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四章 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

[日期:2012-11-20] 来源: 作者:见正法师著 点击数:

 

 

第四章  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何以印光大师拣别禪、密,推崇净土?

印光大师平生所以宏扬净土法门,不但植因於本身长期学佛生涯的体验(如第三章传略所述),同时也基於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在「净土决疑论」中,他明白表示他提倡的动机,他认為「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净土法门对今世「人根陋劣、知识稀少」之时,「若捨净土,则莫由解脱」(註一)。

他在文中追溯自己早年曾谤佛的惨痛教训;而后出家為僧,「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佛是念,净土是求。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歷参禪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諦,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註二)

但是,他也面临习禪者的质疑。在红螺山时期,即有一兼习禪教者,对其提出的《阿弥陀经要解》(明末智旭大师一五九九二——一六五五著),大肆批评,认為:

不忆蕅益大师,以千古稀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著斯《阿弥陀经要解》,以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俾举世緇素,守一法以弃万行,取蹄涔以捨臣海。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註三)。

这样激烈如对仇敌的指责,可以说将净土法门卑视和詆毁得无以復加。然在印光大师而言,纠正这种偏见,為净土法门的正确作辩护,即是其本身最大的职责。就研究者的观点来看,印光大师所能提出的辩护理由,必须有坚强的经典依据,否则难以说服对方。因而,我们只要分析其理由,即足以瞭解印光大师拣别禪、密的主张所在。以下即印光大师的辩护理由:

一、印光大师认為,提倡净土法门的前辈,有释迦、弥陀、十方诸佛,以及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非仅蕅益一人而已。经典方面,有净土三经(《观无量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可以说是言而有据的。除非修行者的道行与智慧,与这些前辈和经典的真理水準相等,否则随便批评,则等於「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註四)。

二、佛之出世因缘,即為开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见。但因眾生根器有利、钝之差异,无法全仗自力解脱,於是另开示净土法门,以念佛仗弥陀大愿力,而使三根普被,皆得往生。此「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以故自古迄今禪教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批评者,既习禪,歷参丛林,当以祖师為楷模,岂可反生譭谤(註五)?

三、参禪者,往往强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求往生西方。然参禪未悟,或未彻,皆不得為禪;念佛偏执唯心而无真切信愿,则不得名為有净土。永明延寿禪师「四料简」(註六),即是对此辈的痛斥。故如参禪无成,则唯有仗佛愿力,才能带业往生,即预圣流。绝不可轻视也!

印光大师另有「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註七)、「宗教不宜混滥论」(註八)两篇重要的论文,亦同样重申上述的理由。兹不復聱。

但是,法门既然贵在当机,则并非人人尽在净土法门修行。印光大师充分理解这一点。所以,在理性的抉择下,他也不反对他人学密、学禪。例如他虽不赞成弟子学密,但不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像皈依弟子袁希濂学密,他并不反对。袁希濂自己也说:「是则余之学密,谓為印光师父所特许者,亦可也。」(註九)不过,印光大师认為密宗易得神通,易著魔障,非一般人所能学。在《文钞》里举例说明学密之不究竟,如諦闲法师有一徒弟,名显荫,人极聪明,十七、八岁出家。后学密宗於日本,得密宗真传,又通臺宗,已是显密圆通之灌顶大阿闍黎。当时大都认為从彼受灌项者,均以為可现身成佛,事实上,显荫死时很糊涂,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故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稳当多多也(註一O)。可知,印光大师慈悲唯恐弟子学密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故再三劝人专志於念佛,為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另外,印光大师目睹当时宗门流弊甚多,加以时局不安,战云密佈,人之根器及务道之心,都不如以前,言下知妇者,少之又少,终年枯坐以度岁月,不如精进念佛以求往生,这是针对当时的根机因缘而大力提倡念佛(註一一)。

他有一段话,总结前面的意见说:

大觉世尊,湣念眾生,迷背自心,(中略)由是: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為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禪者佛心。(中略)须知律為教禪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禪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為律教禪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终立法门。(註一二)

由於净土教是标明念佛往生,念佛而得三昧,则一切智慧更不他求;念佛而得生西,则一切诸行悉在其中,更何须苦研他教,以分散个己的精神,以扰乱专修的净业。而且我们的寿命有限,法门无量,欲遍究诸宗,奈何生命之短促所不能及?不如摄万念於一念,融诸行於一行。所以印光大师又强调:

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為主。随绿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註一三)

所以,印光大师认為在禪、密、净土的各种法门中,应当以净土為究竟之依归。

〔註释〕

註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五七,《净土决疑论》。

註二:同上。

註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五八,〈净土决疑论〉。

註四:同上,页三五九。

註五:同上,页三六0。

註六:永明延寿的禪净四料简是:「有禪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禪有净土,十人九得度;有禪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禪无净土,铁床并铜柱。」在明末已传诵极广,而且字句形式也有不同。唯查检永明现存的著述中,未见有此料简纪录,想係宋以后由禪归净的净土诸师,即已有此信仰的倾向。参见圣严《明末佛教研究》页一七九,东初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註七: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七一——三七三。

註八:同上,页三七三——三八O。

註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五一四,袁希濂《追念印光大师》。

註一O: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九六五,《復游有维居士书》;页九一0,《復姚维一居士书》。

註一一:林孑焜《法义析微录》,页十,天华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註一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二九——三三0,《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註一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六,《復周群錚书二》。

第二节  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渊源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根据第三章第一节传略中的探讨来看,初期是因在湖北莲花寺晒经时,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起信的;其次是在双溪寺受戒期间,眼疾復发,因念佛号,使眼疾痊癒,亲自体验到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加深了信心;然后到红螺山道场专修净土法门,沐浴在彻悟祖师的念佛遗教光辉之下。可以说,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尤其是经验的本身,最為实在,他因治癒眼疾,信心增强,甚至影响到他日后提倡念佛可治病的思想(见第五章第四节的讨论)。

但我们如将红螺山的净土传承法系,放到传统念佛法门的源流来看,即会发现:印光大师其实是传统念佛思想的发扬者。

净土宗的传承,不像禪宗,师徒辈份,血脉分明;这主要是两者在修行上的方法大不相同的缘故。禪宗要明师勘印,须重师承;净土宗则普摄三根,强调的是共同的立场,故净土诸祖,每有间隔数代的情形。

但就思想大流来看,仍有遥承相传的关係。印光大师的净士思想渊源,必须以这个角度来看,才能明瞭。

他在〈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一文中,即歷数净土思想的传统源流说:「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曇鸞,鸞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復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曇鸞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於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禪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然於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

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於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

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於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

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讚此法。如长卢賾、天文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禪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禪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澫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眾生不能得度矣,自兹厥后,佛法渐衰。(註一)

从以上引文的说明,我们能鉤勒出净土法门的传承源流。其中最后一位净土祖师,梦东,即号称莲宗第十二祖的彻悟禪师,亦即红螺山资福寺最伟大的净土祖师。印光大师被尊為莲宗第十三祖,又曾在红螺山修持,可以说,是继承了彻悟禪师的念佛传统而来。

但他又如何确定自己的思想路线呢?从他所景仰的物件,我们发现他有以下的说法

一、梦东禪师。他提到「梦东云:真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确為净宗指南。」(註二)

二、蕅益大师。他提到:「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註三)

三、莲池大师、永明禪师。他提到「提永明之正令,遵莲池之遣规,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註四)

这四位其实都是以禪师而提倡净土,特别是自永明延寿著《万善同归集》以来,强调禪净双修,形成了中国近世佛教融合思想的主流,到莲池大师著《阿弥陀经疏钞》,以《华严经》的义理统摄净土思想,使此一思想发展到最高峰。蕅益大师以下,此一立场不变。只是清代中叶以后,禪宗没落,不再被强调,於是净土法门成了主要的趋势。故印光大师所承袭者,偏於净土,其理在此。

然净土法门中,有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印光大师既拣别唯心净土(如前节所述),则必為主张持名念佛的西方净土思想。此一思想,亦可上溯善导系的他力本愿思想。

从净土宗的思想史来看,善导的师资传承為:菩提流支——曇鸞道绰——善导;皆鼓吹「本愿」的思想,而容许凡夫之报土往生。在道绰《安乐集》卷上,有这麼记载:

问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数,良田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一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无量寿经)云:若有眾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註五)

由这段经文可知:善导系已有他力思想的存在。曇鸞发扬净土教义,以《往生论注》為主,他在该书曾引述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的一段经文解释為: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犹如陆路步行则苦;在五浊恶世,长久精进,由难行道而获不退转地。易行道,如水路乘船则乐;為称念阿弥陀佛,由其本愿,接引往生净土,快速得到不退转。如此,横出三界,速出生死,是弥陀誓愿所致(註六)。道绰也成立圣道、净土二门。於婆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名為难行的「圣道门」,其理甚深,今时末法钝根眾生难以解悟,惟称念名号,承佛愿力往生,名為易行的「净土门」。道绰主张应捨圣道正归净土。承袭曇鸞、道绰的弥陀「本愿」思想,倡导念佛往生,继起发扬光大的是善导。因其努力专修与弘化,遂使弥陀净土法门更加发展、兴盛,而成為专宗。

弥陀净土是由佛的本愿力所成立的庄严净土,同时是报土,绝不是应化土(註七)。弥陀如来在困地时,即以念佛為住生本愿,《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大愿

设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註八)。

法藏比丘经由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註九),所发誓愿,摄受眾生,皆往生安乐国;而眾生是由法藏比丘的大悲愿力得以往生,故说凡夫能够往生这报土,是因阿弥陀佛无穷的大愿力所摄取的。令一切眾生信愿具足,即使十念,同样可以屈身曲臂之顷到西方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可说是善导净土系所依的根本经典,在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

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中略)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往生(註一0)。

换句话说,九品住生的区别,不是在根本上、或质方面的问题;是单就遇见大乘、小乘或恶缘等而区分,亦即强调「遇缘的不同)(註一一),因此,善导系的净土思想认為大家都能得到实际的救济,可以生净土。

由简易的持名修行,就可离苦得乐;是普及於下根的宗教。

善导系既以《观无量寿经》為基準,在该经里提到下三品是恶人临终得善知识开导,及时虔诚念佛,亦能往生极乐。这持名念佛,能使罪恶深重的人往生净土,是很特别的法门,显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超胜愿力。这种他力思想的出现,即是印光大师所承袭的渊源。

印光大师的他力本愿念佛思想,主要经由资福寺彻悟祖师的著作而来,再上溯明末的蕅益大师和莲池大师的思想遗风,而与歷代净土诸祖的法脉相衔接。所以我们可以说其前后思想的渊源,有其一贯的精神存在。

註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二五。

註二:印光《印光人师全集》册一,页一七八,〈復尤弘如居士书〉。

註三:同上。

註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六,〈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註五:《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四七册,页一三下。

註六:参允《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正藏二六册,页四一中。

註七:印海《中国净土教理史》页一二六,应化土,為佛菩萨度化凡夫二乘,而变现化作之国土也。报土,报身所居之士也。

註八:《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一二册,页二六八上。

註九:同上。

註一0:《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三七册,页二四九中。

註一一:日本,正木晴彦〈善导()净土教学〉页二五九,讲座大乘佛教、净土思想,春秋社,一九八五年。

第三节  印光大师对往生生因的看法

在净土思想中,往生生因的部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歷来对此一思想的詮释很多,例如:

(一)、往生论:世亲作《无量寿经优婆提捨愿生偈》(以下略称《往生论》),自求往生安乐国,以礼拜、讚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為往生修行的因素。曇鸞注解世亲的《往生论》,以五念门為往生行因,又确认如来本愿力之强大,主张他力往生(註一)。

(二)、观无量寿经疏:善导的《观经疏》卷四说:往生之行有正行、杂行二种。正行分五种礼拜、讚叹、观察三种,另加读诵、称名二种。

读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称阿弥陀佛之名号。又此五种中,善导更分正业、助业二种。称名為正业,读诵、礼拜、讚叹、观察四种為助业。《观经疏》卷四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节久暂,念念不捨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是助业(註二)。

善导以称名為往生的生因,印光大师亦是以念佛為主因。

(三)、净土论:唐代迦才的《净土论》,以净土生因有通、别二因。通因者,指《无量筹经》三辈中之发菩提心,以及《观经》所说之三福业,為一般通感十方三世佛之通因。别因者,是特别為感召西方净土之因,此中亦有上根及中、下根之差别,上很是修行礼拜等五念门及念佛六种法,念佛者是念阿弥陀佛。中、下根必修懺悔等五种法(註三)。

(四)、无量寿经宗要:新罗元晓著《无量寿经宗要》,以菩提心為正因,《无量寿经》之三辈诸行,《观经》之十六观想,《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及《往生论》之五念门等皆称為助因(註四)。

以上的异说纷紜,不一而论,都有其经典的根源。依印光大师的观点,他认為:即今之世,若捨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眾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中略)修行以念佛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註五)。

所以,印光大师所强调净土生因是: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持名妙行,求生西方。因為非信不足以啟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执持圣号(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註六)。当信心坚定,愿力坚固,行持专心;注意自己一日之中一句佛号,毫不间断,才能浑然忘我,走进菩提大道。

又「修行其他法门,必至断惑证真,方出三界。欲了生死,难乎其离。此则但须持名真切,不妨带业往生。一登莲邦,长劫侍佛,亲承教诲,终必至於一生补处。」(註七),持名念佛,确实能為往生的生因。假若我们能够念念在道,随忙随閒,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这种生死心切的态度,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註八)。

总而言之,「念佛」法门,不外一句弥陀,信愿往生;以信愿行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如蕅益大师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註九),也因此,印光大师一生总是苦口婆心的教导眾生如何提起在念,发起信心,以受持净业。

〔註释〕

註一:印海译《净土教概论》页一五四,无量寿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註二:《观经疏》卷四,大正藏三七册,页二七二中。

註三:印海译《净土教概论》页一五八。

註四:印海泽《净土教概论》页一五九。

註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二四,《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註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九,《与悟开师书》。

註七: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一一。

註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五一,《復邓伯诚居士书二》。

註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六五,《復高邵麟居士书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