在我之后,这个边就没有了,愈离愈远。我遇到的老师,还是古老的那个方法对我,我能接受,这个方法对别人,别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曾经做过试验。最初我学哲学,方东美先生教我,不在学校裡,在他家中,一星期见一次面,二个小时。认识佛法了,也很幸运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像方老师一样,非常慈悲,每个星期天给我二个小时,以后他老人家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

我到那裡去拜老师,老师开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说,你要跟我学,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只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是你看书,不管是佛书、世间书,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包括佛经也不可以,想看什麼书,先要向老师讲,老师摇头,你就不要看了。第三个条件是你以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

听起来很苛刻,这老师很跋扈啊,好像除他之外,没有别人,我那时候想了一想,好吧,接受了。以后才晓得佛门裡五年学戒就是这三个条件,这三条戒就是慈母抚育婴儿,你要乖乖的跟他学,要听话,百分之百的服从,他带你走一条正路,他负责培养你觉正净的基础,所以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后,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老师就开放了,这时候不管什麼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听,世出世间什麼书你都可以看,完全开放了,因為你有能力了,对你没有害处,你能够辨别邪正,你能够辨别真妄,你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到处去看,到处去听,成就你圆满的智慧。这五年,老师是这个用心啊,苦心,爱护你,培育你的正知正见,你要是不服从、不肯听,那就没法子了。

现在的学生不行了,要是看老师提出这个条件,「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识多的很,我随便到那裡去都有。」,所以现在学生的心态,和我们从前不一样,我们从前很老实,乖乖的依著老师的教导,老师要求我们是五年,我对老师是非常感激,我自动的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师的教诫是十年。

我们再看看《华严经》,《华严》教学,善财童子就是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是学生,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怎麼教他的呢?也是李老师这三个条件,等到他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了,他的老师教他出去参学了,这是著名的「五十三参」。出去参学,什麼人都可以接触,什麼话都可以听,什麼书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圆满智慧,所以「五年学戒」是从《华严经》上来的,有根据的。

这是佛门裡传统的教学,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它的意义,不晓得它的真实功德,你就不肯接受,你没有耐心真正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没有打好,完全没有,怎麼能成就?

出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在家学佛要成就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所以现代人学佛的多,比从前多得太多了,因為学佛的机会比过去多,随著科技的进步,典籍不缺乏;在从前,我们想得一本佛经,相当不容易,现在几乎每个家裡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经》,以前的人不敢想像啊,谁敢想像家裡供奉一部《大藏经》,那有这麼大的福报。

我的老家在安徽,其它的状况我不清楚,我们有一座庙,这个道场很古老了,最兴旺的时候,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裡面,这麼大的道场,只有半部《大藏经》,我们邻居几个县都羡慕得不得了,这只有半部《大藏经》,你就知道典籍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一般人有机缘闻到佛法,读到经典,实在讲不亚於三藏取经,要到寺庙裡去讨个经单,也就是我住在寺庙要住多少天,做什麼呢?抄经,你想要什麼经,把藏经借出来抄经,没地方买啊,那有现在这麼方便,可是现在方便是方便,《大藏经》请回家供养,不看哪!还是枉然,不像从前没有,他抄去真唸啊。

所以现代人福报好像很大,形式上的大,实质上我仔细观察,还是不如古人,没有古人那麼虔诚、恭敬、谦虚,在学习上比不上古人,要在这地方奠定根基。那现在问题来了,现在也没有善知识了,纵然有善知识,也找不到学生了。

我学成之后,常年在外面弘法,感觉得孤单,没有同学、没有伴侣,所以往年在美国遇到黄念祖就欢喜得不得了,黄念祖遇到我也欢喜,為什麼?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我在海外弘扬《无量寿经》,都是孤家寡人哪,这一见面,还有一个同伴,他也走这个门路,真是难得。

我每次从国外回来,到台中总是要去看看老师,每次见老师都劝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师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这个话我大概总共讲过十几遍,最后一次大概老师心裡烦了,他说:「不是我不教学生,你替我找学生。」,我听了这句话后,再也不说了,為什麼?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麼地方去找一个傻瓜,完全听老师的?再想想像自己这样对老师的恭敬,修学的态度,实在没有遇到第二个,找不到。从此以后我明白了,我不讲了,再也不提这个事情,晓得难啊。

真正好学的人,真正想学的人,当然有,我没遇到。现在老师也不在了,那怎麼办?办法还是有,找古人,现在的老师没有,古来的大德有,我们效法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採取这种方法的,在中国第一人是孟子,孟子在世时,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他对孔子非常仰慕,他当孔子的学生,但孔子已经过世了,这叫「私淑弟子」。他发愿当孔子的学生,孔子的著作在世间,他就读孔子的书,遵照孔夫子所说的道理教训去做,认真的去做,有不明的地方去请教孔子的学生,他学成了。夫子在中国是「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比夫子低一阶层。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古人做老师的例子。

我们有此例可援,我们的老师可多了,古圣先贤你去选择,你看那一个和你有缘,你喜欢那一位大德,你就专跟他学,你就成功了。在歷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汉朝的司马迁,中国的第一部歷史《史记》,司马迁写的,司马迁也是学古人,他学左丘明,左丘明是《左传》的著者,跟孔子同一个时代,司马迁以左丘明做老师,专念《左传》,专学《左传》,他学成功了,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个首领,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佛门裡著名的例子是蕅益大师,他学莲池,蕅益大师学佛时,莲池大师也过世了,他对莲池大师仰慕崇敬,莲池大师的著作在,现在台湾也很普遍流通《莲池大师全集》,精装本这麼厚,四册。蕅益大师专念莲池大师的书,做莲池大师的学生,他学成功了。

莲池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蕅益大师也是祖师之一,学古人哪。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台中李老师很谦虚,甚至於他都没有把我看做是他的学生,他教我学印光大师,以印光大师做老师,这就是专学印光法师的文钞,依照文钞的教训来修学,做印光法师的弟子。李老师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法师的弟子,这样劝导我,这是老人家的谦虚,也是老人家真实慈悲的教导。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大善知识,谁呢?阿弥陀佛,希望大家能够依《无量寿经》,依经裡的理论及教训,认真努力的学习,做弥陀弟子,这在整个佛法教学裡登峰造极。你看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佩服得五体投地,讚嘆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為什麼不做阿弥陀佛的弟子?

所以大家今天发心归依,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归依佛是阿弥陀佛,我们归依法就是《无量寿经》,我们归依僧就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是僧宝。假如把这三宝回归到自性上来说,阿弥陀佛是自性觉,无量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无量觉,这是自性佛宝。归依法,《无量寿经》是我们自性体、相、用的具体说明。

归依僧,大势至菩萨表理智、智慧,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我们要学大势至的理智,要学观世音的慈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烦了,佛门裡常说「慈悲為本。方便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什麼原因使慈悲、方便变成祸害、下流呢?感情用事就坏了,一定要理性的,所以大势至菩萨表理智,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慈悲要依理性,这就正确了,这就是觉而不迷了。

我们学净土的同修,家裡供养西方三圣,意义在此地,不是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实意义,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每天早晚礼佛,早晨礼佛,看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觉不迷,我今天要慈悲、要理智,是这麼一回事啊。

佛像之前恭敬作礼是我们尊重性德,重视道德的表现,这不是迷信;我们修学从这地方入门,从这地方下手,然后这才能修学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心量不一样,小乘没有菩提心,大乘法要发菩提心,所以三福第三条是大乘,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是真正觉悟的心。那我们要问,什麼样子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样子是什麼?这不能不清楚。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要成佛,这才是真觉悟了,為什麼?九法界都是迷而不觉,菩萨和佛比,菩萨还是迷,佛才是觉;菩萨和我们比,菩萨当然觉,我们迷,但是跟佛一比,还是迷。十法界就是迷悟浅深程度不相同,觉悟愈高的,等级升的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堕落,十法界的差别就是觉迷不相等,这当中的差别相,就是这麼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只有一个目标,他要作佛,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学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人,踏著他的足跡,寻著他的方向,我们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荐给诸位,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

於是我们朝暮课诵重新订了一个课诵本,跟现在一般流通的课诵本不一样,流通的课诵本裡,早晚课诵那些经咒,在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用不上,用不上则学习就很难得利益了。所以我们修学净宗,向阿弥陀佛学习,我们早课唸的经文就採取《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我们唸四十八愿的目的不是一昧地尊敬阿弥陀佛,是要向阿弥陀佛学习,佛发什麼愿,我也发这个愿;我的愿发不出来,读佛的愿把我的愿引出来,用意在此地。

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心,心同佛,愿同佛,我们早课目的在此。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照著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诸位想想,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课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这段经文裡非常详细的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以什麼态度去对人、对事、对物,用什麼样的心态去过日子,这是「解行」。

我们认识现实的环境,在现实环境当中学做佛菩萨,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觉正净的生活,我们的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学佛,学阿弥陀佛,学成了,你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把佛法修学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所以我们的课诵本是这样子订的。

诸位如果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诵全部的经典,你就可以採取这个方法,早晨读四十八愿,晚课就读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课要发愿提醒自己,晚课要依照经文认真的反省,佛教诫我们那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是不是没有做?佛教导我们那些事情应该要做的,我们是不是去做了?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认真去做,这叫「学佛」,这叫「念佛」。

念佛不是唸在嘴皮上,嘴皮上的唸佛不管用,要把佛的教训常常放在心裡,这个「念」是心念,你看念佛的「念」,上面是「今」,底下是「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心裡真有佛,有佛的什麼呢?有佛的教训,有佛给我们讲的道理,我们念念不忘,念念存在心裡,念念去实行,这叫「念佛」,不是放在嘴皮上。口裡唸,心裡没有,那个不管用的,一定要心上有。

所以我常常讲经讲得没法子了,我只好用很粗俗的话,希望你们把阿弥陀佛当作心上人,这就成功了。口裡没掛著,心上真有,常常念著阿弥陀佛怎样发心的,他怎样发愿的,他怎样修行的,我们念这些,向他学习,这个叫「真念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啊。

也许说我念佛念好久了,我的好处都没有得到,那是你念错了,你口唸,心上没有;如果心裡头真有,我讲的这些方法,你能依照去念,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念佛人是不是求感应?不是求感应,虽不求感应,但感应是一定的,你种什麼样的因,就一定有什麼样的果报嘛。

在一切法门当中,这个法门殊胜,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三福裡末后一条第二句「深信因果」,我过去在求学的时候,这句话大概困惑了我三、四年,解不开,不晓得这句话是什麼意思,怎麼想也想不通,因為「深信因果」要是放在第一条,我没有疑惑。

我们凡夫都知道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了,难道菩萨不懂?因為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声闻、缘觉。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福,大乘菩萨怎麼对因果还是不懂,还要佛来教?

以后读诵《华严》的时候,在讲《华严经》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实真相,那个「深信因果」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因果,这个因果,菩萨还想学吗?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

佛在《无量寿经》上也这麼说过,你们都唸过,真的,菩萨若不念佛不能成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地菩萨他们修行,专门修念佛法门,十地菩萨明白这个因果了。「深信因果」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实在说我们觉悟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了,再回头想想佛讲的这些道理,实在是在大乘经裡讲的太多了,可惜我们都在经文上当面看错,忽略啦。它的原理、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想佛」,佛在《观经》裡讲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啊,想佛就作佛了,这就要紧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念佛,心上真有佛,你就作佛了,你心上有什麼就变什麼,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

世间人的心裡面是什麼?贪瞋痴,贪瞋痴的心,果报就是三恶道,三恶道从那裡来的?从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我们心裡有四諦,就变现阿罗汉;心裡头常有六度,就是菩萨了;心裡面有佛,他就变成佛了。

深信因果是这麼一回事情,我们搞清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行菩萨道,我们自己存心,一味念佛,专念阿弥陀佛,為什麼?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和其它的佛不一样。道理搞清楚了,方法明白了,认真去做,这认真去做的要领:

第一个是读诵大乘。你要读得很熟,你的心才会和佛一样;你要是不熟,记不得,虽然有心想学佛,这心裡头一塌糊涂、不清楚,怎麼个学法?所以经要唸得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阿弥陀佛的人,心是怎麼样的呢?心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读经要紧。

自己成就了要帮助别人,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接引法界一切眾生往生净土,同成佛道,一定要发广大心,一定要发清净平等心去帮助一切眾生。我们劝人学这个法门,三业俱到,真诚心劝导他,这是意业。口、言语,要把这法门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听了不疑惑,这才行。身的表现很重要,身要清净,这个法门叫「净业」,西方世界叫「净土」,我们的身要清净,清净心显露出来的自自然然的快乐幸福。

人家一看这个样子,他就相信了;念佛这个法门、极乐世界,现在看到你这个苦的不得了的样子,愁眉苦脸的,你乐在那裡?你怎麼说人家也不相信啊。那极乐的生活就显在我们现在生活当中,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我在美国,附近的邻居是外国人,向我们家的小孩打听,我们的家裡头年纪最轻的悟学,今年十八岁,他在美国长大的,语言没有障碍。邻居问他,我们这一家做什麼行业的,為什麼这麼快乐?他们非常羡慕,所以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他就非常欢喜,乐於接受。

我们请他来参观我们的道场,他们也很喜欢,看到我们供的佛像,问我们供的是什麼佛?什麼意思?他们也懂得佛教裡有禪宗,禪在美国很兴盛,他问我们是不是学禪宗的?我就教翻译的告诉他,我叫他不要讲净土,讲净土外国人不懂,会把他讲得迷糊颠倒,收不到效果,我说:「你听我的话,你告诉他,我们学的是阿弥陀佛宗。」,外国人就问了,「阿弥陀佛是什麼意思?」,我说阿弥陀佛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长寿,他一听到是长寿,他说:「这个我要。」,他要长寿。第二个是快乐,快乐他也要。第三个是清净,身心很清净。他说:「这三样东西我都要。」,我说:「那好,我们星期六开放,你来,我教你得到长寿、清净、快乐。」。

因為他们是基督教徒,星期天要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没有衝突。你在我佛堂可以学到清净、长寿、快乐,我们样子摆在那裡,他相信嘛。他问我的年龄,我回答他,我已七十岁了,他都看呆了,这就是事实证明,我学这个就得到了。所以要把样子摆出来给人看才行,那样子摆出来不像的话,怎麼讲人家都不相信。

从前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他老人家七十一岁,看他很年轻,办大专讲座,都是年青的学生,我那时差不多将近四十岁,跟学生的爸爸年龄差不多,他们看我,好像跟他们年龄很接近,李老师七十岁,你看过去也不过像五十岁的人而已,绝对看不出他七十岁,走路走得快得很,年青人走不上他。那时候我们郊游爬八卦山,李老师第一个爬上去,后面学生还在一步一步喘气,李老师到了山顶,「你们年青人没用啊。」,这从那裡来的呢?念佛来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题目讲完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