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下篇、心声 第一章、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日期:2012-11-1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回首红尘往事,总有一种丝丝缕缕、縹縹緲緲的感觉。记住也罢,遗忘也罢,都将化作一抹云烟。

  对此,我只能一笑了之。

  而年华似水,转瞬即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有佛法常驻我心,也唯有佛法才能满足有情眾生的心愿。

  弘扬佛法,是我命定的责任。

  為了有情眾生,我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為了弘扬佛法,任何閒言碎语,我都可以忽略不计。

  概括自己的人生,虽然歷经缘生缘灭,我仍本著「但愿眾生得离苦,不為自己求安乐」这一慈悲心怀,也就没有更多的不安和疚愧了。我从小桀驁不驯、自命不凡,一直给人一种与眾不同的印象。直到16岁那年,我被认证為转世活佛,从而步入了一条更加不平凡的生命旅程。然后经歷了出国学法、弘法、创办基金会等让很多人难以想像的世事,也经歷了一场被很多人谈论至今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法不孤起,必仗缘生。」这些经歷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对错之分。那就任人评说吧,我自然不置可否。但我有必要也有义务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奉献给我的广大信眾,他们哪怕从中仅能受到点滴的啟示,也是我莫大的幸福。

  提到幸福,似乎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标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给幸福下一个最具普遍性的定义。也就是说,对「幸福」这个词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探求。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了,当我们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却没有获得更多的快乐。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内心感受。

  对某些人来说,拥有爱情便是幸福;对另一些人来说,陞官发财或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便是幸福,更多的人则认為自身慾望的满足便是幸福……对於我而言,看看天空,看看大地,甚至看看一棵小草就感觉很幸福了。我们对幸福的种种不同的认识都没错,只要你能够感受到幸福,你也就获得了幸福。当你在寻找幸福时,不妨问你的心,幸福在哪裡?别问别人,也别期盼别人带给你幸福。照顾好你自己的心,就可以开出幸福之花。也许别人开出的是牡丹、芍葯或玫瑰,但你开出的哪怕是一朵小小的太阳花,不是也很美吗?享受一种仅仅属於你的独特之美不是也很幸福吗?

  在这个物慾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顾不上在自己的角落裡享受自己的那份小小的幸福,一块金子的诱惑都会让你的视线离开你喜欢的花,离开你正在享受著的那片阳光。我们已经很难產生那种纯朴、自然的感觉了。

  现在的人们可能还不及古代的农民们那麼幸福,他们的淳真、质朴、勤劳、和善……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那时自然、浓厚的亲情,不掺杂利益驱动的友情与爱情,也超过当今不知多少倍!人类只重视外在建设,而忽略了心灵的净化,其结果只能是技术越发达、物质越丰富、社会越繁荣,人类的幸福感也越淡薄、意志也更趋衰颓、心灵也越来越空虚、良知也更加欠缺。失去天真、淳朴本色的现代人,只知整日盲目地忙碌,他们无暇反躬自省、探寻一切事物的本源。

  不论世界如何发展,一切的根本还是人,而人的根本则是心灵!

  一味地追求科技文化的发展并不能為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科技的发展上,更取决於心灵觉悟的提高。科学之昌明、技术之先进,其初衷往往都是為造福社会。但无可讳言的事实却是,如果没有佛法对他们进行善的引导,反而可能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祸患。当今世界存在的很多问题,正是科学技术与人们的心识能力未能同步发展所致。

  每一个对未来有所展望的人,都会对此深生忧患。单方面畸形发展科技,便会对恬静、康寧的生活產生负面的影响。人类往昔的甜美与安乐生活几近一去不復返,而心灵的痛苦也逐日增加。我们如果将美好的童年往事与今天无奈的现实相比,能不久久地喟叹吗?

  由此可知,目前的癥结是:物质文明的盲目发展下,人们对科技的不善利用和对内心世界的忽视。对症所下之药是:以佛法净化心灵,或将教育的核心放在贤善心灵的培养上。

  「但得本,莫愁末。」佛法以修心為根本,只要能驾驭心灵,让心灵得到调理,自然浑身安乐。在经过净化的心灵摄持下,人类的所有行為必会真正造福这个世界。因為通达了心的本性,亦即掌握了宇宙的根本,那麼人类的所思所為都会依循自然规律而不逾矩。不仅如此,从内心出发,还可以让我们轻易把握整个宇宙至高无上的法则。自然科学以外在研究的方法,力求解开宇宙乃至人心的秘密,但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能解决个别的枝节问题以外,却将正常的社会秩序逐渐打乱,因之而造成的灾害难以弥补,引发的祸患危及每个生命。

  佛法虽包罗万象、广博无边,但其核心内容却只是阐示心灵的奥妙,并指导人们以种种观心法门而去修行和亲身体悟。心灵的超越是佛法最特殊的一面,这是在净化人心的基础上的更高修行,以期达到对心性的彻悟。亦即超越普通的言思境界,趋入至高无上的彻底圆满;超越狭隘心灵的束缚,实现对「小我」彻底的超越,唤起自性中本来就具足的「大我」——智悲力都已达到圆满境界的品格(即為佛陀境界),此时才能真正大兴宏愿,广行治世利生之无量事业。人生、社会、宇宙的种种成、住、坏、空,皆根源於奥妙难测、灵用无尽的心,而对於心性认识的浅薄,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精神萎缩。

  证悟佛法者,虽心智远超现实,但行為还是立足於现实的因果法则——内怀密行,外现梵行。佛法修行,亦是以人类心灵的现有水平為基础,因為它所教导的主体还是普通层次的民眾。

  在佛法的教义当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轮迴。

  关於三世轮迴,佛教认為,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已為之提供了确凿证据,眾多具特异功能者、接受摧眠术者、濒死者、具前世记忆者以及佛法证悟者等等,都是这一理论的强有力的证人。

  关於另一个重要概念,因果报应也要联繫三世轮迴才能表现出其在整体时空中的正确性,若只著眼於今生今世的狭隘范围,则根本无法客观、全面地认知它。

  在这一点上,用简单的逻辑类比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三世好比昨天、今天、明天,对处於今天的我而言,昨天便是过去,明天便是未来。昨天、明天皆非我今天所能感受、体验到的现实,但我却坚信它们必然存在,这是因為较长的寿命使得我们能够经歷许多个「三天」。同样,如果我们能清楚记得如何从「前世」来到「今世」,再去往「后世」,相信人们也不会再怀疑此种理论的合理性。只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记住前世所发生的事,别说前世,就是昨天的事也忘得差不多了,就好似我们刚从梦中醒来的那一瞬间,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千万别因為我们看不见前世、后世就否定它们的存在,就像宇宙太空间有很多运动规律尚不為人所知,但它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世界的每一个空间精确地控制著宏观、微观、人和事物的每一刻演变一样,它们不会因為人类的无知或漠视而失效或错乱。真理也绝不取决於人的意志,因為真理是永恆、本有、普遍、必然的。

  在佛法深广而自由的时空中,每个具有心识的生命,都是从无穷远的过去而来,并流向无终的将来。在漫长的时空穿行中,生命不断转变著它的形态(即随业力受身)。每个生命既在自己的业力能量所造就的时空中受因果规律的奖掖或惩罚,又能主动积极地超越禁錮自己的时空环境,这其中的差别取决於修心的层次、觉悟的水平、认识本性的深浅等方面。

  其实命运完全操纵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谁向佛法投入的越多,谁得到的回报亦越丰厚。修佛之人的生活是最富创意、最具趣味、最能自主的,但他们同时也必须做到难捨能捨、难忍能忍,行世人所不能的种种苦行,以获得最终的对有限心性的超越。

  佛法体现在人们的行為上,那就是奉献。

  有一首歌一直以来都膾炙人口,歌词是这样的: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首歌我很喜欢,因為它唱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諦。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无限的奉献中,更在奉献之中昇华。佛法告诉你我的,也有很大一部分与此相关。

  人类生命的来处与去处,生命的奥秘如何,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命意义问题,正是各哲学各宗教所努力加以探讨的,可以说是眾说纷紜。其中一个说法认為,人的一切行為都在於满足人性上的需求,包含食衣住行及娱乐的生理需求、外界环境及本身的安全需求、群居生活的社会需求、受敬重的自尊需求、力求成长髮挥潜力的自我实现需求以及对他人贡献的「奉献需求」。所以奉献已然成為一个健康完整的生命的一部分,不奉献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奉献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一个人的生命,在社会上若对他人毫无效用,那麼其他人当会认為此人可有可无,此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关心与尊重。当一个人受到的依赖或对别人的好处愈大,此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他人愈重要。对於每个人,自我肯定固然重要,别人的肯定也十分重要。透过奉献,感觉到自己有能力為他人服务,让他人得到好处,是一种快乐;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在修身、知识、智慧方面得到许多学习成长的机会,更是一种快乐;若由此而得到他人的回报或回馈,也是一种快乐。人生的意义和奉献的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合二為一的。

  奉献是一种行為,但是具体行為可以不一样。有些人民公僕在某个岗位上為人民奉献了一生,做出了辉煌的业绩;有些人,比如军嫂,默默无闻地活了一辈子,却支撑了子弟兵爱的空间。奉献的对象范围也可大可小,有的人的奉献是面向大家的,有的人,如母亲,却只在為自己的孩子奉献。无论这些行為的结果如何,面向的对象是大还是小,精神都是可贵的,尤其在很多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当今社会,奉献是难能可贵的爱心的体现。

  奉献就是佈施。对於他人、社会、国家、世界、人类有益的语言、文字或行為,都是奉献与佈施。能减除他人恐惧不安或增进他人幸福、繁荣、健康的,是為无畏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发挥该机构对社会的使命,增进社会人类福祉,就是每个人最方便的无畏施。以金钱济贫救困,从事社会公益,捐助教育、文化、公益、宗教机构,是為财施。教导他人正确的知识、观念和行為,是為法施。这些佈施与奉献,只要有心,随时随地可行。只要是应做的奉献与佈施,就尽心全力去做,而不执著计较「我」在奉献,对方及大眾应回报,及為名利长寿等目的而奉献,则必能更全心奉献、深入奉献、乐在奉献。如此,收穫必将更丰盈,快乐也更多,生命也更有意义。一直以来,我都把奉献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因為我坚信:心中有爱,就要奉献。

  去尝试著以佛法来超越心灵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失去的只是身心的枷锁,你获得的将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人生何处无烦恼?而受过佛教熏陶的人却能够在种种遭遇中一直保持著安详快乐的心态。因為佛法既高深而又圆融,既博大而又具体,永远洋溢著清净、高尚、慈爱的气氛,让人的心灵得到最大的慰藉。

  佛法给我们开示了直接有效的方法,去通达宇宙的本质,获得照见一切的无上智慧,永远脱离轮迴苦海,永远沐浴於无上的快乐之中。

  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识、坦率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法注重生活,注重寻常日用,所以从古至今深受世人的喜爱。

  佛教所大力宣扬的大乘菩萨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明辨善恶,勘破是非,珍惜人生,热爱生命,广行慈悲,泽被生灵。所以佛教的深刻性、生动性、实用性、实践性都是非常突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都认為佛教中的辩

  证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米尔曼主教也说过:「我越来越觉得释迦牟尼是道路、真理和生活。」

  一位穆斯林学者评价道:「佛不仅是佛教徒的财富,他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他的教法,对於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通用的。」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让我们来领略一番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那个著名的观点吧:「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这句话的旨意是,佛教虽然超胜世间任何一门学问和宗教,但佛陀已经证悟到,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皆无有自性,都以如梦如幻如水月般的显现而存在,本来即是清净。基於对宇宙终极真理的如此证悟,所以佛教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宇宙中发生的所有现象而摆脱一切执著,并能以彻底无我的出世精神,来做慈悲地救度眾生的入世事业,所以佛教赢得了希求脱离痛苦和追求真理的有情眾生的心。

  因此,佛教是整个宇宙的宗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是过去、现在、未来整个有情世界的宗教。

  佛教在无生无灭的法界中永存!

  那就随我一同感受这伟大的佛法吧,你将心无杂念、一身清凉地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

  人生是在顺境与逆境中实现的,是在成功与失败中完成的,也是在称心与委屈之中结束的。每个人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会產生程度不同的烦恼。

  那麼,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又该如何消除这些烦恼呢?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佛教,这些问题和烦恼自然会消失的。

  一、佛无处不在

  佛教是思想文化的海洋,它包罗万有、涵盖宇宙。我们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告诉你,只要你虔敬修习,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进入佛界,获得良好的心态。

  寂天在《菩萨行论》中说:「眾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

  就是说,人人都想获得幸福和快乐,但却往往事与愿违,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愿遇到的事情却常常发生。这种情况正是愚闇无知导致的。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眾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观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為人处世的方便智慧。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阅读了一些佛经论典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对他的朋友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於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那麼我们该从哪一个角度来认识佛教呢?我们可以从世俗的角度去认识它,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它;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从歷史文化的角度去探寻它的真諦。它确实是合乎万物的本质规律、顺乎天理人情的一种宗教。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会发现,事情往往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如果在实现自己的心愿、谋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為他人著想,想想他人会不会因為我们的急於求成而受到损失或受到其他方面的伤害,这是好的一面。相反,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而无视他人的存在,不管是否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一切行為只為满足个人的慾望,这就是坏的一面。

  在我的周围,很多看似平凡的人常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资助一些失学的儿童或领养举目无亲的孤儿,难道这不是平凡人生中闪现出的不平凡的人性光芒吗?他们身上的这种人性的光芒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正因為有了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事跡,使得人性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辉。事实上这些闪现著人性光芒的人们,并没有明确的义务去资助和抚养那些孩子,但是因為有了人性的善良和爱心,从而也就產生了种种义举。他们对自己也许没有过多的物质慾望,对别人却充满了无限的爱心。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填补了自己内心深处人性真实情感的某些空白。因為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一切。这些人常想的是: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在有能力的时候為什麼不去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

  而我的义务和责任要求我必须这麼做,因為我是一个转世活佛,更该有超过其他人的善良和爱心,更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做一些能够帮助他人的事。

  每天待在寺院唸经打坐,只能帮助贫穷的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让他们怀有满足於生活现状的心态,而若要真正帮助他们摆脱和改变生活现状,光靠这些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所以,多年来我一直抱著那种凡事都為他人著想的态度,四处奔波,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中我也获得了巨大的快乐。

  二、為自己铺设幸福之路

  即便有的人不学佛法,也同样坚持著做人的基本原则。这就构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造化。懂得為人之道的人,内心的世界永远是美丽和安寧的,他们不会在漂浮不定的现实中徘徊挣扎。

  面对世事,我也同样坚持著自己的原则。我的原则是:尽量去原谅别人。

  造成痛苦的原因或许会有很多种,而不能原谅一个人的话,心裡就会种下仇恨的种子,从此会连累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越来越多。所以原谅了别人才能解除内心的压抑,释放快乐的自己。

  在寺院时曾经有位老人给我讲过一件他原谅一个偷牛人的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原谅别人也就是释放自己的道理。我寺院周围的人们都过著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随著四季的变换,他们如同那些随时要迁徙的候鸟,唯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牛了。老人和他的老伴也很爱护他们的几头牛,视它们為家中的成员,从未想过用它们的生命换取必需的食物。他们也不要求每天都能吃到肉,夫妇俩没有儿女,家裡唯一值钱的东西也就是那几头牛了,但是夫妇俩觉得很满足,依然过著安寧祥和的日子。草原上大部分牧民都像这对老人一样诚实、善良,但也有好逸恶劳、想不劳而获的人。

  有一天清晨,老人发现一头健壮的牛不见了。老人心急如焚,很担心牛被人杀死吃掉。於是老人日夜都在為那头丢失的牛祈祷,希望有一天它能够安然无恙地回到他的身边。终於,老人通过别人的帮忙,知道那头牛是被草原上一个年轻的人偷去了。老人只想知道牛的生死,只要牛不死,找不到也无所谓了。

  后来年轻人的家人带著他来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没有了往日的幸福笑容,因為老人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牛凶多吉少。老人知道年轻人把牛卖给了一个肉贩子,牛已被宰杀后,他没有责怪偷牛的年轻人,只是把年轻人叫到跟前说:「我们草原上的牧民生活条件虽然很恶劣,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成為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信仰瞭解杀生的罪孽是多麼的深重。我不要求你偿还一头牛给我,只是要求你学会做一个踏实善良的人。佛祖千百年来对我们的教导是要让我们学会丢弃不良的嗜好,偷盗打劫是丧失人性的行為,做一个守本分的人比什麼都强。」

  老人的话使年轻人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决定将自己家準备宰杀作為食物的一头牛放生,以示自己悔改的决心,希望在放生的那头牛的身上延续老人死去的那头牛的生命。

  藏族人喜欢用放生来增加自己的福报和功德,所以年轻人希望老人亲手将準备放生的牛的耳朵穿一个孔,繫上一根象徵自由的红绳,因為在牛的耳朵上繫上了红绳就表示那头牛永远不能被杀生。不管那头牛以后是丢失了,还是落到任何一个草原人家的手中,都会因它耳朵上的标记而被分辨出是放生的,从而不用担心它会被宰杀。老人对最后的结果很满意,虽然丢失了自己心爱的一头牛,甚至结束了它的生命,但是用它的生命唤回了一个人的良知,唤回了年轻人弃恶从善的决心,这对老人已经是莫大的欣慰了。

  老人告诉我:「我如果不原谅他,他就不会懂得领情,也不会明白我不原谅他的原因,而我不原谅他,我的心裡也会不好过,因為这件事会时时干扰我正常的生活。我何必要自讨苦吃呢!原谅了他也等於是安慰了自己。」

  老人一直虔诚地信仰著我,什麼话都愿意和我说,我虽然是一个转世活佛,但是很多道理都是在这些平凡老人和週遭的人们身上学到的,他们也给了我很多的啟示。

  在生活中有些烦恼是由对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琐事过於计较所產生的。如果我们不能原谅别人,我们就不会摆脱烦恼。

  我家乡的牧民们大多都是这样,都有著很平和的心态,他们不会担心生命结束时该何去何从,他们的心裡早已明白自己的归宿会在什麼地方。正是因為他们有著像海一样广阔的胸襟和佛一样慈悲的心灵,所以才会把生死看得很淡。

  原谅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是原谅的出发点却都是出於一颗善心。在电视上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孩子在他们眼裡就是唯一的宝。他们将希望寄托於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的未来是由五彩路铺设的。然而可怕的厄运悄然地降临在望子成龙的父母和懂事的孩子身上。孩子在班上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一直将他作為自己的竞争对手,但每次考试总是比孩子差,无奈之下他的朋友决定将他杀害。后来,他就真的将孩子残忍地杀害了。原本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彼此的父母都知道他俩的友谊,也经常有往来。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种友谊变成了畸形的不正当的竞争,於是发生了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事已至此谁都挽回不了了。

  更让我意外的是被害孩子父母的举动。受害者是独生子,是父母唯一的希望,兇手也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法律从未成年的角度给予了孩子重生的机会,但是法律也是无情的,孩子最终要在监狱裡度过漫长的时间。本该自由的青春却要在监狱的高墙内耗费了,这也是人生的一大悲剧。法律的严惩让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但是被害孩子的父母却愿意认兇手為儿子,这种举动真的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由於被害孩子父母的原谅,让他找回了重新生活下去的希望和面对明天的勇气。失去孩子的父母竟有勇气认杀害儿子的兇手為儿子,这种勇气我不知道是从何而来,或许夫妇俩正是因為在服刑孩子的身上找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才会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夫妇俩视服刑的孩子為自己的亲生儿子,鼓励他在监狱裡认真服刑,争取能够早日回归社会。他们的这些举动是真诚的,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博大的爱心。服刑的孩子在铁窗裡向夫妇俩磕了三个响头,从额头和僵硬的水泥地的碰响中可以知道孩子也是愿意接受这份爱的,也在发自内心地懺悔著。水泥地和孩子的额头交匯出了彼此的真诚,也交匯出了由仇恨转变成的关爱。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没有什麼不能原谅和容忍的事情。

  宽容和原谅是在為自己铺设幸福之路。就像上述的两个例子,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再耿耿於怀也是於事无补,何不试著去原谅,以此让自己快乐些呢?

  原本以為有著这样胸襟的人只能是那些懂得佛法的人,其实在最平凡的人身上也能够体现出来,而且还体现得那麼淋漓尽致。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份快乐都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原谅和被原谅累积而成的,这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做起,相信这种快乐我们都能拥有。

  三、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在佛教经典中,特别强调「宽容」与「原谅」的意义和作用。因為一个人如果懂得了「宽容」与「原谅」,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你的心灵。「大肚(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句话既说明了一种胸襟,也道出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我们通过佛经裡的《大正藏》中的一则故事,即可看出这种境界。

  从前有个国王叫长寿,他有个儿子叫长生。长寿王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但从不对臣民随便实施刑罚,国家非常稳定,各方面都很繁荣,人民也过著平安幸福的生活。

  长寿王的国家有个邻国,那裡的国王是个暴君,终日实施暴政,天灾人祸不断,搞得底下的民眾怨声载道,人民生活贫困,所以大家都把那个国王称為恶王。

  一天,恶王对大臣们说:「我听说长寿王的国家离我们很近,他们国家很富裕,也没有多少军队,我们不如起兵去把它打下来!」大臣们都同声附和。恶王看到没有异议,就点齐了军队,一路向长寿王的国家杀来。

  长寿王得到消息后,把群臣召到了一起,对大家说:「恶王攻打我国,只是想抢夺我们的粮食、珍宝、财物。我要是出兵抵挡,军队必会有伤亡。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大臣们见国王坚持不肯发兵御敌,只好自己私下组织了一些军队,然后奔赴边境而去。

  长寿王对太子说:「恶王為了想要我国的财富来攻打我们,而大臣们又為了保护我準备与恶王决战。这样一打起来,肯定会有伤亡,还不如我们俩悄悄放弃了这王位,跑到别的地方去吧!」

  太子说:「遵命!」

  於是,父子两人连夜翻墙逃出王宫,到深山隐居去了。

  一天,长寿王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正好碰到了一个从远方来的婆罗门也在树下休息。

  婆罗门说:「我是个修道的人,住在很远很穷的地方。听说你们国家的长寿王乐善好施,喜欢帮助穷人,所以特地赶来这裡,想得到他的施捨。您是这裡的人,应该更熟悉情况,不知长寿王还像过去那样乐善好施吗?」

  长寿王听了这话大為感动,他想:「你為了我大老远赶来,可哪裡知道我已经失去了王位,变得一无所有了。让你这样空跑一趟,我真是太惭愧了!」想著,竟然掉下了眼泪。他对婆罗门说:「我就是长寿王。因為邻国的国王来攻打我国,所以我拋弃了国家,藏在这裡。现在你这麼远来找我,可我却一无所有,不能给你丝毫的帮助,真是感到很对不起。」

  两人不由得相对垂泪,叹息不止。

  忽然,长寿王想起了恶王正在悬赏抓他,就说:「我听说新国王正在悬赏捉拿我,你只要提著我的头去见他,一定可以得到他的重赏。」

  婆罗门说:「我实在狠不下心来杀害大王,如果大王执意要杀害自己来帮助我,那就请您自己跟著我去投案吧!」

  於是两人一起来到了王宫。

  长寿王让卫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并让他们马上去稟告恶王。

  恶王听说长寿王已找到,大喜过望,就拿出赏钱来赏赐婆罗门。婆罗门得到赏后就回国了。

  恶王叫人在街头搭了一座刑台,準备在那裡当眾烧死长寿王。

  太子长生听说父亲已被恶王抓住了,就挑了一担柴装作到城裡来卖柴,挤在围观的人群裡观望。他看到父亲就要被处死了,心裡悲痛欲绝。

  长寿王一眼就看到了挤在人群中的儿子,他担心儿子以后要為自己报仇,就仰天长叹道:「做儿子的最大的孝顺,就是能让父亲死后没有什麼可悔恨的。儿子啊!你千万不要為我报仇,那我死后才会快乐,没有忧愁;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一定要杀人报仇,那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开心的。」

  长生不忍心亲眼看著父亲被活活烧死,就挤出了人群,回山裡去了。

  為了报仇,长生又偷偷潜回城裡,经过不懈的努力,终於接近了恶王,并得到了恶王的赏识和信任。

  又过了一段时间,恶王问长生:「你喜欢打猎吗?」

  长生说:「我从小就喜欢打猎。」

  恶王便命令手下牵著猎犬,带著猎鹰,跟长生一起出城去打猎了。刚进山不久,就看到一隻羚羊在前面没命地逃窜,恶王就与长生一起骑著马去追赶。这一追就一直追到山林深处,他们迷了路,在林子裡转悠了三天,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他们飢渴交迫,疲惫不堪。恶王跳下马来,解下佩剑,交给长生说:「我实在累得不行了。你坐下,我枕著你的大腿睡一会儿。」

  长生说:「好吧。」

  恶王就枕著长生的大腿,慢慢地睡著了。

  长生心想:「為了报仇,我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吃了多少苦头,今天总算上天保佑,让我有了这个报仇的机会。」他拔出剑来,正準备砍下去,却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愿,一下子犹豫了。他想:「父亲临终前再三要我不可报仇,我怎麼能违反呢?」想到这裡,他便把剑插入鞘中。

  这时,恶王突然惊醒,对长生说:「我做了个噩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把我吓坏了!也不知怎麼会做这种梦?」

  长生说:「这一定是山中的恶鬼,见大王在这裡休息,所以前来捣乱,恐吓大王。您放心,不用怕,有我在这儿守卫,您儘管安心睡吧!」

  於是恶王又睡著了。

  长生听著恶王的鼾声,心中復仇的念头又升了起来,他再次拔出剑来。可一想到父亲的嘱咐,他的手又软了,又把剑缓缓插入鞘中。

  不想恶王却第二次被惊醒了,他吓得浑身是汗,说:「我又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吓得我心都快跳出来了。今天是怎麼回事?噩梦不断呀!」

  长生说:「一定是刚才那些恶鬼们还在捣乱,大王不用害怕。」

  恶王再次躺下睡去。长生眼看著恶王逐渐入睡,内心的两种念头互相斗争著。他第三次拔出剑来,但经过一番斗争,觉得不能违反父命,最后只得长叹了一口气,把剑扔到地上,从此断了杀恶王的念头。

  这时,恶王一下子跳了起来,对长生说:「好奇怪!我又做了个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说原谅我了,不準备再来杀我了。」

  长生说:「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来到你身边,本就是想杀死你,為我父亲报仇。但我父亲临终前一再叮嘱我,不准报仇。我原打算违背父亲的遗嘱杀了你,但一想到父亲临终时那恳切的样子,又实在不忍心不听他的话,所以把剑扔在地上,不準备再杀你了。我今天虽然不杀你,但今后又会重新升起要杀你的罪恶念头,那会让我犯下不遵父命的大罪。所以我现在把一切都告诉你,请你杀了我吧!这样你从此就安全了,我也没有了做不孝之子的危险。」

  恶王听了这些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他说:「我做事糊涂,不分善恶。你们父子俩品行高尚,仁慈至极;而我凶狠残暴,自己还不觉得。今天,我的命本来早已在你手中了,可你胸怀仁义之心,為了父亲的遗言而不杀我,我从内心深处感恩戴德。现在让我们回城去吧!可是,我们怎麼才能出去呢?」

  长生说:「这裡的路我很熟,我是為了报杀父之仇,才故意引你迷路的。」说完,便领著恶王出了山林。

  大臣们正在寻找他们,见他们回来,都很高兴。

  恶王下令摆下酒席。席间,恶王问群臣:「你们谁认识长寿王的太子长生呀?」

  大臣中不认识长生的,就回答说不认识;有的认识长生的,明知恶王身边的年轻人就是长生,但他们感念长寿王的恩德,怕说出来害了长生的性命,就也都说不认识。

  恶王便指著长生说:「这就是长生啊!」说完,恶王站起身来,郑重宣佈:「从今天起,我回到我原来的国家去,这个国家就交还给长生。我将与长生结為兄弟。日后如果有其他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

  宴会之后,恶王便带著自己的部下回他原来的国家去了。

  从此,这两个国家成為了友好邻邦,一直和睦相处,人民也都安居乐业,过著太平的日子。

  人生的任何际遇,世俗中的种种毁誉、种种福祸都处於相对的转换之中,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源自於我们的内心。而你如果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世事人情,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必将迎刃而解。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