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二章、业力无穷

[日期:2012-11-1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世俗中有些人在对佛教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认為学佛并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带来什麼实质性的帮助,他们常说:「早晚还不是个死?学不学有什麼必要呢?」这些人之所以產生这种消极愚痴的想法,正是因為他们根本不瞭解六道轮迴的真相。六道轮迴包括天道、阿修罗、人类、旁生、饿鬼及地狱眾生,而六道轮迴是受因果规律所支配的。

  宗喀巴大师说:「业力无穷,所经行為,确定其自果。」

  今世的苦乐,是前世所做善恶的结果;今世的善恶行為,也必会导致后世的罪福报应。这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

  一、前生后世的因缘

  佛教的主体观念是,所有的人、天、阿修罗、旁生、饿鬼及地狱眾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因果」的制约下随因转换,沉浮交替,循环不已。

  那些不瞭解或不承认轮迴的人,以為生命仅仅是「这一生」而已,这就如同只承认今天,却不承认昨天和明天。其实,从昨天一直往前推,就可知道确有前世的存在;从明天一直往后推,就可知道有后世的存在。

  而生命是受业力支配的,对此,佛教中有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有眾生都有一个除身体特质外的心识永恆地存在著,身如客堂,心识如客人,暂时居於客堂之中,当客人前往别处时,客堂并不跟随。同样,人过世后,心识离开身体,随著它的业力转生到别的身体裡面。

  佛教认為,大量事实证明了眾生的灵魂和前生后世的存在。

  1958年冬,美国伊利诺斯州的瓦达西加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借尸还魂」事件,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该年12月1日晚,14岁的少女罗兰突然神志昏迷,当她重获知觉后,一反往常开朗活泼的个性,变得温文尔雅,并自称是玛莉——邻居亚瑟洛浦夫妇的女儿,恳求让她回到亚瑟洛浦家中。而亚瑟洛浦确实曾有一个叫玛莉的女儿,只是在12年前她18岁时就已经去世了。到亚瑟洛浦家后,少女显然认识家中每个人,并且还能叙述出以前玛莉在世时的种种情景。约四个月后的一天,少女突然恐惧地喊叫:「罗兰回来了!」随后在又一次的昏迷之后,少女又恢復了罗兰的神态。该事曾在美国的《万人文摘》等媒体中广為报道。

  美国有位科学家柏恩斯坦擅长催眠术,一次向一少妇露英西蒙斯催眠后,少妇说出了她前世的名字叫白列蒂梅菲。当时各大报章纷纷报道,轰动全美,以至於她的名字也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样,家喻户晓。

  眾生的灵魂和前生后世的存在,有著大量的证据,1984至1985年《世界书目大全》中,关於这一专题的新书就有一百多本,涉及到的国家既有缅甸、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又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体的实例,详见於美国斯蒂文逊教授从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地搜集的1600多个实例编成的《轮迴生死论》;英国、瑞士等地出版的《东西方轮迴事记汇编》、《灵魂转世》、《西藏生死书》以及中国的《因果轮迴实录》、《生与死》等等。

  所以说,我们只要对前世今生的因缘有所认识,那麼对世界中的种种事态也就不会感到茫然了。

  世界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种关係,在时间上因果相续;在空间上,彼此互依。人、事、物层层相叠,互相牵扯,互為因果。个体的命运与全体的命运,紧密相连,生死攸关。自己与眾生一体,眾生病為己病,己病為眾生病。个体无法在孤立中生存,无法在不协调中发展,他只是重重无尽的世界网裡的一个点。因此,世界的关係法则是牵一髮而动全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共荣才能共生,共生才能共荣。在时间上,前世的业对今生也会有奇妙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满爱心地度过今生今世。

  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在这个世界中,有些人财势富足,而有些人却穷困潦倒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有些人长相端庄,而有些人却丑陋不堪;有些人生活过得特别美满,有些人却在一生当中不停地受到各种各样痛苦的煎熬。这种种不同的现象,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释迦牟尼在《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之中早就给我们讲过,这些都是因為过去前世或更远的往昔所造的因缘业力不同,所以在今生当中就有如是的差别。《百业经》中说:「眾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缘会时至际,其果定成熟。」《涅经》也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大家看了一定会有一些感悟: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為力,眼看奄奄一息。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去点化他。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裡摸出一面镜子叫他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掛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叹息著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就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在洞房花烛夜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嘛,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当时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她盖过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猛地从床上坐起,於是他的病也痊癒了。

  这个故事体现的,正是前世今生的因果规律。人们如果懂得因果的道理,在社会上就不可能做坏事;如果不知道因果的道理而常造罪业,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灾难也就会发生。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有上千万人惨遭杀害,像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因為人们不知道因果报应,滥造罪业而造成的。

  三、有一颗大慈大悲心

  佛经告诉我们:「在生生世世的轮迴中,我们和眾生都曾经相遇,也许在前世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不管是胎生还是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亲,群体生命轮流做过自己父母的次数何止一两次?现在自己周围的很多人,甚至是自己的敌人,也不能排除曾经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可能性。」所以说社会本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

  生命给予我们爱与被爱的权利,当我们的爱心传递给别人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被爱的温暖,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良性循环。

  我们用爱心和善良装扮我们的人生,用一颗醇美的心调製快乐,用一颗平常的心懂得享受幸福,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从未有过的生活乐趣。

  爱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慈悲心怀。佛经对慈悲的解释是:给予别人快乐,分担别人的悲苦。

  大乘佛教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即是「利他」——对有情眾生发无上的大慈大悲心,这样的慈悲心不管什麼样的人都是应该具足的。若一个学佛的人不具备这样的心怀,就不成其為一个大乘佛教徒;社会上的那些不学佛教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怀,在生活中就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因此这至关重要的大慈大悲心在佛教当中被再三地提倡。

  佛经裡曾经引用许多比喻来说明慈悲的可贵:慈悲如良药,慈悲的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舟船,在茫茫无际的生死大海上,有了慈悲的舟船,就能够衝破惊涛骇浪,到达安乐平稳的目的地;慈悲如同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如实地看清世间的真相;慈悲如同一颗摩尼宝珠,在复杂混乱的人间,照破一切昏暗,化复杂為单纯,转混乱為寧静。

  不论是爱心还是慈悲心,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帮助,这正是我们广结善缘的必要前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