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图书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文章标题

作者

《新孝道》序言(2)

[日期:2012-11-18] 来源: 作者:朱翔非 点击数:

《新孝道》序言(2)
  今年恰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个世纪前的这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成为中国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过渡的开始。尽管在一个具有深厚封建文化基础上的社会转型肯定是一个极其漫长、充满艰辛甚至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一社会进步的步伐却不可阻挡,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公民社会的建立,也给我们提出了建立现代的、基于个人人格和权利以及社会公共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体系的历史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我之所以谈及此点,是因为中国以往建立在家族伦理之上的道德体系,主要还是一个偏重私德的体系,也就是说主要是私人生活领域中的行为规范。

  要形成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对我们来讲还是一项新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梁启超先生可谓是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的学者。他曾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不幸的是,一百年来由于战争和动荡,我们的社会至今未能建立起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国人的公德意识还普遍缺失。我常以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私德体系是建立公德体系的基础,私德体系的动摇会使公德体系的建立更为艰辛。如果说丧失私德的事件不绝于耳的话,那么丧失公德的现象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私德的丧失或扭曲式的膨胀已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毒瘤,这不能不使我们更为担忧。

  所幸的是,翔非先生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些。他在《新孝道》中提出,“由家出发”,意思是说,尽管我们讲的是孝道,但是孝道有更为广阔的含义,道德要从家庭走向社会。我理解,这就是说,要从私德出发,要去延伸建立社会公德体系,这就是“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按照本书的理解,这个“后世”不仅仅是指子孙后代,而是社会、是家庭以外的世界。翔非先生认为,“一个懂得与兄弟相友爱的人,到社会上去,自然知道怎么样和同辈人打交道。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政策大概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悌’字如何落实?我想,一是读书,更重要的是没有兄弟姐妹,但是这个理还在。这个‘理’是人心内在的良知、良能”,“一个人从小失去双亲,他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如何尽孝道?他身上会不会体现出孝的品质?当然会啊!是他的人性使然”,“‘非孝者无亲’,反对孝道的人,就是缺乏亲情的认同,就是违法人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又不能囿于僵化的教条。他在本书中所谈的“尽孝不可损害健康”、“居家是非勿太明”,则反映了他是如何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学者的特质。我猜想,他将此书叫做《新孝道》的寓意也在于此。

  在与翔非先生聊天时,我曾多次向他提出了一个命题:在没有宗教的基础教育体系中,青少年的信仰应当以什么来支撑?这实际上是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也许也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翔非先生也许是在本书中尝试着回答这一问题:“以永恒真理来看待孝道,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但……中国人并不是把祖先当作偶像来崇拜的,而是通过祭祖表达对永恒天道(一种理念,而不是人格化的神)的敬意。天道(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孝道),才是中国人的信仰。这个信仰,论高度,超越了偶像崇拜的初级宗教,也比西方的一神教更具有理性的特点。”读到此,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完全令我满意的回答,但是它会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我希望翔非博士今后能不断地把他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心得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

  是为序。

  刘长铭

  庚寅年写于北京四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5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