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為培僧才创灵岩-佛七法会开示集粹

[日期:2012-11-20] 来源: 作者:上妙下莲老和尚 点击数:

為培僧才创灵巖-佛七法会开示集粹
  
  一、為印智论初来臺
  
  回想我本人,我是民国三十八年从大陆到了香港,可说因祸而得福,在香港有了因缘闭关用功,前后闭关二十年。在闭关期间,我从佛教杂誌中,得知臺湾各大专院校都有佛学社团,青年学佛很好乐,所以从始至终我就很留意他们。民国四十几年,南亭老法师、周宣德老居士,他们首先发起设奖学金来鼓励青年研究佛学,之后一个个佛学奖学金发起,学生為了想得奖学金,就努力地看佛经写心得。他们初学习时写的心得并不怎麼好,可是十年、八年下来,他们写的心得报告就很有分量,我就感觉到真是后生可畏,他们读佛经确实有了领悟之力。
  
  但我想他们的学习不能老是停在这个阶段,应该还要高进一步。那时我在关房研究大智度论,认為要对佛法有深一层了解,甚至能了脱生死、成佛道度眾生,一定要明白般若,所以希望他们也能研究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在佛经中可算是博士程度的论文,是最高也是最好的一部大论,我就想多印一些,提供给他们大专学生阅读。因此民国六十三年十一月出关后,六十四年十月随著参加双十国庆的旅行团来臺湾,特地是為了办理排印大智度论的事而来,也就这个因缘来参加双十国庆。那时候政府招待华侨参观三军基地及各项建设,真华法师也带我到各处寺庙参观,我一看,感觉到臺湾确乎是个名副其实的宝岛,风土民情很热情的,尤其民眾善根深厚,所以从那时候就很有心想回到祖国定居。
  
  这部大智度论是一百卷,百万多字,因為古老的版本没有句读、没有分段落,字句分不清,错字又多,不但居士研究时看不懂,连法师都不容易看。因此我在香港就把大智度论重新校对、分段落、加新式标点、重新製版,又筹备经费,这样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民国六十八年来臺湾印,第一版印了三千三百套,花了一百六十万。印好了不但分送各大专院校,也分送到臺湾全省各图书馆,包括外国都有。臺湾有一千多套,一千套在外国,一千套在香港。以后陆续又印,到现在还有人印著在流通。希望大家也能发起印大智度论,使青年人能研究佛学、认识佛学。
  
  印好大智度论,就想找个地方建关房,因為在香港虽然闭了二十年关,还是功亏一簣,道业没有完成,希望回到祖国定居后,能有个关房再进关努力用功,等阿弥陀佛来接引,不再出关了,所谓的「闭生死关」,初发心到臺湾来的目的是如此。
  
  原本在香港就有好多信徒吵著要我建道场度眾生,但我还是只有一个志愿:继续闭关念阿弥陀佛,等阿弥陀佛来接引生西方,并不是现在就要创道场度眾生。因為我总感觉自己是凡夫身,能不能度得了自己还是个问题,那敢想要度化人呢?先把自己度好就好了。又觉得以凡夫身度眾生,力量太微弱了,要生到西方证无生忍,才能分身十方世界度眾生。虽然我们这个世界苦,但十方世界还有比我们娑婆世界更苦的啊!
  
  二、改愿建寺之缘起
  
  那时是立这个志,后来為何又要建道场呢?这是因為来臺印大智度论的两年期间,了解臺湾佛教的情形:寺庙虽多,但都是家庭式的寺庙,出家人好可怜,没有大丛林可参学。
  
  印大智度论时,我住在臺北慧日讲堂,见到好几位有為的青年僧这裡跑、那裡跑的,我就对他们说:「大好的青年!為何不在道场住下来好好用功?这样居无定所,太辜负宝贵光阴了!」他们回答说:「我们也想安定下来用功,但没地方可安住啊!」我感到很奇怪地问:「臺湾寺庙如此多,怎麼会没有地方住?」他们就说:「寺庙是多,但很多寺庙,住在那裡帮著赶经懺人家是欢迎,若要自己用功看经就不受欢迎了。」
  
  他们紧接著要求我发心建个道场成就人用功,我听了笑笑地回答:「那就等我把大智度论印好了,看看有没有因缘再说。」当时那裡还真想建道场?根本没这个打算!
  
  之后碰面他们又告诉我:「臺湾有一些青年出家,但没三两年又还俗了。」我听了很难过,因為发心出家是很难得的,父母反对,兄弟姊妹也不同意,连亲朋邻居都认為青年不应该出家,学佛是老年人的事。能衝破这一关来出家,三两年后又还俗,这太可惜了!一般法师若不同情,都认為这些青年没有定心、业障重。我不这麼认為,这只能说他们福报浅。如果有个安静的好地方让他们好好用功,又有老法师指导安慰,他们修行得到了法乐,叫他们还俗他们也不愿意了。
  
  出家人没有丛林可参学,这是一个隐忧。还有最令人担忧的,我来臺印大智度论时,从大陆来的善知识虽然多,不过当时大家都警觉到:这些善知识都老了,随时都可能走,但走后就后继乏人;当然是有人继承他的庙做住持,却没办法绍继老法师弘法度生的家业以及他的修行道德、戒行庄严。在臺湾发心出家的是少,在香港、东南亚、美国几乎就没有,所以大家坐下来所谈的都是:「师父度了我们,我们没有接引下一代,佛法到我们这一代就要断绝了!」
  
  从大陆来臺的老法师们有道德、学问,口能说、手能写,又能以身作则,他们来使臺湾佛教兴盛,但弘扬佛法的成果还是以在家信眾居多,尤其民国六、七十年以后,在家信眾发起各处的精舍、道场、共修会好像雨后春笋一样;至於发心出家的实在太少了,比例上不够分配来领导在家信眾用功。弘扬佛法完全要靠僧,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佛法。我看佛法到了这种青黄不接的地步,不赶快发心是不行了,因此我才想要建道场,使出家人有安住用功的地方,最大的希望是要度青年出家绍继佛法。
  
  三、有感臺湾无丛林
  
  民国二、三十年之前,大陆佛教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善知识,甚至高僧辈出?那就是大丛林多。现在臺湾佛教是兴盛,但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少像大陆丛林的大寺院。眾草為「丛」,眾木為「林」,大山上有千百棵树才叫做林。丛林就表示这一个大寺院最低限度都有数百僧、千僧。一个大寺院就是所谓的选佛场,出家人千人万人在裡头一起熏修,才能造就出人才。
  
  大陆丛林的僧眾都是从各处乡间小庙来的,那些小庙的师父收了徒弟,这徒弟要在小庙经过三五年、十年八年初步的训练,到了时候才让他去受戒,受了戒就要出外参学,所谓「受戒不参方,犹如菩萨未开光」,徒弟不想去参学,师父还要逼他去。不是出家后老是跟在师父面前,这样学问道德有什麼办法增进?这就等於家庭的小孩,到了读书的年龄就要送他上学校,由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甚至到博士,不是在家裡藏一辈子不见人、不见事,那这孩子有什麼用?
  
  要培育僧才住持佛法,香港、美国不可能,东南亚国家也不可能,华侨在东南亚要受当地的语文教育,想读中国文字都很难,下一代连中国文字都看不懂了,更何况要他们看佛经?我看準了佛教要想兴盛,只在臺湾有一线的希望,因為目前大专青年学佛,不仅佛学报告写得好,也跟著实际修行,寒暑假都去参加佛七或共修会,可说是解行并进,像这些人能到佛教中来,就是佛教的栋樑。正因為臺湾有此一线希望,待大智度论印好之后,我就立定一个心志--要在臺湾创建一个像大陆的丛林。
  
  说到為什麼要造丛林,那就等於我们国家為什麼要有高等学府、三军為什麼要有他们自己的学校来造就干部人才。要想造就僧才化导无量眾生,决定要有丛林道场;佛教的丛林道场就好比国家的高等学府、三军学校一样,有它重大的意义。
  
  四、找百甲地建丛林
  
  我立志要在臺湾创建像大陆的丛林,初时预计没个一百几十甲,最起码也要有五、六十甲,否则怎麼成就一个像样的丛林?像我的戒常住--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有几千甲地,约略来说有三百六十个山头,一天就要用一个山头的柴草,人眾盛旺的时候都有几千人。所以我总希望能有一座山,不说像四大名山,最低限度也要像苏州灵巖祖庭那样一个独立的山才合理想。
  
  要建设大道场首先要找块好地,我们佛家找地并不是看风水地理,左青龙、右白虎的,而是用直觉观,看山的形势、天然的条件是否具足。我在大陆名山丛林看得多,所以一看那山便知合不合适建大道场。臺湾是个宝岛,不是没有好地,但当时我来得太迟了,可说来迟了十年,国有地封在那裡动都不能动,私有地想卖的又很少。而且一定要建筑用地才可以起房子,不是像民国五十几年,想在那个地方建道场都可以。
  
  从民国七十年开始找地,我用心是在中部,南北也去看过,但找了两三年还没找到,心裡就有点慌了:「找地就找了两三年,盖个道场又要三五年,我现在已经六十三岁,究竟前途还有多少年给我来做?」所以就另想办法:「五、六十甲地难找,范围就缩小一点,有十甲八甲都好。」七十三年尾才找到灵巖山寺这块地,当时就想这是个过渡时期,先立个道场,待著因缘再找。
  
  我说要建道场,人家就说:「臺湾寺庙这麼多,你还要建什麼寺庙?」他们以為我也是建那种家庭式的寺庙,就是住个三、五人。乃至在建寺的时候还有人说:「你建这麼大干什麼,建这麼大的寺有没有人来住?」
  
  现在佛教是到了末法,但我们要扭转乾坤,把末法转為正法。我们要藉著种种因缘来使佛教起死回生,那就一定要造大寺院,大寺院才能容受百千僧眾来修行,眾僧团结就是力量。家庭式的寺庙,你是你、我是我,就像普通一般人,你只孝敬你的父母、我只慈爱我的儿女,那样佛教怎麼能兴隆?
  
  大陆的出家人都知道「天下名山僧佔多」,不管这山是不是名山,只要有道场在就变成了名山。出家人自修还是在山中好,山有山气之灵,在城市用功二、三十年,都不如在山上用功一年。初出家的不在深山磨鍊个二十年,没办法度眾生的。
  
  希望臺湾起码要有个像大陆丛林的道场,这样才能引动其他出家人也发起心来。万事起头难嘛!起头风气一开了,别的人也会发心做。臺湾能有十个、八个丛林,佛法一定能振兴!
  
  五、丛林精神办灵巖
  
  我创立灵巖山寺是想延续佛法命脉,将灵巖山寺建立成模范道场,到这儿来要先念佛消业障、修万行培福慧,凡骨、凡情去除再出家。否则没有皇帝的行仪,就算穿上龙袍也不像大皇帝。所以来我们山上準备发心出家的居士,都需安住一年、二年或三年才為他剃度。為什麼要分别一年、二年或三年呢?这就看个人的根性及表现;要能接受这清淡的生活、种种的磨鍊,还要把五堂功课学会才能剃头,要将净土五经背熟了才有资格去受戒。
  
  我希望灵巖山寺就是向丛林模式这方面办,要有过去大陆那些大丛林的精神。灵巖山寺是我在这边创建,但并不是我的,这是十方丛林,為十方所有出家人而建造的,不是家庭式的小庙。
  
  丛林裡不能收徒弟的,丛林裡这些海眾之人,都是从十方各处小庙已经出家受过戒的,再到这边来参学磨鍊。「那在灵巖山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什麼身分?」就是在这边掛单,还有什麼身分?十方人来都一律要守规则,并不是跟我出家就有个什麼特权,规则守不了还是要被赶出去。
  
  现在在灵巖山寺是在装备、充电,一切都是在学习、磨鍊,充实道德学问使戒行庄严,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道德学问都有了,当然还要到别的地方再开创道场广度眾生。这样一代传一代,化化不绝,使佛法能久住。
  
  不过灵巖山寺这座山这麼小小的,这在大陆说起来还是普通的小庙,那裡能做丛林?所以我现在积极的要找地,希望再建个大道场在深山、高山,让真正发心出家的人有地方可以深造、修行。深山的丛林造就僧才,是為了将来住持佛法、化度眾生。
  
  六、解行并进培僧才
  
  臺湾灵巖山寺是传承大陆灵巖山寺的规则、印光祖师的道风,是念佛求生净土的道场。修行的方式就好像老农夫一样,重在实行,大家就是依著古祖念佛的芳规来做,安守出家人的本分,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
  
  凡是来山上出家的人,只要能在这裡住个二、三十年,就算你没福慧不能度眾生,但保住自己生西方了生死充足有餘,因為这边有规则扶著你的脚跟站稳,你不会懈怠、不会起大邪见的。
  
  我创建灵巖道场,主要是為了培育僧才,尤其希望男眾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发心出家,让他们专心修学佛法二十年,希望能造就他们成為未来住持佛法的弘法僧。你看在世间要成就一个人才,最起码也要受二十年的教育,何况要培养僧才,没有二十年的时间,如何能住持佛法?当然能经过三十年、四十年更好,大器晚成,和尚老就是个宝,到那时自己道业已经成就,才真正能担荷如来家业广度眾生。
  
  我们佛家的高僧大德,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印光祖师,五十岁以前都是自己埋头用功,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度眾生,所以千万不可望青年僧太早出来弘法。其实世俗人都有说:青年人走运并不怎麼好,要到四十岁以后走运才好。从前在大陆有些青年法师,看他们的智慧一切都很好,但三两年就倒下去了--被那些皈依弟子恭敬供养、种种名利打倒了。说起来他们的智慧真够,但自己道业没有稳定下来,那样就说法度眾生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山上是专修净土的道场,当然要先从净土下手,尤其现在末法时代,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还是要靠净土法门。我们山上培育僧才的构想是如此:青年人来,三两年内先好好的研究净土、念佛用功,对世间的情欲认清了,再研究佛学的真理,如研究般若空慧等等。前十年以解為重,当然在解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行,以两分的精神求解、一分的精神来行;后十年刚好相反,以行為重,以两分的精神来行、一分的精神求解。二十年以后,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解行是同时的。
  
  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自修的力量有了,给他充分的时间,参考书準备齐全就可以好好的自己用功。参考书看不懂的,有一位导师可请教,完全以自修為主,没什麼老师、教授来讲课。白天所研究的,晚上一定要讲出来。佛法三藏十二部,每个人将自己研究的心得发表出来,使大家都能得益。
  
  佛法是个大家庭,一个大道场各种的人才都需要,不仅要青年来研究经教做弘法的大栋樑,也要有中年人来办行政的事情。四、五十岁的人,所谓「人生五十五,正是下山虎」,在社会上事业、学问成就,有办事经验的,也希望他们来出家。
  
  七、纯粹佛法教沙弥
  
  我要度青年人,更要度童真入道者。因為学佛要想真正能明白佛法,又能依佛法修持,而又修持得相当有成就,确乎要从小出家,这就是科班出身。就像练武功的武生,都是要从七、八岁就开始训练,你到二、三十岁才要来学,人家不会要的,因為翻筋斗、身后仰到头同脚跟靠在一起,这些武功练不出来。
  
  童真入道身心寂静,就像一张白纸,你画佛像就是一张佛像出来了。而且有长时间学习,三藏十二部才能融入心裡,所以从古至今,高僧大德十之八九都是童真出家的。中年才出家,世间情见、习气染多了,一时改不了,佛法的道理怎麼能入到心裡?那他出家十几、二十年修什麼呢?先改变习气、坏习惯,懺除以往所造的业障,慢慢才能谈到积功累德。
  
  现在一般法师都认為:小和尚来出家,一定要让他读到大学,若能读到博士更好。我对这种看法并不认同,因為从古祖的规则来看,童年来出家,受过世间基本教育就足够了,最多中学毕业就好,宝贵的光阴要让他多读诵大乘经典。要以佛法培养他们,让他们多诵经、拜佛、念佛,日日培养他们的善根福德。
  
  其实佛学明白,世间学也就通晓了。好比已登泰山顶,俯瞰而下,四周围那有看不到的?佛经读明白了,需要世间学临时再参考就够了,所以小和尚出家那裡还要读大学、博士?读世间书不是不好,但学非所用;他出家是準备说佛法度眾生的,不是叫他再到社会上做事。他们受佛法的教育,这就是专科,就像世间人準备将来在社会上立足也有他所学的专科。
  
  小沙弥当然还谈不上研究佛法,而是要读诵经典,大乘经像楞严、法华、般若等应该要读诵背熟。现在把大乘经典背熟,到将来说法时,自然就像涌泉般涌出来;就像古老的人四书五经背得烂熟,然后再写文章,用不著想就会写了。
  
  当知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有业障的人读诵佛经就业障消除,愚蠢的人读诵佛经就开智慧。读诵大乘经典就是庄严一乘之果德,能消业障、增福慧;能将三两部大经读下去,那种气概、样子看起来就不同。读佛经是慧庄严、开慧眼,世间那些学识都不是了生死的学问,而是障碍了生死的学问,拿到佛法来是所知障啊!有所知障,想修行用功是不得力的。
  
  有很多小孩子,在家就跟父母吵著要去出家,他们这麼有善根,还让他们读世间学,岂不是虚丧时间?玄奘大师十三岁就出家,你想想他在家读过什麼书?根本很少,他所念的书多半是出家后所接触的佛学,可是他后来成為国王之师,乃至现在世界学者提到玄奘大师,无不推崇他在佛学上有最高的地位。又如太虚大师十六岁出家,在家也没念过什麼书,他是在普陀山闭关读诵大般若经而开悟的。古来高僧大德几位读过世间书的?没读过世间书却為人天之师,那些秀才乃至皇帝还要拜出家人為师父呢!
  
  即使他们有世间的学问,到一出家,通通要把它包裹起来不用。如近代的弘一大师,世间学像艺术、雕刻这些门门通,一出了家,你要请他画,他不会画的,最多帮你写个法语四个字、八个字,甚至写副对子都不会超过二十个字。
  
  我们山上有很多小沙弥善根深厚、有福有慧,看他们小是小,可是有大比丘的威仪,也可说有老和尚的德行,那是前世就修来了。所以我常感觉他们是过去大陆那些老和尚心愿未了再来投胎,童真入道,还是发心自修利他、弘扬佛法度眾生。
  
  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小沙弥长大就是灵巖山寺的灵魂;三十年、四十年以后,他们就成為佛教的灵魂,能住持佛法、广度眾生。尤其希望我们这些小沙弥将来另外再建大道场,在臺湾最少建立十个丛林,再回大陆去,恢復大陆过去的佛教,乃至弘扬佛法到五大洲。所谓「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起码要把臺湾宝岛转成佛岛!

上一页:返回列表      下一页: 纪念闭关话当年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