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是什么?

[日期:2012-11-19] 来源: 作者:佚名 点击数:



二、中国禅的方法

    中国禅,从佛法初传(公元第一世纪),以迄禅宗烂熟(公元十二世纪),产生了话头禅与默照禅的对峙并行之际,曾经几番的变化。

(一)初传中国的禅法

    自东汉桓帝(公元一四七─一六七年在位)时代至梁武帝(公元五○二─五四九年在位)时代,菩提达摩(Bodhidharma)自印度东来为止的大约三百五十年之间,由印度传来的禅法,乃是印度的小乘禅及大乘禅:

    ? 1.安世高(公元一四八年到洛阳)译出了十多种小乘的禅经。大约在同一个时代,又有支娄迦谶,译出了《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为大乘禅的空的理论,开了介绍的先河。

    ? 2.另有于公元二四七年到达建业(今之南京)的康僧会,不但译出了《坐禅经》一卷,并对安世高所译的《安般经》(?nāpāna Sūtra)加以批注,「安般」的意思是一种呼吸法或数息法。不过,《坐禅经》及《安般经》批注,现已失传,仅从《出三藏记集》卷六,见到他的禅定思想如下:

    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是以,行寂、系意、着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已获数定,转念着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诸秽灭矣,昭然心明,踰明、月、珠,……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谓之三禅。……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

    康僧会以数息、随息等的六妙门,是大乘法,对于四禅,所下的定义界说,也略异于一般的见解。似乎初禅的重点在定力,二、三、四禅,重点在于慧力。

    ? 3.鸠摩罗什(Kumārajīva)──公元四○一年,到长安,译出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经》、《维摩经》等,奠定了大乘禅法的基础。同时也译出了多种小乘的禅经,例如《禅秘要法经》三卷、《禅法要解经》二卷、《坐禅三昧经》二卷、《思惟略要法》一卷。对于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现象,例如数息法、不净观、白骨观等的次第,有很详细的介绍。另有与罗什同一时代来到中国的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也译出了小乘经,名为《达磨多罗禅经》(Dharmatara Dhyāna Sūtra),介绍了六妙门、十六特胜的数息法,以及不净观等。

    ? 4.禅法与道法的影响──中国的道家,以炼丹的方法,增长人体的健康和长寿,佛教初传中国,来自西域的僧侣,大多也将佛教所用的修行方法,译出介绍给中国人,这是为了事实上的需要,如不拿出于人身心有直接利益的方法,光是空讲理论,不能满足多数人的要求。同时,佛教到了中国,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比如道安(公元三一二─三八五年)的弟子们及罗什的弟子们,大多曾是精通道家而后进入佛教的,因此也运用道家的名词及观念,来说明佛经的义理,并且自由发挥,申论所见的道理,比如道生(公元三五五─四三四年)首倡顿悟之说,对于后来的禅宗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另有传说为僧肇(公元三八四─四一四年)所撰的《宝藏论》的〈广照空有品〉,其论调形式,几乎与老子的《道德经》相类似: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空无形,真色无名。其大也,愰荡无涯。……无形而形,无名而名,物类相感,和合而生,生而不生,其无有情,众谓之圣,众谓之明,种种称号,各任其名,然其实也,以无为为宗,无相为容,等清虚,同太空,究无处所,用在其中。

    佛教谓「空」,道家谓「无」,其义本不相同,然在中国的佛教徒们,假用道家的「无」字,说明佛教的「空」义,结果把无字的定义,升格而超越到「空」字之上。后来中国禅宗的风格,大致上是受了这个无字的影响,以无字代表一切的一切,也以无字来解答一切问题,既然是「无」字,当然也无话可说,无象可表,实则又是无一物不是代表着一切,也是无一物不在说明着一切。因此,到了第九世纪的赵州从谂,开出了一个「狗子无佛性」,以禅的立场而言,有与无的执着,都是烦恼心,所以干脆用一个无意味的无字来打发问话的人,走上死路碰上绝壁之后,产生不假思惟的顿悟的效果。

(二)天台宗的禅法

    中国的天台宗的佛教,主张教理的认识及禅观(dhyāna-contemplation)的修行并重,颇有类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鲁巴派的密宗。天台宗的智顗,依据印度的禅定与止观的内容,首先写了一部《禅门修证》共十卷,接着又仅以其中禅的修行法为主,写了一卷本的《小止观》,最后为了发挥他对于禅观的独到思想,写了一部《摩诃止观》十卷。大致上他的前二书,是讲渐次的修行法,后一种是讲圆顿的修行法。由于《摩诃止观》毋宁是侧重于理论的发挥,依照它来修行的人,可说太少了,倒是《小止观》的内容,简单明了,很受广多修行者的欢喜使用。事实上他也极为重视小乘禅观法中的六妙门的呼吸法。

    《小止观》所叙述的内容,分为十章,可列九门如下:

    ? 1.备足坐禅的先决条件:持戒、忏悔、衣食无缺、清净宁静的地方,放下一切事务,要有一位高明的老师指导。

    ? 2.厌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 3.克伏贪欲、瞋恚、睡眠、轻浮与悔恼、迟疑不信等的粗重烦恼,不使表现出来。

    ? 4.调和饮食:饮食勿使过量,亦不使饥渴。调理睡眠,勿使睡眠过多,纵在夜间,只有中夜四个小时睡眠即足。调身、调息、调心,三事合用,不可分离。

    o (1)调身──入坐之前,宜作准备,勿使心浮气粗;入坐之时,宜用半跏坐,身宜正,脊宜直,勿曲勿耸,鼻与脐相对成直线,不偏不斜,不低不仰。主张闭眼。

    o (2)调息──息者,呼吸时无声、不结、不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坐时守息则心定,若呼吸时有声、结滞不通,出入不细,名为不调,心亦难定。

    o (3)调心──第一调伏杂乱的心念,第二调伏昏沈瞌睡及浮躁飘动的心态。此宜安心向下,注意力集中肚脐,则心自然安静。然而心不宜急,急则气向上,会引起胸部急痛。然亦不宜太松,否则,心志游漫,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此时应将全心向下,注意集中在肚脐。

    坐前的身、息、心,宜由麤而细。坐完时的身、息、心,宜由细而麤,坐完时,当动心、吐气,微微动身,再动肩、手、臂、头颈,而至两脚。坐后如不运动按摩,细法未散,留住在身,令人头痛,骨节犹如风势,以后坐禅时,则会烦躁不安。

    ? 5.方便行:立志发愿,脱离一切妄想颠倒而得禅定智慧。坚定持戒,专精修定心念。世间虚妄不实,禅定智慧,尊重可贵。筹量世间欲,与禅定智慧乐的得失轻重。一心决定,修行止观。

    ? 6.修止观:

    o (1)坐中修止观──修定的姿势,以跏趺坐为最好。

    o (2)历缘对境修止观──坐得劳累之时,虽在其它的一切时地,也当修行。所谓「历缘」者,共有六种,即是行、住、坐、卧、劳动工作、谈话等。均有一定的方法,用来调伏身、口、心。所谓「对境」者,即是,当在眼见色时、耳闻声时、鼻嗅香时、舌受味时、身受触时、意知诸法(事物)时,均有一定的修行方法。

    ? 7.发起善根的现象:由修行而使善根发起的现象,有内及外的两类。

    o (1)外善根的现象──修行得力之时,气质和思想,均会改变,通常会使修行者自然地发心持戒及布施,孝顺父母及尊敬长辈,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听闻佛法。

    o (2)内善根的现象──由于所修方法的不同,所发生的现象也不同。

? ①呼吸法的善根现象。如用数息法,而得身心调适,妄念不起,自觉其心,渐渐入定,身心泯然空寂,不见身心相貌。又在定中,忽然发动身心的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如用随息法,则能以其心眼,自见身内诸物,而心大惊喜。这均是欲界或在未到定(初禅之前)中的现象。

? ②不净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寂,见男女身体死亡烂坏,甚至悲喜,厌倦所爱的血肉之躯。若入初禅中,则见自身他身皆不净,惊悟无常,厌离五欲,不着人我。

? ③慈心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慈念众生,或观想眷属亲人,内心清净,悦乐不可比喻,乃至缘见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出定后,其心悦乐,不论见到何人,表情经常和蔼可亲。

? ④因缘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忽然推寻三世十二因缘,不见人我,离常与断的偏见,心生法喜,不念世事。

? ⑤念佛观的善根现象。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广利众生,不可思议,敬爱诸佛之心,油然而生,开发三昧,身心快乐,清净安稳,从禅定中出来后,身体仍很轻软明利。

    ? 8.魔事:即是身心与自然环境对于修行者的障碍,《小止观》中特别重视的是各类鬼神对于精勤的修行者,用种种方式来扰乱。大致上都是用的违情恼乱及顺情惑乱的方法与形象,使修行者心生动乱,失去禅定。

    ? 9.治病:智顗大师将病因分作:第一,地、水、火、风在人体中的失调而得病;第二,心、肺、肝、脾、肾的不健康而知觉有病。治病之法,分作五类介绍:

    o (1)以修止的方法治病──将心念安止于病的所在处,即能治病。但能系心于脐下一寸处的丹田,守此经久而不散,常能治病。不问行、住、寝、卧,常将心念系于脚下,能治诸病。若但心想一切诸法(万事万物),空无所有,病从何生,寂然心止,多半也能治病。

    o (2)以六种气治病──用唇及口,以不同的方式将气吐出;「吹」治寒冷,「呼」治炎热,「嘻」去痛及治风寒,「呵」去烦躁及下气,「嘘」散痰及消满,「呬」补劳。

    o (3)以十二种息治病──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燋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瘦,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持息治颤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如果善于使用十二种息,可治众病;若用之不当,则反增众患。

    o (4)用假想观治病──例如患冷,假想身中有火气升起,即能治寒冷等。

    o (5)检查分析身中地、水、火、风四大而治病──四大本空,身不可得,心中的病亦不可得,故能治众病。

    从以上的介绍之中,大致已可明白,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仍是印度传统方法的延伸,因其主要的方法,仅是数息、随息、观身不净、慈心观、因缘观、念佛的功德与相好。但这些都是非常实用而且是非常基本的方法。也正由于如此,这一部名为《小止观》的禅定方法的入门书,很受中国乃至日本佛教徒们的重视,但是也不容易学通学好。



 

文库录入:于翔飞    责任编辑:一心               

上一页:心与性      下一页: 无一法可得返回作者目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