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第十一讲 四諦十二因缘

[日期:2012-11-15] 来源: 作者:吴聪敏居士演述 点击数:

第十一讲  四諦十二因缘

 

次说声闻乘的四諦法,和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

甲、四諦

言四諦者,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因这四法,自性不虚,皆悉审实,故称為諦。这是圣者所悟的真理,吾人依之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故又名四圣諦。下面分别解释:

一、苦諦:苦是逼迫性,痛恼之义,这是指眾生的身心(正报)和国土环境(依报)。三界眾生,依业受报,虽有不同的身心环境,却都常為种种痛苦所逼恼,故说是苦諦。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眾苦充满。」详如第四讲,有三苦八苦等;再简单说,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的有贪瞋痴慢苦,外界有天灾人祸苦,死后有堕落恶趣苦。总言之,吾人生此五浊恶世中,其所感受,不论正报依报,都是忧患的、束缚的、逼迫的、苦恼的、无常的,所以说為苦諦。这是三界生死的果报。

二、集諦:集是招感性,招集之义,这是指眾生的见思二惑。因為眾生自心所起的见思烦恼,能驱使妄造一切恶业,而依业受报,自然招集来无尽的生死等苦,所以说為集諦。经云:「惑与业俱,能招生死。」见思二惑,已在第九讲中详明;细分之,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三、灭諦:灭是可证性,灭无之义,这是指小乘所证的涅槃。因為声闻圣者,只要证到涅槃的果位,就已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无生死的痛苦,所以说為灭諦。涅槃有两种:一是有餘依涅槃,指三界惑业,虽已断尽,而寿命未到,尚留报身者。二是无餘依涅槃,指惑业断尽,又捨报身者。这是了脱生死的圣果。

四、道諦:道是可修性,能通之义,这是指小乘的正助道法。因為依此道法,正助双修,即能从生死凡地通至涅槃圣地,所以说為道諦。正助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这是了脱生死的办法。

综观四諦的道理,无非在说明世间的有漏因果和出世间的无漏因果。苦諦是世间生死的苦果,集諦是世间生死的苦因;灭諦是出世间解脱的乐果,道諦是出世间解脱的乐因。凡夫若无贪等集因,怎会招来生死的苦果;圣者若非精修道法之因,安得涅槃寂灭之果。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可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

如果依照四諦的顺序,应当先因后果,谓之「集苦道灭」,现在却先果后因,说成「苦集灭道」,何以如此?原来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一种善巧方便。因為果易晓而因难知,為容易化导起见,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说业因,教他断集;继之,又先示涅槃乐相,令彼欣慕,后教道法,使他修持。目的要使小机的眾生,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已。

根据教史记载,四諦之法,是佛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等所说。当时共说三次,称為「三转法轮」;这是表示佛之说法,能以摧毁眾生的烦恼,碾平眾生的心地,运载眾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喻如车轮之运转,故称转法轮。一為示转:讲「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佛对上根之人,直接开示四諦的真相,令其一闻即悟。二為劝转:讲「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是佛对中根之人,初次听法,不能直下承当,因此重為警省劝修,使其信受奉行。三為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佛对下根之人,一再不能信解,遂引己為证,以明非虚,使其破除疑虑。

乙、十二因缘

言十二因缘者,即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共十二有支,(意义已在第五讲中说明)这是一切眾生涉歷三界轮回生死的由来。缘觉乘人即依此法门修行,觉悟无生之理,而证道果,名辟支佛。

其实,缘觉十二因缘法的内容,与声闻的四諦法相同,但在名相上有开合之异而已。云何开合?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為集諦,而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合為苦諦。观十二因缘之智,即是道諦;灭除十二因缘,即是灭諦。既是内容相同,何故重说?这是為机宜不同的关係。比较言之,声闻根钝,故佛略说四諦法;缘觉根利,故佛详开十二因缘法。

然则,云何观修十二因缘法?原来,十二因缘有流转门、还灭门两种。缘觉之人,於此二门,逆顺进研,因知因缘和合,诸法有生;因缘别离,诸法有灭;由观此因缘生灭,了知万法皆空,而证得真諦之理。下面将此二门分别解释:

先说流转门:这在说明六道凡夫轮回生死的相状,凡夫之生死无尽,犹如水之流动不息、轮之旋转不止,故称流转生死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次说明:因有过去「无明」不觉之烦恼所使,迷於声色货利中,处处颠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為来;既有过去所造业因,自然要牵引第八「识」总报主去投胎受报;有了业识投胎,自然组成「名色」之体形。有了形体,自然渐备「六根」。既有六根,自然能与外境接「触」;接触之后,自是对顺逆境而感苦乐之「受」;既有苦乐感受,自要发生「爱」憎之心;既生贪爱,渐渐就会开展欲望心,於是广為追求妄「取」;既是妄取造作,自然「有」生死之因,要受业力支配;既有现在业因,自然未来要往六道中受「生」;既有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不免种种忧悲苦恼。如是辗转,依因感果,果上復造因,因果不昧,轮回无穷。

次说还灭门:这是指示圣者解脱生死之法门,圣者只要依法修行,最后就能灭除烦恼生死,还归涅槃真性,故称為还灭涅槃门。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略為解释:因為探讨生死的根源,所以会有「老死」之苦,则是由於投「生」之故;而所以会来投生,则是由於所造业「有」之故;如是步步逆推,乃至所以会妄作善恶业「行」,则是因有无始「无明」之故。所以要想无復「老死」,则当不去受「生」;而要不受生,则当不造「业」;要无业有,当不妄「取」;如是乃至要无诸「行」,则当破除「无明」烦恼。故知无明烦恼,是生死根本,譬如擒贼须先擒王,又如伐树先斩树根;一旦无明灭除,则行随著灭除;而行一灭则识亦随灭;乃至不去投生,则自无老死忧悲苦恼。这即是还灭门的道理。

丙、三界迷諦

按三界内之凡夫外道,皆有无明烦恼,故不了真諦之理(亦是不明四諦道理),而有轮回生死。此界内之无明,专指见思惑言;不论声闻缘觉,皆由断此见思二惑,而证道果。

其声闻圣者,依四諦法修行,渐断见思二惑,故其果位,依断惑之浅深,共分四阶段:(一)初果「须陀洹」,译為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用八忍八智之无漏十六心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从此不坠恶道,任运七番生死,而证阿罗汉果。(二)二果「斯陀含」,译為一来,又进断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因尚有后三品未断,必须还到欲界来受生一次,故名一来。(三)三果「阿那含」,译為不来,已进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既无欲界烦恼之因,则无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来欲界中受生;而居色界第四禪之五不还天中,专志用功,以进断上二界思惑,名為不来。(四)四果「阿罗汉」,译為无生,三果圣人又断上二界思惑七十二品尽,到此见思二惑都已断尽;生死之因既无,生死之果自亡,故永不再受三界生死,名為无生。经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即是小乘之极果。

若是缘觉圣者,则依十二因缘法逆顺观行,顿断见思二惑,所以不另分列果位。且声闻缘觉,虽是同断见思,同证偏真;但声闻根钝,只断正使,不侵习气,譬如烧木成炭,尚留餘烬;而缘觉根利,非但正使,兼断习气,譬如烧炭成灰,更无餘烬。

关於烦恼习气,兹举二公案為证。大论云:「舍利弗往昔為蛇,曾害国王,医人收蛇,令吸毒气,若不吸者,即须入火。蛇思了云:我毒已放,云何更吸,即入火死。以由善恶不相妨故,故得圣果,犹餘瞋也。」这就是舍利弗今生所以犹有瞋之习气的宿缘。又「毕陵伽一日渡河,因其水急,叱曰:小婢来,我与汝懺悔。眾笑懺而更骂。」原来毕陵伽五百世曾作婆罗门,又见河神宿生曾為己婢,所以开口闭口仍然不忘高傲口气,此即是毕陵伽犹有慢之习气。当知,舍利弗和毕陵伽,皆是佛之大弟子,早断见思烦恼,而其习气尚且今生未了,可见断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